一、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為今用
古老的、傳統(tǒng)的東西并非全都是好的,陳舊迂腐的觀念與永恒常新的真理同時存在。
中國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世代相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今天,我們仍然要提倡“孝”,仍然可以利用這些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小故事來教化國人,熏陶少年兒童。但我們應當有所篩選,絕不可原樣照搬上來。比如,其中“冬日生筍”的故事就會讓人產生疑問——在冰天雪地的竹林里就能夠哭出竹筍來?顯然是有悖自然規(guī)律,讓人覺得不可信;“以身喂蚊”和“臥冰求鯉”的故事中,“孝子”們的做法也讓人覺得愚不可及。別說大人不相信,就算十一二歲的小學生也都覺得可笑至極。我們不能指望小學生在這些他們認為“愚蠢”的故事里汲取有益的養(yǎng)分。
二、遵循規(guī)律,切忌急功近利,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首先,學生素質有別。有的學生天資聰慧,學有余力,宜多讀多背一點;而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說,僅正常的科目學習就讓他們力不從心,就不能再硬性地要求他們背誦過多的詩文。誦讀經典也要因材而教,因生而異,切不可“一刀切”。
其次,經典詩文并非都要會背。有些篇目,如《百家姓》,讓學生僅作一般了解即可。《百家姓》是古代私塾中的啟蒙讀本,相當于古代的“識字教材”,字里行間沒有多少實際的意思。況且,從實用的角度來說,作為姓氏的用字,有許多生僻難識,而且除了用作姓氏外,其他的意思很少,應用范圍極窄。我們現(xiàn)行的語文教科書中已有更科學的識字材料,因此,沒有必要再讓學生去背誦《百家姓》之類的東西了。
(山東省濟河街道踞龍小學 夏玲)
“穿針心理”的啟示
課間時,一位同事氣鼓鼓地說起了他的學生:“真是太不像話了!千叮嚀萬囑咐,這個‘武’字沒有一撇,沒有一撇!結果默寫時還是有一半學生寫了一撇。非得狠狠地懲罰他們一下。真是氣死我了!”其他老師一聽,立馬接上了話茬兒:“就是,就是。有些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應該懲罰他們一下?!甭犃怂麄兊囊环挘业念^腦中迅速閃現(xiàn)出從前讀過的一篇文章。
文章說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在給小小的縫衣針穿線時,你越是全神貫注地努力,線越不容易穿進去。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目的顫抖”,俗稱“穿針心理”,就是目的性越強越不容易成功。那些學生寫錯字不正是印證了“穿針心理”這個實驗的結論嗎?因為老師的特意強調,學生默寫“武”字時,由于過于重視,心情便會緊張起來,而心情越緊張越不知所措,從而犯了不該犯的錯誤。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喜歡以自己的主觀臆斷預測學生可能發(fā)生的錯誤,給予事前的提醒,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給學生打預防針,力求做到萬無一失。然而結果卻事與愿違,教師擔心的錯誤還是“如約而至”。教師在為學生惋惜的同時也習慣于將這種錯誤原因歸之于學生,因為事先已經特意地提醒過了。孰不知這錯誤恰恰是因為教師的過分提醒才造成的,是教師的提醒造成學生心理的過分緊張與關注,是提醒讓學生鉆進了“穿針心理”的怪圈子。
想到這些,我將我的這些想法說與了同事們,嘈雜的辦公室立刻變得安靜下來,他們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安徽省宿州市聾人學校 梁好)
讀書貴疑
讀書貴疑,這是古今學者的共同體會和寶貴經驗。為什么讀書要重視“疑”呢?
首先,讀書有疑,方始是學。如果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什么疑問也沒產生,什么問題也沒發(fā)現(xiàn),平平常常就讀完了,這說明根本沒有讀進去,沒什么烙印,沒什么收獲;反之,如果產生一大堆疑問,使你放不下書,這才是讀進去了,收獲也是大的。宋代學者朱熹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有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币粋€什么問題也不提的學生與一個提了一大堆問題的學生比較,前者并不等于什么都會了,后者并不等于什么都不會,很可能后者是學習很深入的、有造就的高材生。所以古人說:“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p>
其次,讀書有疑,才能促進思考,加深理解。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一種契機,是劈開書本這塊“堅木”的一個縫隙和一把利斧。你沿著一個個疑問思考下去,就會深入到書的內容中去,弄清它們的內涵和精神實質,達到融會貫通,真正理解。
有經驗的教師指導學生讀書時往往采取一種“生疑——置疑——釋疑”的教學方法,他們不給學生什么都講,而是先讓學生讀書,鼓勵提問,什么疑問都可以提——生疑;然后組織大家各抒己見,討論、爭論、辯論、互相研究,動腦思考——置疑;最后,水到渠成,教師歸納總結,做結論——釋疑。這種教學方法,無疑是符合啟發(fā)學生動腦思考這一原則的,也更是我們新課程改革中提倡和要求的教學理念。
第三,讀書有疑,方能有所創(chuàng)見,有所發(fā)現(xiàn)。宋代哲學家張載讀書時很重視置疑,他說:“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在別人都無疑之處看出疑問,才能有獨創(chuàng)。歷史上許多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創(chuàng)見及新的學說,都是在總結前人的經驗與教訓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我國古代就有很多人主張讀書不要盲從,而要以批判的眼光對待。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疑問,積極思考,解決疑問,這樣學生的學問就會大有長進,全面發(fā)展。
(訥河市同心鄉(xiāng)同心小學 張艷茹)
給合作學習的“不良癥狀”把脈開方
一、重形式輕內容
小組合作學習固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但不能把它演繹成熱熱鬧鬧的走過場。在合作前,要給學生提出合理的合作探究問題,再選擇恰當時機進行討論,把合作討論放在有討論空間的問題上,放在學生易混淆處,難度適宜,符合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區(qū)的問題上,這樣的合作學習才能讓學生有收獲、有發(fā)展。
二、重學生輕教師
新課程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合作交流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更應是學生交流的合作者。當學生在小組開展討論時,有時可能會偏離討論的主題,有時學生對問題的誤解在小組成員相互影響的過程中會不斷擴散,這時教師就有必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影響學生,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對個別學生和小組有獨到的見解或出現(xiàn)創(chuàng)新思維火花時,能及時給以鼓勵和支持,以激發(fā)其繼續(xù)交流的興趣和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為既定目標的實現(xiàn)盡心盡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重個體輕整體
為了改變小組合作學習中“優(yōu)生唱主角,差生跑龍?zhí)住钡木置?,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使每一位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都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能力、開闊眼界。因此,在分組時,要有意識地合理搭配合作伙伴,制訂規(guī)則,使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都有明確的角色分工;在小組交流時,教師給學生的任務應該是有層次性,讓差生也能夠找到他勝任的工作;在小組匯報時,最好采用輪流匯報的交流制度,使人人都有發(fā)言的機會,都能獲得合作成功的情感體驗;在評價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做到指導與激勵相結合,對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特別是差生,更要注意他們的點滴進步,并能及時給以表揚。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每個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體會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樂趣。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明智學校 高威華)
教師應該注意答疑技巧
一、不要以炫耀的姿態(tài)說答案
學生所問的問題,一般是老師熟悉的。正因為這樣,有的老師在回答的時候,往往會無意中表現(xiàn)出一種高高在上的神態(tài),不細看問題張口就說出答案來,在學生面前故意顯示自己學識淵博,并以此獲得學生的佩服和崇拜。其實這樣做極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當學生向老師問問題的時候,老師應以平和的態(tài)度微笑著給予認真講答。這樣,學生會認為自己受到了尊重,從而在他的心靈深處也會漸漸形成尊重他人的可貴品質。
二、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很多時候表面上看來老師已經回答完畢學生所問的問題,其實學生還是似是而非,這種情況是很普遍的。一般情況下,一個班級當中學習上的優(yōu)秀者并非多數,而大部分學生更需要老師去啟發(fā)、去誘導。具體的做法是:在講完這一個問題后,順便提出幾個與之類似或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去聯(lián)想、去解決。當然所提問題的難度不能與學生的基本素質或能力相差太大,否則,學生會被問懵,反而達不到啟發(fā)誘導的作用。
三、樂于回答書本以外的問題
有不少學生感到很困惑的也許并非是書本上的作業(yè)題,而是生活中的問題。這種問題其實人人都有,只是多少不同,處理方式不同罷了。但在有些教師的心目中,只有學習上的難題才可以詢問,其他一概不能問。殊不知,越是這樣,學生的心分散越快,倒不如以平常心待之,與他們做生活中的朋友,以自己豐富的人生經驗給他們指點迷津,這是事半功倍的做法,比起堵塞或禁止要高明得多?!熬慈苏?,人恒敬之”,老師尊重學生的人格,樂于解答他們的問題,換來的也一定是學生的尊重。
(內蒙古自治區(qū)通遼一中北校區(qū)小學部李建軍)
如何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一、精心設計,創(chuàng)造氛圍
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建立一個班級圖書角,準備各類不同的兒童書籍,供學生閱讀。另外,發(fā)揮教師的榜樣作用,每天早晨利用3分鐘的時間,把精心挑選的美文有感情地讀給學生聽,激發(fā)學生的讀書欲望。
二、內外結合,培養(yǎng)習慣
在閱讀中,注重訓練學生抓關鍵詞、重點句,來感悟文章的思想內容。在閱讀過程中要邊讀邊做批注,通過圈圈、點點、畫畫,提出自己的問題,寫下自己獨特的體驗、感受和理解,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在有所感悟和思考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提高閱讀質量。
三、表揚激勵,激發(fā)興趣
針對小學生的年齡小,意志力差的特點,我們要重鼓勵、重表揚,去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采取不同的形式:
1.學生每天利用課下的時間,把自己準備的文章讀給大家聽。教師不做過多的要求,只要讀得流利即可。每讀3篇文章加2分,每月根據得分多少評出班級的“讀書大王”。促進學習差的學生積極參與到讀書的行列中。
2.鼓勵學生認真做摘錄筆記,寫讀書心得,做到讀寫結合。每月根據摘錄情況評選出5名班級的“讀書之星”。從而使能力較強的學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3.結合晨會、班會,開展“讀書會活動”。學生可以復述、講故事等等,調動學生的熱情。
4.開展“親子共讀”活動。鼓勵父母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分析討論。然后,每周邀請兩名家長來校和孩子共同朗誦一篇文章,使學生的閱讀興趣變得更濃厚。
(寧安市農場小學 王洪波)
如何幫助學生改掉不做作業(yè)的毛病
一、警鐘長鳴
學生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yǎng)成的,尤其是壞習慣的糾正,更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在養(yǎng)成的過程中肯定有反復的現(xiàn)象,作為教師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一位教師曾說過“抄風又起”、“ 死灰復燃”。我認為這種現(xiàn)象是正常的,教師應該在給這些學生常打“預防針”,把抄作業(yè)的念頭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經驗告訴我們,壞習慣的出現(xiàn)規(guī)律猶如記憶曲線,一般最佳鞏固時間是1天、1周、1個月、3個月、6個月……教師在給學生敲警鐘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可接受度,把握好尺度,否則會給學生造成一種啰唆的感覺。
二、查根究因
學生不做作業(yè)的原因是來自各個方面的,教師應該把學生不做作業(yè)的原因弄清楚,然后才能對癥下藥地選擇教育策略和方法,切莫一刀切,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一通,寫個什么保證書之類的檢查。比如我以前班上有一位學困生,他父母離異,和爺爺住在一起,養(yǎng)成了兩邊說謊的壞習慣。每次作業(yè)他都找到充足的理由來掩蓋,和他談話時他總會想法子繞開,避重就輕。后來我制訂一個跟蹤計劃,每天放學先是電話跟蹤,然后家訪,這一招果然顯靈,只用了3天,就徹底改變了他的壞習慣。
三、鼓勵表揚
其實,有些學困生不做作業(yè),也有他的難處。本來他們在課堂上學習就很吃力的,有些知識是似懂非懂,做起作業(yè)來更是傷透腦筋。一般優(yōu)秀生半小時完成的作業(yè),他們要花一小時或者更長的時間,再加上老師沒完沒了地批評和檢查,使得他們對學習產生一種倦怠感。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我布置作業(yè)時給予他們更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把作業(yè)分成必做題和選做題,學生只要完成極少的必做題我就給他滿分,及時表揚。就這樣在不斷的表揚中,我漸漸使許多學生鼓起了自信心,他們對作業(yè)、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保持著旺盛的求知欲。
(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上會中心小學孫翠琴)
使用Word小技巧
1.一次保存多個文件
在很多應用軟件中都有“保存所有文件”命令,如wps。這個命令非常方便,可以一次將所有打開的應用程序的文件進行存盤操作,然后快速關閉。其實在Microsoft word中也有這個功能。只要在保存文件時,按住“Shift”再打開“文件”菜單,就可以發(fā)現(xiàn)原來的“保存”命令變成了“全部保存”。此時選擇這個命令可以一次性地將所有打開的word文件進行保存。
2.快速組合多個對象
在word或PowerPoint中繪制多個圖形或繪制流程圖時,通常要將它們組合成一個對象,常規(guī)的方法是按住“Shift”鍵,依次單擊每一個圖形,然后單擊鼠標右鍵,從快捷菜單中選擇“組合”——“組合”命令。
但當圖片很多、很小且又擠在一起時,這種方法就比較費時費力。其實最簡單的方法是按住鼠標右鍵,從這些圖像左上角拖動至右下角,將這些圖像圈選起來,然后右擊選中的圖形,使用快捷菜單中的“組合”——“組合”命令就可將這些對象組合起來。
3.快速回到上次編輯的位置
在word中,按下“Shift+F5”組合鍵可以將插入點返回到上次編輯的位置,word能夠記憶前三次的編輯位置,第四次按“Shift+F5”組合鍵時,插入點就會回到當前的編輯位置。如果你要在打開文檔之后立即按“Shift+F5”組合鍵,可以將插入點移動到你上次退出word時最后一次編輯的位置。
(山東省臨清市北門里街233號 呂維忠)
以“點”發(fā)散教語文
一、抓住文眼,找準切入點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詩眼,是一首詩的畫龍點睛的詞語;文眼,則是一篇文章的一兩句關鍵的話,甚至是一兩個字。文眼雖小,卻是文章的精華,是作者構思的結晶,蘊涵著豐富的內涵。它就像文章的一扇窗戶,透過這個窗口可窺見到全文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教學中如果能以文眼為訓練點,就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文眼的選擇因文而異,小說的文眼經常設在高潮處,如《少年閏土》,“看瓜刺猹”最能反映閏土的性格特點,是文眼;散文的文眼設置則不拘一格,或以標題、或以人物形象、或以用來比擬的事物的意象、或以一句警句為文眼。
二、抓住主旨,明確著眼點
有的課文,并沒有很明顯的文眼;或雖有文眼,卻不大適宜用來作為訓練點。對這樣的文章,可以在深入的備課中,找到文章情感的聚焦點,把情感的聚焦點作為解讀文本的著眼點。比如《搭石》一課,可以通過尋找“美”這個閱讀環(huán)節(jié),組織學生讀文感悟搭石的景色美、過搭石的協(xié)調有序美以及蘊涵的人情美。而這些表現(xiàn)“美”的語段、詞語,就是重點要品味的語段、詞語。通過品讀這些語段、詞語,實現(xiàn)感悟理解。然后通過想象說話,描述搭石的景色美,講述過搭石的協(xié)調有序美;以及擴談過搭石情況進一步體會人情美,促進學生對課文言語的內化積累,并完成轉換表達。
三、抓住重點內容,巧設質疑點
對于一些較長的課文,進行教學時,不可能通篇精讀,要有取舍,這樣才能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到刀刃上。如一位教師執(zhí)教的《給予樹》,課文主要講述了金吉婭在圣誕節(jié)給家人買了棒棒糖,給陌生小女孩買的卻是洋娃娃。課堂上她抓住了金吉婭送禮物的強烈反差,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質疑能力。并且貼出棒棒糖和洋娃娃的畫,通過圖畫的對比給孩子一個視覺沖擊,引起他們對棒棒糖和洋娃娃感官的注意,為質疑訓練進行鋪墊,效果非常好。
(山東省利津縣虎灘鄉(xiāng)教研室 馮春國)
小學英語課堂組織教學的小技巧
筆者從事小學英語教學多年,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一些常用的課堂組織教學的小技巧:
一、聲音控制法
聲音控制法指教師通過語調、音量、節(jié)奏和速度的變化,來引起和控制學生的注意。如,當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幾個學生在做小動作,這時教師可以提高音量或放慢講話的速度。這種變化通常會有引起學生的注意。有時在講解重點句中適當加大音量或減少音量也可以起到加強注意和突出重點的作用。
二、停頓吸引法
適當的停頓,能夠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可以產生明顯的刺激對比效應,喧鬧中突然出現(xiàn)的寂靜,可以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如,在做《課堂練習冊》上的聽力作業(yè)時,通常我會放3遍錄音,第一遍讓學生傾聽,感知整體內容;第二遍邊聽邊做;第三遍校對。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會做,不再認真聽第三遍錄音了。這時候,我就會按住暫停鍵,停頓3秒左右。這樣的停頓足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三、姓名舉例法
在英語單詞或課文教學中,教師常常運用人物名字作主語進行造句或創(chuàng)設情境,以加強對所學單詞或課文的理解。如果發(fā)現(xiàn)有學生走神、做小動作等,教師可以抓住時機,運用這位學生的名字作主語造句或創(chuàng)設情境。這樣既可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增加英語教學的真實性,又可以起到提醒學生的作用。
(福建省永春縣實驗小學 顏麗萍)
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有效訓練策略
一、觀察作文——玩耍策略
玩耍是學生的天性。生活中,我有意對學生的一部分玩耍時間進行引導,讓學生有目的地玩耍,有收獲地玩耍。例如,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里,讓學生人人種下種子,了解種子是怎么發(fā)芽的。整整一個星期,學生的研究都盯著種子,記錄了種子發(fā)芽的全過程。有一名學生這樣寫的:3月2日,我在紙杯里種了3顆黃豆,小黃豆干燥的身體一碰到涼水就拼命地喝起來了。3月3日,我發(fā)現(xiàn)小黃豆長成了胖娃娃。3月4日,胖娃娃張開嘴巴,長出了小小的芽芽。3月5日,小芽芽真厲害,讓胖娃娃的身體長高了。3月6日,小芽芽長出了一些白白的小胡須。3月7日,小黃豆中間長出了美麗的小花芯,其實就是嫩嫩的小葉子。種子發(fā)芽成功了,下次我還想試試其他種子的發(fā)芽……
二、童話作文——幻想策略
學生愛看童話故事,能如數家珍地報出自己閱讀過的童話故事。能不能讓學生嘗試寫童話呢?剛開始,我嘗試引導學生寫童話故事,有提供開頭續(xù)寫童話故事的,有提供幾個詞語寫童話故事的,也有根據兒歌內容編童話故事等。結果,學生想象大膽奇特,沒有一個人的內容是雷同的。于是,我就漸漸讓學生把眼前的東西人格化,嘗試獨立編寫童話故事。這一過程中,學生雖然步履不穩(wěn),卻都寫得不亦樂乎,《玩具聚會》《驕傲的顯示屏》《圓形娃娃找朋友》《逗號與小蝌蚪》《手指與手媽媽》《小公雞借牙齒》《兩只老鼠上北京》……這些童話故事帶著學生自己生活的原型,經過大膽的想象改造,形象煥然一新,字里行間跳躍著一顆顆透明的童心。
三、生活作文——小記者策略
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也可以處處皆作文。班級里不少學生愛好攝影,經常在班級里展示他們新拍攝的照片,有的還在學校攝影展中獲獎。他們胸前掛著小相機,儼然像一個小記者。生活中,學生用鏡頭留下許多美麗的瞬間,能不能用手里的筆記錄下生活的瞬間呢?于是,我引導學生借助小記者的一雙慧眼,關注生活,學習寫生活小作文。以《猜猜他是誰》的方式寫寫自己的同學?;氐郊依?,可以寫寫家里發(fā)生的有趣事情、生活瑣事,學習為爸爸媽媽記家庭日記……于是就有了《家里的領導》《醉酒的爸爸》《家庭戰(zhàn)爭》《奶奶的假牙》《發(fā)生在廚房里的事》等作文,在這些作文中,學生既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又體驗到生活作文的有趣快樂!
(浙江省海鹽縣官堂中心小學陸秀敏 )
談教師的再教設計方式
一、提綱式再教設計
提綱的主要特點有二:綱要性和條理性。即把要點提綱寫出來,讓人看了一目了然,眉目清楚。教師采用提綱式來寫再教設計很容易操作,只需把重新進行的教學設計列出綱目來就行。這種再教設計需要教師在上課時一定要認真鉆研教材,做到課上胸中有案,課下勤于反思。教師一方面可以寫自己課的再教設計,為以后的教學實踐注入新鮮血液。如果教師有機會再講此課時,一定要把此次的再教設計理念融入新的教案中或拿過來作為參考。另外教師也可以寫別人課的再教設計。如聽完別人的課時,多想想如果是自己會怎樣教學,在聽課記錄上寫出提綱式的再教設計,為日后進行對比整理資料或用來指導其他教師與自己的教學實踐做好準備。
二、對比式再教設計
面對課堂上的各類生成需要教師善于總結經驗、反思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內在教學基本功。著名的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每教完一篇課文后,總是要寫一寫再教時該怎樣做,所以她的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因此教師在課后及時寫再教設計,把課前的教學設計與再教設計對比著來寫,這樣有利于教師回顧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過程,分析教學的得與失;教學的三維目標是否落實;教法上是否有創(chuàng)新;引導是否到位;組織教學有何新招;學生的生成有哪些超出預設……采用寫對比式再教設計,可以揚長避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研能力。
總之,只要教師能做個教育教學的有心人,善于抓時間、擠時間,一有所得,及時寫下再教設計,以寫促思,以思促教,堅持長期積累,必定收獲多多。
(吉林省蛟河市白石山中心校 徐春英武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