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唱練耳作為音樂專業(yè)人人必修的一門基礎課,在整個音樂學習過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自不待言。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對視唱練耳課程內(nèi)涵和外延的認識卻存有很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則正隱含著不同的哲學假設和價值取向,隱含著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下對音樂教育的不同信念,從而形成對課程定位和定性的差異。實際上,國內(nèi)外先進教育體系中視唱練耳的內(nèi)涵和外延早就遠遠超越了識譜教學的范疇。對視唱練耳課程的不同定位,也必然影響到對其課程標準、課程內(nèi)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整個教學過程的深度分析與重新反思。
筆者近日有幸躬覽了陳雅先教授的新著《視唱練耳教學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年5月版),感到該著無論是從研究的廣度與深度而言,都可堪稱是該領域之集大成與立前沿者。
作為一本“教學論”層面的專著,其之有別于“視唱練耳教學法”在于其著眼于學科教育教學理論、規(guī)律的探索和研究,從主體的角度,直觀地對視唱練耳教學活動方式以及所有參與教學活動的人和事進行考察。不僅注重環(huán)境、教育、教師、教材等對學生的影響,更注重從學生如何掌握知識、轉(zhuǎn)化知識的角度全面地看待和理解視唱練耳教學的作用?!兑暢毝虒W論》一書的問世首次將視唱練耳從過去的教材教法研究上升到教育科學(教學論)的高度,是對視唱練耳的學科性質(zhì)、研究對象及研究范疇的深化研究,并使其亦成為音樂教育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該書在開卷第一至三章中首先探討了視唱練耳教育教學的性質(zhì)、功能、價值、研究對象、范疇、目標、研究方法等相關指導性理論問題,提出視唱練耳教學研究應以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為理論基礎,視唱練耳課程具有陶冶情操、提升素質(zhì)、傳承民族文化等教育教學價值。
四至八章作為該教學論的主體部分,以前面的理論基礎為統(tǒng)領論證并提出學科研究中的若干具體問題,集中探討了視唱練耳的教學過程、內(nèi)容、教材、教法、評價等問題。作為教學論著作的完整構架,該書的九、十兩章則側重于視唱練耳教師教育的相關問題。
在最后的第十一章中,通過對國外音樂教育體系中視唱練耳教學的特性探討與我國相關教學所進行的綜合比較,提出我們學習、借鑒國外教育體系不應流于形式和膚淺,停留在盲目“照搬”或“拿來”,必須從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的理論高度來認識和理解視唱練耳教育教學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在全書結構上形成了頭尾呼應。
一、“小”學科、大文章
縱觀全書,十一章節(jié),洋洋40余萬字,構架完整、條理清晰,內(nèi)容豐富翔實,很多觀點、理念亦不乏卓見。作者通過對視唱練耳學科發(fā)展歷程的深度審視,以及對其教育教學理念方法的系統(tǒng)梳理,提出該學科在學習先進教學技術、更新教學手段等技術操作方面尚為積極,但是能夠超越就事論事且思辨性地對學科理論的研究與探討則相對滯后。針對這一狀況,作者立足哲學的高度重新評價和論證了視唱練耳學科在音樂教育發(fā)展中的地位和價值。指出,隨著教育社會功能多樣化與基本樂科學科構建基礎理論研究的進展,視唱練耳課程的內(nèi)涵與外延必將被賦予更加多元的意義,成為一個包容性更強、音感基礎更為廣泛的課程。對于長期以來在視唱練耳基本音感的訓練中造就的一元化的西方音感語境下的“西方音樂耳朵”之現(xiàn)狀,作者提出欲從本質(zhì)上改變的重中之重是首先要營造鮮明的中華音樂文化母語的音樂語境,形成以母語音感為基礎、立足于世界多元文化的音樂價值觀。這些認識的確比將視唱練耳視作純粹的識譜聽音課程的看法有了質(zhì)的飛躍與提高。
對于我國基本樂科研究方法中,因基礎理論的缺失形成的將“規(guī)范”等同于“規(guī)律”的現(xiàn)象,書中也做了有益的探討。認為在視唱練耳的學科研究中,應將教學規(guī)范作為事實加以陳述,而不應該把“規(guī)范”視為“規(guī)律”,否則視唱練耳教學研究將與辯證唯物論的方法論相悖而難以成為科學的、客觀的理論研究。并且,視唱練耳學科研究的范疇,所應闡述的不僅僅是以音樂教育為基礎、符合一定價值取向的教學規(guī)范,更應該通過對基本樂科教育的實際分析,揭示音樂基礎學科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從這個角度來說,該書不僅提出了本學科研究與建設發(fā)展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具體問題,同時也提出了我國音樂教育實踐中的重要問題。
當然,全書的總體創(chuàng)新與可貴之處不僅僅在于其將一門基本樂科課程的研究從一般的教材教法研究上升到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教學論)的高度,且構架了精細嚴密的結構,龐大嚴謹?shù)捏w系,還成功地論證了“視唱練耳教學論”學科建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正是因其在該學科的研究領域做到了集大成與立前沿,才在視唱練耳這樣的“小學科”中做出了“大文章”。
二、一領域、多視角
該書無論是在視唱練耳教學具體方法的構建,還是在視唱練耳教學方法論的研究中,作者都始終強調(diào)著一種多視角、多學科的觀照。對于視唱練耳課的性質(zhì)特征,作者認為視唱練耳作為音樂教育中的一個基礎學科,除了涵蓋視唱、練耳、樂理等知識技能,還應是一個多學科結合交叉、知識結構相互滲透的音樂教育基礎學科。因此,它的研究方法必然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美學、音樂學等相關基礎理論學科的交叉。
基于視唱練耳教學論的學科性質(zhì),作者認為其研究方法應以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為理論基礎??v觀視唱練耳學科的發(fā)展過程,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心理學流派對視唱練耳的學科發(fā)展和研究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社會學與教育社會學流派思想為更全面地探討社會與視唱練耳課程發(fā)展的相互關系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使我們對影響音樂能力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予以充分關注;而堅實的哲學理論基礎正是視唱練耳課程形成學科研究體系化的必備條件。
其實,學科交叉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對教育形勢的新要求,也是視唱練耳課程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視唱練耳課程與某些音樂學科的交叉也已得到了相對普遍的應用。只是,如何從實踐中總結理論,以理論為依據(jù),建造系統(tǒng)的學科交叉體系,還是尚待探討的新課題。可貴的是在本書中對學科交叉融合問題的探討并沒有簡單地停留在一般意義上的與其它相關音樂課程的交叉(如在視唱練耳課中如何穿插樂理知識、和聲復調(diào)聽覺分析等內(nèi)容),而是立足于更寬闊視野上的多視角觀照、更深層次上的吸收融合。如在對民族音樂學多元文化理念的深入理解后,世界多元音感訓練方案的提出,對民族音樂美學觀培養(yǎng)的倡導;借鑒社會學中功能理論、沖突理論、解釋理論從不同角度對課程的深度透析,為視唱練耳學科研究領域提供了諸多值得思索的問題。
正因此理念,作者在教學論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教育中,也大力強調(diào)這種多視角研究、跨學科交流的重要性。提出視唱練耳教師應積極參加本專業(yè)或非本專業(yè)相關學科的學術交流活動,開闊眼界、拓寬知識面,方可引發(fā)對本學科研究更深層次的思考,萌發(fā)更多有利于完善視唱練耳教學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思路。
《視唱練耳教學論》一書的問世,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正反映了我國當前視唱練耳學科研究的方向。雖然該書在某些概念的定義、理論問題的探討上還有待深入,但這些并不影響該書的總體水平和學術價值。開卷有益,相信定會給廣大的視唱練耳教師及學科研究者起到開闊視野、啟迪思路的作用。
施詠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金兆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