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靜 高麗娟
1、桑白蚧
桑白蚧又名桑盾蚧、桑介殼蟲、桃介殼蟲等。屬于同翅目,盾蚧科。主要為害:蘋果、梨、桃,杏、葡萄、核桃等,
1.1危害狀此蟲以雌成蟲和若蟲群集固著在枝干上吸食養(yǎng)分,偶有在果實和葉片上為害,如果一旦發(fā)生,不加有效地防治,3~5年可將果園毀壞。
1.2形態(tài)特征雌成蟲:橙黃或桔紅色,寬卵圓形扁平,雌蟲介殼圓形,直徑2~2.5mm,略隆起有螺旋紋,灰白至灰褐色,殼點黃褐色。
雄蟲:體長0.65~0.7mm,橙色至桔紅色,眼黑色,足3對,細長多毛。腹部長。
卵:橢圓形,長徑0.25~0.3mm,初呈淡粉紅色,漸變淡黃褐色,孵化前為杏紅色。
若蟲:初孵若蟲淡黃褐色,扁卵圓形,雌性形狀與雌成蟲相似。
1.3生活史與習性桑白蚧在我縣一年發(fā)生2代,均以第二代受精雌蟲于枝條上越冬,果樹萌動之后開始吸食為害,4月底5月初為產(chǎn)卵盛期,5月上旬為末期。越冬代雌蟲產(chǎn)卵量較高。
若蟲孵化后在母殼下停留數(shù)小時而后逐漸爬出分散活動1天左右,一般新感染的植株,雌蟲數(shù)量較大,感染已久的植株雄蟲數(shù)量逐增,嚴重時雄介殼密集重疊,枝條上似掛一層棉絮,
天敵:軟蚧蚜小蜂、桑白盾蚧褐黃蚜小蜂、紅點唇瓢蟲等。
1.4防治方法
1.4.1人工防治:可用硬毛刷或細銅絲刷,刷掉枝干上蟲體,結(jié)合整形修剪,剪除被害嚴重的枝條。
1.4.2藥劑防治:若蟲分散轉(zhuǎn)移分泌蠟粉介殼之前,是藥劑防治的有利時機,可選用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等噴施。
2、草履蚧
2.1為害狀:以若蟲和雌成蟲危害果樹的刺吸式口器害蟲。它主要危害梨、蘋果、桃、棗、柿等果樹。
2.2形態(tài)特征
成蟲:雌蟲無翅,扁橢圓形,體長10mm左右,似草鞋狀,赤褐色,被白色蠟粉。絲狀觸角9節(jié),黑色,足黑色,口器暗褐色,著生于前足之間。表皮柔軟,胸腹分節(jié)明顯,腹部背面具氣門。雄蟲紫紅色,體長5—6ram,翅展10mm。黑色復眼,觸角10節(jié),念珠狀,各珠密生長毛。翅1對,淡黑色,第9腹節(jié)背板具2個生殖突,卵:橢圓形,初孵呈淡黃色,后呈褐色。若蟲:與雄成蟲相似,體小色深。雄蛹:圓筒形,褐色,長5毫米,外被白色綿狀物
2.3生活史及生活習性
2.3.1生活史,草履蚧1年只發(fā)生1代,以卵在樹冠下土塊和裂縫以及爛草中越冬。一般2月上中旬開始孵化為若蟲,上樹危害,雄蟲老熟后即下樹,潛伏在土塊、裂縫中化蛹,雌蟲在樹上繼續(xù)危害到5-6月,待雄蟲羽化后飛到樹上交配,交配完成后雄蟲死亡,雌蟲下樹鉆入土中或裂縫以及爛草中產(chǎn)卵,而后逐漸干縮死亡。
2.3.2生活習性。若蟲喜歡在隱蔽處群集危害,尤其喜歡在嫩枝、芽等處吸食汁液。一般3日齡前不太活躍,3日后行動比較活潑。在樹冠下裂縫或土塊、爛草中完成化蛹,產(chǎn)卵等。
2.3.3防治措施:(1)人工防治:結(jié)合秋施基肥、翻樹盤等管理措施,收集樹干周圍土壤中的卵囊集中燒毀,(2)人工方法誘蟲滅卵:雌蟲下樹前(5月中旬),在受害樹木根部周圍,挖寬50cm、深20-30cm的環(huán)形溝,溝內(nèi)裝滿樹葉雜草,引誘雌蟲在里面產(chǎn)卵,然后集中銷毀,樹干涂粘蟲膠帶:2月初若蟲上樹前,刮除樹干基部粗皮并涂粘蟲膠帶,阻止若蟲上樹,膠帶寬20cm,粘蟲膠可用廢機油、柴油或蓖麻油1.0kg加熱后放入0.5kg松香粉熬制而成;也可刷涂用40%氧化樂果1份與廢機油5份充分攪拌均勻配成的藥油;在樹干周綁塑料薄膜效果也很好。對于該蟲的樹上防治主要是抓住若蟲第一次脫皮后沒有分泌蠟質(zhì)前這一關鍵防治期噴藥防治效果最好。(3)生物防治、黑緣紅瓢蟲是草履蚧的主要天敵,注意保護利用,噴藥時避免噴廣譜性菊酯類和有機磷等廣譜農(nóng)藥,(4)化學防治:1月下旬對樹干周圍表土噴灑機油乳劑150倍液,殺死初孵若蟲;2月上旬至3月中旬若蟲期,每隔10天噴一次藥,連噴3次,消滅樹上若蟲。常用藥劑有:40%殺撲磷或25%蚧死凈800倍液加害利平1000倍液。噴藥時要做到均勻細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