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夸張時間指示語是唐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傳統(tǒng)中國文化特色;其翻譯的難度也比較大。許淵沖先生運用了大量的異化翻譯技巧來翻譯這些夸張時間指示語。達到了傳播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目的。這是歸化翻譯無法比擬的優(yōu)點。
關(guān)鍵詞:許淵沖的翻譯;異化翻譯;夸張時間指示語的翻譯;跨文化價值
1許淵沖的翻譯風(fēng)格及其譯作《唐詩三百首》
1.1許淵沖
許淵沖共有五十余部作品,其中有中英、中法互譯的文學(xué)作品,他還將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學(xué)名著,從《詩經(jīng)》、《楚辭》開始,到近現(xiàn)代的黃興、毛澤東等人的詩詞,摘要一一譯成英語韻文及法語韻文出版,已初步勾勒出中國文學(xué)史中韻文的發(fā)展脈絡(luò)。許先生致力于把中國文化精粹推向世界,為中國文化登上世界文壇寶座開辟了道路。他認為“由于英語是一門音調(diào)語言,而漢語是一門象形語言, 漢英之間的翻譯也是最困難的翻譯之一”。[1]他認為,“翻譯,尤其是詩歌翻譯, 就是把一種語言轉(zhuǎn)化成為另一種語言的藝術(shù)”。他也正是從“藝術(shù)”的角度出發(fā)去要求自己的翻譯的。他認為“科學(xué), 包括語言學(xué), 都不能解決詩歌翻譯的問題。 如果說科學(xué)的方程式是1+1=2的話, 那么詩歌翻譯的方程式就可能是1+1>2”。他之所以這么認為是因為“ 由于中國詩歌有三千年的悠久歷史, 經(jīng)典詩歌中的詞語都極其富有韻味和涵義”。[1]他認為中詩英譯要遵循的原則有“保留韻味, 保留原文的形式美, 保留原文的意義美”。[1]他把翻譯工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認為“翻譯一部文學(xué)作品不僅僅是為了理解和使別人理解, 而且也是為了享受和使別人享受”。[1]在他看來,翻譯不僅是為了溝通,而且還是享受的一種方式。
1.2許淵沖的譯作唐詩三百首
許淵沖翻譯的《唐詩三百首》由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于2007年1月出版,中英文對照,許淵沖教授選擇了其中他所喜歡并能譯成韻文的作品,集成了《唐詩三百首》(classified by theme),旨在“能使國外讀者‘知之,好之,樂之’,能使中國文學(xué)走向世界,走向21 世紀,使新世紀的文化更加光輝燦爛?!睍性S先生的譯筆優(yōu)美、韻味無窮,對原作的理解精深獨到,加之又熟諳中英詩律,細刻精雕,得心應(yīng)手,將原作的妙處表達得淋漓盡致,成功地再現(xiàn)了原作的意境。在翻譯詩歌時,有的主張將其譯成散體詩,有的主張將其譯成詩體,許淵沖教授就主張將其譯成詩體。許淵沖教授在譯唐詩時采取了“重譯”的手法,盡可能地再現(xiàn)原詩的意美、音美、形美。許淵沖教授在譯唐詩時,也力求保持詩體,即他的英譯詩里,也講究句數(shù)、押韻和對仗等。用楊振寧先生的話來說,他在用韻文翻譯詩詞時“戴著音韻和節(jié)奏的鐐銬跳舞,跳得靈活自如,令人驚奇”。
2 關(guān)于異化和歸化及異化的價值
翻譯學(xué)研究的目的通常是為了讓文化在各民族之間能夠更好地進行交流與溝通。一個民族的文化是是如何通過翻譯進入另一個民族的呢?這就是翻譯技巧或者說是翻譯策略的問題了。按照翻譯過程中對原文文化的忠實程度,可以分為歸化翻譯和異化翻譯?!耙话愣裕g文靠近譯語,過多地考慮讀者為歸化翻譯;譯文靠近原語多則屬異化翻譯,它竭力保留原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包括文化意象和語言表現(xiàn)形式,譯文很大程度上保留及再現(xiàn)原文的異域性?!?[2]
2.1歸化翻譯
歸化翻譯強調(diào)以讀者為主要考慮對象,譯文的判斷標準就是讀者的反映。歸化翻譯的其中一個代表就是Eugene Nida.他的主要理論是“功能對等理論”(functional equivalence),他主張“翻譯意味著交流,它取決于聽譯文或看譯文的人能了解到些什么。判斷譯文的優(yōu)劣不能停留在有否對應(yīng)的詞義、語法結(jié)構(gòu)和修辭手段,重要的是接觸譯文的人有何種程度的正確理解。所以,談效果對等最根本的是必須比較接觸原文的人怎樣理解原文,接觸譯文的人怎樣理解譯文”。[3]功能對等就是要讓譯文和原文在語言的功能上對等而不是在語言形式上對應(yīng)。
“功能對等翻譯的目的是達到完全自然的表達效果, 在譯文讀者的文化習(xí)慣里讓譯文讀者理解原文的意思”。[4](Nida, 1964:159)他所說的“自然表達”顯然是功能對等理論為譯文讀者考慮的一個重要標準,即譯文讀者在閱讀譯文時候的感覺應(yīng)該跟原文讀者在閱讀原文時一樣“自然”;異域文化經(jīng)過功能對等理論的翻譯,在譯文讀者眼里就完全表達自然了。
Eugene Nida 還追求譯文應(yīng)該是“盡管有很大的難度, 翻譯風(fēng)格的自然流暢對讓譯文讀者達到與原文讀者相同反映方面是很重要的”。[4](Nida, 1964:163)
Nida追一種近乎完美的“大致對等”,他的目標就是把英語毫無文化障礙地翻譯成世界上的任何一門語言,而且譯文的風(fēng)格是自然的。但是,在不同的語言是由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造成的,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各不相同,想要在source language和 target language之間架構(gòu)起無障礙的橋梁,其難度可想而知。
2.2異化翻譯
異化翻譯的一個重要代表是Lawrence Venuti, 他強調(diào)譯文中必須要重視保留一些原文的的風(fēng)格和其他文化信息,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TL文化的侵占,并有利于SL文化的傳播和保持文化的多樣性。他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書中闡明了自己有關(guān)異化翻譯的觀點:“這本書的最終目的是讓譯者和他們的讀者在書寫和閱讀譯文時能夠體會到外文與他們母語之間在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差異”。[5}(Venuti,1995:19)
他認為異化翻譯是“給目的語價值系統(tǒng)一種種族壓力,讓這個系統(tǒng)接受外文的語言和文化差異,也就是把譯文讀者送到國外去”。[5](Venuti1995:20)
他認為,異化翻譯是防止原文被TL同化的重要方法,而且可以保持原文的特色,讓TL讀者有機會體會SL文化和風(fēng)格。他認為“自然的”歸化翻譯方法會掩蓋譯者的辛勤付出,使讀者體會不到譯者的角色,他認為這對譯者是不公平的。而且他認為自然的譯文對英語而言是一種對其他文化的殖民,他認為: 同化翻譯會“給外文植入英語國家的價值觀, 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讓譯文讀者快樂地在外國作品的英譯版中看到英語文化的蹤跡”。[5](Venuti, 1995,15),而且這一過程幾乎是不可看見的。
他認為過于強調(diào)譯文的自然和流利會毀了原文的異域獨特文化特色,并且會隱瞞SL向TL傳播文化的事實。他認為現(xiàn)在世界上的文化交流是“grossly unequal”[6](Venuti, 1992:5)
從Venuti的觀點里,我們可以看出歸化翻譯在在抹殺世界文化與種族多樣化方面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大量的出版商和譯者就象NIDA使用‘自然’語言翻譯傳播圣經(jīng)一樣使用自然的語言把美國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經(jīng)濟體制和價值觀)翻譯成完全本土化的其他語言在世界上廣泛傳播。 VENUTI 做過統(tǒng)計,每年在意大利出版的書中有大約26%是翻譯過來的,大部分是英語翻譯過來的。[5](VENUTI, 1995:14)
這就是同化翻譯的缺點,會造成“全球化”。因此,VENUTI極力推廣異化翻譯。
譯文讀者之所以閱讀譯文是為了了解真實的異域文化,只有異化翻譯才能給讀者提供一個真實的環(huán)境,讓他們?nèi)ンw驗真實的原文所體現(xiàn)的文化。譯者需要而且必須要使用異化方法給讀者展示一種獨特的風(fēng)格和文化習(xí)俗,因為這就是讀者之所以閱讀譯文的重要原因。也只有這樣,讀者才能通過譯者的翻譯真正了解原文所在的世界。作為譯者,一定要有信心相信讀者有足夠的智商和想象力去理解和體會一種全新的風(fēng)格和文化。
這正是異化翻譯的魅力之處,它可以帶給讀者一種與自身所在文化不同的體驗和感受。它在傳播原文文化的同時,也告訴譯文讀者這是來自哪里的文化,讓讀者真切地了解到譯者的存在和異域文化的多樣性。而這才是真正的翻譯。正如羅新璋所說的, “如果是翻譯, 則必須帶有異域風(fēng)味。 事實上,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似的翻譯。 如果存在, 譯文和原文也是貌合神離的。 嚴格地說, 這并不是翻譯。”[7](羅新璋,1984:58)
3《唐詩三百首》中夸張時間指示語的異化翻譯及其價值
3.1唐詩的翻譯
許淵沖認為:譯詩是要使讀者‘知之,好之,樂之’。如果讀者理解了原詩的內(nèi)容,喜歡譯詩的表達方式,讀來感到樂趣,那么,‘從心所譯’的翻譯也不算‘逾矩’,甚至可能成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譯文。且不說要去達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目的是何等的艱難,光是讓外國的讀者準確地理解唐詩都是一大難題。從形式上講,唐詩和英語詩歌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從文化內(nèi)涵上講,更有著為對方讀者難以理解之處。我們有必要通過對語言符號和文化的差異的分析找到對唐詩的意義的準確傳達的方式。通過分析和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是“直譯”還是“意譯”,“異化”還是“歸化”,或是其他的翻譯方法,對于譯詞來講,應(yīng)該從忠實于原文的角度出發(fā),首先譯出詞所指的真正實體的意義,即“知之”,才能談及實現(xiàn)“好之”與“樂之”的目的。
詩歌的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既是原作藝術(shù)美的欣賞者和接受者,同時又是他的表現(xiàn)者。唐詩雖然字數(shù)不多,但其內(nèi)涵極其豐富。除了從語篇、音韻的角度進行研究外,還要從詞匯的來源、文化意象等角度斟酌每一個詞的翻譯,研究出最為恰當?shù)淖g文,使在我國人民心中最為喜歡,最有價值的唐詩譯成在外國人心里也非常喜愛的佳作。
許淵沖的譯作唐詩三百首中所選的詩歌很多都包含時間指示語,他在其譯作唐詩三百首中對時間指示語的翻譯的標準是:“譯詩是要使讀者‘知之,好之,樂之’”。他對翻譯方法的選擇不拘一格,他既使用歸化翻譯,也使用異化翻譯方法。許淵沖認為翻譯有三個原則: 意美、音美、形美。許淵沖的翻譯不僅對原著者負責(zé), 而且對譯文讀者負責(zé)。他在透徹理解原文的基礎(chǔ)上, 用地道曉暢的英文表達出來, 并不局限于原文的字面意思, 而是力求在譯文中反映出原文的深層涵義, 便于譯文讀者理解。俗話說“入鄉(xiāng)隨俗”譯者在向西方讀者傳達中國文化現(xiàn)象時, 必須考慮譯入語的表達習(xí)慣; 并顧及到讀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這時, 他往往需要運用歸化方法以達到“符合譯入語習(xí)慣的目標”。例如,許淵沖先生在譯本中對某些習(xí)語的翻譯也采用了歸化的方法。使其符合英語表達習(xí)慣, 使譯文能夠被讀者理解和接受。
翻譯基本上是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但又不是純語言的轉(zhuǎn)換, 而是涉及到了種種文化因素。在翻譯過程中, 不僅要考慮語言的差異, 還要密切關(guān)注文化的異同。力求在歸化和異化的翻譯方法之間求取一個平衡點。歸化時不流失原作的風(fēng)味, 不引起讀者的文化錯覺;異化時保證譯文的自然流暢, 并達到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目。實際上, 翻譯的成敗與否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譯者對雙文化的領(lǐng)悟能力和感悟能力, 以及他使用雙語的實際能力。許先生作為翻譯大家,他兩者都做到了。尤其是他在譯本中歸化和異化方法的巧妙運用給我們帶來了有益的啟迪,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和借鑒。
在使用歸化手段準確向英語讀者傳遞信息的同時,許先生也使用異化方法翻譯詩歌,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時間指示語,其目的是在不影響信息傳遞的前提下,把中國特色的文化,尤其是時間指示語的文化和時間指示語使用習(xí)慣介紹給譯文讀者。因為“異化譯法就是保留文化的文化意象,目的是使譯文保持原文的風(fēng)格,向讀者介紹源語文化。在翻譯帶有文化特征的數(shù)詞的短語時,應(yīng)盡可能地保留它的數(shù)字特點。這一譯法有助于讀者了解漢唐文化中數(shù)字的豐富的含義和表達方式?!?[8]
3.2 夸張時間指示語的異化翻譯
夸張是詩歌中常用的一種寫作風(fēng)格,在唐詩中尤其如此。這和唐朝處于中國歷史鼎盛時期有關(guān)系,也和那個時代的一些詩人喜歡的風(fēng)格有關(guān)。在唐代詩人中,李白是一個使用夸張手段的典型。李白(701 - 762)是中國繼屈原之后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現(xiàn)存詩歌近千首,其中他的160 多首五、七言絕句,用詞精煉,意義深刻,韻味無窮,被稱為唐絕句的正宗。他在所寫的詩歌中廣泛使用夸張修辭方法,既帶給讀者氣勢磅礴的感覺,同時也詩人在那個年代在那個地點的思想。而人們在閱讀他的詩歌,贊嘆他的想象豐富,奇思縱橫的同時,不難發(fā)現(xiàn)精妙夸張的運用為其恢宏的氣勢,波瀾壯闊的感情的表達起著重要的渲染作用。比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等等。同時,唐代的其他詩人也非常喜歡使用夸張修辭方法。如:“三千年后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羅隱,黃河);“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秦時明月漢時光,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等等。在唐代詩人們所采用的夸張手法中,有很多是使用了夸張的時間指示語。如: 李白“四萬八千歲”;羅隱,“三千年”等等。許淵沖在翻譯唐詩時對這些夸張的時間指示語除少數(shù)用歸化翻譯外,大多采取了異化翻譯策略。這不僅保留了唐代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異化策略能夠給譯文讀者傳遞中國的文化和習(xí)慣。例如, 李白,“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李白為了描述“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一主題,用了“四萬八千歲”這一夸張的時間指示語。許淵沖把它翻譯成“forty-eight thousand years”。許淵沖把
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翻譯成
Since the two pioneers
Put the kingdom in order,
Have passed forty-eight thousand years,
And few have tried to pass its border.,[9](許淵沖,2007:15)
他很好地用歸化翻譯避開“蠶從”,“魚鳧”,“秦塞”等人名和地名,但卻用異化方法保留了“四萬八千歲”這一時間指示語。同時,他把“四萬八千歲”翻譯成“forty-eight thousand years”也達到了與“pioneers”押韻的目的,同時“order”與“border”也是押韻。
從文化的角度看,“四”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哲學(xué)意義, 充分反映出古人的宇宙觀: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八摹笔怯钪娴撵`魂。[10](盧紅梅,2006:209) “四”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整體和完整”的概念,象征著周全、平穩(wěn)、安定、昌盛。[10](盧紅梅,2006:209) 但與漢語不同,顯然單詞“four”在英語里就沒有這樣的地位。所以,許淵沖先生在翻譯的時候保留“四”這個極其具有中國特色的象征宇宙“完整”的形象,有助于向英語讀者傳遞中國傳統(tǒng)的宇宙觀。含“八”的時間指示語在漢語里起初多表示實義數(shù)字,但因為長期使用而演變成表示“多”之隱喻義。[10](盧紅梅,2006:212) 如“八方支援”、“八方風(fēng)雨”、“八斗之才”等等都有表示很多的意思。而“四十八”則是“十二”的“四”倍:“十二”代表一年也代表了完整的十二生肖,“四”代表了“完整”,所以“四十八”也代表了“完整”和“數(shù)量多”。
跟英語中有“million”,“billion”不同,在中國,日常生活中,“萬”通常表示數(shù)字之上限,言“極多”之意。古代的文人會感慨地說“三千”,“四萬”等,但很少用“百萬”等等?!叭f”在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文化里,是一個極多極大的概念。在西方,富人成為“millionaire”,而在改革開放初期,先富起來的人被稱為“萬元戶”。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英語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現(xiàn)在我們也有了“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等詞語,而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正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部分原因在于英語翻譯成中文時所使用的異化策略。試想,如果把所有英語文章中的“billionaire”翻譯成“萬元戶”,我們現(xiàn)在也就不會有“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等詞語了。而許淵沖把“四萬八千”異化翻譯為“forty-eight thousand”有助于讓譯文讀者了解“萬”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和地位;對英語讀者來說“ten thousand”和“eleven thousand”、“twenty thousand”沒有什么區(qū)別,但如果英語讀者了解了“ten thousand”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他們也就會明白為什么中國人會對皇帝說“萬歲”、“萬壽無疆”,日常生活中為什么人們會祝愿他人“萬事順利”、“萬事亨通”等等。[10](盧紅梅,2006:214)
“目前在我國的翻譯領(lǐng)域中,引進與輸出極不對稱,大量的外國作品被譯介到我國,西方思想文化界的新概念、新思潮、新理論,國內(nèi)‘追’得挺快,在不少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我們對國外的了解幾乎達到同步;但另一方面,中國文學(xué)、文化和哲學(xué)等領(lǐng)域有許多好的或新的學(xué)術(shù)成果,卻沒有及時介紹到國外,甚至中華文明史上的不少精華內(nèi)容還未充分譯介,這相當令人遺憾?!保ㄎ膮R報,2000年1月4日,第十二版)
同樣地,對于羅隱的(黃河)詩中的句子:
三千年后知誰在,
何必勞君報太平?[9](許淵沖,2007:73)
許淵沖先生翻譯為:
Who knows if it will clear up after three thousand years?
Why should you worry if clear or not it appears?
他用“three thousand years”來翻譯“三千年”,達到了與“appears”押韻的目的。同時,他也保留了“三千年”這一中國特色的形象。中國人會用“一千”、“三千”或“四千”來描述事物,但很少用“兩千”來描述事物的?!叭痹谥袊幕锞哂刑厥獾暮x,有吉祥、尊貴和成功的意思。漢民族將整個宇宙劃分為天、地、人,這是對宇宙的劃分。同時,人們還把人生劃分為前生、今生和來生。所以,“三”也有“完美”和“完整”之意。此處的“三千年”基本上是英語里“thousands of years”的意思。但許淵沖先生并沒有把它翻譯成“thousands of years”,而是用異化策略翻譯成“three thousand years”。譯文讀者讀到這句詩時,可能會在想:作者為什么用“three thousand years”?為什么不用“four thousand years”,“two thousand years”或者用“thousands of years”呢?而這又達到譯者的目的:“通過翻譯途徑,向世界譯介和傳播中華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11](包惠南,包昂, 2004:序言)
這也是時代賦予的使命,因為“目前在我國的翻譯領(lǐng)域中,引進與輸出極不對稱,大量的外國作品被譯介到我國,西方思想文化界的新概念、新思潮、新理論,國內(nèi)‘追’得挺快,在不少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我們對國外的了解幾乎達到同步;但另一方面,中國文學(xué)、文化和哲學(xué)等領(lǐng)域有許多好的或新的學(xué)術(shù)成果,卻沒有及時介紹到國外,甚至中華文明史上的不少精華內(nèi)容還未充分譯介,這相當令人遺憾?!保ㄎ膮R報,2000年1月4日,第十二版)
這種局面如果長期繼續(xù)下去,勢必造成西方文化對我國的影響越來越大,而我國的文化在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小,久而久之,很可能造成我國文化的民族特色越來越模糊,甚至逐漸失去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在東西方文化的趨同過程中被融合乃至消亡。要消除這種危險,就要“努力向世界譯介和傳播中國文化”。[11](包惠南,包昂, 2004:序言)
因此,許淵沖先生對夸張時間指示語的異化翻譯翻譯剛好起到了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的目的。同樣地,許先生還在唐詩三百首的英譯本中,還向西方讀者介紹了中國人的“千”情結(jié)。中國人的變化是“千變?nèi)f化”;中國人的山水是“千山萬水”;中國人的話語是“千言萬語”;中國人的見面是“千載難逢”。另外,中國的地名有:千島湖,千佛山,千佛洞,千佛崖等等。中國人甚至有節(jié)目叫“千手觀音”。為了讓西方讀者了解中國人的“千”情結(jié),許先生對于李賀在(官街鼓)中的詩句:
捶碎千年日長白,
孝武秦皇聽不得。[9](許淵沖,2007:369)
是這樣翻譯的:
The drums have doomed a thousand years, still shines the sun,
But ancient emperors of Qin and Han have done.
另外在許渾的(汴河亭)PAGE308的詩句“三千宮女下龍舟”,許先生翻譯成“Three thousand maids of honor mounted the dragon boat.”;在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中的詩句“悵望千秋一灑淚”,許先生也采取了異化策略來翻譯時間指示語:“Looking back a thousand springs, can I not shed tears?” [9](許淵沖,2007:226)等等。
4結(jié)論
詩歌的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既是原作藝術(shù)美的欣賞者和接受者,同時也是藝術(shù)美的表現(xiàn)者??鋸堅~語在唐詩中代表了中國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其翻譯的功能也包括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許淵沖采用大量的異化方法來翻譯這些夸張詞語,不僅達到傳意的效果,同時也達到了傳遞文化意象的目的,向我們展示了異化翻譯在傳播中國文化過程中的應(yīng)用手段和方法。
參考文獻
[1] 許淵沖. 中詩英韻探勝[M]. 北京: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1992:1--25
[2] 莊恩平,章琦. 評論異化翻譯的跨文化價值[J]. 上海翻譯, 2007(1)
[3]葉子南. 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M]. 北京: 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 2001.161-173
[4]Nida,Eugene 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E,j.Bria,1964..159-163
[5]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M ).London and NewYork: Routledge, 1995:19
[6] Venuti, Lawrence. Introduction. Rething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Ideology. Ed. Lawrence Venuti. London NewYork: Routledge, 1992
[7]羅新璋.《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58
[8] 楊彩玉 陳琪. 從李白的詩歌看唐詩中數(shù)字的翻譯(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2004(4)
[9]許淵沖. 唐詩三百首(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
[10]盧紅梅. 華夏文化與漢英翻譯 (M). 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6
[11]包惠南/包昂. 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 (M). 外文出版社,2004: 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