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不但是一種語言活動,而且還是一種思維活動。思維是翻譯活動的基礎(chǔ),思維方式的差異對翻譯有著方方面面的影響。我們在翻譯實踐中遇到的許多困難,正是由于中西思維差異而造成的。本文從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入手,對漢英翻譯過程中主語的轉(zhuǎn)換進行探討,一斑窺豹,以說明思維因素在漢英翻譯過程中的重要性。
關(guān)鍵詞:漢英翻譯;主語;思維
1 前言
在世界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下,我國的對外開放不斷深入,對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為了進一步“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各行各業(yè)都需要大量的對外翻譯工作。這種對外翻譯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基本上都是中譯英,也就是把大量有關(guān)中國的各種信息從中文翻譯成英語,通過圖書、期刊、報紙、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媒體以及國際會議,對外發(fā)表和傳播。但事實表明,我國的對外翻譯不管是數(shù)量上,還是質(zhì)量上都難以滿足形勢發(fā)展的要求,原因之一是漢英翻譯不僅僅只是英漢翻譯的逆轉(zhuǎn),它要求譯者不但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而且還要對中西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思維方式的差異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譯者必須熟悉英語文化的思維方式,必須考慮英語的思維方式和造句心理,不能完全用漢語的思維習(xí)慣取代英語的思維習(xí)慣,否則翻譯的意義或作用就會受到影響。本文從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入手,對漢英翻譯過程中主語的轉(zhuǎn)換進行探討,一斑窺豹,以說明思維因素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性。
2思維方式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由于各民族的歷史、生態(tài)、宗教、民情風(fēng)俗和文化背景不同,各個民族思維方式中也必然存在著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特殊點或相異點,這便是思維的特性或思維的民族性。它指的是各民族思維內(nèi)容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反映在思維形式的傾向性上。思維的民族性所形成的語言形式上的差異,構(gòu)成了不同的民族之間交往的障礙,成為翻譯困難的癥結(jié)之所在。正如卡爾·普利布蘭姆在《思維方式之矛盾》中所指出的:“世界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和睦關(guān)系之所以受到阻礙,不僅是由于語言形式的復(fù)雜多樣,更是由于思維模式的差異所造成的?!备鱾€民族思維的特性使得他們運用語言來體現(xiàn)和組織生活方式自然有異。[1]
翻譯活動是個非常復(fù)雜的過程,不僅僅是語言信息的轉(zhuǎn)化,而且包含了極為復(fù)雜的思維的轉(zhuǎn)換過程。英漢句式的差異歸根到底還是由于不同的思維方式造成的。思維的共性是翻譯得以實現(xiàn)的基礎(chǔ),而思維方式的差異對翻譯的準確性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充分重視不同民族思維方式之間的差異,對英漢思維方式進行細致的比較研究。只有通過在思維方式上進行廣泛而深入、系統(tǒng)而具體的比較,才能認識不同民族思維的共性,辨別其個性,并采取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手段努力排除思維方式的差異給翻譯帶來的消極干擾,才能使譯文更自然、更準確、更流暢,所以,在翻譯中,加強中英思維的比較,尤其是思維方式差異的比較便顯得尤為重要。
3 漢、英主語使用差異的思維因素
由于思維方式的差異而導(dǎo)致的語言形式的差異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就主語使用情況而言,漢、英語言也有諸多的不同。
3.1漢語常用人稱主語,英語常用物稱主語
漢語注重主體思維,這種思維模式以“萬物皆備于我”作主導(dǎo),往往從自我出發(fā)來敘述客觀事物,或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為或狀態(tài),思維往往指向自身,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因而常用人稱。而西方人重視自然客體,思維的目標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世界,整個思維是開放型的。思維方式上這種差別反映在語言表達上,漢語常用人稱(或有生命的名詞)作主語(或潛在的主語),注重主體意識;而英語較常用物稱(或非生命的名詞)作主語,讓事物以客觀的口氣呈現(xiàn)出來。[2]例如:
(1)他一想到要返回去,心里就害怕.
The thought of returning filled him with fear.
(2)我沒想到你會反對。
It didn't occur to me that you would object.
(3)The little chap's good-natured honest face won his way for him.
這小伙子長相老實,看上去脾氣也好,到處有人緣.
(4)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點腳步聲也沒有。
從以上例句中的黑體部分看出,漢語常用人稱主語,如例句中的“他”、“我”、“小伙子”;英語常用物稱主語,如例句中的“thought”、“it”、“face”、“carpet”。
3.2漢語主語隱含,英語主語明確
漢語屬于漢藏語法語系。漢語中的主語不像英語中的主語那樣容易確定。因為漢語是主題顯著的語言,它所突出的是主題而不是主語。再者,漢語句法的特征是意合,這一特征往往使句子中的指代關(guān)系(尤其是主語)在形式上不明顯。在漢語篇章中,某些句子的主語常??梢允÷?,有時則必須省略,否則文字不順暢;有些主語難以一眼看清,需要譯者用心識別。因此,譯者必須善于認準和確定原文句子中不明顯、被省略或未說明的主語,并在譯文中妥帖地表現(xiàn)出來。
英語屬于印歐語法體系。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受到日耳曼諾、法語和拉丁語等多種語言的影響,經(jīng)歷了古英語、中古英語和現(xiàn)代英語的不同發(fā)展階段,較早地確立了以“主語-謂語”為框架的句法結(jié)構(gòu)理論。英語是主語顯著的語言,它所突出的是主語;除省略句以外,每個英語句子都必須有主語。再者,由于英語句法的特征是形合,這一特征要求英語句子各成分之間的關(guān)系要明晰,以免句子結(jié)構(gòu)混亂,影響意義的傳達。[3]例如:
(5)送君千里,終有一別。
Although you may escort a guest a thousand miles, yet must the parting come at last.
(6)小不忍則亂大謀。
If one is not patient in small thing, one will never be able to control great ventures.
(7)交出翻譯之前,必須讀幾遍,看看有沒有要修改的地方。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好。
Before handing in your translation, you have to read it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see if there is anything in it to be corrected or improved. Only thus can you do your work well.
(8)面試時,問了她幾個問題,她一一答對了。
She was asked several questions in the interview and answered every one correctly.
(9)昨奉大函,誦悉一是。尊稿極佳;唯篇幅甚長,本志地位有限,故不克刊登,良用歉然。
I received your letter yesterday. Your article is very good, but I am sorry that owing to pressure of space, I find it too long to be published.
(10)書到后請立即付款。
You are expected to pay right after the books are delivered.
從以上例句的黑體部分可以看出,漢語主語隱含,英語主語明確。
3.3漢語主語具體,英語主語抽象
漢民族重形象思維,英民族重抽象思維。不同的民族都具有以上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只是由于歷史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同的民族會有不同的側(cè)重。從總體上看,英民族擅長用抽象的概念表達具體的事物,比較重視抽象思維能力的運用,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相比之下,漢民族則更習(xí)慣于運用形象的方法表達抽象概念,不太重視純粹意義的抽象思維,具有較強的形象性。這種不同的側(cè)重,植根于各自的民族文化土壤。
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反映在主語的使用上,則表現(xiàn)為英語常用大量的抽象名詞來充當(dāng)句子的主語,而漢語則傾向于用形象具體的概念來做主語。[4]如例:
(11)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
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12)From the moment we stepped in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re and kindness surrounded us on every side.
一踏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我們就隨時隨地受到關(guān)懷與照顧。
(13)Excitement deprived me of all power of utterance.
我興奮得什么話也說不出來。
(14)My good fortune has sent you to me,and we will never part.
我很幸運,能夠得到你,讓我們永不分離吧。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英語用抽象名詞的事物名稱作主語,同時又使用本來表示人的動作或行為的動詞作其謂語,因而這種句式往往帶有擬人化修辭色彩,語氣含蓄,令人回味,反映了英美民族的幽默感。漢語雖然也有用擬人法來描述抽象的概念或無生命的事物,如“什么風(fēng)把你吹來的?”,“愛情把我們的心連在一起”,“高山低頭,河水讓路”,但這種表達法較常見于形象的比喻或輕松的文體,無論從使用的語境或出現(xiàn)的頻率來看,都遠遠不及英語。
4 漢英翻譯中主語轉(zhuǎn)換的思維方法
思維是語言轉(zhuǎn)換的基礎(chǔ)。英漢思維方式的差異,勢必會影響兩種語言的相互轉(zhuǎn)換。在漢英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對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心中有數(shù),必須按照英語思維方式的特點,確定恰當(dāng)?shù)闹髡Z,作出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以符合英語的表達習(xí)慣。常見的主語轉(zhuǎn)換方法有以下兩種:[5]
4.1調(diào)整句子重心
在漢英翻譯中,盡管原文一種思維內(nèi)容可以用多種譯語語言的形式表達,既同一種原文可以有多種表達形式,但譯者必須采用主要的信息焦點作為出發(fā)點來對原文進行雙語符號轉(zhuǎn)換。因為,在表達思想時,英民族的思維更直截了當(dāng),他們習(xí)慣把語義的重心放在句首說出,然后再把其他次要成分一一補進;漢民族習(xí)慣“從眾歸一”的思維方式,往往將次要的語義部分放在句首,最后才點出話語的信息中心。這是英漢句子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一個明顯區(qū)別。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必須根據(jù)上下文,仔細斟酌,調(diào)整句子的重心,把主要信息做為譯文的主語,以符合英語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xí)慣。例如:
(15)到去年年底,我部已同有關(guān)省市簽訂了100余艘中小船舶的建造合同和協(xié)議。
By the end of the last year,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were signed with some provinces and cit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re than 100 medium-and-small-sized vessels.
原文的主語是“我部”,譯文的主語則是“contracts and agreements”。仔細閱讀原文就會發(fā)現(xiàn),原文最重要的信息并非是“我部”,而是“合同和協(xié)議”,譯者在譯文中使之突出,正確地傳譯出了原文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也反映了漢族人重人倫,英美等西方人重物質(zhì)的心理特征。
(16)一想到要出國深造,他就激動不已。
(a) The idea that he would go abroad for further study made him greatly excited.
(b) He felt greatly excited at the thought of going abroad for further study.
原文的同一信息在譯文中以兩種形式譯出,兩種譯文中的主語大不一樣。譯文(a)是用“idea”作主語,譯文(b)用“he”作主語。相對而言,譯文(a) 即突出了主要信息,又符合英語中以物稱作主語的表達習(xí)慣。[6]
(17)我從沒想到他是個不誠實的人。
It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he was a dishonest man.
原文中的主語言是“我”,是行為的主體,這一句子結(jié)構(gòu)反映出了中國的思維方式。在譯文中,主語被譯成“It”,看來似乎風(fēng)馬牛不相及,其實是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使然,譯文意為:這種念頭從來沒有閃過她的腦際。這是西方人比較重視客觀觀念的例證之一。同時,譯文這樣處理重點突出了“我”對“對他為人不誠實”這一點感到驚奇。當(dāng)然,上面一句也可以譯為:I have never thought that he is a dishonest man。但兩相比較,前一種譯文強調(diào)“他是個不誠實的人”是客觀事實,字里行間顯露出她對這事感到驚異,后一種譯文則更強調(diào)主觀印象。
4.2改變句子語態(tài)
中國人比較習(xí)慣于本體型思維方式,在語言表達時,常以動作行為的實施者作為句子的主語,因此漢語中主動語態(tài)句使用頻繁;而習(xí)慣于客體思維方式的西方人卻常把視點放在行為動作的結(jié)果或承受者,并以此作為句子的主語,因此英語中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很廣泛。在漢英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按照英語思維方式的特點,改變句子語態(tài)。如:
(18)熱烈歡迎世界各地客商來此進一步加強合作,建立和發(fā)展貿(mào)易關(guān)系。
Custome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e warmly welcome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business contacts.
析:原文是省略句,被省略的成分是主語“我們”,這既反映了漢語重主題而輕主語的語言特點,同時也反映了漢民族喜歡以主人的姿態(tài)歡迎客人這一文化特征。由于英語是主語顯著的語言,故譯者在譯文中將主語補出,但補出的主語不是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我們”,而是原文中的賓語“客商”(customers),整個句子也變成了被動語態(tài)。這樣處理不僅突出了英語主語顯著的特點,而且譯出了英美人的心態(tài):在英美國家,人人都希望被當(dāng)作客人看待。[3]
類似的例子如:
(19)發(fā)現(xiàn)了錯誤,一定要改正。
Wrongs must be righted when they are discovered.
(20)看樹看果實,看人看作為。
A tree is known by its fruit,and a man is known by his actions.
(21)人們普遍認為,孩子們的早年經(jīng)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性格及其未來的人品。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he experiences of the child in his first years largely determine his character and later personality.
英語的被動式,尤其是用“it”作主語的非人稱被動式,如it is believed,it is felt,it is thought等,往往不說出施動者,而讓所敘述的事實或觀點以客觀、間接和婉轉(zhuǎn)的方式表達出來,使口氣顯得客觀公正,避免主觀臆斷。漢語沒有英語這類多重被動式,沒有用“it”作主語的非人稱被動式,也少用被動式,而較多用主動形式表達被動意義。這與漢人的主體思維甚有關(guān)系。漢人的思維習(xí)慣重“事在人為”,人的動作和行為必然是由人做的,事或物不可能自己去完成這些動作和行為,因而表達時往往要說出施動者,常常采用人稱表達法;若無法說出確定的人稱,則采用泛稱,如“有人”、“人們”、“人家”、“大家”、“別人”等;若無法采用泛稱,則采用無人稱;當(dāng)人稱或泛稱不言自喻時,又常常采用隱稱--省略人稱。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必須根據(jù)英語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xí)慣,進行相應(yīng)的語態(tài)變化。
4.3轉(zhuǎn)換句子成分
一般來說,在漢語里,時間、地點常用來做狀語,很少做主語。而時間、地點做主語是英語中較為常見的現(xiàn)象。以具體時間、地點做主語的這種用法反映了英語民族的至少兩種類型的思維方式:開放型思維和認知型思維。首先,英倫島國,因為它被海環(huán)抱,屬于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huán)境,所以它向往外界,較早地接受了古希臘的“注重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tǒng),思維對象傾向于外界,富有全球觀念和宇宙意識,竭力認同外界中對人有價值的客觀存在。思維的開放性使英語的語言形式具有了開放性。其次,在英語的主語中體現(xiàn)了英語思維的認知性。西方向來崇尚以自然為認知對象,認為只有認識自然,才能把握自然并進而征服自然。他們相信,求知是人類的本性,“哲理的探索源于對自然的驚異”。所以,在他們的思維中,物我兩分,自然客體與本體具有等同的地位,自然客觀現(xiàn)象在英語主語中隨意出現(xiàn)也就不足為怪了。[7]比如:
(22)中國在2008年9月25號成功發(fā)射了神州七號宇宙飛船。
September 25, 2008 saw the successful launching of China's Shenzhou VII spacecraft
(23)五四運動以后,開始了“新紅學(xué)”時代,代表人物有胡適、俞平伯等這樣一些學(xué)者。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 saw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Redo1ogy”,represented by scholars such as Hushi and Yu Pingbai.
(24)當(dāng)夜幕降臨時,他離目的地還有好幾英里路。
Nightfall found him many miles short of his destination.
(25)在北京發(fā)生過許多偉大的歷史事件。
Beijing has witnessed many great historical events.
漢語里的時間、地點狀語轉(zhuǎn)換成英語中的主語,不但使譯文表達生動,也更符合英語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文習(xí)慣。
5 結(jié)語
通過以上漢英翻譯過程中主語轉(zhuǎn)換的實例分析,可以看出,思維因素在漢英翻譯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翻譯不但是一種語言活動,而且還是一種思維活動。在翻譯過程中,不同的思維方式在碰撞、調(diào)和、融合,最后常以譯語民族的思維方式為主輸出思維結(jié)構(gòu)內(nèi)容。一名稱職的譯者必須加強雙語修養(yǎng),了解中西思維方式差異和漢英兩種語言的異同,自覺地對比所涉及的兩種語言不同的思維方式,才能有效地克服漢譯英遣詞、造句、謀篇過程中常遇到的障礙,才能把原文的意義甚至意境盡可能完滿地用譯文表達出來。
參考文獻
[1]張海濤.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外國語,1999(1)
[2]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北京: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2(2)
[3] 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馬秉義.英漢主語差異初探[J].上海:外國語,1995(5)
[5]劉宓慶.思維方式、表現(xiàn)法和翻譯問題[J].中國當(dāng)代翻譯百論[M].重慶:重慶大學(xué)出版社,1994
[6]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chǔ)[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7] 司顯柱.論英漢民族思維模式、語言結(jié)構(gòu)及其翻譯[J].外語學(xué)刊,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