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偉 李英玲 劉瑞平 鄭 宏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綜合評價法等對導致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因素進行縱橫剖面分析,論述體育教育思想、體育教育目標、課程內容設置等方面,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提出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及干預性措施,為進一步改善大學生的體質現(xiàn)狀,為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體質;高校學生;體育課程;干預手段
中圖分類號:G804.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2-0217-03
在2006年8月19日舉行的“首屆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論壇"上,楊貴仁出示了一組數(shù)據(jù):最近一次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報告表明,學生肥胖率在過去五年內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 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視的比例,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為七成六,大學生高達八成三。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的發(fā)展和民族的盛衰。學校體育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基地,不但要加強德、智方面的培養(yǎng),而且還要從戰(zhàn)略發(fā)展的角度認識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隨著21世紀的到來,體質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大學生體質狀況如何,倍受專家學者們的關注,就高校大學生而言,每隔一個時間段,在形態(tài)、機能身體素質方面就有顯著性的變化,那么,高校大學生的體質狀況處于什么狀況呢?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核心問題。通過評價、分析對大學生體質造成的不均衡性進行多角度、深層次、整體性的專題研究,目的是有針對性地、盡快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盡可能地發(fā)揮教育的潛力和能動性。對如何更好地結合素質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我國學校體育事業(yè)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對于促進大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及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jù)。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沈陽師范大學、遼寧大學、沈陽大學等大學生1298人,其中男生469人,女生814人。按《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統(tǒng)一規(guī)定的《檢測細則》于2006年6月對其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身體素質等指標進行檢測。
1.2研究方法
1.2.1量測法測量指標:形態(tài)(身高、體重、胸圍);機能(血壓、肺活量);身體素質(50 m跑、立定跳遠、立位體前屈、800 m跑或1 000 m跑)。在測試過程中規(guī)范了測試內容、方法,統(tǒng)一測試要求和測試尺度,以保證測試結果的準確性。
1.2.2文獻資料法采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廣泛收集和查閱國內外有關大學生體質現(xiàn)狀與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研究文獻資料。
1.2.3調研分析法立足我國經濟體制中,大學生體質與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現(xiàn)狀,通過對高校情況進行調查、分析,提出有效的措施及方法。
1.2.4數(shù)理統(tǒng)計法根據(jù)測定所得的原始數(shù)據(jù),用計算機SPSS.11軟件處理系統(tǒng)。
2大學生體質現(xiàn)狀的研究
2.1體育課內鍛煉現(xiàn)狀調查
高校體育課基本上是每周2學時,學生按照所選擇體育俱樂部項目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從每次活動的持續(xù)時間看有70%的大學生能保證在40 min左右活動時間,其中40 min左右的人占30%,男生每次鍛煉的平均時間高于女生。大學生每周兩學時的體育健康課90 min,有效練習密度按40%計算,學生每周的直接身體練習不超過45 min,所以很難達到增強身體素質的目的。調查表明,有7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身體不好的原因是缺乏體育鍛煉,其中怕累的原因占到了所有不參加體育鍛煉原因的首位,在調查者中達到了45%。學生中只有26%左右的人愿意參加力量及長跑訓練。對于不愿意參加力量及長跑訓練的原因,80%的學生回答怕累,嫌枯燥。對不愿意參加體育鍛煉的多種原因進行選擇時,學生中52%選擇沒有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48%選擇怕累,30%選擇沒有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8%選擇沒有時間、家長不支持,10%選擇沒有場地和器材。
2.2體育課外鍛煉現(xiàn)狀調查
每周1~2次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每次30 min以上)的人數(shù)比例最高占總人數(shù)的36.5%;偶爾參加,時間不定的占35.4%;每周3次以上(每次30 min以上)的占23.4%。而不參加課外鍛煉的占5.6%,說明學生只要有體育鍛煉環(huán)境,正確引導還是愿意參加體育鍛煉的。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情況低年級好于高年級,每周3次以上的一、二年級占35%和33%;三、四年級占17%和15%,每周1~2次的一、二年級分明占43%和36%;三、四年級占34和30;偶爾參加,時間不定的,三、四年級高于一、二年級,三、四年級分別占38%和42%;一、二年級分別占23%和29%;不參加鍛煉者明顯是三、四年級多于一、二年級,三、四年級分別是5%和6%、一、二年級分別是2%和3%。說明了隨著年級的增長,不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比例加大,這與高年級不開設體育課有直接關系。
3大學生體質研究結果與分析
以1995-2007年遼寧省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質檢測統(tǒng)計的結果為案例,剖析大學生的體質呈現(xiàn)的變化趨勢。
3.1從經濟發(fā)展上看
進入80年代國民收人均值從618元(1980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增長到8,558.4元人民幣(2006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國民收入均值不斷增加,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營養(yǎng)豐富,飲食結構大大改善,從“溫飽型”逐步向“小康型”轉化,尤其是少年兒童時期營養(yǎng)充足,為身體生長發(fā)育提供必要的條件??梢悦黠@看出,形態(tài)指標中的身高、體重呈上升趨勢。
3.2影響機能主要因素之一是大學體育課的內容和形式高校公共體育課由以競技性的田徑、體操、足球、籃球、排球項目向健美操、網(wǎng)球、武術、乒乓球、羽毛球方向轉化,實行1、2年級必修課,3、4年級選修課,男女分班上課,授課時間90 min。體育教學逐漸趨于快樂體育,使體育課運動量、強度逐漸減小。
3.3從1995-2007年的8年間,學生身體機能、身體素質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只開設兩年體育課,到3、4年級以后只依靠自我鍛煉,許多學生都會出現(xiàn)體力下降現(xiàn)象。表明,大學生體質多數(shù)呈這種現(xiàn)象:1)年級較弱;2) 年級最強;3) 年級下降;4) 年級最差。
3.4大學體育課向俱樂部形式過渡階段因為目前大學生自我鍛煉意識還沒有提高上來,還沒有完全離開教師的“拐棍”,造成自我鍛煉效果不理想。
3.5體育課結構變化大球項目引入課堂造成耐力性項目減少,造成心肺功能下降。
3.6機能下降原因高校體育課由競技性體育為主的項目逐漸向趣味性體育活動方向轉變。由田徑、大球項目向小球項目和游戲項目轉變。目前場地設施不足,不能滿足學生活動空間的需求,與南方省市相比還有差距。
3.7高校體育課以傳統(tǒng)授課形式為主線而南方發(fā)達省市以項目豐富多彩的體育課和體育俱樂部并重形式出現(xiàn),加大學生鍛煉時間,增加學生的興趣,同時也發(fā)揮學生自我鍛煉的積極性、提高了鍛煉效果。
3.8身體素質呈下降因素分析高校體育教學受競技體育思想的影響,多年來一直以競技體育運動項目為主,由于是必修課程,不論學生喜歡與否都得接受,且教學死板,管理嚴格,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不利于發(fā)展學生個性,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這與國外發(fā)達國家豐富的體育場地、體育設施和學生豐富多彩的體育俱樂部相比,勢必影響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導致學生體質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全國高校也是共性問題,應引起教育界足夠的注視。
4結論
形態(tài):總體呈現(xiàn)出增長趨勢。
機能:血壓呈上升趨勢(在正常范圍內)。
素質與運動能力:總體呈現(xiàn)下降趨勢。
5干預手段
1) 改革考核的內容與方法,完善體育教育評價機制。根據(jù)課程評價體系的要求,按《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強化激勵,把學生的進步幅度納入評價內容,變過去單一的技術考核決定學生成績的作法,改為技術考核(40%)、身體素質達標(30%)、理論知識考核(20%)、平時課堂表現(xiàn)(10%) 的綜合評定,這樣不僅能激勵體育能力較好的學生,同時對體育能力較差的學生也起到促進作用。
2) 要多加強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指導。使高校大學生的體質狀況盡快得到改善。
3) 體育課開設項目,沒有切合實際貼近素質內容。只有系統(tǒng)的體育教學能夠全面、明顯地改善學生體質狀況。那些不適應時代的東西,需急待解決。
4) 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目前,高校的體育制度不健全、不合理。高年級不開設體育課,從制度上減少了學生在生長發(fā)育期間,接受體育教學的時間,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育和運動機能的改善。
5) 學生喜愛并從事的體育運動項目與目前體育教學的內容,有較大的差距,是造成學生對體育課不滿足的客觀因素之一。
建議,體育教學改革注重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方法改革向娛樂方向引導。
6) 學生的體育活動方式以個人和參加學校有組織進行為主,并處于較低的消費水平,尚沒有形成全社會的體育行為。要加強投入,營造一個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良性社會環(huán)境。
7) 實現(xiàn)課內外一體化,增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把早操、課外體育鍛煉和校外體育活動視為“潛在的體育課程”,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延續(xù),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校外(社會、野外) 活動、運動訓練等納入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lián)系的課程結構。因此,學校應重視課外體育,把學生早操、課外俱樂部活動都納入到體育教學考核之中,加大學生進行課外體育鍛煉工作的力度,創(chuàng)造校園課外體育活動的氛圍,完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
8) 高校大學生體質呈下降趨勢,應引起教育界足夠的重視,希望各級領導多關心、了解當代學生體質現(xiàn)狀,形成關心學生體質的大環(huán)境,使我校、全省,乃至全國高校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盡快扭轉這種局面,使高校體育工作,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肖學林,等.北京市學生身體機能狀況的調查研究[J].體育科學,1998,18(3):8-11.
[2] 姜麗萍.大學生體育消費現(xiàn)狀、發(fā)展與展望[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206:171-172.
[3] 曲宗湖,等.域外學校體育傳真[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7.
[4] 秦椿林,等.中國群眾體育現(xiàn)狀調查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293.
[5] 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統(tǒng)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1999:76-80.
[6] 曲宗湖,等.跨世紀我國學校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與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9.10(3):1-8.
[7] 吳燕丹,等.對影響我國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改革因素的調查[J].閩江學院學報,2004(5)
[8] 趙開爾,等.談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思路[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3,(1).
[9] 龔正偉.學校體育改革與發(fā)展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44.
[10] 陳連珍.體育課程改革的歷史演進與發(fā)展方向[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4,(4).
[11] 體訊.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明顯改善[J].中國學校體育,1996(3):101.
[12] 趙建英.200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公布[J].中國學校體育,2001(1):41.
[13] 黃力生.論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8(1).
[14]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5] 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綱要[J].中國學校體育,200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