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滿
本文試將現(xiàn)代文閱讀的測試過程還原為一種特定情境下的閱讀對話——考場閱讀對話,分析考場閱讀對話的受制性特點,剖析命題者在考場閱讀對話中的積極推動與消極阻滯因素,以試題的導向能否完成考生與文本的真實對話為歸結點,反觀試題的命題質量。
一、命題者對于考場閱讀對話的制約性分析
考場閱讀對話主要在命題者、考生、文本三者之間展開。在考場的特定情境下,這三者之間的對話是不平等、不自由的。命題者把握了對話的話語權,即決定了對話的范疇與對話的方向,命題者所命制的試題制約了考生的閱讀取向與閱讀策略。同時試題及試題答案也制約著文本最大化價值的呈現(xiàn)。如果從考生的角度出發(fā)來分析考場閱讀對話,那么考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是否真實、順利、有質量,就主要取決于命題者與文本前期對話結果的有效程度,以及命題者對于考生與文本對話的態(tài)度,這兩個方面決定了試題的質量。
因此,我們可以從命題者在考生與文本對話過程中所起的正反作用來探究命題者的命題思想以及所命制的試題特點。
二、理想的考場閱讀對話模式的基本思想分析以及試題特點的陳述
在命題者與文本完成前期對話的前提下,考場閱讀對話主要存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考生與文本的對話,另一方面是考生與命題者(試題)的對話。理想的考場閱讀對話模式是這兩個方面合二為一:考生與文本的對話即是考生與命題者的對話??忌c文本對話的內隱過程外顯為考生與命題者的對話過程,其結果是用文字作答表現(xiàn)出來。這種理想的對話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命題者在充分尊重文本、尊重考生的基礎上履行檢測任務。尊重文本,主要表現(xiàn)為命題者認可文本的文本空間與意義空間的存在,乃至對于部分文本需要從基本理解、創(chuàng)新理解等層面。解讀出文本的不同層級的意義。然后將這種對話的高效成果轉化為試題的編制。編制成功的試題實體應該具備三個特點:第一,試題的編制既有助于文本基本意義的生成,又比較契合考生與文本對話的原始期待:第二。試題既隱射了重要的文本空間、涵蓋了文本的主要內容,又關照了考生與文本對話的對話策略:第三,試題適度適時地開放文本的召喚結構,以盡可能地促成考生對于積極正確的文本意義的多元建構。
一般情況下,如果命題者按照詞句理解、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次第編制試題時,其試題就已經較好地體現(xiàn)了上述的第一、第二個特點,應該說各地區(qū)的中考試題大多數(shù)能夠具備這兩種特點。這種試題的編制,不僅體現(xiàn)了命題者考查考生系列的閱讀知識能力,而且體現(xiàn)出命題者在考場閱讀對話過程中的積極推動作用。現(xiàn)舉一例作簡單分析:
閱讀《假幣》,完成后面的題目。(2008年湖北黃岡卷)
1、本文敘事主要寫了兩個情節(jié),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2、第③段畫線句能不能去掉?說說你的理由。
3、第⑦段辰覺得老教授“可憐兮兮”的原因有: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第⑧段寫老教授在影集中留下那三張假幣的原因是_______。
4、研讀第⑨段,再自擬一道題目并給出答案。
從以上四道題依次展開的次第來看,試題促使考生分別從情節(jié)概括、重要語句理解、重要內容探究、文本意義把握等層面與文本展開對話,這種對話的基本導向符合學生原始的閱讀期待(由小說文體知識建立起來的閱讀取向:解讀小說的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第一道題考查學生對于小說情節(jié)的把握情況,即誰干了什么事,有什么樣的矛盾發(fā)展;第二題引領學生抓住文本的第一個重要的文本空間,把握故事發(fā)生的背景。確立考生與文本深入對話的基礎;第三題推動考生捕捉文本的第二個重要的文本空間,促使考生與文本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對話;第四題在追求試題的信度和效度的情況下,適度地采用了開放試題結構(確定了對話范疇),努力促進學生參與文本意義的生成(當然所指文本內容有些造作。文本意義的生成空間不大,但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嘗試)。這種嘗試,超越了命題者對于考生閱讀的知識與能力的意義,盡可能地關照了考生的內心世界,讓考生獲得了一定的自我認同感、自我實現(xiàn)感。
三、考場閱讀對話干擾因素分析以及試題問題的探討
應該說,隨著新課程不斷推進,新課程理念的貫徹越來越深入,一般的中考試題,基本上能達到或接近理想的考場閱讀對話模式下的試題特點,存在的問題只是局部的問題。現(xiàn)在舉幾則2008年中考試題的例子,簡單地剖析試題在考場閱讀對話中的阻滯作用:
第一例,《假幣》閱讀中的一道題:假如你是文中的辰或者老教授,在假幣交出之后,你會采取什么方式妥善處理這件事情?說說你的處理方式和理由。本題的設置,命題者似乎是想建立考生的生活體驗與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可幾乎將考生與文本的對話引入文本之外,造成考場閱讀對話的虛假。
第二例,《田野上的白發(fā)》第一題:簡要說說文中的母親是一位什么樣的母親。答案:吃苦耐勞、堅強、樂觀、慈祥(意思對即可)。這道試題的編制在首題,對于考生的考場閱讀對話而言,此時的對話還處于相對模糊階段(整體直覺時期),沒有深入的對話過程,對于此題的回答不免有些以偏概全,甚至會遺漏重要的文本信息。所給答案只是回答出母親外在的形象,而對于“家里有豬雞水牛,有房子和責任田,上高中的小弟還要人照顧,患不治之癥的父親不能勞動,里里外外都是母親一人操持,她頭發(fā)還有不白的么?”這個重要文本空間的挖掘不夠,導致對于母親“在特殊的家庭背景下對家庭富有高度責任感”的解讀流失,而且這方面的品質是其他方面品質的基礎和核心,兩者不可相提并論。
第三例,《年輕的國旗》第一題,第②段加點詞“名付其實”中的錯別字是_______,正確的寫法是_______。這一題,體現(xiàn)了命題者對于全卷整體布局的特點,利用閱讀文本考查了字形的知識。但是,這種試題的編制,主要是干擾了考場閱讀對話的進程。在考生初步瀏覽文本之后,相對靜態(tài)的知識考查干擾了考生的整體直覺,破壞了考生的對話思維。就本題而言,“名副其實”這個短語如果放入文本語境中,其意蘊是深遠的,會使文本對話得到深入展開。用在此處,不免大材小用。
不做過多的例證。在相當多的中考試題中,仍然有少數(shù)試題干擾著考場閱讀對話的進行。探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二:
首先是命題者想達到全面考查的目的卻存在著一定的形而上的閱讀命題思想。他們以靜止的割裂的觀點來對待中考閱讀,將意蘊深厚的文本只是看做可作為知識能力的考查而著意肢解的材料,強加一些脫離文本語境的考查內容,設置一些不符合閱讀對話程序的試題障礙。事實上,閱讀考查是依附于閱讀來完成的,閱讀考查是利用一個相對客觀公正的考查手段(試題)來審視閱讀過程,閱讀對話與評價結果是本體與反映的關系。所以,中考現(xiàn)代文閱讀的考查,應該確立閱讀與考查手段(試題)并重而內外有別的思想,使考查手段(試題)依附于閱讀任務而不節(jié)外生枝,應該在為完成閱讀任務的思想下編制試題,盡可能地追求閱讀知識能力考查的系統(tǒng)性。
其次是命題者為了最大程度地追求試題的客觀性,一方面忽視文本中文本空間的存在,在試題設計上使考生與文本對話過程簡單化;另一方面漠視考生與文本對話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的文本意義(有理有據的創(chuàng)新理解等),在答案的制定上出現(xiàn)了偏頗的現(xiàn)象,或者對于文本意義的挖掘不夠造成文章價值的流失,或者否定考生在與文本對話過程中產生的合理的、獨特的情感體驗。
四、從考場閱讀對話的角度分析中考閱讀試題的意義
對于中考試題的評價與反思,一般都立足于發(fā)展的觀點,各抒己見,求同存異。筆者也是如此。從考場閱讀對話的角度來評析中考現(xiàn)代文閱讀試題,試圖闡發(fā)兩點思考:第一,如何將追求試題的效度與閱讀對話的特性結合起來,凸現(xiàn)現(xiàn)代文閱讀試題的科學性。對于一份試卷而言,語文的諸多核心能力可以在試卷的不同部分多次得到考查,例如語綜試題與閱讀試題,但是,如何凸現(xiàn)現(xiàn)代文閱讀的考查特點,尤其是文學作品閱讀的考查特點,同時又要最大程度地追求試題評分標準的客觀性,這是命題者需要進行辯證思考的。如果用發(fā)展的教育的評價觀來看待這個問題,應該說,現(xiàn)代文閱讀試題的答案表現(xiàn)為相對自由合理的多元化理解倒是最大的公平。這是由閱讀對話的理論所決定的,高度體現(xiàn)評價與教學的接軌,是對新課程理念下課堂閱讀教學的肯定與推進。第二,以試題評析為出發(fā)點,進一步探究考場閱讀與平時課堂閱讀教學的異同,尤其是明確考場閱讀對話的受制性與課堂閱讀對話的建構性的不同,就可以更加徹底地貫徹課堂閱讀教學中的新課程閱讀理念,防止在“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慣性思想的作用下。將課堂閱讀對話簡單化,乃至滑向用作題訓練代替正常的課堂閱讀對話的教學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