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紅 錢招彩
在杜甫詩歌中,“望”字或直接或間接不斷出現(xiàn)。
創(chuàng)作于開元二十四年(736)的《望岳》,是現(xiàn)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清代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zhèn)?!痹婎}含有“望”字,詩中雖沒有一個“望”字,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充分顯現(xiàn)了杜甫的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此后的第三或第四年里[開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詩人創(chuàng)作了《房兵曹胡馬》:“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逼渲械摹叭f里可橫行”,就包含著詩人無盡的期望和抱負。青年杜甫銳于進取,富有勃勃朝氣,可見一斑。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chuàng)作上“氣床榻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這也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p>
杜甫之所以被稱為“詩史”,就基于此,因為他推己及人,從而發(fā)出了人民的心聲,時代的呼聲。
《月夜》:“今夜麛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末兩句表達了對妻子的無限思念和結束這種由戰(zhàn)亂所造成的痛苦生活的強烈希望?!对乱箲浬岬堋贰笆臄嗳诵校吳镆谎懵?。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中的“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旬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深刻的生活體驗成就了《春望》(757):“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其中的“烽火連月,家書抵萬金”,這兩句詩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全詩雖沒有一個望字,但“春望”二字卻表達了豐富的內涵:“春望”,不僅僅是指“春天里所望”,更是“望春”。這里,“春”就已經不僅僅是“自然界之春”,更是具有特定意義,象征著光明希望?!巴骸保簿褪窍M麄€人的人生之春到來,希望人民的安居樂業(yè)生活的到來,希望國家的春天到來,等待美麗的盛唐在某一個春天里再現(xiàn)。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里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xiàn)“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xiàn)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痹娙四X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xiàn)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侗闭鳌愤@首長篇敘事詩是杜甫在唐肅宗至德二載(757)閏八月寫的,共一百四十句?!扒ず忦辏瑧n虞何時畢!”表達了痛心山河破碎,深憂民生涂炭的情懷;“都人望翠華,佳氣向金闕。園陵固有神,掃灑數(shù)不缺。煌煌太宗業(yè),樹立甚宏達”表達了人民的情緒和愿望。這些成了《北征》的主題、主旋律,體現(xiàn)出來的詩人形象是這樣一位忠心耿耿、憂國憂民的封建士大夫?!妒裣唷贰柏┫囔籼煤翁帉ぃ\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的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英雄所指何人?指像諸葛亮那樣忠心耿耿的人才,也包括詩人自身,同時寄希望于當世的良相之材。杜甫從來沒有放棄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兜窃狸枠恰罚骸拔袈劧赐ニ?,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薄坝H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即使是年老多病,流落他鄉(xiāng),音信隔絕,壯志今朝都成了泡影,詩人還是終究無法忘懷往日的抱負,在這一首詩的結句寫道:“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毖弁f里關山,天下到處還動蕩在兵荒馬亂里,倚定了闌干,北望長安,不禁涕泗滂沱?!兜歉摺罚骸帮L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此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時所寫。夔州在長江之濱。詩人登高望遠,本來興趣盎然,卻見如此蒼涼恢廓的秋景,悲愁之情無以復加。此時距離創(chuàng)作《春望》十年整,當年詩人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而今,“潦倒”“多病”“霜鬢繁”,這是因為“艱難苦恨”——國難家愁:綿綿不絕的憂國傷時之情中,不正蘊藏著熱望的火山!正如《江漢》的:“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這《江漢》的詩意和《周易》的“君子以自強不息”以及曹操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步出夏門行·龜雖壽》)的詩意是一致的,集中表現(xiàn)了一種至老不衰、頑強不息的精神。就是在詩人去世前半年多[即大歷五年(770)春淹留潭州的時候],詩人依然深切關懷唐王朝安?!缎『持壑凶鳌罚骸凹殉綇婏嬍唱q寒,隱幾蕭條戴秾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云白山青萬余里,愁看直北是長安?!苯Y句“愁看直北是長安”,《杜詩鏡銓》說“結有遠神”。詩人一生坎坷,不改其望,不違初衷,愈老彌堅,他猶在等待,等待唐王朝的春天的到來。這等待中充滿了“熱望”,飽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熱愛人民的情感,這是一個時代的最強音。
杜甫的等待不同于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的等待,不同于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的等待,更不同于莊子的無所待。
“你看,‘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你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它顯示的是,少年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種輕煙般的莫名惆悵和哀愁。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對人生宇宙的覺醒的‘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和留戀。它實際上并沒有真正沉重的現(xiàn)實內容,它的美學風格和給人的審美感受,是盡管口說感傷卻‘少年不識愁滋味,依然是一語百媚,輕快甜蜜的?!?李澤厚《美的歷程》)而在莊子筆下,逍遙的本質是“無所待”,“無所待”的意思就是不依賴于任何人,任何事物,完全自在、自為。但在杜甫生活的年代里,苦難浸泡著民眾——安史的入侵,藩鎮(zhèn)的割據(jù),饑饉的發(fā)生,各種天災人禍遍及全國,杜甫是“而今識盡愁滋味”,親身受了連續(xù)不斷的苦楚,妻子兒女親戚朋友的遭遇也相同,他要為他們痛苦,替他們擔驚受怕,正如為自己痛苦,替自己擔驚受怕一樣,當然不能如莊子那樣“不依賴于任何人,任何事物,完全自在、自為”,而且詩人是積極而有為的——始終奉行著自己的人生理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為民眾而歌??嚯y印在詩人的心上,浸泡著詩人的心,印在詩人的作品上。丹納在《藝術哲學》中說:“一個觀念好比一顆種子:種子的發(fā)芽、生長、開花,要從水分、空氣、陽光、泥土中吸取養(yǎng)料;觀念的成熟與成形也需要周圍的人在精神上予以補充,幫助發(fā)展。在悲傷的時代,周圍的人在精神上能給他哪一類的暗示呢?只有悲傷的暗示,因為所有的人心思都用在這方面。他們的經驗只限于痛苦方面?!边@也恰好印證詩人杜甫的作品之所以被稱為“詩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