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以甘孜藏區(qū)和諧滿意度為研究載體,結合因子分析與聚類分析法,剖析了甘孜藏區(qū)和諧滿意度水平,并針對甘孜藏區(qū)目前的和諧滿意度水平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為甘孜藏區(qū)的和諧發(fā)展提供參考評判。
關鍵詞:甘孜藏區(qū)和諧滿意度;因子分析法;聚類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C9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8)02-0031-04
1.有關對甘孜藏區(qū)和諧滿意度進行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
黨的十七大關于“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為四川省甘孜州藏區(qū)的和諧發(fā)展指明了正確方向。以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為指向,用“和諧指數”來反映社會的“和諧程度”,國內已有一些相關的前期研究,運用統(tǒng)計監(jiān)測所確立的關于指標體系研究的論文也有許多,如:《對和諧社會統(tǒng)計監(jiān)測問題的思考》(朱孔來2006)、《省域社會和諧程度定量化測度模型研究》(朝歌,陳曉芳2005)、《廣州和諧社會指標體系的建立與實證研究》(胡學鋒2006)等。同時,也有一些機構對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國家統(tǒng)計局課題組《和諧社會統(tǒng)計監(jiān)測指標體系研究》(2005)。這表明,我國對社會和諧指標體系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和進步,同時通過這些指標與分析思路,為我們對民族地區(qū)社會和諧滿意度進行定量分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對相關指標的對比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民族地區(qū)社會和諧滿意度水平的高低。然而,目前國內理論界對大多數民族地區(qū)社會和諧滿意度研究還基本上是空白?;诖?,2007年12月,“從和諧發(fā)展角度透視甘孜州藏區(qū)資源開發(fā)”課題組對甘孜藏族自治州進行了調研,收集了祥實的統(tǒng)計資料。但要對甘孜藏區(qū)和諧滿意度進行準確的統(tǒng)計分析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情,它要求分析者不僅占有足夠的、詳細準確的統(tǒng)計資料,而且還能正確地使用統(tǒng)計分析工具。因子分析與聚類分析法是對甘孜藏區(qū)和諧滿意度評判進行定量分析的十分有用的工具,而因子分析對指標的選取要求較高。這就使得只能在大量的指標中,尋求具有因子分析意義的指標來完成對甘孜藏區(qū)社會和諧滿意度評判分析。為了求得匹配性,本文在進行聚類分析法時采用了與因子分析法相同的統(tǒng)計指標口徑。
2.甘孜藏區(qū)和諧滿意度指標體系的確立
2.1 相關統(tǒng)計指標
在有關甘孜藏區(qū)和諧滿意度指標體系的確立中,一般要遵循科學性、合理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則。而本文在指標體系確立上遵循以下原則:在指標的可操作性的基礎上,兼顧科學性、合理性、可比性的原則,并力求較完善、全面、真實地反映甘孜藏區(qū)和諧滿意度現狀。同時,也兼顧《甘孜統(tǒng)計年鑒(2006)》所能提供的統(tǒng)計指標,并以甘孜藏族自治州18個轄縣為樣本,選取能反映甘孜藏區(qū)和諧滿意度的統(tǒng)計指標,建立相應的統(tǒng)計指標體系。具體指標如下:X1:人均GDP (元/人);X2:城鎮(zhèn)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元/人);X3:農牧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元/人);X4:平均每人占地方財政預算支出(元/人);X5:登記失業(yè)率(%);X6:三保覆蓋率(%);X7: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占總人數比率(%);X8:泥石流、地震災害率(%);X9:雨雪霜凍率(%)。
2.2 問卷調查
將這九項評判指標的數據作為考察評判對象,利用馬克威軟件①對甘孜藏區(qū)和諧滿意度評判進行因子與聚類分析。在以上指標體系的框架下,并參考相關文獻,本課題組設計了《關于甘孜藏區(qū)社會和諧滿意度的調查問卷》,每一個民族自治縣發(fā)放問卷200份。其中問卷調查針對和諧滿意度設計了約30道題,且問卷全部收回,每個題項采用7級李克量表(Liken Sale)測量得分。藏區(qū)和諧滿意度測度是通過詢問甘孜藏區(qū)18個民族自治縣樣本地區(qū)“對現狀的滿意”表達,李克量表的“1”表示“最差”或“不滿”,“7”表示“最優(yōu)”或“完全滿意”。
本調查過程采用問卷調查并回收問卷進行,樣本的家庭人口結構和收入水平的分布見表1。
2.3 調查數據信度分析及指標的測定與驗證
本調查中,用SPSS 13.0分析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采用內在信度分析(Cronbach's а),檢驗甘孜藏區(qū)和諧滿意度指標初量表的信度水平,得出Cronbath's а系數檢驗是0.804,按照同類文獻中通常大于0.6的標準,說明題項的一致性較好,問卷設計較好,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信。
3.對甘孜藏區(qū)和諧滿意度各類因子分析
3.1 因子分析的數據結果
根據所收集到的實際數據,結合因子分析的原理、步驟,運用社會經濟統(tǒng)計馬克威軟件,提取初始主因子。根據表中列出的所有因子,按照特征值從大到小的次序排列,前三個因子累計貢獻率達到82.7257%,已符合因子提取準則;另外,后六個因子的特征值都小于1,所以提取前3個因子進行因子分析,能較全面地反映所有信息。
在初始的因子載荷矩陣中,各因子所代表的含義不明顯,所以要進行因子旋轉。通過因子載荷矩陣②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在人均GDP(X1)、城鎮(zhèn)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X2)、農牧民家庭人均純收入(X3)、登記失業(yè)率(X5)這四個指標上的載荷較大,集中反映了經濟發(fā)展與經濟收入效應這兩方面,因此,第一主因子可定義為財富積累因子Fac-A1;第二主因子在平均每人占地方財政預算支出(X4)、三保覆蓋率(X6)、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占總人數比率(X7)等三個指標上的載荷較大,反映了財富的公共支出,所以可將第二主因子定義為社會保障因子Fac-A2;第三個主因子在泥石流、地震災害率(X8)、雨雪霜凍率(X9)上具有較高的載荷,反映了自然環(huán)境的現有狀況,與人們的經濟行為的間接作用有關,因此,可定義為環(huán)境災害因子Fac-A3。
另外,根據因子分析中的共性方差表可以看出,經旋轉提取公因子后,各變量中信息分別被提取的比例,如:人均GDP的信息量被提取了97.4%、城鎮(zhèn)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的信息量被提取了80.4%等等。說明和諧滿意度評判指標大部分信息都被上面所定義的公共因子所解釋,損失的信息較少。
而根據旋轉后各因子的方差貢獻表(見表2)可以得知,因子A3的方差貢獻最大、因子A2的方差貢獻其次、因子A1的方差貢獻最小。分析結果表明,因子A1(財富積累)是說明甘孜州和諧滿意度評判的次次要方面,因為對于這些自然災害頻發(fā)地區(qū),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財富,一夜之間可能消失殆盡;因子A2(社會保障)是說明甘孜州和諧滿意度評判的次要方面,因為災害過后重建工作能短時間內解決民生問題;因子A3(環(huán)境災害因素)是說明甘孜州和諧滿意度評判的主要方面,因為在藏民心目中風調雨順即意味著滿意;以上這三個因子共同說明了甘孜藏區(qū)和諧滿意度的水平。
3.2 甘孜藏族自治州各轄縣和諧滿意度評判的因子得分以及綜合排名
3.2.1 因子得分及各轄縣和諧滿意度的綜合得分。
在運用馬克威軟件進行因子分析時,無法直接得到因子得分系數;而且,所輸出的因子得分表現為第三因子與第二因子對應關系的坐標圖,無法進行準確的數值識別,更無法直接判斷第三因子的得分情況。因此,本研究引入了SPSS統(tǒng)計軟件進行輔助分析。為了消除量綱的影響,在負指標化為正指標后,將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并將標準化后的數據作為SPSS③因子分析的原始數據。利用主成分法提取因子,用Kaiser④最大方差旋轉法進行因子旋轉,根據SPSS輸出的因子得分系數將標準化后的指標值代入,可得到不同樣本的三個因子得分。SPSS將根據因子得分函數自動計算各樣本的Fac-A1、Fac-A2、Fac-A3這三個因子得分。結合這三個因子得分,本研究給出了各因子得分排名(見表3)。各因子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甘孜州各轄縣的社會和諧滿意度,因而應給予這些因子不同的權數。這里,以各因子旋轉后的方差貢獻(見表2)占總方差的比重作為權數,各因子得分為變量組成一個綜合評判函數,可得到甘孜州各轄縣的綜合得分及綜合排名結果(如表3所示)。
3.2.2 對各因子分析結論的評判。
結合甘孜藏族自治州各轄縣的因子與綜合得分,對甘孜州和諧滿意度的分析評判如下:
(1)關于因子得分。從第一主成分財富積累因子來看,九龍、瀘定、康定、甘孜排在了前4位,這與該四縣作為全州經濟實力最強的縣域經濟實體相符合,得分最高的九龍比得分其次的瀘定高出了0.4個得分;理塘、石渠排在了最后2位,且得分低于-1,說明經濟發(fā)展水平較差,九龍比得分最低的石渠高出了1.1分,反映了二者經濟實力有較大的差距。在第二主成分社會保障因子中,康定得分最高,也是18個縣中得分唯一超過1的縣,說明該地區(qū)社會保障水平遠遠領先于其他縣,也反映了甘孜州在社會保障水平整體偏低,其中,石渠、雅江、德格社會保障水平欠佳,得分都低于-1。從反映泥石流、地震、雨雪霜凍災害的第三主成分環(huán)境災害因子來看,得分普遍較低(最低的為-1.93,比第一、二因子最高得分約低3個得分),并且差距較大,只有4個縣得分大于零,說明甘孜藏區(qū)整體自然災害發(fā)生率很高,自然災害因素是制約甘孜藏區(qū)社會和諧滿意度進一步提高的瓶頸。
(2)從甘孜藏區(qū)各轄縣本身來看,社會和諧滿意度內部因素發(fā)展不協(xié)調。如:雅江縣雖然在財富收入因子上得分較高,但在社會保障與抗自然災害因子上得分較低;巴塘縣雖然在社會保障因子排名第五,然而在抗自然災害因子上卻排到了16位;道孚縣在抗自然災害因子得分最高,但在財富收入和社會保障因子上的得分排名17。在18個城縣中,康定、甘孜、九龍縣的3個主因子得分為正數外,其余15個城縣的3個因子得分至少有1個主因子得分為負,進一步說明了社會和諧滿意度內部因素發(fā)展的不協(xié)調性,其中,道孚、色達、鄉(xiāng)城、白玉、德格等8個縣的3個主因子得分都為負數,應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
(3)從綜合得分來看,甘孜州各轄縣的得分水平差距較大,反映了整體社會和諧滿意度水平不協(xié)調。九龍縣雖然綜合排名第一,縮小了與其他城縣與它的整體和諧滿意度水平的差距,說明財富收入因子在九龍縣社會和諧滿意度評判中起了決定作用;稻城縣雖然在第一主成分與第二主成分因子上得分排名第四、五,但在第三主成分因子上得分為負數,綜合得分排名為3;石渠縣綜合得分占18位,其在所有3項因子上的得分為負,且排名最后。這些都說明綜合得分從三個主因子方面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各轄縣的社會和諧滿意度水平,并說明甘孜藏區(qū)在經濟、社會、自然、整體發(fā)展受自然條件約束起伏較大,社會和諧滿意度水平較低。
4.關于甘孜藏區(qū)和諧滿意度指標評判的聚類分析
由于因子分析并不能準確地刻畫出各轄縣社會和諧滿意度水平的相似程度,因此需要用多元統(tǒng)計學中的聚類分析做進一步研究。聚類的方法有多種,而運用較多的是完全連接法,故本研究采用完全連接法,并用歐氏距離⑤來度量這18個省轄縣之間的和諧滿意度水平的相似性。根據18個轄縣的3個主因子得分,利用馬克威統(tǒng)計軟件輸出聚類譜系圖,如圖1所示。從該圖的分類所示,可以將各轄縣的和諧滿意度水平進行以下分類(見表4):
注:序號1到18從上到下依次代表了表3中的轄縣名,如:1代表九龍縣、2代表康定縣。
結合因子得分與聚類情況表可以看出第一類,在3個主因子得分上有一個高得分,表現為地區(qū)整體和諧度較高;第二類在3個主因子上的得分表現為正性,盡管瀘定縣在第二因子上的得分為負,但其值與0很接近,因此,系統(tǒng)將其與稻城、甘孜縣聚在了一起,說明這三個城縣和諧滿意度在這三個因子上表現得較好;第三類,在抗自然災害因子得分較接近0,說明這三個縣在抵抗自然災害方面進步較大;第四類,表現為抗自然災害水平較差,社會保障水平較差,財富收入較差。第五類,集中反映在抗自然災害水平最差、社會保障水平最差、財富收入最差。
5.結語
5.1 科學和諧地發(fā)展也是硬道理
“發(fā)展是硬道理”,科學和諧地發(fā)展也是硬道理。長期以來,甘孜藏區(qū)在“重開發(fā)、輕利益分配、輕環(huán)?!钡闹笇枷胂?,片面地追求資源開發(fā),沒有處理好資源開發(fā)與本地民眾利益的關系,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問題。如環(huán)境自然災害日益嚴重、人們靠天吃飯與抵抗自然災害能力較差等問題突出。因此,各轄縣在遵循科學和諧發(fā)展這一硬道理、努力調節(jié)資源開發(fā)與利益分配的同時,在經濟建設中也要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統(tǒng)一,把和諧發(fā)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實現資源開發(fā)和人口資源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發(fā)展。
5.2運用公共力量提升抗自然災害能力
運用公共力量提升抗災能力,就必須加強社會保障。社會保障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涉及到政府的公共支出傾向、社會治安秩序、社會公平的調節(jié)機制、保險體制等等內容。因此,努力提升甘孜藏區(qū)政府的社會保障能力,是進一步提高社會和諧滿意水平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一件惠民工程。
5.3切實解決甘孜藏區(qū)“另類貧困——地方財政貧困”問題
甘孜藏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尚處在較低的水平,貧窮的老百姓和貧窮的地方財政并存,沒有形成資本原始積累?!肮俣鄶_民,政府窮更擾民”, 是貧窮的甘孜地方財政的寫照;因為“官多擾民”應該只是個體或部門擾民,而“窮政府擾民”,則是政府整體擾民,并且可能利用制定政策的權力將擾民“法制化、規(guī)范化”,糾正起來尤其困難。解決措施只有“開源節(jié)流”、“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與“區(qū)域對口反哺”并舉。
5.4柔性處理甘孜藏區(qū)因資源開發(fā)引發(fā)的“群體事件”
在甘孜藏區(qū)資源開發(fā)過程中,必須考慮資源開發(fā)所在地民眾的利益訴求。這些因資源開發(fā)引發(fā)的利益紛爭屬于人民內部矛盾。少數民族群眾信奉的往往是“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在利益表達、渠道溝通堵塞的情況下,他們可能就采取“不合作、耍賴、陽奉陰違、裝癡賣傻、流言飛語”等,實施所謂“弱者的抵抗”。對此,我們應該柔性對待,切實解決其經濟利益訴求。當然,對那些別有用心借資源開發(fā)破壞安定團結的民族分裂活動,則應堅決抵制與打擊。
基金項目: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型科研項目”—— “從和諧發(fā)展角度透視甘孜州藏區(qū)資源開發(fā)”,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 釋:
①馬克威軟件:由上海天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獨立研制的我國第一套大型數據挖掘和統(tǒng)計分析軟件。
②因子載荷矩陣:因子分析時的因子載荷矩陣就是主成分分析特征向量矩陣乘以對應特征根開方值的對角陣。
③SPSS:即SPSS13.0 for Windows XP軟件。
④Kaiser:Kaiser's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⑤歐氏距離:即兩項間的差是每個變量值差的平方和再平方根,目的是計算其間的整體距離,即不相似性。
參考文獻:
[1]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統(tǒng)計局. 甘孜統(tǒng)計年鑒[M]. 康定: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統(tǒng)計局,2006.
[2] 朱孔來. 對和諧社會統(tǒng)計監(jiān)測問題的思考[J]. 統(tǒng)計教育,2006,(3):7-10.
[3] 朝歌,陳曉芳. 省域社會和諧程度定量化測度模型研究[J]. 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4):9-12.
[4] 胡學鋒. 廣州和諧社會指標體系的建立與實證研究[J]. 廣州縣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1-5.
[5] 莊萬祿. 論民族地區(qū)的另類貧困——地方政府財政貧困問題[J].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1):1.
[6] 莊萬祿.四川民族地區(qū)水電工程移民政策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肖紅波(1975-),男,西南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少數民族經濟。
[收稿日期]2008-02-20(責任編輯:梅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