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刊2008年第3期第92頁刊載廣東賞奇齋君《這是明代真錢嗎?》一文,文中簡介了一品直徑達6厘米,重為55.3克的生坑“永樂通寶”大錢。細品該泉,古今中外錢譜未載,應是“出譜品”,以其銹跡斑斑的腐蝕程度來看,應是一枚入土幾百年的出土之物。筆者泉識有限,現(xiàn)僅憑貴刊刊發(fā)的圖照觀察結果作初步探討與分析。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令收回所有銅錢,依數換鈔(大明寶鈔),完全禁用銅錢,頒行大明寶鈔紙幣。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建文帝于1399年登基,至1402年永樂發(fā)動政變改元,其間也未鑄行過銅錢,直到成祖永樂六年(1408年),始鑄“永樂通寶”,目前存世的僅見小平銅錢頒行流通?!坝罉吠▽殹北橙X大錢乃宮廷試鑄,存世罕見。另外,有一種銀質宮錢,存世也稀。該泉的發(fā)現(xiàn)則打破這一定論,值得泉家學者關注,因為畢竟是一枚史書無記載,泉譜無記錄的大泉品。
永樂皇帝為何一反常態(tài)打破明太祖禁用銅錢的老祖宗禁令,下令鑄行銅錢呢?這個問題恐怕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講清楚的,有些歷史值得大家共同探討。有人分析了當時國內外政治形勢,得出一個不是答案的“答案”,說這乃永樂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思前想后,足足考慮了六個年頭才橫下心,以“老祖宗禁用銅錢不合時宜”為借口鑄行“永樂通寶”小平錢,同時允許“大明寶鈔”一并流通。
永樂知道自己這個皇帝是用不正當的暴力手段從他人手中明目張膽強奪而來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則大打折扣,這在他心中留下了永遠也抹不去的陰影。經深思熟慮后,決定還是以非暴力手段,用簡單實惠比較文明的“東西”來結束國人對他這個頗受爭議的皇帝的種種疑惑和非議。于是他便用鑄行銅錢,否定明太祖禁錢法規(guī),來打破僵局。
這種直徑達6厘米的大銅錢到底是什么性質的錢幣?這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問題,也是大家關注的問題。有一種可能絕對可以排除,那就是當作流通的行用錢,但也不是屬于那種紀念性質的賞賜宮錢。筆者揣測,這枚明“永樂通寶”大錢若是真品,應該是一枚鎮(zhèn)庫大錢。
古人一般都很迷信,建房要雕鎮(zhèn)宅獅,修墓要造鎮(zhèn)墓俑(獸),鑄錢要鑄鎮(zhèn)庫錢,這似乎已成為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特別是明清兩朝,改元后鑄行年號銅錢一般都要鑄造一些精美厚重的鎮(zhèn)庫大錢。有的還用金水鎦金,非常難得。從這一點上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歷朝歷代帝王對鎮(zhèn)庫大錢是多么重視。明代有實物記載遺世的鎮(zhèn)庫錢有“嘉靖通寶”、“萬歷通寶”、“天啟通寶”等等,清代就更多了,就連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也鑄有碩大無比精美絕倫的鎮(zhèn)庫大錢傳世,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該泉應為明“永樂通寶”鎮(zhèn)庫大錢,因為畢竟當時已有十幾年沒有開爐鑄錢了,古代君王封建迷信思想嚴重,當然理應鑄造一些鎮(zhèn)庫大錢“壓壓”邪了,完全可以理解。(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