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畸形(傳統(tǒng)稱海綿狀血管瘤)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疾病[1],因其部位特殊,手術治療往往造成面部畸形,有一定的局限性,非手術療法雖多,但療效欠佳,且并發(fā)癥多。故自1990年起我們采用平陽霉素瘤內注射治療口腔頜面部靜脈畸形,取得了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201例靜脈畸形患者,男93例,女108例,年齡:2個月~39歲(其中11歲以下153例,占76.12%)。皮損大小:1.5cm×2.0cm~5.0cm×9.5cm,平均為2.5cm×3.5cm;部位:唇頰部78例,嚼肌區(qū)21例,腮腺區(qū)51例,舌面30例,口底11例,軟腭10例。部分瘤體累及2個或2個以上解剖區(qū)。
1.2 方法:用5號針頭10ml注射器抽取以生理鹽水4~8ml配制的平陽霉素4~8mg,根據(jù)靜脈畸形大小、患者年齡決定用量,一般1歲以內不超過4mg,2~6歲不超過8mg,成人不超過16mg。常規(guī)消毒皮損,從周圍正常皮膚進針入瘤體內,回抽有血再緩慢注藥,操作同時由助手壓迫阻斷瘤體周圍供血動脈,注射完畢撥針后局部及周圍壓迫3~5min。第一次注射后7~10天可根據(jù)病情重復注射,1個月后復診,必要時再次注射,一般注射3~6次。
2療效判定標準和結果
2.1 療效判定標準[1]:治愈:瘤體消失,皮膚粘膜顏色、功能及形態(tài)恢復正常; 顯效:瘤體縮小60%以上、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畸形大部分消失;無效:治療前后瘤體無明顯改變??傆行室灾斡语@效計。2.2 結果:隨訪時間6~24個月,隨訪到189例患者,其中治愈151例,顯效31例,無效7例,治愈率80.2%,總有效率96.5%。
2.3 不良反應:注射藥物后15例出現(xiàn)低熱,156例局部腫脹,3例出現(xiàn)局部輕度潰瘍,未做特別處理,4~5天愈合。
3討論
靜脈畸形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多是采用魚肝油酸鈉瘤內注射,但其局限性大,并發(fā)癥多,注藥后易導致局部嚴重壞死、出血,易破壞局部血管和神經,且其療效也不夠理想。宋宇峰等[2]采用魚肝油酸鈉治療口腔頜面部靜脈畸形治愈率、總有效率分別為42.5%和75.0%,遠低于平陽霉素的療效。而手術切除則由于瘤體大、邊界不清難于徹底切除,術后復發(fā)率高,且絕大多數(shù)病例都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手術后外形改變大,患者及家屬不易接受。
20世紀60年代,國外已有報道用環(huán)磷酰胺動脈灌注治療口腔頜面部靜脈畸形獲得成功[3],但因其毒性大、副作用多而未得到廣泛應用。平陽霉素是廣譜抗癌藥,其不良反應少、副作用小。其機理為注入瘤腔內可使血管內皮細胞破壞、形成微血栓,導致局部纖維化[4],使管腔閉塞。平陽霉素治療口腔頜面部靜脈畸形存在以下優(yōu)點:①療效高,本組治愈率、總有效率分別達80.2%和96.5%;②外形滿意,治愈患者形態(tài)基本恢復正常,顯效患者畸形大部分消失;③縮小瘤體,可為術前治療創(chuàng)造手術條件及減少術中出血;④局部反應小,一般僅出現(xiàn)低熱,輕度潰瘍和腫脹,不需特別處理。本組未見組織壞死和出血、無面癱和舌癱;⑤全身不良反應少,對骨髓、肝腎功能很少抑制,本組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肝腎功檢查結果無明顯改變。有文獻報導平陽霉素量超過160mg可使肺纖維化,本組治療量遠低于此,隨訪病例未見肺纖維病。
因此,我們認為平陽霉素治療口腔頜面部靜脈畸形方法簡便、安全可靠、療效確切,符合治療及美容需求。
[參考文獻]
[1]邱尉六.口腔頜面外科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526-528.
[2]宋宇峰.平陽霉素和魚肝油酸鈉治療口腔頜面部海綿狀血管瘤的對照研究[J].臨床口腔醫(yī)學,1997,4(3):65-67.
[3]Hurvitz CH.Clincal and laboratory observations cyclophasphamide therapy in lifethreatening vascular tumors[J].J Pediatrics,1986,109:360.
[4]賈暮云.平陽霉素治療頜面部海綿狀血管瘤24例臨床報告[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1994,29(5):294.
[收稿日期]2008-03-31[修回日期]2008-05-09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