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交決策作為一項政治活動,必然受到文化的影響。印美兩國不同的文化底蘊造成了兩國外交政策的巨大差異,兩國文化的共性對外交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文化這一無形的力量,以其獨特的個性、理念和價值觀為印美兩國21世紀大國關系調整期外交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關鍵詞:印度 美國 文化 21世紀 外交
中圖分類號:D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23X(2008)03-0057-03
印度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度河文明,文化傳統(tǒng)厚重。印度又是個宗教國家,幾乎人人篤信宗教。印度宗教對印度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藝術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它已成為印度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印度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載體就是宗教、宗教社團和那些崇信宗教的民眾,其中印度教徒就占人口總數的80%以上,無疑印度教是印度文化的主要代表者。當今印度多元文化與現代文明共存,印度21世紀外交戰(zhàn)略的調整和理念、觀念上的轉變與突破,均與作為軟國力的文化息息相關,這是印度新世紀外交戰(zhàn)略調整的基礎。而美國是由移民組成的國家,那些在歐洲舊大陸遭受迫害的清教徒移民,在北美大陸不斷發(fā)展過程形成了美國的文化,一種本質上源于基督教信仰并與資產階級民主、自由、開放等價值觀念、道德準則相融合的美國白人文化也生成了。“這種文化模式被稱為‘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Culture)文化,即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新教文化?!泵绹每怂_斯大學教授羅伯特·格羅登曾把美國文化概括為“基督教、資本主義和民主的特別混合物”。美國在對外交往中,歷來重視文化的作用,從早期擴張中傳教士的海外傳教活動,到二戰(zhàn)后政府積極制定和推行的旨在確定美國戰(zhàn)后世界領導地位的對外文化戰(zhàn)略,都表現出力圖借助其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影響并控制世界的強烈欲望。
一、印美文化的差異性與兩國外交
印度的政治文化是指印度怎樣“看待自己國際地位,與他國關系,影響外交政策制定和實踐的比較穩(wěn)定的政治心理、政治情感和政治價值觀等。”在印度主要表現為大國主義情結。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在《印度發(fā)現》一書中就寫到“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銷聲匿跡,中間道路不能引動我?!焙竽岷蒸敃r代印度領導人強烈的大國意識絲毫未減。英·甘地執(zhí)政后想使“印度不僅作為印度古代文明的繼承者、主宰南亞的強國和不結盟運動的領袖,而且希望使印度成為受人尊敬的重要國家和國際社會的重要角色?!庇《热嗣顸h1998年上臺,這個植根于印度教文化土壤中的政黨打出印度教文化這面旗幟,強調在文化上要保持印度傳統(tǒng)文化的純潔性和價值觀,提出“文化民族主義”,強調民族主義的實力外交,多次進行核試驗,追求有核的大國地位。2004年國大黨重新上臺,繼續(xù)保持不讓他國染指印度文化圈的政策,積極奉行東進政策,改善與東南亞國家關系,與美國軍事演習增多,勢力滲透到中國南海等,大國形象日益明顯。而美國是大國霸權主義外交政策,最早登上北美大陸的英國清教徒正是以“上帝選民”的身份,抱著在新大陸建立模范基督教會的“使命感”來到北美大陸的。這些北美的先民們認為自己是上帝選民,有著天定命運,要教化全世界。這種宗教觀深深影響了美利堅民族,成為美國的靈魂。美國人一直想把“天賦使命”表達為一種外交政策中無私的“利他主義”,即美國對世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傳播文明,維護道義。美國認為對維護世界其他地區(qū)的“民主、自由、人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加上印度國內很大一部分人主張排斥西方文化,認為西方文化是以個人主義和物質享樂為中心,而印度文化是以集體主義和精神追求為基礎的,兩者不相容,印度認為必須堅持印度教文化和“印度教特性”,國家才能發(fā)展。筆者認為,文化對國家的外交政策有很大影響,印度人民黨上臺后提倡的“文化民族主義”以及強烈地追求大國的意識,導致印度的外交政策比較激進,外交政策明顯向美國傾斜;盡管印度想同美國建立一種新的、切實可行的政治和軍事關系,以提高印度在世界事務中的地位,但反美在印度仍相當有市場。加之,印美在建立世界新秩序以及人權、主權等基本國際政治理念的理解上存有的嚴重分歧,美國政治文化中“天賦使命”觀指導的霸權外交的無限放大,越來越與印度大國主義政治文化中的權力追求與大國目標相違背,雙方在國際事務中的利益認同的相異,是導致印美雙邊關系難以實現根本性改善的重要原因。來自于爭霸精神的矛盾必然導致雙方關系的復雜化。早在國大黨2004年上臺伊始就與盟黨及左派政黨達成“最低執(zhí)政綱領”,明確指出:新政府將“在地區(qū)和全球問題上奉行一套獨立的外交政策,保持過去的傳統(tǒng)”,并“促進國際關系中的多極化,反對一切搞單邊主義的企圖”。有稍微拉開與美國距離的趨勢,但不會很大。印度政府2007年10月被迫暫時擱置推進核能協(xié)議就是明證。印度加大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如2007年12月,印度就與中國在云南開展陸軍軍事演習,使兩國關系更進一步。美國試圖借助核能合作拉攏印度,想將印度捆上其戰(zhàn)車恐怕并不容易。
印度的主體文化為印度教文化。自然,印度哲學理念的形成也是以印度教的發(fā)展為基礎的。盡管在印度歷史上受不同宗教影響的各種思想流派側重點有所不同,但無論是婆羅門教(后來稱為印度教),還是佛教、耆那教在教義和哲學上都有一種重精神、輕物質,重靈魂、輕肉體,重直覺、輕理性的傾向。與此同時,印度的民族工業(yè)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挑戰(zhàn),印度的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念也在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上遭受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沖擊。捍衛(wèi)印度教傳統(tǒng)文化和經濟民族主義的思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表現得更為強烈??梢钥闯?,雖然民眾追求精神滿足、鄙棄物質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會的和諧安寧,不致于因物欲膨脹爭奪生存資源而紛爭不斷。但是,這樣的生活方式也必然導致消費過于壓制,難以形成有效的市場需求并有力地拉動經濟增長,也與資本主義國家急切要打開印度市場的心態(tài)相矛盾。而且印度對外貿易中長期實行限制進口和獎勵出口的政策。除通過征收高額關稅以關稅壁壘限制進口外,印度還通過對商品進口實行許可證制度等數量限制之類的非關稅壁壘手段,長期對進口商品實行嚴格的數量限制。而美國“在新世紀繼續(xù)沿用新‘門戶開放’政策。除了其他具體的因素外,還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了美因主流文化中的一種傾向。美國文化造就了社會重視商業(yè)的風氣,這也是美國走向發(fā)達的動力?!泵绹幕械臄U張性與社會重視商業(yè)精神的結合必然會使美國把發(fā)展的眼光伸向境外,不斷地開辟新的海外市場。美國認為“亞洲大多數國家仍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這意味著它們要削減的關稅和其他壁壘比我們要削減的規(guī)模大得多,這樣就可以大大改善我們進入世界上發(fā)展最快的市場的機會?!狈治隹梢钥闯觯烙蓢幕瘜τ谑袌龅睦斫馐怯忻黠@區(qū)別的,美國在印投資要充分考慮文化的影響;另外印度民眾對物質要求的淡薄、外來商品的抵制心理以及政府對貿易的保護都與美國急切打開印度市場相矛盾,因此兩國在外交上為市場問題必須不斷地協(xié)商。筆者認為印度市場的不斷開放是一種趨勢,印度與美國的數量限制爭端案的敗訴就是一個例子。開放的市場必然對印度民眾的思想造成沖擊,印度融入到國際市場中來是歷史的趨勢。
二、印美文化的共性與兩國外交政策的制定
印美兩國在社會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上具有共性。塞繆爾·亨廷頓教授認為政治文化內涵相近的國家易于形成合作關系。印美兩國被認為最大的民主國家和最強的民主國家,彼此之間形成了民主的文化價值認同,政治文化的民主色彩是兩國關系改善的一個重要前提。筆者認為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文化與英國移民到北美后形成的美國文化之間存在某種易于拉近兩國關系的“親和力”,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經過殖民同化,英語成為了印度的國語,自然印美兩國都被納入了英語文化圈,這是拉近兩國關系的一個重要推動力。自“911”事件發(fā)生后,印度在美國亞洲戰(zhàn)略中的地位不斷上升,這兩年更是漸入高潮。2005年3月,美國國務卿賴斯訪印,公開表示要幫助印度“成為21世紀的強國”。2006年2月,美國總統(tǒng)布什訪印,這是布什2001年入主白宮后第一次踏足新德里。印美核合作是印美兩國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基石,標志著美國對印度政策的重大調整。美國對印政策調整的主要目的就是拉攏印度,擴大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借助印度在亞洲施行平衡外交,其中對中國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兩國對社會主義國家疑慮的共同文化心理。美國的強大又使印度時時有求于美國。對印度來說,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上的影響都是舉足輕重的:在經濟方面,美國是向印度提供雙邊援助較多的國家,也是印度重要的貿易伙伴、投資者及技術提供者;在政治與外交方面,需要同美國維持工作關系以免自己沉寂于西方社會。美國已成為當今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其經濟、技術和軍事優(yōu)勢以及在當今國際政治中的霸主地位使印度認識到,印度的國家利益將通過全方位提升與美國的關系而得到滿足。印度文化中的大國思想,在印度真正成為大國以前,會使兩國關系進一步拉近。而且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矛盾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在克什米爾地區(qū)爭端的談判難以取得大的突破,美國的外交介入可能會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所以雷西塔·C·謝韋認為,印美這兩個民主大國都認為加強合作對雙方有好處。對印度來說,倚賴與美國的良好關系來發(fā)展經濟、擺脫貧困,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以實現其在世界上發(fā)揮重要領導作用的雄心。從今天的局勢分析看出,美印、印日關系可能演變?yōu)樗^“價值觀共同體”進而形成對中國的大包圍,似乎與文化也有較大關系。印美兩國文化的交流不斷加大。除了印度風情的服飾和飾品外,英美娛樂明星也非常喜歡印度文化,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紅極西方世界的英國“披頭士樂隊”開始,英美藝人對印度音樂和樂器就贊賞有加。好萊塢女星們非常青睞瑜珈,練瑜珈似乎是她們瘋狂的生活方式中保持“正?!钡牡谝贿x擇。印度在外交方面推廣印度的文化很少通過外交官方手段而達到了在美國宣揚本國文化目的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隨著印度同美國關系的密切,兩國交往日益增加,美式英語在印度大有流行之勢。如明顯的元音、清晰的R音等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印度人的英語口語中。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政治外交想達到而很難達到的效果?!俺蔀閲H政治中一國政府為達到其外交目的而運用的一種特殊政策工具”。
三、結語
從國家層面上分析,由于各個民族、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比較穩(wěn)定的政治文化價值體系,并以這些價值體系來指導和規(guī)范自己的政治行為,因而這些價值觀念和政治信仰往往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到該國國內外政策的制訂和實施?!肮娸浾摰男纬稍醋杂诠餐恼握J同,統(tǒng)一認同的形成深受該國文化的影響。同時,外交政策的制訂受一國政治體制的制約,而在一國政治體制的形成過程中,文化往往有著特殊的作用。文化為外交政策制定中判斷和處理與別國的關系提供了一種認同基礎和價值參考,影響著一國公眾輿論和國家輿論的利益指向,決定了外交政策的價值取向和可供選擇的范圍?!睆闹髁鬏浾摽?,雙方既對發(fā)展雙邊戰(zhàn)略關系抱積極態(tài)度,對合作前景有良好預期,但同時印美均對對方懷有戒心和不信任。從上分析可以看出,兩國文化既有不同又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美印關系的發(fā)展到現在還沒有一定的模式可尋,兩國關系的不確定因素仍然存在。異質或異源政治文化的碰撞有助于各國政治文化的發(fā)展??v觀世界文明或文化發(fā)展史,正是文化差異才成為文化間交流、移植、吸納、整合與借鑒的動力,也正是各民族對世界文化資源多樣化的貢獻,才使人類文化繁衍、生息,促使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陀^上講,美國主流文化價值觀基本上適應了美國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成為維系社會正常運作的基礎。在這些文化價值觀的作用下,美國社會能夠長期沿著自己的軌道發(fā)展,這說明了美國文化中的確存在著可供他國學習或借鑒的方面。但不可否認的是印度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對美國文化的影響。在一個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時代,“文化上的相互理解顯得越來越重要,它不僅是不同文化融合的先決條件,而且是把國家間沖突減少到最低限度的最好途徑?!泵烙≡谔幚韮蓢g關系時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有利于兩國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
盡管從文化視角透視國際問題具有獨特的意義,但一國的外交是一種內容豐富的政治活動,它需要多視角的思考和把握。對一國外交的政治文化解讀只是增加了研究視角和豐富了研究方法,旨在加深對該國外交的理解。政治文化分析只有和其他因素,如政治、經濟、軍事等的分析相結合,才能全面、客觀和深入地認識和理解國際關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