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關中書院,先要說關中書院的創(chuàng)始人——馮從吾。
馮從吾(1556—1627)字仲好,號少墟,明長安人(今西安市)。萬歷十六年(1588)中舉,翌年中進士,官至工部尚書。他尊承孔孟之道,通宋明理學,是明朝末年享譽全國的關中大儒和理學家,也是“關中學派”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居今看來,馮從吾首先是一位潛心學問、心地純正的學者,其次才是位列廟堂的達官鴻吏。他性情耿直,為官清正,嫉惡如仇。他甚至不惜身家性命,指斥神宗皇帝朱翊鈞沉溺酒色,荒疏朝政?!氨菹旅肯Ρ仫?,每飲必醉,每醉必怒,左右一言稍違,輒斃杖下”(《明史·卷243·列傳131馮從吾》),為此惹得龍顏大怒,傳旨廷杖侍候。適逢太后壽辰,又有大學士趙志皋等竭力求情,方幸免于難。時間不長,便以病辭官歸養(yǎng)長安故里,與學者蕭茂才等于寶慶寺講學著書,寫成《疑思錄》六卷。三年后再被起用,于河南長蘆(今河北、山東交界地帶),負責鹽政。矢志報國的馮從吾仍然初衷不改,興利除弊,整治稅務,下重手打擊不法商賈。無奈官商勾結,利害相關,再加上朝中舊怨,在里外構陷的環(huán)境下,他再次被罷官回歸長安。
這次歸來后,馮從吾對當朝的冀望似已幻滅,“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春夏與秋冬”。他身居斗室,潛心學問,足不出戶九年之久。在這其間,他除繼續(xù)研閱《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外,精心梳理濂(周敦頤)、洛(程顥、程頤)、關(張載)、閩(朱熹)、王(王陽明)之學,尊宗探源,辨析異同,多有發(fā)明,間或去寶慶寺講學。由于馮從吾官德聲震朝野,學問精深過人,從學者門庭若市,小小寺院已不堪容納,“關中書院”的前身——關中首善書院便應運而生,于寶慶寺東邊另立門戶,時值萬歷三十七年(1609),后來易名為關中書院。當時的書院建筑規(guī)模宏大,中間講堂6間總名“允執(zhí)堂”?!霸蕡?zhí)”一詞,最早出自《論語·堯曰》:“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從語義學角度講,這是一個倒裝句。允者誠信也;執(zhí)者執(zhí)著不二之謂也;中者不偏不倚,是為中庸之道也。全句的意蘊在于,只有真誠信守儒家的中庸之道,帝王的統(tǒng)治就猶如歲時節(jié)氣的更易那樣自然而然,天經地義。關中書院取“允執(zhí)”二字名堂,不僅寓意堅持儒家的中庸思想,更暗合關中之名。左右南屋4間,東西號房6間。講堂后邊有假山,“山峰聳翠”,宛如一小岳。講堂前半畝方塘,豎亭于中,砌石為橋。書院門有兩重,大門二楹,二門四楹,郡丞劉孟直所書“八景詩”以壯其觀,學者王大智書隸體為書院門提名。
明朝末年皇室腐敗荒淫,疏于朝政,致使皇權旁落,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玩偶。加之宮庭深深,皇帝短命,皇權更替頻仍。當明神宗朱翊鈞嗚呼哀哉后,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再授馮從吾廷尉等職,他堅辭不就。不久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再授馮從吾左都御史之職,召其進京。憂時憤世,兼濟天下之心未泯的馮從吾,抱著“挽狂瀾于既倒”的幻想,再次進京赴任。可惜“前度劉郎今又來”,面臨的卻是明王朝風雨飄搖,獨木難支的現實,加之閹黨魏忠賢一伙的夾擊排擠,“只恨無才補蒼天”的馮從吾,壯志難酬,帶著內心諸多的無奈和隱痛,再次重操舊業(yè),與鄒元標、鐘龍源等名流相約到北京城隍廟講學,并創(chuàng)辦首善書院。本想雖不受用于當朝,書卷余生,以期昭示后學,申明“治國平天下”之大義,以喚醒人臣志士之心,可最終逃不過閹黨的政治迫害。首善書院被查封搗毀,講學終廢。馮從吾再次滿懷憤懣和對朝政的失望,愴然西歸長安。是時,年事已高的馮從吾,從此深居簡出,著書立說。唯逢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日,定期講學于關中書院。經歷宦海浮沉,每每如履薄冰??杀M管馮從吾頗費苦心地暢明會講內容:“勿及朝廷利害,邊報差除,及官長賢否,政事得失;毋及各人家門私事與眾人所作過失,及詞訟請托等事、褻狎戲謔等語。其言當以綱常倫理為主,其書以《四書》、《五經》、《性理》、《通鑒》、《小學》、《近思錄》為主?!痹噲D逃避宦官政治的殘害,但最終也未能逃出閹黨魏忠賢的魔掌。把持朝政的閹黨集團,借著鎮(zhèn)壓東林書院的余威,順勢詆毀并加罪關中書院。天啟六年(1626),熹宗皇帝一道圣旨:“一切書院俱著拆毀”。時任陜西巡撫的喬應甲,倚仗魏忠賢的寵信,濫施淫威,于同年十二月將關中書院搗毀,并將儒家宗師孔子塑像“擲之城隅”。一代大儒面對如此奇恥大辱,人何以堪?!風燭殘年的馮從吾羞憤交加,以絕食相抗爭,終因年邁體弱,飲恨而逝,享年七十一歲。關中書院從此元氣大傷。崇禎元年(1628),明毅宗朱由檢即位后,朝野清算閹黨魏忠賢黨羽,醞釀為馮從吾昭雪平反。崇禎二年(1629),毅宗皇帝追任馮從吾光祿大夫、太子少保,謚“恭定”,同時下令修復關中書院。崇禎五年(1632),關中書院在馮從吾含冤去世六年后,再次修葺一新,并將馮從吾的牌位供奉于書院的師道中天閣內。
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戰(zhàn)爭頻頻,烽火連天,關中書院士子學人四散,在“戰(zhàn)爭的洗禮”中,關中書院一度成了官府囤積彈藥的庫房,幾近廢弛毀壞,敗落不堪。一直到清朝康熙五年(1666),時任陜西巡撫賈漢復令西安知府葉承桃、長安知縣黃家鼎在寶慶寺旁的小悉園重建關中書院。擴建了院址,增設東廊,作為講學先生的寓所,并設西圃,作為學生的休憩之場所。在允執(zhí)堂后又建“精一堂”五楹。何謂“精一”,取自被宋代儒統(tǒng)學者推尊為個人修養(yǎng)和治國最高準則的“十六字心傳”,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人心”代表形而下的諸種物欲,稍事放縱則危險從焉;“道心”代表著形而上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準則,它在人的行為方式中發(fā)揮著微妙作用。只有精心慎察此二者之間的變化,從而使“道心”彰顯,方能使“人心”聽命于“道心”,達到“危者安,微者著”,合乎中庸之道所謂過猶不及的要求。“精一”者,省察“人心”,惟守“道心”,不二法門,是對書院弟子們修身養(yǎng)道的一種目標和期望。另外還建左右肋堂及兩廂各五楹,并將書院大門由西向改為向南開,始建“關中書院”牌坊,使書院規(guī)??涨?,一度成為督學使署。大約七年之后,康熙十二年(1673),總督鄂善復修關中書院。志不事清,終以倡明關學為己任的關中大儒李颙(號二曲先生),經再三邀請,就聘主持關中書院。其登臺講學時,“德紳明賢,進士舉貢,文學子衿之眾,環(huán)階席而侍,聽者幾千人”,連總督鄂善和陜西巡撫阿席熙也前來聽講。自馮從吾之后關中書院再度復興,后來隨著李颙離開書院,關中書院復又日趨衰落。
乾隆三十六年(1771),陜西巡撫畢沅到任后,認為關中書院關乎風習教化,下令對書院大加修整,并延請江寧進士戴祖啟主持院務。戴祖啟走馬上任,整頓書院教務,加強教學管理,使書院學子盈門,再度興盛。但好景不長,隨著太平天國農民軍、捻軍與清軍展開了軍事相持階段,長江南北戰(zhàn)事連年。清朝統(tǒng)治者已無暇顧及文化教育事宜,關中書院又一次衰落。光緒七年(1881),時任陜西巡撫馮譽驥又一次下令整修關中書院,書院的功能有所恢復。數年之后,按察使黃彭年與布政使曾和聯手,進一步整頓書院,使書院從人事管理到學生管理、圖書資料建設等均得以加強,教學與學術聲望顯著提高。四十余年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關中書院因興新學,創(chuàng)辦“兩級師范學堂”,再度修葺一新。院內房屋總計370余間,書院占地130多畝。旋即改建陜西師范大學堂,時為西北五省最高學府。民國初年改為省立師范學校,直到1949年解放。
今天,當我們穿過書院門街口牌樓,來到書院門街中段北顧,“庭院深深深幾許”。盡管在歷史的變遷中幾經衰榮,而關中書院有幸格局未變,三重院落依然,樓閣整齊。其間古樹參差,現為西安師范學校所在地,依舊書聲朗朗??傆[其布局,頭道門是白色石雕牌坊,正中“關中書院”四個隸書大字,古拙中似有漢代遺風。二道門是過廊洞,上有“尚法”、“崇文”刻字,下面有明代文人顧憲成為無錫東林書院所作的那幅著名楹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從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關中書院創(chuàng)立,到光緒九年(1903)易名為陜西第一師范大學堂為止,書院在風風雨雨中走過了明、清兩個歷史朝代,歷時294載。數百年來,書院盡管屢遭劫難,但一代代名師高足薪火相傳,青史留名,芳澤承續(xù),極大地豐富了陜西乃至西北的人文歷史。
明代在關中書院講學的除馮從吾外,后續(xù)的著名學者有:
周淑遠,名傳誦,西安府人,萬歷進士。官至湖廣左布政使,忠于職守,抗暴佑良,曾因“忤逆宦官苛捐雜稅坑民”,被下大獄,是為直臣。晚年講學關中書院,差不多與馮從吾齊名。著述有《西游漫言草》傳世;
龍遇奇,字才卿,江西吉安人。官至監(jiān)察御史,以學識淵博,被士林推尊為“理學真儒”。在巡撫陜西時,曾被延聘講學關中書院,聽眾云集,著有《圣學啟關臆說》,馮從吾為其作序,贊許其著是“以性為宗”的“指南”;
蕭輝之,名耀,長安人。雖非進士出身,但于理學有專攻,受馮從吾薦聘講學關中書院。其言行相顧,品操高古,生員甚為信服??上в⒛暝缡牛罆r年方42歲。
在諸多名師的指點教化下,明代由關中書院培養(yǎng)出來的高足大才,《明史》有傳,名垂史冊的有:
焦淵博,字涵一,明萬歷進士,陜西三原人,官至御史。天啟年間,對明庭“梃擊”、“紅丸”、“移官”三案據理疏辨,聲震朝野;
祝萬齡,明萬歷進士,陜西咸寧人,累官保定知府。天啟年間,因直斥閹黨魏忠賢搗毀全國書院,被罷官。崇禎初,知黃州,曾講學惠定書院,人稱“關西夫子”。
在有清一朝,關中書院更是名師迭連,高徒輩出。著名學者有:
李颙,字中孚,號二曲,陜西周至縣人?!捌D苦力學,無師自成”,為名滿天下的大學者顧炎武所推崇。志不事清稱臣,縱皇命有所不從,遺世獨立??滴跏辏?673),應陜西巡撫鄂善之聘講學關中書院。力反口頭圣賢,紙上道學;倡揚“明體適用”之學。著述有《二曲集》等;
史復齋,名調,字自五,號復齋,陜西華陰縣人。潛心經史,絕意仕進,重人品,辨義利,以悟道踐行為要,隱居華岳云臺觀二十余載,授徒講學,后被延聘講學關中書院。其著述有《志學要言》、《鏡古篇》、《語錄》等;
戴祖啟,字效誠,別字東田,號未堂,安徽人。乾隆年間進士。學宗宋儒,篤志經籍,官至國子監(jiān)學正。經陜西巡撫畢沅聘請,任關中書院主講。著作有《尚書涉經》、《春秋測義》、《史記協(xié)議》等;
孫酉峰,名景烈,字孟楊,陜西武功人。進士出身,授檢討,不久告歸,以教書育人為務,先后主講于明道、關中書院,以在關中書院講學的時間最長,被譽為“當世無雙”。其著作有《講義課解》、《刪定對山集》及《合陽縣志》等;
路德,字潤生,別號鷺州,陜西周至終南鎮(zhèn)人。嘉慶十四年(1809)年進士,工詩文書畫,因眼疾辭官告歸。眼疾治愈,先后講學于關中書院和三原宏道等書院,曾任關中書院山長。治學嚴謹,尤以講授制舉業(yè)而馳名。其著《檉華館集》一書,不僅風行國內,當時朝鮮、安南、琉球和俄羅斯等邦國赴京朝貢者,亦爭相求購,奉為至寶;
柏景偉,字子俊,號忍庵,陜西長安人。咸豐五年(1855)舉人,曾被左宗棠聘為隨軍參謀。后辭歸故里,于終南山南五臺竹林寺閉門讀書,潛心經史。其學宗張橫渠(載),以振興關學為己任。受聘于味經和關中書院主講。立人重立德,于經學之外,增設算學、時務、格物等新課程,為近代三秦造就了不少人才。
名師出高徒。清代曾受業(yè)關中書院的知名學者更是不乏其人。他們是殿試魁首,清朝開國以后陜西第一個狀元王杰(陜西韓城人);乾隆年間進士、官至吏部的王零川(陜西臨潼縣人);嘉慶年間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鴉片戰(zhàn)爭時期,主戰(zhàn)尸諫道光皇帝的名相王鼎(陜西蒲城人);道光年間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立身剛直的閻敬銘(陜西朝邑人);絕意仕進,有著“南康(有為)北劉(古愚)”之美譽,力主變法維新,教育救國的劉光賁(陜西咸陽人);同治年間進士,官至總理各國時務衙門大臣、軍機大臣,執(zhí)法如山,最終做了清廷崇洋媚外犧牲品的趙舒翹(陜西長安縣人);光緒年間進士,維新派志士,被譽為“關學宗傳”人物之一的宋伯魯(陜西禮泉人);以及肄業(yè)關中書院,婦孺皆知,學問淹通,終生不務虛名,立身教育,馳名三秦的“牛才子”牛兆濂(陜西藍田縣人);關中書院肄業(yè),承前啟后,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陜西三原縣人)等等。他們都是值得陜西人驕傲的歷史代表人物。這些明、清精粹,均在當時當代,為弘揚關學的實學精神,躬身踐行儒家義理,以及在個人修身致仕、事功治事方面做出了永垂史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