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
菱角,在古代單名“菱”,類似某個女孩子的名字。采菱的,似乎也多為女子。唐人崔國輔《小長干曲》寫到了采菱:“月暗送湖風,相尋路不通。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毙¢L干遺址在今南京市南,過去靠近長江邊。這首詩很有意思,寫的是一個男子去尋心上人,卻因荷塘溝渠縱橫,一時找不到。這時,他聽到采菱姑娘們的歌聲,于是就凝神細聽,終于聽出來了,心上人就在其中。
這真是很美好的事,讀這樣的詩,總?cè)滩蛔樵娭械娜烁吲d。在月光中行走的男子,是不久前“停船暫借問”的那個嗎?又或者是小時候“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那個?而江南的姑娘們,仿佛一長大總是要去采菱的,旖旎的面影,隱沒在淡淡的月色和歌聲中。只是我鬧不明白,那些小美女們采菱怎么老是選在晚上呀?到底是因為勤勞呢?還是為了約會方便呢?
不過,有一點我留意到了,逢采菱,總是要唱唱歌的,這是老傳統(tǒng)。比如屈原的《楚辭\"招魂》:“涉江采菱,發(fā)揚荷些”,不知這是不是采菱唱歌的源頭。再如齊·王融的《采菱曲》:“荊姬采菱曲,越女江南謳”;還有宋·趙孟頫的《仙呂·后庭花》:“采菱誰家女,歌聲起暮鷗”。采菱是快樂的,因勞動強度不大,充滿趣味,所以有種婉曼柔美、舒緩悠揚的風情。唐詩人王建說:“水面細風生,菱歌慢慢聲。”慢,是抒情的,愜意的,因而也格外動人遐想。采菱的人,也就都成了些滿懷情思的人。
采菱唱歌風氣最盛的時候,應(yīng)該是在南北朝,那時《采菱曲》已是“曲子詞”,寫得人很多,甚至連皇帝都親自下筆,如簡文帝的《采菱曲》:“菱花落復含,桑女罷新蠶。桂棹浮星艇,徘徊蓮葉南”。江淹在其《蓮花賦·序》中說:“故河北棹歌之姝,江南采菱之女,春水厲兮楫潺湲,秋風駛兮舟容與?!狈褐酆?,采摘菱葉、菱芰,唱《采菱曲》,不但是民間女子的節(jié)目,也是皇帝、宮娥和士大夫們的賞心樂事。
俱往也。翻書時,對古人采菱的情景總會心馳神往一番,但行走在今天的市井中,我們只是些熱愛吃菱角的普通食客,與風雅已很難掛上邊。南京多菱角,我來此數(shù)年,吃的菱角,比在家鄉(xiāng)30多年里吃的總和還多。菱角四月長葉,六月開花。一進六月,菱角葉下已有嫩菱生出。七月,菱角成熟,八月,菱角開始脫落,也就老了。在江南,六月已可吃到嫩菱。這時,菱角被綠色外衣包裹著,菱尖很軟,菱皮也薄,輕輕一剝即可剝開,里面的菱肉雪白嬌嫩,放到口中,舌一壓就化了,滿口清甜。八月以后,菱角殼已很硬,采回來后要搶去外皮,帶著硬殼煮,熟后,在菱角中間的頂部輕咬一口,再用手順著咬開的裂縫掰開,就剝出了菱肉。八月的菱角少了點清甜,卻有了更多的香味。菱角曬干了可久貯,冬春常食,這樣的菱角,肉結(jié)實,多了些面性。南京的餐桌上有一道菜曰“大豐收”,是番薯、芋頭、玉米的拼合,也有菱角在里面。“大豐收”里的菱角,人多不食,嫌其殼硬,吃起來有難度,我獨取而食之,愛其有不同于五谷的清香。
其實我的家鄉(xiāng)也產(chǎn)菱角。我曾工作過的一個鎮(zhèn)子,離產(chǎn)菱角的微山湖不過十余里,但我不是水民,吃過的,印象中都是黑乎乎的老菱角,哪里知道菱角各個階段的妙味,更不知道用菱角做菜,方法也能多得讓人眼花繚亂。南京的菱角菜,我印象比較深的有椒鹽菱角,是把菱角肉裹面粉用油炸,然后下蒜茸、干辣椒粉、淮鹽、黃油,以花雕酒嗆鍋,再倒入菱角爆炒即成,風味獨特;還有紅菱花菇,以菱角肉和花菇同悶,清淡可口。此外,菱角雞塊、南乳五花肉燉菱角、牛肉菱角也都很好吃。
我的家鄉(xiāng)地處古黃河故道。再往北方,白洋淀的菱角也是名種。
我國東南、西南諸省皆產(chǎn)菱,又因蜀地歷史上文化最發(fā)達,那里的菱角也似乎分外香。西蜀后主王衍的供奉詞人李珣有《南鄉(xiāng)子》詞,中有“攜籠去,采菱歸。碧波風起雨霏霏。趁岸小船齊棹急。羅衣濕,出向桄榔樹下立”等句子,寫的是蜀宮錦江之畔的宮女、歌妓采菱的情景,其風雅不讓江南。
菱角,不管產(chǎn)在哪里,都是吉祥的菜。菱與靈同音,所以許多地方的人會讓小孩子多吃些菱角,以冀他們能長得更加聰明伶俐。
菱角除了是美食,還是補品。按照醫(yī)家的說法,菱角補五臟,除百病,消毒解熱、利尿通乳,還能解酒毒。
吃完了菱角肉,殼子也別丟掉,熬成湯,用以代茶喝,對腹瀉、痔瘡、脫肛、胃出血患者的康復頗有助益。
茭白
曾經(jīng),茭白是地道的南方菜,與莼菜、鱸魚并稱江南三大美味。
童年的美味,像一種終生使用的識別系統(tǒng),可以隨時將心靈格式化,所以此地人民離開故土,一旦思鄉(xiāng),首先想起的常常是這些菜。魯迅在編定《朝花夕拾》后寫了篇《小引》,其中說:“我有一時,曾經(jīng)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xiāng)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xiāng)的蠱惑?!辈坏斞?,晉代蘇州人張翰在京城洛陽做官,秋天時忽然想到家鄉(xiāng)的菰菜(茭白)、莼羹、鱸膾,就起了鄉(xiāng)愁,當即辭官東歸。
江南名菜,消磨了多少男兒壯志,也成就了多少名士佳話。
鄉(xiāng)愁是種病。在鄉(xiāng)愁中,食物像藥。因為連著親人音容、人情物理、兒時舊事,食物的的美味在回憶中常常被夸大,所以魯迅又說:“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唯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濒斞甘莻€清醒的人,但鄉(xiāng)愁本就是夢,處在醉與醒之間,點破了,食物作為藥的效用也就失靈了,人事都顯得無趣。
不但鄉(xiāng)愁是病,茭白也是病。菰,原是一種谷,古代六大糧食作物(稌、黍、稷、粱、麥、菰)之一,生長在淺水田或水渠旁,在我國已經(jīng)有3000多年歷史?!妒酚洝に抉R相如列傳》:“其卑濕則生藏莨蒹葭,東薔雕胡?!彼抉R貞索隱:“雕胡,案謂菰米?!彼娜~子與蘆葦?shù)娜~子很相像,可以包粽子,花小而色淡,落后結(jié)的籽是黑色的,長形,兩端尖,剝?nèi)ネ鈿ぃ墒秤茫远鸥υ谠娭姓f“波翻菰米沉云黑”。
菰只有生了病才會生出茭白。菰米結(jié)穗時,如果抗病能力減弱染上黑粉菌,便不能再開花結(jié)籽,但莖部卻會不斷膨大,逐漸形成紡錘形的肉質(zhì)莖,這就是茭白。茭白是病體,但這病體對人不但無害反而有益,并逐漸成為了人們不可缺少的水生蔬菜之一。大約在五六世紀,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利用黑粉菌讓菰得病,以求繁殖畸型植株作為蔬菜。此事綿延千載,現(xiàn)在,人們反而把那些沒有病的、會抽穗結(jié)籽的茭白看作是退化、野生種了。
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里,菰米和茭白是同時存在的。菰米飯很好吃,又香又滑。宋·陸游《村飲示鄰曲》詩:“雕胡幸可炊,亦有社酒渾?!鼻濉ぺw翼《宴集九峰園》詩:“烹鮮斫鲙炊雕胡,主人稱觴客避席?!彼坪跽f的都是菰米飯,而非茭白。但唐\"皮日休詩句:“怪來昨日休持缽,一尺雕胡似掌齊。”說的顯然已是茭白。
自從被當作蔬菜后,菰的別名也多起來,如菰芛、菰瓜、茭瓜、茭筍、水筍、高筍等。茭白確實有點像筍,但比筍更白,正應(yīng)了茭白的一個白字。白,潔白,剝?nèi)ネ鈿ず蟮能赚撏袢缬瘢岘嚳扇?,再加上整棵的茭白在生長中娉娉婷婷如玉女臨風,嫻靜淡雅而不張揚,就有些地方把茭白叫腳白筍,更有甚者稱它為“美人腿”。此等稱呼,類似“西施舌”、“美人撈”、“玉女脫衣”之類菜名,曖昧意味大增,雖活色生香,與茭白的清純形象終究有了距離,有鄉(xiāng)村妹子進了十里洋場變成了交際花的感覺。
茭白是美味的,作為家常菜蔬,雖無富貴之氣,卻有清淡本色和水性真味。它脆滑而略帶柔性,微甘中有一股清香,為自然之本味的蔬中上品。清代李漁說,蔬食之美,一在清,二在潔。茭白形質(zhì),堪擔其美。
茭白也是體貼的?!侗静菥V目》說它“解煩熱,調(diào)腸胃”。茭白解酒最是有效,一個思鄉(xiāng)的人若喝醉了酒,以茭白汁灌服,有奇效。它對黃疸、小便不利、大便秘結(jié)、產(chǎn)后乳汁不下、高血壓等癥也有不錯的輔助治療效果。
茭白,外觀其形鮮嫩水靈,內(nèi)品其味清虛淡雅,與中國的某種優(yōu)質(zhì)文化人格一直相輔相成?!翱战剖幘笆捜唬M日菰蒲泊釣船。(唐·許棠)”菰葉叢中,一直就是高士的居所。
茭白曾經(jīng)是秋季一熟,到明代培育出夏秋兩熟茭,明代人對茭白貢獻不小。明詩人許景還專寫有《詠茭》詩:“翠葉森森劍有棱,柔條松甚比輕冰,江湖若假秋風便,好與鱸莼伴季鷹”。好個“柔條松甚比輕冰”,寫盡了茭白寒涼而高潔的氣質(zhì)。
茭白,雖然現(xiàn)在從東北至華南都有栽培,但名種仍多出自南方。在南方的天光云影中,泊著小船,婉約著棹歌,也搖曳著青青的茭白。悠悠歲月里,這逐水而生的植物,一直保存著江南水鄉(xiāng)寧靜而悠然的魂魄。
蒲菜
過去不起眼的菜,現(xiàn)在有好多是珍品,比如蒲菜。
小時候,我姑姑有個女同學,她公公在故黃河上擺渡。故黃河水很深,兩岸蒲葦茂盛。她到我們家來的時候,有時會帶一只甲魚,或一捆蒲根。現(xiàn)在野甲魚價格勝豬肉十倍,那時候還沒有野生一說,可我不喜歡吃,以為與豬肉味道相差遠甚。蒲根(其實是莖),母親剝?nèi)テ渫獠烤G色的葉鞘,留取內(nèi)里白色的一段,大約有一尺長短,拇指粗細,就是蒲菜。
蒲菜是好看的,如蔥白,如羊脂,如美玉,如象牙,嫩嫩的含著飽滿水汁。母親做蒲菜,一般是把它切段,清炒,但味道并不見佳,我也不喜歡吃,以為比菜園子里的茄子豆角西紅柿還要差些。母親不是美食家,不懂烹飪之道,且其時世道艱難,蒲菜炒蒲菜,最多丟幾粒辣椒調(diào)配,難免誤了蒲菜的前程。我到許久之后才知道,蒲菜味淡,只是清新而已,非得有味蕾感覺極敏銳的人,才會喜歡蒲菜的清炒和涼拌,那是一種類似“回也不改其樂”的境界。一般情況下,要先焯后燜,配些味道鮮、厚的菜同烹,既保清香又能入味,如淮安的開洋蒲菜、濟南的奶湯蒲菜、上海的上湯瑤柱蒲菜,分別以海米、奶、扇貝配蒲菜,走的即是此種配合之道。宋·蘇轍《游泰山·岳下》詩:“腥羶及魚鱉,瑣細或蒲菜?!逼巡耸乔暹h隱士,腥羶魚鱉乃江湖紅塵。但高士總要涉足紅塵,才好建功立業(yè)的。
凡有池塘處,皆有蒲葦?shù)母杪?。雖南方多水網(wǎng),蒲菜在北方卻也不少。民初《濟南快覽》說道蒲菜,“其形似茭,其味似筍,遍植湖中,為北數(shù)省植物菜類之珍品”。蒲菜確實有點像茭白,其品質(zhì),茭白卻無法與之相提并論;與竹筍相比似也有高下之分,淮安人譽其為“天下第一筍”,對其珍視可見一斑。
我去淮安數(shù)次,都在夏秋季節(jié),朋友招待,每餐必有蒲菜?;窗踩耸窍矚g吃蒲菜的,《淮壖小記》云“新蒲入饌酒頻攜”,吳承恩也在《西游記》中說:“油炒烏英花,菱科甚所夸,蒲根菜并茭兒菜,四般清水實清華?!惫呕窗渤亲诂F(xiàn)在該市的楚州區(qū),過去以天妃宮所產(chǎn)蒲菜最為肥美。南宋時,梁紅玉曾協(xié)夫鎮(zhèn)守淮安,以蒲菜濟軍糧,得以勝金兵,使淮安蒲菜名揚天下?;窗财巡说募佯?,除開洋蒲菜外,還有蒲菜斬肉、雞粥蒲菜、紅玉列兵等。紅玉列兵是以紅色蝦仁配一段段排列整齊的蒲菜,蝦仁如將帥,蒲菜如列兵,不但賞心悅目,其味亦鮮美爽口,清香嫩滑,文化與佳肴同食,端得是沁人心脾。
“其嫩若何,淮筍及蒲”。沿淮河上溯,河南淮陽的醬蒲菜也很好吃。將剝好的蒲菜腌在甜面醬內(nèi),冬春時節(jié)食之,脆甜之外添有濃郁的醬香,別具風味。
淮安距我的家鄉(xiāng)徐州三百里,過去都屬古徐國,在飲食上,卻分屬魯菜和淮揚菜系。魯菜中,奶湯蒲菜和鍋塌蒲菜都很有名。山東人也許應(yīng)該感謝蒲菜的,孔老夫子周游列國至陳時差點餓死,肚饑難當中以蒲菜為食,熬了過去。信奉“割不正不食”的圣人,吃蒲菜不知是怎樣個吃法。但吃蒲菜顯然與禮不悖,他編訂的《詩經(jīng)》中有“其蔌維何?惟筍及蒲”的詩句,他贊賞的《周禮》中有“蒲菹”的記載。這也說明早在孔子之前,吃蒲菜已很流行。
濟南的大明湖過去盛產(chǎn)蒲菜,現(xiàn)在不知是否還有。
蒲菜之名全國通用,它還有別名深蒲、蒲白、蒲筍、蒲荔久、蒲芽、蒲兒根、蒲兒菜等,都離不開個蒲字,只有南京人叫它蒿兒菜。南京飯館的菜單上,肉絲炒蒿兒菜、蒿兒菜鴨蛋湯,都是蒲菜。但因這些菜名與含有蒲菜名的食條混列,有時難免讓人誤會。
蒿兒菜之名,只有業(yè)內(nèi)人士和老南京還這么叫,年輕人已改叫蒲菜,但也是知其名者多,吃其菜者少。南京江河湖汊密布,是適宜蒲菜生長的,不知為什么,菜市場里蒲菜卻很少見。
江蘇除淮安、南京外,高郵的蒲菜也很有名,汪曾祺的文章里曾經(jīng)提過。明代高郵散曲作家王磐還寫過一首蒲菜歌:“蒲菜根,生水曲,年年砍蒲千萬束,水鄉(xiāng)人家衣食足。今年水深淹絕蒲,食盡蒲根生意無。”
蒲菜生淺水中,隨時準備上岸救濟貧苦,可在一些特別的年份,它們連自己的性命也無法保全。
“一箸脆思蒲菜嫩,滿盤鮮憶鯉魚香。(明·顧達《病中鄉(xiāng)思》)”蒲菜是鄉(xiāng)野菜,帶著濃濃的鄉(xiāng)戀,或許還帶著點淡淡的鄉(xiāng)愁?!峨S息居飲食譜》載,蒲菜能“清熱,養(yǎng)血,消癰,利咽喉,通二便”。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它有清熱涼血、利水消腫的功效,能治孕婦勞熱、胎動下血、消渴、口瘡、熱痢、淋病、白帶、水腫、瘰病。可見,即便沒有什么勞什子鄉(xiāng)愁,多吃些蒲菜,對身體也是有好處的。
榆錢兒
我小時候是吃慣了榆錢兒的。吃法,不外乎生吃,蒸吃。不料今年春天去北京,誤撞入一家菜館,竟瞥見菜單上開列著一長串的榆錢菜,有榆錢炒肉片、榆錢炒雞蛋、雞蛋琉璃榆錢、榆錢面托、焦炸榆錢丸子、拔絲榆金珠、糖醋熘榆金珠、榆錢燴豆腐,點心有金星榆錢糕、切邊三鮮榆錢餅,湯有榆錢蛋湯,榆錢豆腐湯……從涼菜、炒菜,到主食、湯品,一應(yīng)俱全。
于是點菜的時候,要了一道榆錢炒肉片。菜端上來,肉薄如紙,配著一片片鮮綠的榆錢兒,給人以“歌吹當春曲”之感。入口清新鮮香,齒頰如沐春風,心中頓生風情。其他的,沒點,就在菜單上影印的圖片里欣賞。
菜單上的圖片煞是好看??粗粗刂醒排d絲絲縷縷纏繞,詩情畫意竟似無邊際地蕩漾開去。
榆錢炒雞蛋,黃金白銀翡翠綠,卻又散散的,清貴不俗。正是:
杯盤湯粥春風冷,池館榆錢夜雨新。(歐陽修)
焦炸榆錢丸子,色如紅金,榆錢兒裹在丸腹內(nèi),想必還是鮮綠的吧。正是: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白居易)
榆錢豆腐湯,一片片云綠,加上如軟玉的白,浮在半透明的湯汁中,春深似海。正是: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這是看圖的感覺,因為沒吃到口,才引起了許多遐想。不過,榆錢兒本是土菜,有了如此多雅致的吃法,倒真的沒有想到。
榆錢兒雖土,卻不但入得這樣的大飯店,甚至入得朝堂。清代張潮編纂的《昭代叢書》里有本《人海記》寫道:“三月初旬,榆莢方生,時官廚采供御膳。”
官廚采榆錢兒,等于皇帝深入民間嘗鮮。能不能嘗得到民間疾苦?難說?;实刍蛟S品出了榆錢兒的清新,卻未必知道,這一串串的榆錢兒對老百姓意味著什么。
榆錢兒,又名榆莢,是榆樹的種子?!侗静菥V目》載:“榆未生葉時,枝條間生榆莢,形狀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錢?!庇苠X兒一般結(jié)在春光明媚的三月。三月,也常是農(nóng)家青黃不接的日子。榆錢兒雖是菜,非常時期,卻也是百姓的救命糧。“吃糠咽菜”的菜里,必有榆錢兒一個份額。
不但百姓,榆錢在落魄的文人眼里也另有意味。如岑參“道旁榆葉青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再如元曲里的“又不顛,又不仙,拾得榆錢當酒錢?!彼坪踺p松,帶著戲謔,實則透著無奈。
不管如何困頓,榆錢兒仍能給人間帶來歡樂,不但它的滋味,僅僅采摘時的場景,就像一種娛樂。桃花開時,初生的榆錢也晶瑩剔透了,一串串懸垂著,高大的榆樹下熱鬧起來,有人用鉤鐮鉤,有人在樹下拾。有人背著筐直接爬上樹去,將一串串榆錢兒捋進筐里。或者一邊捋,一邊把榆錢兒大把地揉進嘴里。
這時候,遠方突然飄來了歌聲:
南坡榆錢粗又高,樹下妹子高挑腰。瓜子臉蛋細眉毛,害得哥哥睡不好。
一陣騷動之后,這邊也有了回聲:
高挑腰的有竿子,瓜子臉蛋有筐子。細長眉毛是鐮子,要配你愣頭愣腦傻小子。
野野的歌聲里的味道,正配得上榆錢兒的清甜,也配得上野野的青春、灼灼的桃花、鄉(xiāng)村老屋門上鮮紅的春聯(lián)和在田野上呼呼刮過的春風。
但現(xiàn)在,即便是在鄉(xiāng)村,榆錢兒也已少見。榆樹長得慢,人們不再種它,我這些年回過老家?guī)滋?,看見遍地都是意楊?/p>
榆樹少,不但不容易再吃到榆錢兒,那采榆錢兒和對歌的歡樂也都漸漸遠去了。
胡蘿卜
說一道川菜,叫金筍忌廉東星斑。做法是將東星斑洗凈,取肉,片成雙飛片,卷起成卷,同取下的魚頭、魚尾一起蒸熟,裝盤。再把鍋上火,注入金筍汁,上湯燒開,調(diào)味,勾芡后加入忌廉推勻,加亮油起鍋,淋在魚卷上,點綴香菜葉即成。
金筍汁者何?
金筍汁就是胡蘿卜汁。
再說一道菜:甘筍燕窩羹。做法是將甘筍洗凈切塊,蒸熟后放入攪拌機內(nèi)攪爛成茸備用,浸軟的燕窩加水燉軟,把甘筍茸及燕窩置入鍋內(nèi),注入上湯,煮沸后以鹽調(diào)味,生粉勾芡推成羹湯即成。這個是潮州菜。甘筍者何?你可能猜到了。甘筍也是胡蘿卜。
再說一道菜:珊瑚雞米,是將雞丁、赤珊瑚、雞蛋同炒。這是一道家常菜,赤珊瑚能吃嗎?當然,赤珊瑚就是胡蘿卜。
再說一道菜:鹵胡蘆菔,屬韓國料理。紅蘆菔,也是胡蘿卜。
再說幾道菜:珍珠瑪瑙翡翠湯、荷蘭豆炒甘筍、太極金筍羹……
在這些菜里,胡蘿卜仿佛換了身份,變得文縐縐的了。其中,胡蘆菔是最接近胡蘿卜的,蘆菔是蘿卜的古稱。蘇東坡詩:“秋來霜雪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焙J菔沒有人給它寫詩,但有人給蘆菔寫,它仿佛也就跟著沾了光。不過,也就是在菜譜上,換到了菜市場,你說買胡蘆菔,可能沒人理你。胡蘆菔是不能吆喝的,要寫才行??床藛危袝r候你還真的需要像孔乙己那樣,得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
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繁文縟節(jié),文化就是節(jié)外生枝,文化就是要有點“迂”,文化就是你老得回頭往過去里瞧瞧,不能提著一籃胡蘿卜悶頭趕路。胡蘿卜原產(chǎn)地中海,初涉中土時如一莽漢,因外形類蘿卜而被稱為胡蘿卜。但時光如梭啊,它早已服了水土,入了咱們的文化行列,搖身一變,高深莫測起來。
——文化就是高深莫測。
是的,胡蘿卜跟金筍、赤珊瑚、甘筍、胡蘆菔,在廚房里是同一個菜,但在文字里,卻有不同的滋味。所以這些菜名里,用金筍、甘筍、赤珊瑚、胡蘆菔行,換成胡蘿卜就不太合適。金筍忌廉東星斑換成胡蘿卜忌廉東星斑,好像沙龍里闖進了個二楞子;甘筍燕窩羹換成胡蘿卜燕窩羹,有點亂燉;珊瑚雞米換成胡蘿卜雞米,寶氣麗色盡失;鹵胡蘆菔換成鹵胡蘿卜,像強迫一書生落草為寇。
胡蘿卜尚有紅蘆菔、黃根、卜香菜、藥蘿卜等諸多名字,平時留心一下有好處,不然,卜香菜當成了香菜,藥蘿卜當成了蘿卜,點上桌來,未必合胃口。
金筍忌廉東星斑我吃過一次,那是在秦淮河邊的一家川菜館里。先上來的是剁椒魚頭、毛血旺之類。附帶說一句:川菜主辣,面對這樣的菜,最能感受到人類強烈的好吃欲。菜本不需要辣的,是我們的好吃逼得它辣了起來,辣得我們搖唇吐舌,辣得我們渾身冒汗,辣得味蕾都暴跳如雷起來。不過,我們逼得有理,菜,也辣得有理,辣,辣得味蕾像扭迪斯科,激烈的節(jié)奏和況味自在其中,筋疲力盡后就感覺到了安舒。
扯得有點遠了。話說我們正辣得不停噓氣,金筍忌廉東星斑上來了,仿佛一片喧鬧中麗人登場,那喧鬧立時消歇。魚卷雪白,東星斑頭部纏繞的花紋如絲繡,金筍汁里則有流動的艷麗。從來四川稱天府,此菜仿佛有國色,我們的舌頭馬上就壓住了陣腳,變得不敢放肆,筷子也像懂了禮貌,慢條斯理起來。從來秦淮佳麗地,春風案上有歌聲。那時我就想,這菜名起得好呀,若換成了胡蘿卜,肯定大失風情。
當然,菜館里的菜單上,還是叫胡蘿卜者居多:胡蘿卜燉羊肉、胡蘿卜燉牛肉、胡蘿卜炒肉片、牛肉絲炒胡蘿卜,等等。另一次,也是在這條河邊不遠,一個叫“八大碗”的土菜館里,窗外正寒風掃落葉,我們要了胡蘿卜燉羊肉,大口吃菜大杯喝啤酒,風卷殘云之際,哪里想得到它還有胡蘆菔之類的名字。
大約這樣的吃法,才不枉稱饕餮之徒吧。胡蘿卜是好菜,也是大眾菜。它的根,還是深深扎在民間的。
寫到這里,想起有個政治家好用的手段,叫“胡蘿卜”加“大棒”。但胡蘿卜給我們的都是胡蘿卜,沒有大棒,因為無論是作為名菜系里的招牌菜,還是作為家常菜,胡蘿卜都從沒有讓我們失望過。
給胡蘿卜是文化,加上大棒是政治。胡蘿卜,不,還有黃蘿卜、金筍、丁香蘿卜、甘筍、黃根、卜香菜、藥蘿卜、赤珊瑚,它們守的都是文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