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教學團隊建設的內涵入手,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師資特征,對我院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團隊的建設情況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一些個人見解。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教學團隊;公共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8)06-0050-02
1新建本科院校的師資特征
在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一批新建本科院校相繼涌現(xiàn),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地級中心城市。由于歷史背景、基礎條件、地理區(qū)位等因素的影響,因而新建本科院校知名度普遍不高,師資隊伍建設的任務尤為艱巨。本文以德州學院為個案,以從事計算機公共課教學的師資狀況作為基礎數(shù)據(jù),對師資特征加以分析。
國家通過“合、并、共、轉”等方式調整了高校的管理層次和布局結構,德州學院于2000年通過“合、并”等形式升格為以理工、文、經(jīng)管等學科為主的本科院校。
目前中國大多數(shù)新建本科院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都面臨著以下問題:師資總量不足;生師比偏高;高學歷與高職稱的師資結構偏低;教學與科研的總體水平不理想;學科帶頭人與學術骨干嚴重缺乏;高水平的師資引進難,穩(wěn)定難。德州學院也不例外,2005年之前全院每年3000多人的計算機公共課由計算機系教師擔任,當時計算機系師資只有30多人,除了擔任本系的專業(yè)課之外,還要承擔全院的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教學質量難以保證。2005年通過合并,教師資源整合,有18人并入計算機系,再加上引進的研究生,計算機系的師資數(shù)量達到60多人。計算機系于2005年成立了公共課教研室,有8人專職從事公共課教學。由于教學工作量大,每學期系里還從其他教研室指派幾位老師擔任公共課教學。近兩年從事公共課教學人員師資狀況如表1所示。
從表1可看出,從事計算機公共課教學的師資特征如下:
●年齡結構呈年輕化狀態(tài)
●高職稱及高學歷人數(shù)偏低
●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團隊建設現(xiàn)狀
2計算機公共課程改革
德州學院在校學生總數(shù)1萬六千多人,專業(yè)分布在理、工、文、管、藝術等各個學科門類,學生的計算機基礎、志趣、能力和學習目標差異非常大,所以必須認真研究學生的特點、專業(yè)的性質、將來工作的需要。因此,我們教學團隊建立了教學改革問題定期研討機制和青年教師培養(yǎng)機制,促進了計算機公共課的教學。
2.1構建課程體系,優(yōu)化教學內容
全國范圍如此之廣,東西部地區(qū)發(fā)展很不平衡,各校各專業(yè)之間無論從師資還是實驗設備差別又相當大,不可能全國都采用統(tǒng)一的模式,甚至同一個大綱、同一本教材、同一張試卷。應當提倡在統(tǒng)一的原則指導下,各校各專業(yè)根據(jù)自己的情況確定適用的方案。
我們從事公共課教學的教師有固定的專任教師,也有臨時從其他教研室借調的教師,有利于我們對公共課的課程內容的整體把握。
(1)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改革
我院開設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采用山東省教育廳統(tǒng)編教材《大學IT》、《大學IT實驗教程》,每周4學時,其中理論兩學時,實驗兩學時。大學IT涉及到信息、計算機體系結構、計算機軟件、網(wǎng)絡與通信、多媒體、計算機程序設計與語言、數(shù)據(jù)管理、網(wǎng)絡信息安全、信息經(jīng)濟與應用、IT新應用展望等內容。每一章在計算機專業(yè)課中都是一門專業(yè)課或是一個研究方向。怎樣在有限的學時內把計算機專業(yè)一學期開設的內容講授給學生,使學生既能理解所學內容,又能了解前沿的知識,對任課教師是很大的挑戰(zhàn)。從事公共課教學的教師不可能對計算機專業(yè)的這些內容全部吃透,針對以上情況,我們教學團隊采取集體備課形式,由講授這一章的教師來制定本章的教學任務、目的,大家再從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的實際狀況出發(fā),共同探討,以確定本章最后教學內容,做成電子教案群發(fā)給任課教師。此舉既考慮到了學科知識的完整性,又考慮到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學中取得了較好教學效果。
“大學IT實驗教程”主要涉及到Office辦公軟件、信息查詢、信息安全、媒體播放、電子郵件的收發(fā)等知識。在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們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對于每次實驗所練習的內容,由指定教師按照任務由小到大、逐步組合的理念組織好實驗內容,放入公共郵箱,學生下載后按照要求練習。任務驅動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少學生很快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學習中。比如學會了畢業(yè)論文的排版,利用Excel完成班級學生成績統(tǒng)計,制作競選演講稿,制作個人網(wǎng)站等。
(2) 計算機技術基礎教學改革
我院除了開設大學計算機基礎外,還在全院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中開設了計算機技術基礎課程,以“Visual Basic程序設計”作為教學內容。根據(jù)學生實際水平,我們教學團隊自行編寫了《Visual Basic程序設計基礎》教材,并在2006年第二學期首次使用,教學中的許多實例皆為老師根據(jù)實際工作需求編寫,學生對任課教師增加了一份崇拜,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考慮到文、理差別,我們教學團隊經(jīng)過探討,確定了3個教學小組,分別是文科組、理工組、音體美組。每個小組選擇優(yōu)秀教師作為主講教師,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指定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任務、目的要求和措施,以保證教學質量。學期末考試我們采用3套試卷,縮減了因文理差別帶來的對知識掌握程度的不同,提高了學生的考試通過率。
2.2以老帶新,促進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
師資隊伍建設是影響教育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從表1可看出我院和其他許多新建本科院校一樣存在著以下問題:青年教師過多,骨干教師少,高學歷、高職稱教師偏少,教學任務繁重。伴隨著學校的發(fā)展,青年教師所占的比重急劇上升,解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師的成長問題已迫在眉睫。
新教師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課堂上的主力軍,他們的課堂教學能力和經(jīng)驗亟待提高。我系新教師一般前幾年先從事公共課教學,待教學經(jīng)驗豐富后再從事專業(yè)課教學,老教師還承載著對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任務。
(1) 青年教師隊伍的現(xiàn)狀
一些青年教師抱著遠大的理想步入高校,他們急于寫文章、搞科研,急于出成果,根本無暇顧及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法和教改。一些青年教師不愿意上基礎課,認為自己的聰明才智難以發(fā)揮,自身的業(yè)務發(fā)展受到限制。還有部分青年教師是非師范專業(yè)的畢業(yè)生,缺乏系統(tǒng)的教學能力培訓,教學方法不夠靈活,教學效果不理想。隨著高校的擴招,新教師往往一上崗就匆匆走向講臺。他們尚未完成自身角色的轉換就承擔了大量的教學工作,從而使得他們無法進行教學的總結與反思。
(2) 通過集體備課、聽課等方法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
在集體備課教研活動中,由老教師就課堂授課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教學手段的科學利用、教學內容和進度的安排、課堂教學效果的最佳化、課堂師生互動、課程教案的編寫、上課時間的控制、上課的技巧問題等各個方面對青年教師們進行現(xiàn)場指導。老教師每學期指定聽3~5人青年教師的課,課后與青年教師及時交流,對青年教師教學中的優(yōu)點給予充分肯定。同時,對聽課中發(fā)現(xiàn)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行具體點評,例如講課的目的性要明確,課堂氣氛要活躍,課堂語言表達要清晰,語速要適中,儀表要大方、得體等。青年教師通過聽老教師的課,學到了寶貴的教學經(jīng)驗,通過反復聽課、反復實踐、反復調整和品悟,在短期內將理論知識轉化為了實際的課堂教學能力,使自己迅速地走向成熟,教學能力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 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試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劉寶存. 建設高水平教學團隊,促進本科教學質量提高[J] 中國高等教育,2007,(5).
[3] 馬廷奇. 高校教學團隊建設的目標定位與策略探析[J]. 中國高等教育,2007,(11).
[4] 王寧. 強化計算機操作技能,立足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J].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2006[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