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需要多樣化的教學過程和評價標準#65377;對于一些已經(jīng)取得積極效果的教學改革措施是否具有普遍而持續(xù)的推廣應用價值,本文作了審慎的分析,認為從多個層面#65380;多個角度保護和發(fā)展高等教育的多樣化是教學改革的基本目標,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選擇#65377;
關鍵詞:教學改革;高等教育多樣化
教學改革的成敗,最終決定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敗#65377;理念的更新,需要合適的教學過程來實現(xiàn);規(guī)模的擴張,需要合適的教學過程來支撐;結構的優(yōu)化,需要合適的教學過程來完成;質量的提高,需要合適的教學過程來保障#65377;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聚焦點從宏觀逐步走向微觀,教學改革中的問題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65377;過程與目標,手段與方法,質量與評價,在引進新思想#65380;新方法并取得不少積極進展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許多值得重視和深入研究的新問題#65377;
一#65380;拓寬專業(yè)口徑,增強人才發(fā)展后勁:成也厚基礎,敗也厚基礎
人得以成才的基礎是什么?在立論的邏輯起點弄清楚之前,應用展開是盲目的,風險很大的#65377;習慣上,教學計劃所說的“基礎”,根據(jù)的是一種簡單的課程類別劃分,如公共基礎#65380;專業(yè)基礎#65377;本科院校各專業(yè)大致的比例是:公共基礎課占50%,專業(yè)基礎課占30%,專業(yè)課占20%#65377;通常所說的“厚基礎”,就是加大前兩類課程的比例#65377;這種“厚”度的調整空間很有限#65377;以本科總學時約2600為例,若增減10%,即260個學時,這已經(jīng)是很大的改變了#65377;問題是,我們能否就此認定,基礎課多260個課時就“厚”了,就有“后勁”,少260個課時就“薄”了,就沒有“后勁”?
按照1980年2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對學士的要求包括“較好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65380;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對碩士要求基礎理論“堅實”,專門知識“系統(tǒng)”;對博士要求基礎理論“堅實寬廣”,專門知識“系統(tǒng)深入”#65377;比較一下1998年8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條,我們看到了18年間教育理念的進步,對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基礎教學的要求增加了基本“方法和相關知識”#65377;歸納起來,我們討論的“基礎”應該是:其一,基礎知識;其二,對知識的把握:基本理論;其三,對理論的應用:基本技能;其四,對應用的創(chuàng)造:基本方法#65377;分析我們的教學過程,其重心放在基礎知識#65380;基本理論;人才觀中對知識的量太過看重,對已有理論掌握的熟練程度太過看重,“厚基礎”的落腳點是“基礎知識”#65380;“基本理論”,實現(xiàn)方法是加大公共基礎和專業(yè)基礎課的課時#65377;其理由是只要基本知識豐富,基礎理論扎實,厚積薄發(fā),基本技能#65380;基本方法自然就會好#65377;加大已有知識的灌輸劑量,強化本學科既成思維習慣和定勢的操練,對由基礎知識#65380;基本理論#65380;基本技能#65380;基本方法四塊板組成的水桶,這樣的“厚基礎”無疑是將短的板再截短,將長的板再加長#65377;這樣的揚長避短,其結果正如孫萊祥教授所說,“贏在起點,輸在終點”[1]#65377;
以學生作為一個整體看“后勁”,大學四年學會的基礎知識#65380;基本理論,在學生走向社會后,夠用3-5年,已屬不易#65377;如果學生沒有掌握本學科需要的基本方法,沒有對新的知識的自我學習能力,高等教育的一些成果就基本“報廢了”,也許這就是沒有“后勁”的真意#65377;所以“厚基礎”的重點應該放在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65377;這里的基本技能主要強調的是自我學習的能力;基本方法主要指本學科和相關學科的思維方法,特別是發(fā)現(xiàn)問題方法,形成解決新問題的概念的方法#65377;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認為,從學生一入學,大學主要努力的方向就是使他們能夠成為參與發(fā)現(xiàn)#65380;解釋和創(chuàng)造新知識或形成新思想的人#65377;[2]我們的課程體系設計應該圍繞基本技能#65380;基本方法來組織基本知識#65380;基本理論#65377;在教學計劃中,按方法體系設計課程;在課程中,用知識來展示方法,特別關注基本技能的必要性#65380;基本方法的系統(tǒng)性,而將基本知識#65380;基礎理論的系統(tǒng)性留給掌握了基本技能#65380;基本方法的學生去完善#65377;更重要的不是要教給學生一個知識體系,一個理論體系,而是要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進入一個掌握知識的方法體系#65377;
從學生個體的角度看“后勁”,可能還有個性差異的問題#65377;將一個學生培養(yǎng)成理論專家還是磨玻璃的大師,哪一個發(fā)展更有“后勁”?人本主義教育觀中的“人”,對特定的學生,就不是作為“類”的人,而是作為個體的人#65377;課程體系#65380;教學管理對個體的適應性,即留給個體的選擇性,也是學生發(fā)展“后勁”所必需的#65377;
二#65380;更新課程體系,適應社會需要:成也關注就業(yè),敗也關注就業(yè)
政府要公布畢業(yè)生就業(yè)率的大學排行榜,就業(yè)率要與專業(yè)#65380;招生等適度掛鉤#65377;每年400多萬的招生量,大學不關注就業(yè)顯然不行,遠離社會和學生需要的課程不改革顯然也不行#65377;但以就業(yè)率來引導專業(yè)和課程的設置就有問題了#65377;其一,現(xiàn)在所采用的“就業(yè)率”有嚴格的時間界定,學生畢業(yè)時間多為7月或12月底,過了12月,學生再就業(yè)或失業(yè)就與學校無關了#65377;其二,關系學科基礎理論#65380;基本方法的課程顯然不如急功近利的課程對這種“就業(yè)率”的貢獻大#65377;一個專業(yè),一門課程在市場體系中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人的勞動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性并不等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65377;其三,完成高等教育的時間跨度無論如何要比市場變化的時間尺度大得多,就業(yè)率相差的那幾個百分點并不能反映各高校教育過程的實質差別#65377;其實,高等教育面向市場,重要的是不同的學校根據(jù)自己的定位,細分市場,適應社會的不同需要#65377;不同層次的市場有不同的需求周期,面向不同層次市場的高校,其就業(yè)率不可比較#65377;一個學生就業(yè)早半年或晚半年,與他日后的成就和幸福沒有必然聯(lián)系#65377;教師和學生過度關注即時的就業(yè)率,可能造成專業(yè)和課程設置#65380;教學過程#65380;學習態(tài)度的短視,引發(fā)學校和學生的浮躁心態(tài),從而嚴重影響學生未來的事業(yè)成就,對學校的教育質量造成實質性的沖擊#65377;
三#65380;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成也科研,敗也科研
正是洪堡的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催生了現(xiàn)代大學#65377;雖然洪堡眼中的“科學”是純科學,排斥技術和實用性的知識;研究是“純粹研究”,為學術而學術,與現(xiàn)實生活不相干#65377;今天的科學研究揉合了“威斯康星模式”為經(jīng)濟和社會服務的內容,推動著大學從社會的邊緣進入社會的中心#65377;科研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為教學提供新知,為文化的傳承培訓新人#65377;即使是教學型大學,沒有高質量的研究和教學相結合,也不會有高質量的教學#65377;但是,另一種傾向值得關注,在相當多的高校,科學研究正將“經(jīng)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學邊緣化#65377;
教授給本科生上課需要教育部發(fā)文,并附之以剛性很大的考核條例,但教學效果仍然不盡如人意#65377;其實不愿意上課,不肯投入精力把課上好的,不僅僅只有教授,而且包括想成為教授的教師,和已經(jīng)成為教授,而想成為博導#65380;院士的教師#65377;不區(qū)別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不考慮學校類型#65380;學科和課程差異的教師評價條件和方式對教學的損害難以估量,如不改變,本科教育質量的下降不可避免#65377;
按照Carnegie 2000版提供的數(shù)據(jù),美國從事精英教育的研究型大學只占全美高校數(shù)的6.6%#65377;“在美國,有太多的高中生,在家長的支持下,放棄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而奔學院讀書#65377;”因為學院“考察教授的唯一標準就是你的教學質量如何,‘本科教育第一’,成為學院永遠不變的宗旨”[3]#65377;以生為本的中國高等教育需要一大批真正以“本科教育第一”為宗旨的高等學校,需要教學與科研的有益結合,需要更多促進教學的科研#65377;
四#65380;學分制管理,促進個性化成長:成也自由選課,敗也自由選課
增加學生對學習內容#65380;時間#65380;進度以及教師的選擇性是學分制的關鍵所在#65377;這有利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65380;能力#65380;需要做出合理的選擇,促進其個性化的成長#65377;應該說,這種教學管理制度對中國高校大一統(tǒng)的教學計劃,一刀切的管理方法,千人一面的培養(yǎng)模式是一種有積極意義的變革,取得了一些肯定的效果#65377;但對這種舶來品的消化不良也是事實存在#65377;其一是按照教學課時定學分,基本不考慮課程學習難度,本來就對知識體系不甚了解的學生選課避難就易,一窩蜂的選容易拿學分的課程代替了個性化的選擇;其二是由于師資水平和數(shù)量的限制,每學期能夠開出的課程數(shù)遠遠不夠,加之時間#65380;設備等原因造成的沖突,實際提供給學生選擇的課程很少,名義上有30%~40%的課程是學生可選的,實際上能選的一般在10%左右;其三是合格與不合格的目標管理模式弱化了教學的過程管理,助長了“60分萬歲”的行為#65377;
其實,學分制的成功實施是有必要的前提的#65377;首先是完備的課程體系#65377;一個殘缺的課程體系,無論學生有怎樣的選課自由,也不可能建立健全的知識結構#65377;其次是嚴格的課程標準#65377;同一門課程,不管哪位教師上,不管什么時候選,課程標準要一致#65377;第三,實行學分制的理工科院校,其主要實驗室要對學生全天候開放#65377;第四,有效的選課咨詢指導機制#65377;每一個學生都有合格且負責的選課指導教師,教師對所指導學生的興趣#65380;個性#65380;智力水平和潛能有足夠的了解#65377;不具備這些條件的學分制,實質仍然是學年制,或者是既失去了學年制過程管理的優(yōu)點,又沒有學分制自由選課的長處,但仍然冠名學分制的某一種教學管理制度#65377;
五#65380;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改進教學效果:成也網(wǎng)絡多媒體,敗也網(wǎng)絡多媒體
網(wǎng)絡和多媒體技術給教學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電子圖書#65380;網(wǎng)上課程#65380;多媒體課件#65380;機器教學#65380;異地上課#65380;資料搜索#65380;隨時隨地的名師課程#65380;活靈活現(xiàn)的虛擬現(xiàn)實,諸如此類,不僅有可能改進教學效果,而且理論上有可能更接近教師主導#65380;學生主動的理想教學過程#65377;網(wǎng)絡和多媒體不僅作為一種技術,一種工具,而且作為一種文化進入了教學過程#65377;
網(wǎng)絡和多媒體進入教學過程,帶來了直觀#65380;形象#65380;生動,但減少思維過程的強度和難度,對知識的自我建構未必都是好事;豐富的色彩,多變的聲音對突出教學的重點和主題未必都有利;熟練的學科知識,精湛的制作技術,有針對性的教學原則,都難以在一個課件中和諧統(tǒng)一#65377;對于網(wǎng)絡教學內容,學生要靠自己完成價值判斷#65377;學習方式的選擇,學習過程的控制,決非一件易事#65377;多個學校的調查表明,學生使用網(wǎng)絡80%以上的時間是娛樂#65377;網(wǎng)絡使用對學習的負面影響不容低估,有的學校已明令禁止大一的學生自帶計算機進宿舍#65377;多媒體和網(wǎng)絡用于教學應該回歸理性,技術和工具永遠無法替代人的主觀能動性,永遠無法完全傳輸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65377;使用多媒體技術能否改進教學效果,因課程而異,因人(不同的教師和學生)而異,因使用方法而異#65377;網(wǎng)絡的使用并非一定提高教學質量#65377;對于大多數(shù)18~22歲的大學生來說,多媒體和網(wǎng)絡仍然只是教學的輔助工具,精彩的口授#65380;大量的印刷圖書閱讀#65380;豐富的校園生活#65380;真實的實驗環(huán)境,現(xiàn)在仍然是,今后仍將是比網(wǎng)絡和多媒體更重要的教學方式#65377;
六#65380;面向世界教學,培養(yǎng)國際眼光:成也雙語教學,敗也雙語教學
推行雙語教學的立意無疑是好的,有理由相信它能在一些學校取得好的教學效果#65377;選用好的國外原版教材,更新了教學內容;使用外語教學,鞏固和提升了學生的外語水平#65377;這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國際化#65377;但其前提是根據(jù)學科和課程的特點精選課程和教材,以確保雙語教學的學術意義;根據(jù)學生的外語水平現(xiàn)狀選擇夠資質的教師,恰當?shù)亟M織教學過程,以保證雙語教學的語言意義;適當?shù)亟M織課堂外的輔助雙語活動,以實現(xiàn)雙語教學的文化交流意義#65377;當然,這里所說的“雙語”并不是《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所指的“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而是“some persons who are studying to use two languages”#65377;對雙語課的時間成本和教學質量要有恰當?shù)墓烙?65377;如果教材選擇不好,教學組織不當,雙語教學很可能形式大于內容#65377;至少對于從事大眾教育的普通高校,不一定開設的雙語課門數(shù)越多,教學質量就越高#65377;面向世界,語言只是工具#65377;學習外語,通過原文版教材學習專業(yè)知識,雙語課是方法之一#65377;更重要的是,目前的外語課程教學,從小學到大學,從目標到過程,都需要改革#65377;向世界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服務國家,雙語中最重要的仍然是母語,無論是對傳承民族文化,還是對提高教育質量都是如此#65377;
七#65380;改革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成也優(yōu)秀教材,敗也優(yōu)秀教材
教材與教學質量密切相關#65377;評價一本教材的好壞,我們往往注重學科的角度,知識的內容#65380;結構和組織有無新意,概念是否嚴謹#65380;是否符合一般的課堂講授原則#65377;當多樣化的大眾教育成為高等教育主體的時候,即使是同一個專業(yè),面向精英教育與面向大眾教育都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是大眾教育,培養(yǎng)目標是設計師還是現(xiàn)場工程師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個校園里,對于日后走向研究的學生,可以評價為優(yōu)秀的教材,但對于日后從事應用的學生,就不一定優(yōu)秀#65377;
在多層面的質量觀中,除了學術水平,至少還有兩點值得我們關注,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結果對社會的適切性,受教育者知識#65380;能力的增值程度#65377;反映在教學過程中,教材是否適應學習者的學習能力,能否滿足受教育者走向社會的需要,應該是“優(yōu)秀”與否,選用與否的最重要標準#65377;對特定的受教育者而言,最適合的就是最優(yōu)秀的#65377;
面對大眾化的高等教育,任何教學改革的成功經(jīng)驗,如果不注意應用的邊界和背景條件,都有由橘變枳的可能#65377;從多個層面#65380;多個角度保護和發(fā)展高等教育的多樣化是教學改革的基本目標,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選擇#65377;
參考文獻:
[1]孫萊祥,周洪林﹒贏在起點輸在終點[J]﹒中國大學教學,2002(2-3)﹒
[2]朱孔軍,李延寶﹒大學文化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J]﹒中國大學教學,2007(9)﹒
[3]許紀霖﹒大學之道[M]﹒文匯出版社,200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