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尋求中國高等教育的自主發(fā)展之路,實現學術自主、文化自強,是中國大學和華人學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和目標。文章認為,在全球化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自主發(fā)展應該正確處理以下四對關系:正確處理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關系:以中國民族文化為本位;正確處理學習借鑒與自主創(chuàng)新的關系:以實現學術自主為目標;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著力重建學術傳統;正確處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做到文化自覺。
關鍵詞:高等教育;全球化;自主發(fā)展
尋求中國高等教育的自主發(fā)展之路,實現學術自主、文化自強,是中國大學和華人學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和目標。1914年,胡適發(fā)表《非留學篇》,提出“留學當以不留學為目的”,為中國造新文明應“亟興國內之高等教育”;1935年,王新命等十位教授發(fā)表《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提出以中國為本位,“不守舊,不盲從”的文化建設主張;1947年,胡適發(fā)表《爭取學術獨立的十年計劃》,提出“國家學術獨立”的主張。雖然這一時期,中國的高等教育才剛剛起步,還不具備真正實現高等教育自主發(fā)展的基礎和實力,學術自主的計劃和主張還帶有相當多的理想成分,但這種思想上的自強依然是指導當前中國高等教育自主發(fā)展的寶貴精神財富。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劇,中國與世界的融合日益加深。為了應對全球化的挑戰(zhàn),中國政府提出將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重要的發(fā)展戰(zhàn)略,中國高等教育的自主發(fā)展已不僅僅是一個理想追求的目標,而且是一種現實的戰(zhàn)略選擇。在全球化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面臨著更為開放多元、更為復雜的文化環(huán)境,面臨著國際化和本土化的雙重挑戰(zhàn)。我們認為,全球化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必須正確處理全球化與本土化、學習借鑒與自主創(chuàng)新、傳統與現代、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復雜關系,在強調和重視學習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高等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的同時,應該從借鑒走向超越,走本土化、民族化的自主發(fā)展之路。
一、正確處理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關系:以中國民族文化為本位
隨著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不可避免地進入了一個同臺競技的激烈競爭狀態(tài),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在全球化時代,中國的高等教育應該如何發(fā)展,理論界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全球化時代,中國高等教育應該積極主動地向高等教育和學術比較發(fā)達的西方國家學習、借鑒,以提升高等教育的國際性和競爭力,走全球化、國際化的發(fā)展道路;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在全球化時代,中國高等教育要想超越西方發(fā)展國家,必須增強高等教育的民族性,弘揚國家、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體現、保留和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和優(yōu)點,走本土化、民族化的發(fā)展道路。全球化道路與本土化道路是相互對立的,還是相互依存的?兩者之間能不能有效地結合?是關系到全球化時代中國的高等教育要不要自主發(fā)展,能不能自主發(fā)展的基礎性問題。
要正確處理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關系,首先要對全球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西方發(fā)達國家作為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推動者,傾向于認為全球化是發(fā)達國家?guī)雍屯七M發(fā)展中國家現代化的“單向過程”。西方國家提出的全球化理論以西方主流文化觀和價值觀為基礎,突出強調西方文化的普遍性和主導性。他們極力宣揚“文化普遍主義”和“文化同質化”理論,認為“西方文化是現代的、親經濟性的,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是傳統的、反經濟性的,經濟全球化的同時文化也就應該全球化,親經濟性的西方文化就應該成為普遍的全球文化”[1]。這樣一來,“全球化”、“現代化”成為“西方化”甚至“美國化”的代名詞。華人學者在對西方全球化理論的批判與反思中,對于全球化、國際化與民族化、本土化提出了更為辯證的觀點。魯潔教授認為,全球化既是一個客觀的社會歷史過程,同時也是人的主體營造過程,是以某種價值為其向度的社會歷史過程。她指出:“全球化是一個復雜的、充滿著矛盾和斗爭的過程,它既是強勢國家擴展其利益實現它們價值目標的過程,同樣也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fā)展中國家努力爭取自身利益,為實現自身價值目標的激烈競爭過程?!保?]杜祖貽教授則明確提出:“全球化是以文化為本位的,西方國家倡導的全球化是以西方文化、西方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和文化觀為本位的,中國在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必須以中國的民族文化為本位?!雹?/p>
由此,我們認為全球化是西方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雙向過程”,全球化與本土化相互依存,是一體的兩面。這種一體兩面的關系在高等教育中體現得更為明顯。因為從高等教育的自身屬性來看,高等教育既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正如學者所說:“現代大學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所以經濟全球化語境下,高等教育國際化就是要實現高等教育世界性與民族性的諧調共存?!保?]高等教育既能促進全球化,又能促進本土化發(fā)展。金耀基先生認為,“在全球化的趨勢中,大學是任何社會中最前沿的組織體之一,因為大學是先天上最具世界性格的。但是,全球化又正激起了各個文化族群的身份與認同的自覺與肯定”,“亦即全球化,一方面出現全球性(globality),另一方面則激發(fā)地方性(locality)”[4]。針對高等教育的“全球地方同在性”,我們認同這樣一種觀點,在全球化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應當以“全球——本土化(glocal)”為發(fā)展戰(zhàn)略[5]。這意味著,我們在積極肯定高等教育促進全球范圍內的知識發(fā)展、交流與共享的共同價值,認同和遵守WTO中教育服務貿易的有關承諾等“游戲規(guī)則”的同時,堅持民族性立場,維護本國或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也就是說,在全球化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要堅持以中國的民族文化為本位。堅持以中國民族文化為本位,就是在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民族特性和主體精神,在學習吸收它國文化時,在價值觀上保持本民族的自尊與自信。堅持以中國民族文化為本位,不是宣揚“民族中心主義”,而是反對“文化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正如程亞文所說,“我們不妨放心大膽吸收利用外來知識,但前提是,要有一個中國問題、中國關懷、中國視角的基本思考前提”,“靈活汲取其思想方法而不是全盤照搬其知識體系”[6]。
二、正確處理學習借鑒與自主創(chuàng)新的關系:以實現學術自主為目標
回溯歷史,在一個多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過程中,有兩個時期西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文化大量涌入中國,一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個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一定程度上,這兩個時期也是中國高等教育是否應該走自主發(fā)展道路爭論最激烈的時期。在全球化日益加劇的今天,這種爭論還在繼續(xù)。學者發(fā)表了大量的文章,議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涉及對百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道路的整體評價,是學習借鑒還是依附發(fā)展?二是涉及中國高等教育未來發(fā)展的道路選擇,是依附發(fā)展還是自主創(chuàng)新?問題的核心就在于如何正確看待學習、借鑒與移植、依附,學習、借鑒與自主創(chuàng)新的關系。在這個問題上形成共識,并從中找到處理這一關系的基本原則,對于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至關重要。
從中國自身的經驗來看,中國近代的高等教育是在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的基礎之上起步發(fā)展起來的,早期的確帶有比較濃厚的移植與照搬痕跡,先后經過以歐洲、日本、美國和蘇聯為師的學習過程。正如潘懋元、陳興德在《依附、借鑒、創(chuàng)新?——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之路》中所提出的,“中國高等教育的近代化,是一種‘晚發(fā)外生’型的近代化,不可避免的存在制度和理論等方面移植西方尤其是日本的教育模式,這恐怕是一切落后國家向當時先進國家學習的基本特征。如果把這種情況稱為依附,那么我們可以說中國教育近代化起步階段帶有一定的依附特征”,“但是,依附并不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基本特征”,“將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籠統歸結為‘依附性發(fā)展’,是以偏概全”[7]。反觀世界上高等教育發(fā)展取得成功經驗的德國、美國和日本,從學術借鑒到學術自主,進而超越它國是他們共同的特點。19世紀初,德國以新人文主義思想為指導創(chuàng)辦了柏林大學,強調“通過研究進行教學”和“教學與研究相統一”的思想,使德國很快就成為世界學術研究的中心。美國早期的大學深受英國古典大學和德國學術風格的影響,但美國的大學并沒有固守歐洲傳統,而是不斷創(chuàng)新,最終使美國躍登世界高等教育盟主的地位。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歷史經驗表明,自主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中國的高等教育要在世界學術體系中獲得應有的地位,“必須走從學術借鑒到學術自主,進而超越它國的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8]。
“借鑒、依附與自主創(chuàng)新”問題,是一個纏繞中國高等教育已有百年的老問題??上驳氖?,在對中國和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歷史的分析與反思中,中國學者對借鑒、依附與自主創(chuàng)新之間關系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把握越來越準確,共識越來越多。在借鑒與依附的關系上,有學者指出,學習它國經驗可以從積極和消極兩個向度來理解。借鑒是主動的、自主的、有選擇性的學習,它是自主創(chuàng)新的基礎,是值得提倡的;依附則是被動的、不自主的、受控制的學習,它會導致盲目的移植和照搬,是應該受到批判的。[9]有學者認為,借鑒和依附存在本質上的區(qū)別?!敖梃b反映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借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主體意識’的作用;而依附不反映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只反映主從關系”,“是否具有主體意識是區(qū)分借鑒與依附的關鍵所在,增強主體意識是防止從借鑒走向依附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則”[10]。還有學者指出:“為了避免走向依附,在學習和借鑒的過程中,‘度’的把握十分重要,把握得當,相得益彰;把握不當,中國的高等教育研究則很可能陷入對西方高等教育理論盲目學習和搬用的境地?!保?1]由此可見,“度”的把握是處理“借鑒、依附與自主創(chuàng)新”關系的核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高等教育向西方國家學習借鑒的內容各不相同,但是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目標則是相同的,那就是致力于實現中國高等教育和學術的自主發(fā)展。因此,我們認為,應該以是否有利于實現學術自主這個目標作為把握這個“度”的基本原則。正如甘陽教授所言:“華人大學的根本使命在于必須一方面學習西方大學的優(yōu)良制度和成果,但另一方面,這種學習的目的是要加強中國人在思想、學術、文化、教育上的獨立自主,而不是成為西方大學的附庸藩屬。”[12]也就是說,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應該始終致力于提高學術的自主性,對于西方高等教育制度、辦學模式、學術標準的學習借鑒應以不損害中國高等教育和學術的自主性為前提。
三、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著力重建學術傳統
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改革以現代化為目標。對于什么是現代的?很多人都存在一種誤解,或者說有一個潛在的假設,認為時尚的、前沿的是現代的,西方的是現代的,中國自身的、歷史的、經驗的是傳統的。學習西方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采用國際標準,與國際接軌成為實現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向西方學習,向美國學習,進行“國際接軌”成為實現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快捷手段。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地區(qū)許多大學紛紛要求用英語教學,用英語發(fā)表學術論文,用SCI、SSCI等收錄的國際學術期刊作為衡量學術水平的標準,重金聘用海外留學的大學教師和學術研究人員,以至于學術語言、理論基礎、學術規(guī)范、學術評價標準無不以西方為標準,“西方思想在中國人的頭腦中輪番跑馬”[13]。然而,這種做法帶來的效果并不理想。楊瑩教授指出,臺灣“近四十年學術的發(fā)展,表面上看學術市場相當熱鬧,但研究品質并不十分理想”,學術研究“對外來理論或思想過度依賴,與自己的社會文化疏離,理論無法指導實踐,而實踐也無法導正理論”[14]。杜祖貽教授則指出,盲目照搬西方的做法對于中國的學術發(fā)展來說,“是歧途而不是正途”[15]。學者在批判、反思中指出,要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目標,不僅要向外看,向前看,關注最新的學術發(fā)展態(tài)勢和最新的科學成就,而且要向內看,向后看,重視本國的經驗和歷史的傳統。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在“傳統”與“現代”的關系處理上有過極端思維,付出過沉重代價,主要的偏失在于批判和否定傳統。伽達默爾曾提出“為傳統正名”的主張,他認為“傳統是理解的前見”,傳統不僅與理性共存,也與創(chuàng)新共存[16]。學術傳統代表了高等教育的文化血脈,在一國高等教育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需要重新認識學術傳統的價值。郁振華教授認為:“學術傳統對于學術的發(fā)展來說至關重要,無論是文學藝術、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傳統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構成性因素。”[17]一般來說,人們比較容易理解,各種技藝、文學藝術乃至人文學術是受傳統制約的,在它們的發(fā)展中,傳統因素起著重要作用。而自然科學,在人們的通常意識中,似乎是“脫傳統的”或者說是與傳統無涉的。事實并非如此,科學史學科奠基人喬治·薩頓指出:“科學和傳統之間不僅不存在任何沖突,而且人們還可以說傳統正是科學的生命?!保?8]郁振華教授指出,學術傳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傳統的有無,直接影響到精神生產的能力和精神產品的品質”,“傳統的有無,直接關系到科學研究創(chuàng)新能力的強弱”[19]。但是,學術傳統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不僅有空間上的局限性,還有時間上的局限性,一旦失落便難以彌補、無法挽回。波蘭尼指出,科學作為一個整體建立在一個地域性的傳統之上,它包括了大量的直覺性的進路和情感性的價值,這些東西只有通過個體間的合作,才能在代際傳遞。這就向我們提示了學術傳統傳承和保護的彌足珍貴。
從中世紀大學算起,西方的高等教育有近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和學術傳統。中國近代意義的高等教育是在借鑒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僅有一百多年時間,能不能形成中國自己的學術傳統似乎是個問題。學術傳統的形成的確需要時間,但不能因為發(fā)展的歷史短就認為不可能形成自身的學術傳統。美國的高等教育也是建立在歐洲的傳統之上的,但經過二百多年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獨具美國精神的學術傳統。我們認為,文化傳統是學術傳統形成和發(fā)展的根基。歐洲大學學術傳統是建立在歐洲古典的人文主義、科學主義思想和文化傳統之上的,美國大學的學術是建立在美國民主、自由、實用主義的思想和文化傳統之上的,中國悠久的思想和文化傳統是形成中國學術傳統的基礎和條件。正如劉夢溪教授所說,文化傳統不等于傳統文化,“文化傳統是指傳統文化背后的精神連接鏈”,是“這些文化現象所隱含的規(guī)則、理念、秩序和所包含的信仰”[20]。因此,重新認識中國文化傳統的價值對于學術傳統的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期,很多學者對復興中國文化傳統的呼吁,值得引起高度的重視。例如,杜祖貽教授指出,“原始儒家學說,并非孔子的一家之言,而是一個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及道德經驗的結集”,屬于自己祖先的理性的和人本的儒家學說,可以作為自己社會的教育支柱[21]。如果說從中國文化傳統價值中蘊含著中國高等教育學術傳統的“大傳統”,那么,“五四”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中也相應地形成了“小傳統”。從20世紀20年代蔡元培主持的北大改革,到西南聯大時期在困境中進行的學術積累,中國學者為塑造中國的大學精神和締造中國自己的學術傳統進行了許多非常重要的嘗試。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也為建立獨立自主的學術,培育中國自身的學術傳統進行了諸多摸索和努力。勿庸諱言,中國的學術積累和學術傳統的基礎是十分薄弱的,我們不僅要看到中國高等教育在學術傳統培植上所取得的成就,更要清醒地認識到重建中國學術傳統還需經過一段漫長的道路。
四、正確處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做到文化自覺
通過前面幾對關系的分析,我們可以清醒地認識到,在全球化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不能有民族虛無主義思想,不能走西方中心主義道路。但是,在全球化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也不能回避西方文化,不應反對學習西方文化,而是要尋求一條中西方文化的共處之道。這就需要正確處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面對發(fā)端于西方世界的全球化潮流,中國文化應該如何作出回應,是中國學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經過多年學術反思之后,提出了“文化自覺”概念。他指出,“文化自覺”是中國文化對全球化潮流的回應,是在全球范圍內倡導“和而不同”文化觀的一種具體體現。費孝通先生認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來歷,它的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不是要“復歸”,同時也不是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huán)境、新時代的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同時,他還指出,“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它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fā)展的共處守則”,最終達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22]。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孰輕孰重的爭論伴隨著整個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過程。20世紀前半葉和20世紀80年代之后,都出現過這樣的爭論,中西文化的爭論實際上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對立起來了,陷入了哪一種文化是先進文化,哪一種文化是落后文化,誰更能代表文化發(fā)展方向的困境。文化自覺思想就是要我們擺脫這種困境,不僅有民族文化的認同,同時也超越民族文化,用“和而不同”的國際文化觀來看待中西方文化。文化自覺思想揭示了文化自主的本質內涵:文化自主就是在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秉承“和而不同”的立場處理好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文化自覺思想對于解救全球化帶來的民族文化危機,以及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一種和平共處、多元共存的文化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高等教育是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具有文化選擇、文化傳承、文化交流和文化創(chuàng)造等功能。[23]高等教育通過文化選擇和文化傳承整理、繼承和傳播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精華,通過文化交流和文化創(chuàng)造引進外來優(yōu)秀文化,更新、發(fā)展適應時代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新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需要通過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來實現。然而,大學的學者和教師卻面臨著嚴重的文化危機。一方面是西方的文化擴張和文化霸權有增無減;另一方面是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嚴重破壞,存在文化“失根”的危險。大學的學者和教師應對文化危機的策略就是要具備文化自覺思想,通過進行文化反思,培養(yǎng)明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文明意識,把中西古今的思想資源作為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根基和命脈。文化的自主發(fā)展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不僅僅是當代知識分子的使命,也是未來中國知識分子的使命。因此,必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使他們成為未來中國文化自主發(fā)展的主導力量。在全球化文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都十分重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不僅有民族的文化教育,也有國際文化的教育。大學教育應該把“文化自覺”這一理念貫注在每一個大學生心目當中,使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人文基礎,從而“自覺地從世界文明史的高度來看待中國和世界”[24]。
注釋:
①杜祖貽2006年7月5日在廈門大學高教所“借鑒—超越:中國高等教育的自主發(fā)展問題研究”課題座談會上的講話。
參考文獻:
[1]李懷亮﹒質疑“文化普遍主義”[N]﹒文藝報,2003-04-19﹒
[2]魯潔﹒應對全球化:提升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29-32﹒
[3]丁三青﹒現代性與傳統性: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文化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4(2)﹒
[4]金耀基﹒大學之理念[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201﹒
[5]顧建民﹒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國際研討會綜述[J]﹒教育研究,2002(5)﹒
[6][13]程亞文﹒文明傳統、學術自主與中國問題意識[N]﹒新京報,2005-07-01﹒
[7]潘懋元﹒陳興德﹒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之路[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1):28-34﹒
[8][15]杜祖貽﹒借鑒超越:香港學術發(fā)展的正途[J]﹒比較教育研究,2000(5):1-4﹒
[9]劉志文﹒自主與依附的抗爭:中國高等教育百年發(fā)展道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4)﹒
[10]李均﹒新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道路選擇——兼論依附的本質區(qū)別[J]﹒江蘇高教,2005(6)﹒
[11]林莉﹒在借鑒與依附之間——對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4(2)﹒
[12]甘陽,李猛編﹒中國大學改革之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02﹒
[14]楊瑩﹒轉型社會中的教育[M]﹒臺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1991﹒168﹒
[16]朱士群﹒認真對待傳統:從詮釋學的觀點看[J]﹒天津社會科學,2004(4)﹒
[17][19]郁振華﹒學術傳統芻議[N]﹒文匯報,2004-06-18﹒
[18]喬治·薩頓﹒科學與傳統[J]﹒科學與哲學,1984(4)﹒
[20]劉夢溪﹒百年中國: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N]﹒中國教育報,2005-12-01﹒
[21]杜祖貽﹒儒家學說的文教力量[M]﹒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3)﹒
[22]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15-22﹒
[23]潘懋元﹒朱國仁﹒文化選擇和創(chuàng)造——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A]﹒見:潘懋元高等教育論文集[C]﹒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239﹒
[24]舒煒﹒文化自覺:大學本科教育理念與經典閱讀課程[J]﹒讀書,2006(4):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