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基于我國漸進改革特點的前提下,分析了漸進改革的動因和其所依賴的理論根據,認為漸進改革是我國改革的創(chuàng)新,是我國經濟得以迅速發(fā)展的根本前提和動力。
關鍵詞:漸進改革 增量改革 摩擦成本 實施成本
一、我國漸進改革的顯著特點
(一)“漸進改革”概括了我國市場主體的培育過程
在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換過程中,市場主體的逐漸培育過程,包括新的市場主體——個體經濟、三資企業(yè)、私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國有企業(yè)、集體企業(yè)等的逐漸改造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二)“漸進改革”概括了我國市場機制的培育過程
在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換的過程中,市場機制的逐漸培育過程,如先后引入了動力機制、競爭機制、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等,直至建立起市場定價機制,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三)“漸進改革”概括了我國的雙軌制做法
“漸進改革”概括了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換過程中一系列雙軌制做法,如所有制雙軌制、價格雙軌制、決策雙軌制、用工雙軌制等。雙軌制表明了我國改革的漸進性質,準確刻畫了我國改革的重要特點和優(yōu)點。
(四)“漸進改革”概括了我國社會制度完善的量變態(tài)勢
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換過程中,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呈現(xiàn)出漸進的量變態(tài)勢。漸進式改革,在社會主義憲法制度約束下完成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
(五)“漸進改革”概括了我國改革的局部推動特征
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改革通過局部逐漸推進,如先農村后城市,先特區(qū)后沿海、再內地,先微觀后宏觀,先經濟后政治等。
二、我國漸進改革的動因
(一)市場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在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前提下確定的
斯坦利·費舍爾認為,一個典型的進行改革的經濟必須在六大領域做出重大變革:即宏觀經濟穩(wěn)定化、價格自由化與市場改革、企業(yè)改革、貿易自由化與貨幣自由兌換、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創(chuàng)立于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與制度框架。同時大部分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這六大變革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因此實行私有化成為一些國家改革的重要方面?;诖?,原蘇聯(lián)東歐各國的改革都走向了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路線,而我國的市場經濟改革在目標上與這些國家顯然不同。
我國的經濟改革始終是以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作為市場經濟改革的政治基礎和依托。盡管我國是在改革進行10余年后,即1992年才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改革目標,但在此之前各階段的實際改革都是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運用市場機制,發(fā)揮市場對經濟的基礎性調節(jié)作用。從本質來講,這一主線沒有改變過。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到“計劃經濟為主,市場體調節(jié)為輔”,再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以及“國家調節(jié)市場,市場引導企業(yè)”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直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最終確立,只不過反映了對改革目標不同程度的認知過程。因此我國的改革是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前提下,不斷嵌入和加強市場機制的作用范圍,是市場逐步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到位”的過程。這種制約決定了我國的經濟制度改革只能選擇漸進道路。
(二)經濟制度的制約決定了漸進改革的道路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重要特征,即發(fā)展生產力和達到共同富裕,需要以按勞分配和公有制為條件。改革實踐證明,實現(xiàn)公有制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并在市場配置資源、調節(jié)經濟運行的基礎上,實現(xiàn)社會各階層之間、地區(qū)之間的共同富裕目標,恰恰是目前我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從改革的具體措施看,由于我國的改革是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自我調整和完善的基礎上進行的,因而在具體改革中,必須面對和消化過去經濟體制的遺留問題,以保持基本制度的完整性和過渡的平穩(wěn)性。
(三)漸進改革還與我國經濟改革的內容有關
實踐證明,建立計劃經濟體制可以很迅速,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很困難,需要充分的時間來調整和完善。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主義這一歷史條件下,市場經濟的形成并發(fā)揮綜合調整作用,是一個長期漫長的艱辛過程。具體表現(xiàn)為:1 市場機制的作用要以市場體系的完善和市場的充分發(fā)育為前提,而市場體系的完善和市場的充分發(fā)育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一個社會歷史的自然過程,特別是在我國長期排斥市場經濟的前提下就顯得尤其困難。2 在市場經濟的改革中,國家的宏觀調控方式要適應市場機制的特點進行改革,從過去的直接調控轉化為間接調控,需要改革原有的直接調控體系,調整調控對象,積極探索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宏觀調控方式。這顯然也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過程,需要不斷的摸索和經驗總結。3 在市場經濟改革中,企業(yè)作為市場主體對市場信號做出積極反應,要以本身經營管理體制的轉變和組織結構的變革為前提。這種機制的轉變和結構變革是在原有企業(yè)機制和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的,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
三、探索漸進改革的理論依據
體制改革的前提條件不僅在于新體制的運作效率明顯高于舊體制,而且在于實行制度改革的預期收益減去為改革付出的代價仍高于舊體制的凈收益。因此,改革成本成為衡量改革方式的一個重要標準。
(一)改革的實施成本
實施成本是體制轉換前、轉換過程中及新體制完善階段對時間和物質的消耗,可以看作是克服客觀障礙而產生的費用。實施成本一般包括以下幾項內容:1 創(chuàng)造體制轉換的必要條件的成本,“必要條件”包括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及必要的經濟秩序、消除經濟發(fā)展的深層阻隔等;2 體制方案的設計、比較、選擇、試錯、、調整修改過程中發(fā)生的費用;3 因違反經濟規(guī)律出現(xiàn)重大失誤而遭致的經濟損失;4 傳遞有關舊體制非均衡和和體制創(chuàng)新(轉化)潛在收益信息促使舊觀念舊意識變更、新意識新觀念形成所耗費的時間和資源;5 社會全體成員為學習和適應新體制所花費的時間和資源以及因社會成員不再采用舊體制但新規(guī)則還不完善,或者人們一時還不能適應新規(guī)則,新規(guī)則還不能發(fā)揮效用而導致的經濟生活的混亂和經濟效率的損失;6 制訂、實施確保市場經濟發(fā)揮效用的法律、法規(guī),如維護經濟主體的財產權利、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等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所需要的費用;7 新體制完善的成本,包括確立保障新體制合法性的法律制度的成本以及規(guī)范新體制組織與運行方式的成本。
我國改革是增量改革,即在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內,讓市場機制在資產增量的配置上發(fā)揮作用,從而使增量部分不斷擴大,計劃經濟的存量比重逐步縮小,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實施成本。我國的增量改革創(chuàng)造了體制轉換的必要條件:1 改革前做了一系列重要工作來恢復經濟秩序,經濟秩序的恢復是體制改革的前提條件。2 家庭承包聯(lián)產責任制的推行,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促使了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生產剩余的產生,為引導農民走向市場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農民收入水平提高又導致城市工業(yè)產品的需求增加,從而為國有企業(yè)改革創(chuàng)立了條件。3 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私營企業(yè)等非國有企業(yè)的崛起一方面促進了競爭機制的發(fā)揮,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從而避免了強行糾正經濟結構的成本。4 社會環(huán)境因增量改革方式大大緩沖社會阻力而得以保持相對穩(wěn)定,從而避免因社會動蕩而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損失。此外,增量改革還起到示范、傳播新體制經濟潛在信息的作用,有利于人們頭腦中舊意識、舊觀念的改變及新意識、新觀念的確立,從而可節(jié)省在變更舊觀念、確立新觀念方面所需要的實施成本。
(二)改革的摩擦成本
實施成本是克服客觀障礙而產生的費用,而摩擦成本可視為因人為(主觀)設障而引致的成本。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就是改變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在此過程中總會有人受到一定的損失。1 體制改革使一些人失去舊體制下的種種既得利益,既包括權力、地位、特權等少數(shù)人才有的利益,也包括“鐵飯碗”、“大鍋飯”等多數(shù)人享有的利益。若這些既得利益者不能從體制轉換中得到相應的補償,他們就會反對改革。2 改革雖說能使絕大數(shù)人獲益,但也存在相對獲益水平高低的問題。從相對收入的角度看,只要有人在社會收入的結構中與他人相比,收入相對水平下降或社會地位相對下降,他們也會反對改革。3 即使考慮“補償”的因素,人們可以把改革的收益拿來對受損者進行補償,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首先,補償應該超過受損者原先的相對收入水平,否則沒任何意義;其次,改革是一個總過程,“投入”與“產出”間存在一定時滯,可能使受損者不能及時得到補償。正因為以上如此,改革是一個“非帕累托改進”,必然存在巨大阻力。這種改革阻力會造成多種形式損失,因這些阻力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時間和物質的損失)即為改革的摩擦成本。
如上所述,我國的改革屬于增量改革,增量改革不僅減少了我國改革的實施成本,同時有效控制了摩擦成本。原有的體制條件擁有數(shù)量眾多的受益主體,如果改革一開始就針對舊體制的核心部分(存量部分),無疑會觸及這些既得利益主體,遭受很大阻力,從而產生巨大的損失。摩擦成本的上升可能會阻滯改革的深入,甚至使改革中途夭折。而我國的改革始于體制的外圍部分(以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鄉(xiāng)鎮(zhèn)、私營企業(yè)的崛起為表征),避免了對舊體制核心的直接沖擊,從而極大減小了摩擦成本,使改革得以順利推進。此外,增量改革還能有效緩沖由“投入”和“產出”間的時滯所引致的阻力,因為在增量改革方式下,新體制經濟迅速成長會使社會內部產生越來越強的經濟實力,能為受損者提供及時的補償。
四、結語
綜上,本文認為漸進改革是基于我國國情的一個重大創(chuàng)新。諾斯曾視制度創(chuàng)新為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而漸進改革正是在保障我國經濟體制平穩(wěn)過渡的前提下,促使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源泉。從實質而言,漸進改革在我國就是計劃經濟體制逐漸減弱和市場機制逐漸增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的轉變中,綜合考慮和摒棄了各項不利因素的制約,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改革的實施成本和摩擦成本,這也是我國區(qū)別與波蘭、俄羅斯等國家“大爆炸”、“休克療法”等失敗的激進式改革最根本的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