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繭自縛“網中人”
我不是一個善于交往和鉆營的人,因而雖已年將四旬,仍獨守著一份平平淡淡的日子,生活中沒有任何波瀾。我覺得這樣的日子也沒什么不好,雖清貧,倒落得一份清靜和閑適,頗為符合我的性格。
可是,不久前,一位大學同學從外地出差來看我,問我“混”得怎么樣,我說還好吧??吹轿业纳鏍顟B(tài),他搖了搖頭,嘆道:“真是想不到,當初的才子怎么會落得這步田地……”他以一種“混”出來的人的姿態(tài)告訴我:“你這樣可不行啊,必須與人交往,并且要結交有實力的朋友,營造自己的關系網,這樣你才能有出頭之日!”接下來他便向我傳授起自己的經驗,推心置腹地說:“人沒有關系網,不行??!”“我這樣也很好啊!”我口頭上雖這樣說,但在內心深處也未免激起了漣漪,頓生一種孤獨感——莫非我真的已不合時宜了嗎?
[一家言] (大連 尹蕭)
作為蕓蕓眾生中的一分子,不求通達,因而便不屑或不愿在營造關系網上下功夫,于是清則自清,始終獨守著那一份孤傲。這在當今社會,應該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是一種十分高尚的品質。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某些人煞費苦心地編織著自己的關系網,極力想結交一些實力派人物,直弄得自己身心俱疲,有時候憑著趨炎附勢,一時之間可能會很得意。然而一種莫名的恐慌更會如影隨形,一個不小心,就把自己搞個人仰馬翻。累不累??!
倘若加入人際廣場的游牧部落,就猶如在大風原野上跋涉,慘淡經營著,顯得那么弱小和單薄。勸君收斂自己的欲望和鋒芒,切莫身陷復雜多變的關系網,最終將自己變成困惑的“網中人”。
掙脫開“關系網”的羈絆,你方能在明媚的晴空下,暢快自如地呼吸;脫離了人際關系的紛繁,你才會品出人生甘霖的那一分清洌。
當野心取代了信心
小時候,父母和周圍的人總說我是志大才疏,希望我虛心一點,能夠腳踏實地做事做人。那時我還不以為然,認定自己是胸有大志之人,況且能力也不比別人差,覺得大家分明是小看我了。參加工作后,我開始時也是雄心勃勃,很想轟轟烈烈地做一番大事,覺得自己樣樣行、路路通,總處處刻意表現自己,顯得高出其他人一籌。
孰料事與愿違,反而招致別人這樣的評價:“你啊,太自命不凡了,實際上也沒有什么真本事!”聽了這話,我頗為傷心,難道自己果真如此嗎?于是,我總想找機會顯示一下,好讓大家對我刮目相看。前不久,機會終于來了,已在本單位具有相當資歷的我,很榮幸地被上司委以重任。這回我可要好好表現給大家看看。而且,我想這項工作雖有一定的難度,但憑我的能力也不在話下,應是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可是萬萬沒想到,事情終究還是讓我搞砸了。這樣,我在眾人心目中的形象更是一落千丈。我自己痛苦萬端,為什么我總是“眼高手低”?難道我的信心已經成了野心嗎?
[一家言](青島 李熠)
古人云:術業(yè)有專攻。這句話頗有一定的道理。人各有所長,任何人都不要奢望自己是全能型人才,這也是不切合實際的。所以,千萬不要逼迫自己,做趕鴨子上架之類不現實的事情。
的確,人固然各有其志;然而,更為重要的是,人還各有所能,也各有所不能。全能“冠軍”一向闕如。事實上,“志”與“能”的配置與協調是事業(yè)成敗與否的關鍵。倘若配置得好,必然大業(yè)早成;如果協調有誤,就要遭至敗績。由此可見,如何配置與協調“志”與“能”的關系,實屬至為重要。了解自己的“所能”,做到具有自知之明,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之“所能”,從而達到理想彼岸的關鍵。知己“所能”,方能準確地為自己的人生和價值取向定位,從而避免因盲動乃至陷入信心變成了野心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