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花樣年華》的人大多有過錯覺,電影拍的是1960年代香港的故事,但是感覺上是1940年代上海的故事,不僅房東沈太太的上海話,是濃郁的上海味道,而且還有電影里的一個重要場景,老式電梯和逼仄的樓道,曾經(jīng)就是上海老公寓房子的標(biāo)志?;春B返膵D女用品商店,曾經(jīng)是這一段淮海路的最高建筑,也是這一段唯一有電梯的,那老式電梯和樓道,與《花樣年華》中一模一樣,依然還是老式的鐵鉸鏈門拉攏拉開;和平飯店保留了一個小電梯,供懷舊的客人享受,也是鐵鉸鏈門的。坐在這樣的電梯里,就好像是從花樣年華直達(dá)上海舊夢。
何況張曼玉換了23件旗袍。旗袍是上海女人上世紀(jì)三四十年代上海不可或缺的經(jīng)典之作,是那個時代上海女人的一個標(biāo)志。上海的滬劇,擅長將西方戲劇劇本嫁接為上海的故事,所以劇中人物大多穿西裝和旗袍,便有一個別名叫“西裝旗袍戲”,也叫文明戲,是當(dāng)時所有地方戲曲中唯一一個穿時裝的劇種,而這也恰是當(dāng)時上海的花樣年華。所以當(dāng)看到旗袍在《花樣年華》中強化式地凸現(xiàn),不把它當(dāng)作上海女人的故事都難。張曼玉一身旗袍就是上海女人的味道,被羨慕卻難以被模仿。就像趙薇在看到了《花樣年華》里張曼玉的旗袍風(fēng)情時所感嘆的一樣:“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穿旗袍的。”趙薇是不是在暗諷鞏俐不知道,但是鞏俐確實不是一個很適合穿旗袍的女人。鞏俐自己也有點不知所措:“其實沒有人幫我打理這些事,比如要參加電影節(jié)了,我就找些推薦品牌新款的雜志來,從中挑選……平時又是這么忙……”如果換了一個標(biāo)準(zhǔn)的上海女人,忙,永遠(yuǎn)不是不打扮或者打扮不好的理由。
23件旗袍,可以看作是拍電影的需要,但是也可以看作是稍作夸張的生活,一個穿旗袍的女人,是不可以只有一件旗袍的,而且也是不可以每天出門都穿同一件旗袍的。旗袍換得勤,不僅說明這個女人旗袍多,派頭大,也說明這個女人要清爽的,絕對不是懶惰女人、邋遢女人。
其實對上海女人來講,這就是必須。這一個“必須”是她的潛意識的指令,上海女人的生活就是這樣。有一位老太太80大壽的時候,老太太特地關(guān)照了兒孫一件事情,紅葡萄酒一定要是軟木塞的,記牢,一定不要塑料塞的;兒孫們告訴她,現(xiàn)在好的法國葡萄酒也很多是塑料塞的了,不僅環(huán)保,而且也衛(wèi)生,不會細(xì)菌感染。老太太不高興了,葡萄酒,我就歡喜里面是一只軟木塞的,拉出來辰光“噗”一記聲音也好聽,否則也不叫葡萄酒了;介許多年數(shù),也沒聽到過人家吃葡萄酒吃壞脫的。這種話題,老太太有自己的哲學(xué),一點也不容分說,就像她至今出門一定要帶一個包,雖然一定有小輩陪同,什么東西都不需要她帶的,包括錢包括房門鑰匙,但是老太太一定要帶的;后來還是她的孫子為她解了圍,包里沒么事(東西)很正常,英國女王出門也帶包啊,她包里也不會有啥么事。英國女王也是可以作為上海女人的一個參照來佐證的。
這樣的女人名氣是沒有的,但是忙起來和鞏俐差不多,她們會對人家說,一天到晚也不知道在忙什么,沒有空的。當(dāng)然她們忙來忙去的,就是自己明天換什么衣服,怎樣搭配,什么發(fā)型,什么包,哪一雙鞋……可以忙半天了,別人幫也幫不上,她們也不要別人幫的。有個女人說,格種事情忙起來最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