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美容
1 服用氧雄龍和加強運動對嚴重燒傷兒童肌肉功能及體力恢復的效果
嚴重燒傷的兒童其肌肉及體力都有明顯的減弱。曾有研究報道,氧雄龍(雄激素)可以改善患者的無脂體重(1ean body mass)一種顯示肌肉消耗的指數(shù)。以往的資料也證實加強運動可以使肌肉及體力狀況得以改善。作者推測,如果應用氧雄龍與增強運動結合起來,上述情況的改善會進一步提升。為此,選擇51例嚴重燒傷的兒童進行觀察?;純簾齻娣e均等于或大于體表面積的40%,隨機分成以下四組:第一組(接受氧雄龍治療組),口服氧雄龍0.1mg/kg/d,共9例;第二組(服用氧雄龍+增強運動組),共14例;第三組(服用安慰劑但未增強運動組),共11例;第四組(服用安慰劑+增強運動組),17例。服用氧雄龍者均于出院時開始,此后持續(xù)一年;傷后6個月開始行有指導性體力鍛煉。傷后6個月和9個月,檢查患兒血液內的激素、無脂體重、肌張力以及心肺功能的峰值。結果:第二組患兒體重與無脂體重的增加都多于其他組患兒,而且與只服安慰劑而不增強運動組相比,服用氧雄龍+增強運動組、只服用氧雄龍或服用安慰劑+運動組患兒的無脂體重都明顯增加。單純增強運動組與不運動組比,體重及肌張力也明顯增加。增強運動組的心肺功能都好于不運動組。與服用安慰劑+運動的患兒以及不運動者相比,服用氧雄龍者血液中的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的含量明顯升高,而運動組血中的胰島素樣結合蛋白-3也高于不運動的患兒。結論:服用雄性激素氧雄龍一增強體力鍛煉,可使遭受嚴重燒傷患兒的肌力、體力得到明顯的改善。
2 中波紫外線(tlVB)對鼠皮膚中E前列腺素受體表達的影響
組織中的前列腺素E(PGE2)在受到紫外線照射后上調,是引發(fā)非惡性黑素瘤性皮膚癌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已知PGE2是通過EP1-4(E前列腺素類受體)信號通路而發(fā)揮作用的,但其中各個受體與皮膚癌發(fā)生的關系則不清楚。作者通過免疫組織化學分析法分析未受到紫外線照射和受到UVB作用后SKH-1鼠皮膚中的情況。查明受體EP1、EP2在分化的上皮角質形成細胞膜上表達;與之相反,EP3受體在未受UVB照射的上皮基底細胞層表達,而經UVB照射的上皮各層中都可表達。未受UVB照射的皮膚中EP4受體在上皮各個層面中和真皮的白細胞以及血管內皮細胞中都可查明。而受到UVB照射后,上皮角質形成細胞中有EP4受體表達,真皮中則不能查出。在取自經UVB照射后的鼠皮膚腫瘤的組織中,受體EP1、EP2可在分化的圍繞角蛋白的細胞中發(fā)現(xiàn),而EP3、BP4則在整個瘤組織中都有表達。上述資料提示:不同類型的E前列腺素類受體在皮膚受到UVB照射后,在非惡性黑素瘤性皮膚癌的發(fā)生中起不同的作用。
3 切除惡性黑素瘤的肺轉移病變可提高患者的成活率:1720例有肺轉移者的病例分析
惡性黑素瘤發(fā)生肺部轉移者其預后很差。以往,雖然有一些模式用以預測這類患者的預后,但很可信的資料不多。本文從腫瘤中心的14057例腫瘤資料中(1970年1月~2004年1月)收集了1720例惡性黑素瘤發(fā)生了肺部轉移的病例,進行了分析(包括病史、病理組織學、發(fā)病時間及部位、肺轉移灶的數(shù)量、治療方法、轉移病變的組織類型、無病間期、肺以外轉移情況等),并做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發(fā)生惡性黑素瘤肺部轉移的患者,平均存活期為7.3個月。惡性黑素瘤發(fā)生經治療無病間期超過5年,切除肺部轉移病變者,生存期比對照組延長12個月(19個月對7個月);如無肺外其他轉移灶者,術后存活期比有肺外轉移者延長11個月(18個月對7個月)。結論:惡性黑素瘤發(fā)生肺部轉移者,應進行肺部轉移病灶切除術,它能延長此類患者的存活期。
4 除Breslow深度外其他還可以影響判斷惡性黑素瘤前哨淋巴結活檢陽性的因素
已知早期診斷皮膚惡性黑素瘤是否已發(fā)生淋巴轉移,可以通過對前哨淋巴結進行活體組織檢查來查明,而原發(fā)灶的病變深度(Breslow深度)是決定是否有前哨淋巴結活檢陽性的重要判斷依據(jù)。為了查明是否還有其他可供參考的參數(shù),作者收集了1130例成功地進行了前哨淋巴結活檢的惡性黑索瘤患者的資料。本資料將小于16歲的患者和病灶直徑小于1mm的資料排除在外,因此可供分析的病例共910份。經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xiàn)與淋巴可能有轉移的相關因素是:血管及淋巴管有被侵襲者、病灶進行性發(fā)展無退化傾向者、組織學上有絲分裂現(xiàn)象增多者、出現(xiàn)衛(wèi)星病灶者、病灶發(fā)生潰瘍者、Breslow深度增加者、年齡較輕的患者、病變發(fā)生在某些部位者(軀干、下肢比上肢和頭頸部患者多)。過去報道的有絲分裂、年齡、Breslow深度與之相關,本組也得到驗證。最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患者年齡小者、血管淋巴管受侵者、有絲分裂增多者、患者年齡與有絲分裂之間的關系、Breslow深度與年齡之間的關系以及原發(fā)癌病灶的部位等多項參數(shù)都有參考價值。結論:年輕的惡性黑素瘤患者而查明有絲分裂率增高者、Breslow深度增加者(特別是老年患者)、血管淋巴受癌細胞侵襲者、惡性黑素瘤發(fā)生在軀干和下肢者,其前哨淋巴結轉移的幾率較高。因此,除了Breslow深度外,上述多因素可作為判斷前哨淋巴結是否受累的參數(shù)。
口腔美容
1 下頜骨雙側矢狀劈開截骨術后對神經感覺功能的影響
背景:下頜骨行雙側矢狀劈開截骨術(BSSO)是最常見的正頜外科手術。雖然術后發(fā)生感覺神經功能障礙風險不同的文章報道有所差異,但是其發(fā)生的幾率還是很高,下頜管的解剖位置被認為是很大的影響因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尋找其確切的規(guī)律。方法:本文回顧性研究了2000~2004年間的76例行雙側矢狀劈開截骨術的患者,這些患者手術均采用Epker法,而且由同一位外科醫(yī)生完成。對每一個骨劈開部位都標記出下牙槽神經骨內段的位置,分為三型:Ⅰ型為完全位于內側骨板內;Ⅱ型為部分位于外側骨板者;Ⅲ型為完全或者幾乎位于外側骨板者。對感覺神經功能障礙的臨床查體時間進行紀錄,將結果簡單地分為感覺存在和感覺消失,結果分別在術后隨訪的1天、15天、1個月、5個月、6個月、12個月進行紀錄。結果:由于患者下頜骨的左側和右側一般沒有差異,所以本研究把所有152處手術部位包括在內。解剖情況分布結果為:97處為Ⅰ型(63.8%);28處為Ⅱ型(18.4%):27處為Ⅲ型(17.8%)。術后立即出現(xiàn)感覺功能障礙者(D1)占74.3%,其中Ⅰ型(64.9%)和Ⅱ型(89.2%),Ⅲ型(92.6%)存在很重要的統(tǒng)計學差異。術后隨訪一年,感覺功能障礙發(fā)生率為20.4%,其中Ⅰ型(13.4%)和Ⅱ型(35.7%),Ⅲ型(29.6%)仍然存在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討論:下頜管的解剖位置在正頜手術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進一步確證了以前的研究結果,同時提示在進行下頜骨雙矢狀劈開截骨術前行CT掃描的必要性。
2 運用骨支抗行上頜牽引成骨治療唇腭裂患者
目的:外固定牽引系統(tǒng)行上頜骨牽引成骨一直被用于治療伴嚴重上頜骨發(fā)育不足的唇腭裂患者。本研究介紹了一種以骨支抗進行上頜骨牽引成骨治療唇腭裂患者的方法。方法:對6例伴上頜骨發(fā)育不足的患者,運用所定制的治療計劃進行骨牽引成骨,對所有患者術前進行CT掃描,然后將數(shù)據(jù)傳輸?shù)焦ぷ髡?。用所得的CT掃描參數(shù)重建骨的三維空間結構,得到顱面部的立體空間模型。在此立體空間模型上,在上頜骨梨狀孔旁邊放置微型板,并塑形以適應上頜骨表面。手術包括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同時離斷翼上頜連接。以3~4枚螺釘將微型鈦板固定在上頜骨部分,作為牽引成骨系統(tǒng)的支抗。對上頜骨端的牽引在術后1周進行。結果:立體空間模型的準確性足以適應微型鈦板,所以在術中不需要對鈦板進行重新調整。術后頭影測量分析結果顯示,上頜回縮的方向幾乎與腭平面平行,而且沒有出現(xiàn)牙齒代償。結論:本研究運用立體空間模型,以骨外支抗成功地進行了骨牽引成骨治療,達到了很好的美觀效果和成骨效果,沒有牙槽代償?shù)陌l(fā)生。
3 雙側唇裂患者行鼻牙槽突塑形后鼻小柱長度和鼻生長漸進性改變的3年隨訪研究
背景: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對雙側唇裂患者行鼻牙槽突塑形和唇成形術后鼻小柱高度和鼻部生長發(fā)育的變化進行評價。方法:對連續(xù)的22例雙側完全性唇裂的嬰兒進行了研究。在進行主要的唇成形手術之前,所有的病例均進行鼻牙槽突塑形以達到相應的鼻小柱長度和切牙區(qū)牙槽骨后縮,持續(xù)時間為3個月到4、5個月。在鼻牙槽突塑形前后,唇成形術后一周,和術后三年內每一年一次給患者拍1:1的照片。然后在照片上直接測量鼻部的高度和寬度。結果:測量結果發(fā)現(xiàn),患者的鼻小柱長度在進行了鼻牙槽突塑形后有了明顯的增長,而且在進行了唇成形術后還有進一步的改善。鼻小柱的長度在術后一年和兩年有所縮短,而到了術后的第三年開始有所增長,而鼻部其他部分逐年增高,這樣表現(xiàn)出鼻小柱的長度似乎有所退縮,退縮量大概為1.9mm。結論:對于雙側完全唇裂的患者,術前鼻牙槽突塑形和主要的唇成形術均可以延長鼻小柱。但是在術后第一年和第二年內,由于鼻小柱和鼻部其他部位的生長速度不同,而會表現(xiàn)出鼻小柱長度有所回縮的現(xiàn)象。
4 下頜骨截骨術的新方法
矢狀劈開截骨術(SSO)被廣泛地運用于正頜外科治療術中移動下頜骨。但是傳統(tǒng)設計的頰側截骨術,位于下頜骨升支和下頜骨體部的交界處,可能會限制切開后骨段間的相互移動,特別是下頜骨體部向前方、側方和垂直方向的移動。本文作者提出了一種新的技術以期解決這個問題,該方法將截骨部位向遠中移動,接近腦神經孔的附近。從技術上講,骨段間骨松質接觸面積增大,這樣使骨段間相互滑動的幾率變得更大,同時也使使用微型鈦板和皮質骨螺釘進行堅固內固定變得很方便。但是這樣可能會影響下頜骨的抗力臂,類似于相互之間的三類杠桿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