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列舉了當代青年學生理想主義價值目標與世俗性價值追求、個人本位價值取向和社會本位價值取向、單一價值體系與多元價值體系、個體人格價值認識和人格價值行為等四種類型的價值沖突,并分析了價值沖突的正反兩方面的效應及成因。為合理構建當代大學生價值體系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價值沖突 雙重效應 成因
當代社會變遷和時代發(fā)展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深刻的影響之一,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對象在社會轉型時期,思想價值觀念發(fā)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最深刻的矛盾之一就是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整體上存在著與社會轉型時期的客觀現(xiàn)實不相適應的矛盾。合理分析當代大學生價值沖突的表現(xiàn)及原因,是解決這一矛盾的必要前提。
一、當代青年學生價值沖突的表現(xiàn)和主要類型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和世界政治多極化的曲折發(fā)展,直接作用于社會成員人生態(tài)度、生活方式的價值觀念和價值體系也在發(fā)生許多前所未有的變化。呈現(xiàn)出價值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特別是我國開放程度不斷深化、加入WTO,網絡文化迅速普及等新的社會經濟、文化抉擇,更是觸發(fā)和加深了東西方文化理念與價值體系的振蕩、沖突與融合。這使我國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行為準則的單一價值體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隨著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現(xiàn)代化信息手段的普及,廣大青年學生的社會閱歷不斷豐富,青年學生們通過多種渠道和途徑,迅速了解到與社會發(fā)展同步形成的多種意識形態(tài)及其最新變化。值得注意的是,有幾個方面是最為顯著并能反映青年學生的價值觀狀況及其演變趨勢的。
一是理想主義價值目標與世俗性價值追求的沖突。處在新時期的青年學生,現(xiàn)實思想反映最多變化最大的一個方面,就是對人生和人生價值的關注和思考。他們在入學之前和入學之初,往往把大學想象成純潔、完美的“凈土”,不少人有通過大學學習立身成才而干一番事業(yè)的理想抱負,也有人抱有通過大學告別農村生活或城市待業(yè)生活的“個人理想”。但在經歷了高強度、快節(jié)奏的緊張學習生活、體會到社會物質利益反差的嚴峻現(xiàn)實之后,一些人便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和心理沖突。特別是當眾多個人目標不能實現(xiàn)之后,一些人更是感到沮喪和迷茫。個別人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轉而走上“攀高枝”、“鉆門子”和“賣身求榮”、“賣身求富”的邪路上去;也有人在個人理想化目標失望后,采取得過且過、偷安避苦、“撈點實惠”等消極人生態(tài)度,表現(xiàn)出精神貧乏、工作平庸等世俗狀態(tài)。
二是個人本位價值取向和社會本位價值取向的沖突。江澤民同志指出:“人們只講個人利益、個人奮斗。而不講國家利益、社會貢獻,那么這樣的民族和國家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边@段論述證明,青年學生的價值選擇通常是在自我性與社會性、利己與利他、個人與集體、索取與奉獻、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沖突中進行的。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弘揚的基調是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對外開放帶來了人本主義價值理念,又在不同程度上強化了青年學生自我奮斗、自我拼搏的意識,同時也導致了青年學生價值觀念從社會本位向個體本位的偏移,使得一些人只注重個人利益、個人欲望個人情感需求的肯定和滿足,集體主義價值觀、國家意識、責任意識淡薄。個別人甚至偏向極端個人本位,以自我為中心,無視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
三是單一價值體系與多元價值體系的沖突。所謂單一價值體系是指我黨長期提倡的、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唯一宗旨”、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的價值體系,這是不容擅變的。而多元價值體系是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由于價值主體的不同而產生的價值體系。它的表現(xiàn)形式是。在徹底的集體主義和徹底的個人主義之間客觀存在的多層次的價值訴求。新形勢下許多青年學生往往找不到一種最基本的價值支撐,多元化的價值影響使他們價值觀游移,飄忽不定,甚至產生相互悖離的情況。他們的價值取向已不是單一的色調,而具有多元的色彩。許多人既講理想追求,也重功利實惠;既講奉獻社會,也重獲得回報;既講人格完善,也重世俗生活。當二者關系打破平衡之后,就會發(fā)生沖突。相當多的青年學生對絕對的單一的人生價值標準和價值選擇持否定態(tài)度,他們承認歷來宣傳的榜樣和典型的合理性,但并不把它作為人生的唯一準則和楷模;他們認為書本上的人生理論是正確的,但在現(xiàn)實中是難以實現(xiàn)的;他們的人生價值取向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的。加之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迅猛發(fā)展,社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評價也發(fā)生著很大變化,與一些大學生的自我價值評價產生嚴重失衡現(xiàn)象,由此種種,就難免引發(fā)大學生角色價值意識的淡化和內心價值體驗的沖突。
四是大學生個體人格價值認識和人格價值行為的沖突。這里所說的人格價值,也叫角色人格價值,主要是指一定社會角色的個體或群體,在其勞動權力、創(chuàng)造精神、社會地位和生存發(fā)展等方面的社會尊重和自我滿足程度。社會轉型期各種價值觀的復合、沖撞和矛盾,在深層次上影響著大學生個體人格價值的合理構建。特別是一些青年學生的人格價值認識和人格價值行為相脫節(jié)的狀況比較突出,觀念取向與行為取向非一致性較明顯。這一點在青年學生的網絡行為表現(xiàn)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青年學生通過長期的思想教育,一般都能不同程度認識到大學生作為社會特殊的群體,其道德價值行為要走在全社會的前列,因而,我國青年學生在整體上道德價值訴求和體驗是健康的。但由于長期處在相對封閉的大學生活環(huán)境,與外界接觸較少,思想比較單純。思想免疫力相對較弱。在網絡虛擬世界海量信息迎面撲來的時候,許多青年學生不知所措,不辨真?zhèn)?,不分良莠,視腐朽為神奇,視垃圾為瑰寶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有的沉湎于網絡游戲之中;有的游蕩于色情網站之間;有的在網上扮演起“虛擬情人”、“虛擬夫妻”、“虛擬酋長”,以至在網上吹牛撒謊,等等。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青年學生將社會上庸俗人際關系帶人大學生活之中。這些都背離了一名合格大學生正常的人格體驗,久而久之勢必導致部分大學生人格目標迷茫、人格意識弱化、人格定位偏移、人格要素缺失,以至加劇人格價值沖突,誘發(fā)吃喝玩樂、縱欲放蕩、鋪張奢華、及時行樂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美國中情局在向我國青年推行西化、腐化戰(zhàn)略時,就公然聲稱:“我們要用一切來毀滅他們的道德人心”,“一定要把他們的青年的注意力從他們以政府為中心的傳統(tǒng)引開來。讓他們的頭腦集中于體育表演、色情書籍、享樂、游戲、犯罪性電影以及宗教迷信”,要提供“替他們制造色情奔放的興趣和機會,進而鼓勵他們進行性的濫交。”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盡量打擊他們的刻苦耐勞的精神”,摧毀中國青年人自尊自信的人格體驗。面對敵人的險惡用心,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當代青年大學生的人格價值沖突的嚴峻現(xiàn)實,注重青年學生的人格塑造,回擊西方敵對勢力的西化、腐化陰謀,在保證道德純潔性的基礎上,保持理想信念的堅定性。
二、新形勢下青年學生價值變化的雙重效應與成因
在當今社會價值觀念不斷沖突又不斷融合的大趨勢下,青年學生價值觀念的變化是必然的,從整體上看,對于青年學生價值觀變化的表現(xiàn)和趨勢,既毋需作“人心不古”的驚嘆,更不可漠然置之,任其自然發(fā)展。正確的態(tài)度是科學分析其表現(xiàn)和成因,引導青年學生價值取向的健康發(fā)展。新的時代,新的信息給青年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帶來了良莠并存的“雙重效應”。
(一)正面效應及成因分析
一是通過撥亂反正,解放思想,社會告別了以單一政治標準為價值判斷標準的“左”的模式和“非此即彼”、“非公即私”價值思維方式。使當代青年學生不再陷入“假、大、空”政治游戲之中,敢于正視和探索人生價值問題,為廣大青年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價值沖突中的各種矛盾,推進新時期青年學生價值建設開闊了發(fā)展前景,提供了實證依據。
二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完善,沖擊了人們過去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一大二公”、“一平二調”的“左”的、不切實際的價值觀念,這為培植當代青年學生適應與時代發(fā)展要求相適應的自主意識、民主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競爭意識等新的價值觀念提供了沃土?,F(xiàn)代青年學生已經不再滿足于被動應付和過分依賴式的價值理念,轉而崇尚發(fā)掘自身潛能的主動式價值理念。
三是不斷發(fā)展的政治文明和社會民主,使當代青年學生不再是以單一的價值標準來評判社會,剪裁他人,而是能夠以寬容、包容的心態(tài)來共同探討人的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的問題,在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同時尊重他人的合法權益。法制精神、人文精神在價值建設中得以張揚。
四是隨著信息時代的迫近和知識經濟的到來,青年學生越來越強烈的感受到,人的價值是與人的素質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因而極大地觸發(fā)了青年學生追求知識、追求真理、完善自我的緊迫感和自覺性,進而推動了新型高素質人才建設的發(fā)展。
沒有碰撞就沒有火花,沒有比較就沒有發(fā)展。我們在考察當代青年學生價值沖突的現(xiàn)象中,首先應當看到沖突所帶來的正面效應。因為,時代總是在發(fā)展的,社會總是在進步的。我們必須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價值沖突的社會意義,從單一的價值觀到價值多元化,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是社會進步的表征。沒有了價值沖突就失去了活力,就會從封閉、僵化走向死亡。應該通過對價值沖突的解決,幫助青年學生體會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確立主體性的價值評判標準,實現(xiàn)對社會、他人的認同以及對自我的理解,探索和實現(xiàn)提高自我價值的途徑。
(二)負面效應及成因分析
一是國外(境外)資金、技術、商品和管理經驗的大量涌入,在給我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時,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和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中所固有的某些腐朽、落后、骯臟的東西勢必“乘風而入”;尤其是我國文化市場將逐步實行對外開放。西方思想文化滲透也勢在必然。一些表面上看來并沒有明確政治指征的所謂“純”文化商品,將以諸如暴力、色情、私欲、貪婪、爾虞我詐、及時行樂、庸俗關系等品位低下甚至陰暗的東西來刺激青年學生的感官、沖擊和動搖著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進而誤導其政治追求及價值標準,滋生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傾向。
二是市場經濟和商品交換中所固有的價值評判體系和價值實現(xiàn)原則,也將以其頑強的輻射力體現(xiàn)到在社會政治、精神、文化生活領域,使利益驅動無限制地膨脹,而成為負面效應,誘導青年學生產生和蔓延重金錢、輕精神,重自我、輕集體,重眼前、輕長遠的價值訴求。有的人甚至厭倦大學生活,個別人自恃有一技之長而向組織討價還價。
三是借國際交流之機,兜售西方資產階級價值觀念已成為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和平演變的長期慣用手段。1981年,美國國際交流總署在其內部文件中稱:美國開展對華交流,“是為了填補由于30年的隔絕和公開的反美主義在中國人中造成的對西方思想和價值觀念的空白?!?992年2月,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詹姆斯·貝克說:“蘇聯(lián)的崩潰產生了一個世紀才有一次的機會,——在全世界推行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念?!痹诋斀袷澜缁ヂ?lián)網高度發(fā)達的條件下,西方價值觀念的兜售更是十分猖獗,而且其主要矛頭直指我國青年學生,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警惕。
除上述之外,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許多曾經滅跡的封建落后的精神糟粕也喬裝打扮,招搖過市,影響社會,滲入大學校園,干擾青年學生的價值建設。
對待當今社會價值沖突給青年學生的價值建設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我們既不能大驚小怪或一味夸大。更不能視而不見、人為壓制或掉以輕心。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影響青年學生價值觀變化的基本因素既有國內的,也有國際的;既有社會的,也有校內和家庭的;既有現(xiàn)實的,也有歷史的;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可以說,青年學生目前仍處在的社會價值多元化相互沖突,彼此較量的高峰期。如何針對當前青年學生價值多元訴求與主導價值觀之間的關系,構建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大學生價值觀念,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作者單位:彭忠秋,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人文社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李仲偉,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人文社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李正輝,貴州省安龍縣人大調研室主任。)
責任編輯: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