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論何為?
作為對文論“失語癥”的回應,上世紀90年代后期文論界提出了“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換”的命題。這一命題所包含的內涵已超出文論本身的范圍,因為在“轉換”的倡導者的闡述中還包含了文論的中國身份問題、中國文化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榮譽問題。然而文論的民族/國家身份真的那么重要嗎?或者說,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文論僅僅是或者首先是為身份而存在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能要先闡明如下問題:我們何以需要文學理論?文論何為?文論有什么功能?
古今中外的文學理論形態(tài)各異,從最一般的角度,文學理論應該首先具備以下三種基本功能:
1.文學理論的解釋、認知功能。對各種文學現(xiàn)象的解釋和認知是文學理論的基本功能,它實際上還可以分解為依次出現(xiàn)的實踐性的解釋—認知和學科化的解釋—認知。從發(fā)生的角度,當然是先有文學的發(fā)生,后有文學理論的出現(xiàn)。而最初的文學以非獨立的形態(tài)存在于人類的精神活動的物化形式之中。盡管人們對“什么是文學”從未取得過一致的意見,但這絲毫不妨礙人們對這一精神創(chuàng)造活動的解釋和認知。歷史地看,文學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中曾承擔了多種功能,而這些功能實際上就是人們對文學活動的所有現(xiàn)象解釋和認知的結果——解釋和認知就是文學理論。當然,這種解釋和認知以何種形態(tài)存在、人們對它如何命名并未否定我們所稱之的那個關于文學的理性思考本身的存在。在文學理論的學科化以前,對各種文學現(xiàn)象的解釋和認知具有突出的實踐性的特點,也就是說,這種闡釋并非刻意追求知識的自洽性,它首先是滿足人類對自己的這一獨特的精神實踐活動的認識并反過來試圖對文學實踐施以影響。這也可以叫做文學理論的“份”內功能。
2.文學理論的價值、思想功能。文學理論是對文學活動和文學現(xiàn)象的解釋和認知,文學理論一旦形成,文學理論的功能或人們對文學理論的期待不會僅僅限于文學活動的范圍之內,這就是文學理論的價值—思想功能。就價值而言,文學理論實際存在兩種層次的價值問題:一種是在解釋和認知過程中,主體的價值評價和情感的介入。這種價值的介入并非是因為文學本身具有情感因素,而是因為任何精神活動都或隱或顯地會有主體的價值介入。按照庫恩的考察,自然科學研究并不像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科學家在從事冷冰冰的知性工作。實際的情況是,科學史上“科學共同體”對科學研究范式的選擇同樣有主體的情感介入。在這一意義上說,文學理論與自然科學的區(qū)別只是價值介入的顯與隱而已。它們的共同點是這種價值因素服從于整個知性活動的要求,價值介入要在文學理論的框架內以知識的有效性的形式呈現(xiàn),這就是文學理論或文學批評的科學性問題。
我們所說的文學理論的價值—思想功能主要是指這樣一種功能,即在文化的框架內,文學理論是一門關涉人類精神、思想、價值的人文科學,它與其他人文科學(哲學、宗教、倫理學、歷史學等)一起承擔一種文化的價值觀的形成、發(fā)展、更新的任務。在某個特定時期,文學理論或許還會凸顯自己的激進品格(如80年代的中國文學理論)?!拔膶W理論可以不經(jīng)介入創(chuàng)作而直接地作用于社會……文學理論一旦作為獨立的、有組織的和有生命的文本,她就有權力向她之外的現(xiàn)實講話并與之對話。文學理論不必單以作家詩人為聽眾,它也可以作為理論形態(tài)的‘文學’與文學作品一道向社會發(fā)言。這不是僭越,而是職責,是文學理論作為美學、作為哲學的社會職責”①。文學理論的這種“份”外功能是文學理論的拓展功能。它使文學理論與社會生活之間保持著積極的有機聯(lián)系,也使文學理論獲得了在文化視野中的合法性和存在根據(jù)。
3.文學理論的學科功能。19世紀以后,受近代科學主義派生的學術規(guī)范和現(xiàn)代大學教育體制的影響,文學理論開始了它的學科化進程。在對文學的各種現(xiàn)象的實踐性解釋和認知的基礎上,西方追求解釋和認知的客觀性和精確性。仿照自然科學,文學理論用概念、范疇、法則等對文學現(xiàn)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予以說明,對文學的價值和意義予以揭示,從而構建一種具有自洽性的知識體系。20世紀初,中國也開始了文學理論的學科化過程。學科化的文學理論自然離不開實踐性的文學解釋和認知,但是,文學理論一旦作為學科出現(xiàn),又會與文學的實踐和文學的解釋、認知實踐產(chǎn)生某種分離,獲得相對獨立的品格。學科化的文學理論把從實踐中獲得的文學解釋和認知轉化為相對純粹的知識,在學科化的體制內進行知識話語的生產(chǎn)或再生產(chǎn)、知識的傳遞和文學闡釋技能的訓練。但是,學科化的文學理論畢竟是人類對文學現(xiàn)象的知性活動的漫長歷史中的階段化方式,它可能會在變動的當代學科體制中產(chǎn)生相應的變化,或不再稱為“文學理論”,這個詞語甚至可能消失②。因此,學科化文學理論的獨立性并不是要拋棄或取代對生生不息的文學活動的實踐性闡釋,相反,它必須時刻檢討自己的純粹知識的有效性和有限性,從而保證自己不至于離開文學解釋實踐太遠而最終抽掉了文學理論學科的根基。因此,文學理論的學科功能可以看作是文學理論的附加功能。
可以這樣認為:文學理論首先是為文學現(xiàn)象的解釋與認知而存在,其次是為參與構建一種文化生活、一種文化的價值而存在,而文學理論的學科化是一種相對次要的功能。因為系統(tǒng)化文學理論固然重要,但這種重要性不能從這個理論本身得到說明。至于文學理論的民族/國家身份則是文學理論實現(xiàn)其基本功能以后的問題了,它至多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命題。文學理論不是為身份而存在,即使是在全球化的時代——如果僅僅強調文學理論的民族/國家身份,而忽視了文學理論在解釋文學現(xiàn)象的有效性、忽視文學理論與社會文化生活的有機聯(lián)系,那么文學理論的這種身份也只能是一件沒有文化建構作用的漂亮外衣。當然,這里并沒有排除文論既具備民族的身份又有解釋效力和文化建構功能的可能。
二、90年代文論的功能缺失
文論“失語癥”的命題中包含兩個判斷:新時期以來的當代文論因大量借用西方文論話語(可以上溯至“五四”時期)而在世界文化/文論交流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中國古代文論在當代文論中的失語。這兩個判斷是事實判斷還是虛假判斷、這一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偽命題似乎不必匆忙下結論,暫且稱之為有待論證的命題。這一有待論證的命題的惟一意義是它帶出了當代文論、特別是90年代文論中存在的一些真問題,但是,這些問題不是“失語”一詞可以概括的。90年代文論存在的問題并不是所謂的“失語”,而是文學理論功能的部分缺失。
越來越多的業(yè)內人士基于不同的角度和要求對90年代的文論現(xiàn)狀表示不滿,文學理論(包括文學批評)對文學的解釋和認知功能的萎縮或乏力是其中的一個主要方面。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似乎越來越遠離當代中國的文學實踐,成為與文學創(chuàng)作、大眾的文學接受無關的行當?!拔膶W理論的危機”或“文學理論的終結”之聲時有耳聞。其實,造成當下文學理論的“落魄”并不全是因為文學理論自身的不思進取。90年代的社會和文化轉型、文學內部的格局重組、審美型的文學理論與文學實踐中的大眾審美要求的矛盾等因素,使文學理論醞釀著類似科學領域的“范式”轉型。而完成文學理論的轉型或一種新的文論范式的生成必須要經(jīng)過所謂的前范式階段——話語多元的時期、甚至是話語混亂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們如何能期望一種獲得高度認同的文學解釋和認知的誕生?這是文學理論的“份”內功能缺失。
商業(yè)意識形態(tài)和商業(yè)消費主義的興起是90年代社會和文化轉型的標志之一,商業(yè)意識形態(tài)和商業(yè)消費主義強烈沖擊了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和生活觀念。在這一時期的商業(yè)環(huán)境中,文學理論與其他人文科學一樣都經(jīng)歷了一個邊緣化的過程,文學理論等人文科學的自身存在遭遇合法性危機。在文化的構架內,文學理論無法提出和回答社會文化生活的重大問題,文學理論對社會的價值和思想的建構功能面臨萎縮甚至喪失。這是文學理論的“份”外功能缺失。
與前二者形成對照的是90年代文學理論的學科功能獲得空前的擴張。在中國的大學學科體制內,文藝學學科培養(yǎng)了一支龐大的專業(yè)隊伍,建立了完備的三級學位授予機制。文學理論的學科化知識的生產(chǎn)也達到數(shù)量上的繁榮。在圖書在版編目(CIP)中,文學理論、文學批評類的圖書不計其數(shù)。文學理論教材是學科化的文學理論的主要知識形式之一。在眾多的教材中,雖然在編寫模式和觀念設定上不夠多樣化,但也從一個側面顯示了這一階段學科化的文學理論的發(fā)展實績。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學科化的文學理論的發(fā)展和繁榮是以文學理論的闡釋功能和價值功能的缺失為代價的。90年代以后,文學理論界迫于外部環(huán)境的壓力,從價值和思想層面后撤,專心于文學理論的學科建設,甚至把文學理論的功能僅僅理解為文學理論的系統(tǒng)化的理論建構。這種對文學理論功能的不正確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學理論的虛假繁榮,結果導致文學理論更重要的功能的遺失和近年來文學理論的危機。
①金惠敏:《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一種元文學或者文論“帝國化”的前景》,載《文藝理論與批評》2004年第3期。
②卡勒就認為,受當今西方所謂“文學性蔓延”或文學的終結的影響,文學理論更確切地說就是“理論”。另參余虹《文學理論的生死性》,載《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作者單位:東莞理工學院中文系)
責任編輯 宋 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