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學校文化建設已經從理論熱點成為學校辦學實踐的一個普遍行動,這表明學校教育工作者對教育本質認識的深化和教育觀念的更新。最近筆者參與了某市學校文化建設方案的評比活動,感受到學校對文化建設的用心、用力,但也發(fā)現一些問題。這里試舉出其中若干傾向,以求與廣大教育工作者商榷。
一、當前學校文化建設中的普遍取向
一所學校的文化現狀和建設思路,反映了學校教師和管理者特別是校長對教育本質的認識、對學校性質的理解、對時代精神的把握,以及學校集體或個人內在的文化境界和教育理念。從學校文化建設的主導方面來看,有什么樣的校長和教師,就會相應地營造出什么樣的學校文化。總體上,當前學校文化建設呈現了一些積極的傾向。
第一,學校辦學的文化意識普遍增強。學校是文化系統(tǒng)的重要部分,本身就是文化產物。學校教育是一種專門的文化實踐。然而長期以來,學校出現一種異化的跡象,這就是沒文化或缺文化的學校和教育:學校像工廠、衙門或商店,學生有知識缺文化、有能力缺素質、有學位缺品位。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精心設計了學校文化建設方案,使從注重升學應試和單純的知識授受,轉向有計劃地營造學校文化氛圍、陶冶師生情操,拓寬學校教育的途徑、視野、方式和內容。
第二,重視物質文化及其他學校符號系統(tǒng)的設計、開發(fā)。嚴格地說,物質本身并不是文化,而是文化的外化、物化,但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總會表現為一種感性的物質符號產品(如物品、制度、行為、儀式等),并通過特定的物質形態(tài)和符號載體體現出文化的內容和特性。從這一點出發(fā),當前學校文化建設中普遍重視學校建筑、環(huán)境綠化美化、教育設備設施、文化景點、文化長廊、警言標語、勵志碑刻、制度完善、教室辦公室的布置裝飾、行為儀表、校訓校歌、?;招7脑O計等。
第三,重視學校的日常規(guī)范和常規(guī)教育活動的落實、完善。學校文化滲透在學校的一切日常行為和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從常規(guī)教育活動入手優(yōu)化學校文化狀況,是大部分學校進行文化建設的落腳點,比如入學教育、節(jié)日慶典、升旗儀式、文藝展示、體育競賽、教學常規(guī)、管理制度、學生守則、師德規(guī)范等方面的建設和完善。
第四,重視學校行政或組織文化建設。比如一提到學校文化建設,往往都注重校園規(guī)章、學生守則、師道規(guī)范、教學要求、獎懲條例、領導小組、管理機構等的健全和完善,以期帶來制度與形式上的保障和規(guī)范化。
第五,能夠融會素質教育、和諧發(fā)展等時代觀念,用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新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營造學校文化。文化具有時代性,特別是觀念層面的文化總是時代精神的具體表征。在設計未來的學校文化建設方案時,大多數學校能夠把握時代精神和主流觀念,把先進文化精神和教育理念融會于學校文化內涵之中,如以素質教育、人文教育、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和諧發(fā)展、榮辱觀教育等核心觀念來構建學校文化場域。
二、學校文化建設實踐中的
傾向與不足
由于文化內涵的復雜性,以及人們對學校文化、對學校教育本質的理解、對時代精神的把握和教育者個人或集體的教育追求等方面的差異,學校文化建設的思路也同時普遍存在一些偏狹傾向。這反映了辦學者或學校管理人員對學校教育這一文化現象缺乏全面的認識,更缺少自己獨特的悟解和創(chuàng)見。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重物質文化輕精神文化。前者如校園物質設施、設備、綠化、美化、長廊以及制度等硬件建設受到重視,后者如師生精神狀態(tài)、理想、氣質、人格、風貌等人文品質的塑造、培育及其相應的活動組織與安排等軟件建設關注不夠。文化的物質與觀念層面是文化整體的外與里、顯與隱的關系,重外輕里不是完整的文化建設方略,甚至會流于浮淺和浮躁。
第二,德育化傾向。把學校文化建設等同于學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或師德建設,限制了學校文化建設的內容和范圍。學校文化具有導向、滲透等潛移默化的育德功能,但學校文化不止于德育,而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和和諧發(fā)展,止于人性的完美完善。
第三,缺少特色。大多從教育教學的日常常規(guī)活動及其要求出發(fā),缺少學校文化個性、辦學理念、辦學模式的獨特追求,學校文化建設的思路普遍趨同,沒有彰顯特色。學校文化一味趨同,會強化當前“千校一面,缺乏特色”的狀況,并使學校發(fā)展的思路和模式變得僵化。
第四,可操作性不強。有的學校文化方案只停留于理念、理論的層面進行一些抽象的詮釋和演繹,更像一篇理論文章,而不是建設藍圖和操作方案。學校的文化方案應當是一項行動、一種實踐,通過貫通一致的系列主題活動,激勵師生凝聚到學校文化理念下展開自覺的文化行動和理想追求。
第五,缺少遠景規(guī)劃。除個別學校有三年或五年規(guī)劃之外,大部分學校的文化建設方案往往就事論事、論一時之事,并有應付檢查之嫌,缺乏近期任務與長遠規(guī)劃相結合的方略。學校文化是在長期的學校辦學實踐中逐步凝練、生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急功近利,作為一種自覺的文化行動方案,它應當是長遠規(guī)劃與近期目標任務相結合。
第六,重細節(jié)刻畫輕內涵追求。比如刻意注重校牌、校徽、校訓、標語口號等的打造(這也是學校文化一部分),缺乏一以貫之的文化理念和精神實質,特別是對教育的本體價值——育人、“成人”等終極關懷不足,也缺乏全球化視野,致使學校文化少了一份大氣和崇高,多了一些封閉和俗氣。
第七,淡化學科課程或科學文化的建設。在凸顯人文教育的同時,一些學校似乎有意淡化了傳統(tǒng)學校實踐中卓有成效的學科與課程文化,比如科技發(fā)明、學科競賽、專業(yè)特長等學科活動的開展及校本課程開發(fā)。實際上,學科或課程文化及其系統(tǒng)的知識授受是學校文化的基礎,科學與人文互為補益,不應當有偏向。
第八,忽視發(fā)揮學校文化主體的參與。較多強調學校特別是學校管理人員一方的組織工作,忽視教師、班主任、學生及職工的主動參與,也忽視家長及社區(qū)的協(xié)調、創(chuàng)建。
第九,忽視靜態(tài)文化與動態(tài)文化的平衡。重視文化結果等可見性、靜態(tài)文化產品的構建,忽視文化理念的體驗、感悟、認同,以及相關活動的具體開展等過程性文化方面的規(guī)劃。有的還存在一種自我炫示、“政績工程”或“作秀”的現象。
第十,簡單移植他校文化方略。有的學校文化方案相當粗糙,有的偏離文化主題,甚至存在抄襲、照搬他校學校文化建設方案的現象。學校方案思路不清,不能因地制宜,主要是缺少對本校實際如辦學歷史、生源結構、家長的觀念和期望,所在社區(qū)、所處教育地位,學校類型、辦學層次,時代背景、教師隊伍等特征的分析,致使方案脫離實際,給人一種架空、務虛的印象。
三、在文化要素多元發(fā)展中
尋求學校文化特色
學校文化滲透在學校教育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層面,可隱可顯,內容多樣,主體多元。在文化形態(tài)上,學校文化表現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還可細分為智能文化(課程等)和觀念文化(思想道德觀念、價值、審美、自我期望等等)。從文化主體上看,有教師文化、干部文化(行政管理人員)和學生文化。筆者認為,學校文化建設應該從文化的內涵和結構特征入手,在文化要素的多元發(fā)展中尋求學校文化特色。
第一,突出學校文化的個性特色。事實上,文化總是民族的、特色的、區(qū)域的文化,學校也是如此。細究一些名校,它們都有長期秉持、認同和踐履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獨特的校園活動內容和模式以及杰出師生代表,它們或突出愛國心、責任感,崇尚創(chuàng)新、發(fā)明,張揚正義、公平,關心他人、關懷社會;或長于書法、文藝、科技,等等。這需要開動腦筋、創(chuàng)新“點子”,著重抓住幾個突破口,以帶動全校文化的豐富、繁榮。當然,這并不是要追求奇異,而是時代精神、先進文化和教育理念在學校中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如以“建設書香校園”或“營建書香班級”為主題,從閱讀開始,通過培養(yǎng)師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來提升學校的文化氛圍和品位;又如“練就一流口才”,從培養(yǎng)師生的演講、表達、交往、溝通能力以及儀表、禮節(jié)等入手,塑造出具有特色有氣質的學生和教師。其他如“科技創(chuàng)造”、“經典誦讀”、“少兒哲學”等都可以作為創(chuàng)建學校文化特色的主題、抓手或切入口。通過日積月累,形成傳統(tǒng),則自成特色??傊?,應當在注重常規(guī)教育活動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有個性的校園特色文化活動、組織方式和文化理念。
第二,發(fā)掘和發(fā)揮已有文化資源的作用。文化的生成需要適宜的條件。有的學校喜歡白手起家、從頭開始、憑空打造,或直接模仿、全盤引進,這種無根無基的校園文化建設,由于失卻了現實的土壤,缺少歷史淵源與傳承,實際上難以獲得認同,也難能形成真正的本土的學校文化。已有文化資源是學校文化的生長點,像一個學校的校史、傳統(tǒng)、杰出校友、名師以及他們的業(yè)跡、故事、成就,所在城市、社區(qū)的文化傳統(tǒng)、名勝古跡、重大歷史事件及其所體現的文化精神等等,都可提煉、抽取其精神實質,以作為學校文化培育的元素。如作為“英雄城”南昌的英雄文化可以融入當地學校文化,特別是“八一中學”學校文化的核心內涵,并以此消解時下流行的“明星偶像”文化;騰王閣中學可以樹立“才子”文化,以此推進素質教育實踐;以杰出校友為榜樣,使師生更覺親切,像湖南一師的毛澤東、南開中學的周恩來、北師附中附小的錢學森等都是他們母校激勵后生、創(chuàng)建學校文化特色的重要資源??傊?,在既有文化基礎上創(chuàng)新文化,會比憑空打造來得更實在,并使學校傳統(tǒng)及地方文化得到弘揚。
第三,深化學校文化的內涵。這就是要有一點形而上的追求,有一種超越世俗功利、追求真理、創(chuàng)造卓越的內在品質。學校在重視物質文化的同時,還應當著重從文化的本質內涵著手,注重作為具有人格特征的學校文化精神、價值觀念、教育理想、教育信仰的培植和生成,特別要注重師生有關人生、社會的終極價值理念的形成。物質設備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偏遠山村的簡陋學校也有自己獨特、厚重或樸實的學校理念。過于注重物質或抱怨于物質條件而無所作為或不作為,都是對學校文化內涵的誤解。
第四,著力調動學校文化主體的文化自覺性。要發(fā)揮教師、學生、班級以及家長的作用,使其認同并自覺踐履學校文化理念。學校文化不是個別人(如校長)的一廂情愿的愿望、倡導、宣傳和口號。而是體現在校園人(個體和群體)的一言一行之中,體現在校園生活、學習、工作的日常環(huán)節(jié)之中?;蛘哒f,學校文化既內蘊于心靈又外顯于行動。前者是根本,后者是前者本真理念的自然展現及其結果;前者需要自覺認同,后者需要自我踐履。如何由文化理念轉化為文化自覺,這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實質性工作,否則就很容易流于“作秀”的形式主義。
第五,促進學校文化的自然生成。學校文化不能刻意包裝、打造,應當注重長期養(yǎng)成和自然生成。現代學校深受商業(yè)文化、企業(yè)文化、大眾文化模式的影響,企圖通過產品包裝、廣告宣傳、迎合大眾而一夜成名。但學校不是商場,學校文化是辦學歷史的自然沉淀,是學校這一“共同體人”自覺踐行特定教育文化理念的結果,不可即刻打造,往往是在平平常常以至平平淡淡,然而又是扎扎實實、鍥而不舍的行動當中的自覺實現。因此,學校應避免急功近利、信誓旦旦、轟轟烈烈,通過切切實實地營造文化氛圍鼓勵師生自覺、在教育生活的自然過程中實踐文化理念的“形上”與“形下”,潛移默化中形成本真的學校文化。
作者單位 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潘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