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校文化是學校內有關教學及其他一切活動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形態(tài)。理解教育理論針對當前學校文化建設中的問題,以獨特的視角審視學校文化,提倡建設理解性學校文化:堅持有利于實現師生生命可能性的價值取向,努力消除誤解增進理解,提高教育質量。
[關鍵詞] 理解教育;學校文化;感情;后進生
[中圖分類號] G40-05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1128(2007)12-0011-04
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理解教育”自誕生以來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反響,其在學校文化建設領域中的創(chuàng)新和影響,值得人們關注。
一、理解性學校文化及其特征
理解教育意義中的“理解”既是一種認知的理解,又是情感方面的理解;它對學生而言既是一種智慧,又是一種德行;對教師而言,既是一種教育手段,又是一種教師道德;對學校而言,則既是一種學校特色,更是一種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作為在學校發(fā)展中逐漸形成的、師生共享的基本假設和信念以及穩(wěn)定的生存方式,表現為學校組織成員共同遵守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模式。近年來,許多中小學學校文化建設開展得有聲有色,學校領導和師生也非常重視,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投入也明顯增加。校園文化建設聲勢浩大,作用也非常明顯,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為:只重視學校物質文化建設,忽視學校精神文化建設;將學校文化建設僅僅局限于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層面;學校領導者熱衷于彰顯功利和政績而忽視人本關懷等。學校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社會和學校各方面的廣泛參與,需要調動多方面力量、運用多種資源,切實推進學校文化建設工作。針對上述問題,理解教育從其特有的視角審視學校文化,強調理解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價值,力圖構建以理解教育為理論基礎的理解性學校文化,在校園內著力形成具有“感情先行”、“師生同益”和“強德富智”特征的文化氛圍。
1.理解性學校文化倡導“感情先行”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形成合理的教育感情觀。教育感情與親情、友情有相同的一面,即通過愉悅、滿意與高興或相反的形式等表達心情;同時又有區(qū)別于親情與友情的一面,它沒有友情的依戀性,但有勝過親情與友情的責任性。因要盡責任而產生的教育感情,比親情更有原則性,可避免某些親情的沉溺與縱容;比友情更有穩(wěn)定性,可避免某些友情的起伏與搖擺。師生對彼此和教學活動進行必要的感情投入,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基礎。其次,感情調節(jié)先于其他教育行為。其他教育行為是指通過完成特定教育任務而發(fā)展學生智慧與身體素質等的行為。在心理學的視野里,學生的感情與智慧等密切聯系不可分離。在任何一種教育活動中,感情、認知與行為同時存在,且水乳交融。但是,在沒有展開正式的教育活動之前,甚至在沒有開學之前,教師就通過家訪、打電話等方式與學生及家長溝通思想、聯絡感情,卻是完全可能的,這就是感情調節(jié)先于其他教育行為的一種表現形式。學校文化中充滿師生積極的感情因素,是理解性學校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2.理解性學校文化注重“強德富智”
“強德”即是強調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包括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作為道德品質,理解以意識的形式存在,提醒教師多理解少誤解,成為調節(jié)行為規(guī)范的內在力量。作為外在的道德行為,理解意味著對他人的言行保持一種大度和寬容。師生如果能互相將心比心,體貼關懷,必然會減少一些誤解,使學校生活更加愜意、和諧。同時,開動腦筋、運用智慧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因此強德與富智密切相連。理解教育堅信“教育本是腦力活,巧用情智才成功”。不斷巧用智慧,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教育問題,減少現實教育中相對笨拙的教育方法,不僅有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是師生生命可能性的直接實現。
3.理解性學校文化力爭“師生同益”
洛克(John Locke)在其著作《人類理解論》中認為,一切含靈之物,本性都有追求幸福的趨向。理解性學校文化在教育活動中不提倡對師生的強迫,教師和學生都是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同其他主體的互動對他來說構成了發(fā)展的條件,而不是通過強迫和壓抑。理解教育追求教育的創(chuàng)造性,促使教育成為師生幸福生活的一個重要維度。讓師生獲得同樣幸福,這即是理解教育學校文化觀不同于其他學校文化觀的根本點,也是構建理解性學校文化的落腳點。理解不僅發(fā)生在師生自身,同時也發(fā)生在作為理解主體的師生與理解對象之間,在切實進行理解的過程中,師生都會有所收獲。學校文化不僅注重學生的發(fā)展,也強調教師在學校教育活動中的發(fā)展,與學生共同獲得幸福。因為不考慮教師幸福只考慮學生幸福的學校文化客觀上要求教師都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這是不現實的,也難以有效踐行。
二、理解性學校文化的意義
理解性學校文化注重建設消除誤解增進師生更好理解自己和他人從而獲得全面發(fā)展的校園文化,其意義主要表現如下。
第一,理解性學校文化促使師生更好地籌劃并實現生命可能性,使他們的生命意義更加豐富。目前,部分教育機構只重視發(fā)展學生,忽視教師的發(fā)展問題。一方面,這并不符合理解的精神,因為理解除了發(fā)生在理解主體即教師與學生自身之外,不可避免地發(fā)生在理解主體之間。也就是說,只要是真正實現了理解,理解雙方都必然發(fā)展。另一方面,教育質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自身的發(fā)展,而教師的發(fā)展又是建立在對自己和學生以及教育的理解之上。理解越深刻、越準確,教師越能較好地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因此,理解性學校文化從提高教師的理解意識和能力著手,進而促進師生的共同發(fā)展。
第二,理解性學校文化著力轉化后進生,促使后進生與其他學生一起進步。重視后進生的發(fā)展是理解教育和理解性學校文化所具有的鮮明特色和重要意義。應當承認,現行教育也重視后進生的轉化問題,但由于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轉化手段和方法上,似乎尚未認識到“誤解”是導致學生后進的基本原因之一。其實,家庭誤解、社會誤解、教育誤解和自我誤解剝奪了許多學生受教育的權利,葬送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青春年華。由于對后進生產生原因的認識與解讀不同,理解性學校文化關注正確解決理解與誤解這一教育的重要矛盾,從而有效地轉化后進生、讓優(yōu)秀生更加優(yōu)秀。理解教育理論認為,誤解和理解在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理解教育雖然重視后進生,但同樣關心其他學生。事實上,善于轉化后進生的教師,做其他學生的工作,將更加得心應手。
第三,理解性學校文化注重提高師生的教育生活質量。教育生活質量是指教育氛圍、教育資源和教育效益等的綜合質量。它往往從師生的情緒狀態(tài)、公正意識、權力運用和資源享用等方面表現出來。在現實教育中,有些學校的理解氛圍淡薄,師生的教育生活質量較低。因此,理解性學校文化有利于謀求師生的幸福,把由誤解造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點。理解的重點之一是師生對教學文本意義的理解,如果教師和學生都能把自己視為教育場景中的主人,通過與場景中人物與文本的對話,理解其內在的價值意義和情感態(tài)度,這種對文本的超越就會直接形成個性化的意義,使理解升華為體驗,促使師生在一種精神之域的交往中去理解、體驗、感知教育的內容和意義,教育生活質量也在此過程中得以提高。
三、構建理解性學校文化的策略
構建理解性的學校文化始于理解氛圍的營造和理解觀念的形成,經過思想工作和教育教學實踐等環(huán)節(jié),全體師生獲得共同進步,其主要策略如下。
1.營造理解氛圍
學校的氛圍同學校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對師生的觀念和行為有著重要影響,將其建設成富有理解因素的場域,對擴大理解性學校文化的價值具有積極意義。校訓、錦言和人際心理環(huán)境等對學校文化有很強的規(guī)范作用和約束力。要充分發(fā)揮觀念和制度的功能,形成有效的文化導向機制。
(1)確立理解性校訓
校訓是學校的辦學宗旨,因校而異。理解教育實驗學校上海樂平中學的校訓為“理解學生,教在心靈;理解老師,勤學奮進;理解自己,塑造人生”?!袄斫鈱W生,教在心靈”在于提示教師理解學生是教好學生的前提。“理解老師,勤學奮進”要求學生把對教師的理解落實到“勤學奮進”上?!袄斫庾约?,塑造人生”提醒師生從人生的角度認識理解自己的重要性。能正確理解自己并在教育活動中恰當定位從而不斷進取的師生,生命意義將會越來越豐富多彩。
(2)傳播理解性警句
理解性警句是理解性校訓的具體化,是彰顯理解的價值、過程與方法的隱喻或口號。在學校引人注目的地方張貼理解性警句,形成濃郁的理解氛圍,利于師生耳濡目染。包括針對教師的警句,如“知人善教,功德無量”、“為師不忘童年夢,常與學生心比心”、“教育本是腦力活,巧用情智才成功”等;針對學生的警句,如“老師教我不容易,莫讓教誨付東流”、“熟讀精思誠可貴,標新立異價更高”等。
(3)設立理解室
理解室是為了遭受嚴重誤解、心存悶氣的師生發(fā)泄情緒或牢騷的物理環(huán)境。它被劃分成三個空間:發(fā)泄空間,舒緩空間和對話空間。設立理解室的根本目的在于讓師生有地方發(fā)泄。教師理解學生,是把學生作為精神整體進行交往,尊重他的人格與自由,是站在平等的地位以朋友式的人格的相遇引導和幫助他;學生理解教師,不僅理解教師的意圖、目的、感情和態(tài)度,也把教師作為一個與他同樣具有個性、精神的人而接納和尊重他,同時把教師作為一個生活中的先行者、一個有生活經驗的人而接受他的幫助和引導。理解室的設立,為師生的溝通創(chuàng)造了理想場所,有利于師生雙方敞開心扉、深入理解對方。
2.樹立理解觀念
教育教學世界具有內在性,一切外部教育影響都要經過學生內心認同和接受才能發(fā)揮效應,因此,讓師生牢固樹立理解觀是構建理解性學校文化的重要策略之一。理解性學校文化鼓勵師生通過多種途徑學習和研究當代理解理論,切身體驗理解的價值,不斷將理解理論轉化為理解觀念,力爭將教育世界建設成充滿理解氣息的文化場域。理解氛圍的營造有利于理解觀念的形成,但僅此甚是不夠。通常還要組織師生吟唱理解歌、習練理解操和施教理解課(理解歌和理解操的具體內容詳見熊川武《理解教育論》),逐步加深對理解的理解,形成理解的觀念。實踐證明,要教師和學生破除一種根深蒂固的舊觀念,形成一種新觀念,僅僅通過幾次理論學習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吟唱理解歌、習練理解操是加速觀念形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當然這仍然只能解決部分人的問題。對某些師生來說,理解觀念的形成要經過漫長的實踐過程。理解操是一種心理操,分課外與課內兩種。其基本功能在于促使師生克服某些心理障礙,調節(jié)心境,以愉快的情緒進入教學過程。
3.實施理解課程
在理解教育理論中,課程所容納的不僅僅是知識,在課程中還存在學生的活動以及經驗的增長。課程是學生在學校中接受的經驗的有機整體,不僅包括學生橫向的各類經驗的有機融合,也含有學生獲得經驗的歷程。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主要文化,學生的知識、價值觀等的形成無不受到課程文化的熏染。理解課程的實踐是建設理解性學校文化的重要步驟之一。具體環(huán)節(jié)包括:其一,心理準備,學生做理解操,集中注意力,形成愉悅的學習心境。其二,溝通理解,師生通過相互言說,掌握有關理論知識或交流思想感情。這一步強調教師將話語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由實讀轉向創(chuàng)讀。所謂實讀即實實在在地讀,讀懂原意;創(chuàng)讀即創(chuàng)造性地讀,讀出新意。其三,解題理解。通過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問題,學以致用。一般要求是先解書面題——掌握理論,接著解實際題——增強實踐能力。其四,反思理解,當堂總結正反經驗,思考改進辦法。最后,跟蹤理解,根據課后練習情況,建立學生學習進步檔案,把學生的學習問題分散在一個相對長的時距的不同點上,逐個解決,把因材施教變成現實。當然,理解課程的步驟不是機械的,要根據實際情況變通。每一步的時間也非平均分配。同時,這幾步并非在一課時內完成,特別是第五步,要有較長周期,通常在課外進行,需要教師靈活安排。
4.建設理解型道德場域
教育場域是教育者之間、受教育者之間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所構建起來的一種以知識的生產、傳承和創(chuàng)新為依托,以人的發(fā)展和提升為目的的客觀關系網絡。理解型道德教育場域是指以傳播道德、體驗道德與實踐道德為手段提升師生善解人意的德性的學校環(huán)境,其基本點在于加強學校道德教育中的道德體驗環(huán)節(jié),把作為手段的道德(調節(jié)人的行為)變成手段與目的統(tǒng)一的道德(道德成為目的即道德是人的素養(yǎng),是人幸福的標志);讓全體師生投身道德教育場域建設,出謀劃策,親身體驗道德規(guī)范,追求更合理的道德教育機制。建設學校道德教育場域的內容十分豐富,這里重點說明學??s微道德體驗場的建設。第一步,師生共同設計或由學生獨立設計。其過程為:明確要獲得的體驗,即體驗內容;設想獲得體驗的手段;撰寫體驗方案。第二步,落實參與人員,根據體驗方案的要求將參與者分成若干小組、學生亦可自愿分組,小組再對體驗方案做具體設計,達到可操作程度。第三步,建造物質設施,包括布置場內環(huán)境、安置儀器等。第四步,在場內開展體驗活動,即實施體驗方案,參與者要根據活動要求談體驗。第五步,寫出書面體驗。第六步,反思與改進。在構建理解性學校文化過程中,我們應該考慮如何科學地把以外在教化和規(guī)范為主要特點的德育工作和以關注學生內心世界、啟迪學生心靈的學校文化建設結合起來,相互促進,使理解性學校文化更加完善、有效。
營造相互理解、積極向上,讓所有成員都滿意的學校文化,對學校師生來說確實是一個很高的要求,但這恰恰是使學校各項工作高效開展的關鍵,因為這種文化對所有學校成員都是有益的。理解性學校文化能夠讓學校保持學習、開放、理解、反思的優(yōu)良作風和氛圍,從而使學校隨著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不斷進步,使學校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命力。以上從特征、意義和策略等方面論述了理解教育的學校文化觀。當然,理解性學校文化的建設遠不止于此,需要我們持續(xù)的探索和挖掘。
參考文獻
[1] 熊川武.理解教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 熊川武.教育理解論[J].教育研究,2005.(8).
[3] 金生鈜.理解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4] [英]洛克.人類理解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5] John U.Ogbu. Education and Culture:Reading Materials for Anthropology. UCB,1995.
[6] D.P.Newton.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What It Is and How to Do It. Falmer Press,2000.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 潘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