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發(fā)展過程中,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高和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信息技術培訓。本文旨在針對受訓學員在培訓前和培訓中表現(xiàn)出的不同心理特征,通過較為廣泛的調查分析,試圖探析學員不同階段心理變化的成因以及培訓中存在的問題,以期找出相應的對策,使以后開展培訓能取得更好的實際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培訓,心理分析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07)09—0089—03
一、我國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現(xiàn)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教育信息化是一件興起時間不長的事情,盡管國家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由于我國有些農村尤其是西部偏遠地區(qū),人們的教育觀念普遍落后、教師信息素養(yǎng)較低等原因,使教育信息化的推進遇到了不少困難。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農村中小學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設及應用上總體情況是:硬件設備投入不足;教學往往只限于信息技術課,學科教學應用較少;學科教學中屬于研究性較多,常規(guī)教學偏少。
由于信息技術發(fā)展速度快,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與學模式多變,相應的培養(yǎng)目標變化也快,而目前的教學內容及形式普遍落后,有相當數(shù)量的教師對信息技術課缺乏系統(tǒng)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不能夠動態(tài)地調整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與方法[1]。
筆者認為教師的自身素質和能力是影響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關鍵所在。要想提高教師的能力,主要還要依靠培訓來實現(xiàn)。下面以中歐甘肅基礎教育項目培訓為例探悉教師在參加培訓前以及培訓過程中的心理反應特征,找出培訓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使以后的培訓工作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參加項目培訓的學員在參加培訓前及培訓中的心理表現(xiàn)及其成因分析
(一)學員們在參加培訓前的心理表現(xiàn)
在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過程中,信息技術與教育的不斷融合使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諸多方面如教學能力、教學環(huán)境、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等都正在發(fā)生重大變革。這些變革隨之對教師的心理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個體長期在某種環(huán)境中生活,并逐漸適應了這一環(huán)境后就會形成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的固著化狀態(tài),當其被轉移到一個新環(huán)境時,便會出現(xiàn)不適應,從而表現(xiàn)出一定的心理焦慮等問題,影響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隨著這一股信息化浪潮的逐漸推進,整個基礎教育系統(tǒng)面臨著一次大變革。那么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們在心理上也會隨著產生波動。筆者通過實地走訪,一位老師就說出了他當初的心理感受:“國家在2000年7月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時,第一次聽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這個說法,當時不知道如何去整合,如何去實踐,腦子里真是一片空白?!绷硪晃焕蠋熞舱f在2002年教育部頒布《教育部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時,他幾乎沒有碰過電腦,當信息化設備配發(fā)到他們學校時,他和他的同事們都不知道用這些設備能干些什么、怎么去用。這一系列的問題一度使他們很是茫然。
同時,隨著設備的到來,要求教師們還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最終使課堂教學從“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們在未掌握這些新教學理念和方法前,必然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尤其對一些傳統(tǒng)教學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一下子要求他們改變幾十年積累起來的豐富教學經(jīng)驗和其認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寶”,那將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這部分教師極易對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產生抵觸情緒。對此我們也對一位老教師進行了訪談,他說道,自己年齡大了,對一些新事物的學習畢竟比不上年輕教師。自己在學校呆了將近幾十年了,自恃也是學生和家長心目中的好老師,多年來也常被學校評為“優(yōu)秀教師”的稱號。如果一下子改變自己已習慣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對他來說實在很難適應,也擔心自己帶的班學生成績下降,從而使多年“好老師”的名譽毀于一旦。再說,自己沒幾年就退休了,就算慢慢學會了計算機操作和新教學理念方法,到時恐怕也該離開教學崗位了。
這些教師的心理反應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那么如何才能幫助他們打消心理顧慮呢?首先消除了他們的心理顧慮,從觀念上讓他們轉變過來,下面的工作就容易開展了。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組織教師培訓,比如在中歐項目培訓中,通過專家講座等形式讓老師們認識到教育信息化是時代發(fā)展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是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路。其次,就是對信息技術和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的培訓。這可以派高校的技術專家和師范院校具有豐富教學經(jīng)驗的老師通過技術指導,聽課評課等環(huán)節(jié)達到目的。
(二)學員們在參加培訓過程中的心理表現(xiàn)
從培訓中學員的態(tài)度表現(xiàn)來看,筆者把其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態(tài)度積極,求知欲強的學員。一種是對培訓態(tài)度較為平淡,另行完成任務型學員。下面筆者分別對這兩類學員在培訓中的心理表現(xiàn)做一分析:
第一種類型的學員一般是學校派來的年齡較輕的骨干教師,他們一般在學校表現(xiàn)良好,積極上進,勇于面對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浪潮,敢于突破傳統(tǒng)教育的藩籬,能夠積極學習掌握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以及較易掌握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他們往往想牢牢抓住每一次難得的培訓機會。比如,在中歐甘肅基礎教育項目培訓中,在聽課和評課這兩個環(huán)節(jié),通過讓學員們觀摩其他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上課,親身體會到了信息技術用于課堂中的真實場景,首先對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了感性認識。其次,在評課環(huán)節(jié),一般組織學員們采用小組討論學習模式,先針對觀摩課進行小組討論,然后每組選出一個代表針對本小組討論結果發(fā)言。通過這樣一種參與式學習,態(tài)度積極、求知欲強的學員收獲一般較另一類學員明顯多得多。他們往往在評課結束后還要進行認真的自我反思,這對他們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在技術培訓這個環(huán)節(jié),這類型學員同樣表現(xiàn)也很積極。對技術專家所傳授的每一個知識點,他們都會認真地用筆記下來,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還主動向專家和同伴請教。培訓結束后,他們還將所講過的一些技術軟件拷貝走,以備回去后自己能夠更好的研究,態(tài)度非常的認真。筆者也曾經(jīng)和他們聊過,他們認為自己目前所掌握的教學技能太少了,對滿足新課改的要求做得還遠遠不夠,所以認為自己既然有幸被學校指派來學習新的知識,就應該好好把握這難得的學習機會,希望通過培訓能夠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和教學理論水平。
第二類學員對培訓的態(tài)度較為平淡,一般喜歡保持沉默,不大和其他同伴交流,在上機操作時也總是干與培訓要求無關的事。據(jù)筆者調查了解,引起他們這種態(tài)度反應的原因有以下幾種:1.他們對培訓的內容已經(jīng)接觸過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比如他們對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和一些教學中能用到的軟件已經(jīng)掌握,所以這時他們表現(xiàn)得就沒那么積極了。2.當前的培訓內容與其實際教學相脫節(jié),在工作中用不上,他們就不感興趣。3.他所在的學校環(huán)境使然。比如學校設備短缺、使用不便,領導對教師應用信息技術上課態(tài)度不明確,保障制度和評價體系不完善等,這些因素都可能挫傷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和新教學理念與方法的積極性。還有就是其所在學校校本培訓體制不完善,盡管他受學校指派來參加培訓,但其返校后很難開展有效的校本培訓。因此,導致其本人對培訓產生一種應付了事的心理。4.年齡比較偏大,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已習慣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愿改變已有的教育理念,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力不從心也不感興趣,他們有的出來接受培訓甚至抱著一種“出來轉轉”的心態(tài)。根本沒把培訓當成一次提高自身信息素養(yǎng)的機會來把握。
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作為培訓中的學習主體,教師個人對培訓效果的影響是主要的,而教師的態(tài)度或者說心態(tài)對其行為又起著決定性作用。誠然,影響學員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們在此側重于從培訓中所觀察到的學員的行為表現(xiàn)以及分析得出的其心理表現(xiàn)找出目前培訓中仍然存在的某些問題,以及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相應對策。
三、針對學員們在培訓前和培訓中的心理表現(xiàn)特征,找出培訓中存在的不足(通過筆者的多方調查,這里指目前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中普遍存在的不足)
1.培訓過程中學員紀律散漫、積極性不高
有一次筆者在參加中歐項目培訓中,聽了一節(jié)《十里長街送總理》的課,當時老師正講到高潮部分,大屏幕上畫面中群眾沉浸在一片悲慟之中,下面的學生和學員們也正被當時的畫面所感染,教室里除了課件的聲音一片寂靜??删驮谶@時,不知哪個學員的手機突然響了起來,手機歡快的鈴音與當時的氣氛顯得極不和諧,而且使在座的學生和其他學員的注意力分散了,影響很不好。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還有的在接受培訓過程中交頭接耳,不注意聽講。有的上機操作時不按要求操作,總干些和培訓無關的事,有的上課遲到早退……這反映出某些學員對培訓的態(tài)度還不端正,在培訓前缺乏一種思想上的教育。
2.培訓不能很好解決教師教學中的問題
大多數(shù)參加信息技術培訓的教師,都希望通過培訓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期望培訓內容的實用性,特別希望把信息技術培訓和自己所關注的學科教學結合起來,解決學科教學中如何設計、開發(fā)、應用、評價等具體問題,而不是以信息技術本身為中心開展培訓活動。 而目前的大多數(shù)培訓,在培訓內容的設計上,基本沒有考慮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信息技術能力的教師差異,仍停留在演示型的課件制作上,或者是一些不切實際的引用來的教學模式,根本不能貼近教師的需求,而且有的培訓內容過于陳舊、簡單,有的內容對某些老師又毫無意義,導致很多培訓流于表面,根本不能解決教師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3.培訓中教學方法簡單,缺乏創(chuàng)新
現(xiàn)在的培訓往往是傳統(tǒng)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與新課改所要求的“互動式” 和“啟發(fā)式”教學背道而馳。有些培訓教師一方面要求學員在教學中鼓勵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一方面自己卻不給他們參加教學討論的機會和體驗,學員在培訓中只是被動地模仿培訓者所講的教學技能,沒有自己的主動體驗和創(chuàng)造[2]。
4.培訓制度存在著缺陷
有的學校對教師參加培訓的態(tài)度是完成任務,派出去學習的教師也是一些“富余”人員,這些人不能勝任教學,只是去應付一下,完成任務,確保校長的考核不掉分,這樣學習就成了一種形式。有的教師一年學好幾次,成了“學習專業(yè)戶”,音體美也學,語數(shù)外也不缺,這樣就造成了教師的培訓機會不公平的問題,與培訓的目的相去甚遠。再是每期培訓結束后,培訓院校與學員的交流和溝通太少,缺少跟蹤制度[3]。學員每經(jīng)過一個階段性的學習,培訓的管理部門和繼續(xù)教育中心沒有建立跟蹤制度,對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沒有及時地得到反饋。由于沒有及時地總結,下一階段的工作就比較被動,只是一種簡單的低水平的重復,沒有突破。
四、解決培訓中問題的對策
1.轉變教師培訓觀念,提高認識,加強管理
應該進一步提高各級政府、領導、培訓機構和廣大中小學教師對培訓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大對這項工作的宣傳力度。要向社會和廣大中小學教師宣傳教師參加培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電視、廣播、報紙等開辟專欄,介紹成功經(jīng)驗。要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應成立以主管教育的領導為組長、各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的教師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對培訓機構的工作定期進行評估。培訓機構要切實負起責任,加強管理,制訂切實可行的培訓方案和計劃。要建立起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考核和登記制度。學校領導要充分認識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對這一工作要合理安排,統(tǒng)籌規(guī)劃,積極鼓勵和支持本校教師參加培訓,把教師參加培訓的成績作為其職務聘任、晉升的重要依據(jù)。
2.選擇合適的培訓內容
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通過一兩次短期的培訓就能使教師掌握信息技術的應用。 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中的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有幾個不同層次:第一是教師僅僅會使用信息技術的一些操作;第二是熟練掌握操作的教師在教學中開始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和學的輔助工具,如使用信息技術制作演示課件與收集信息;第三是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認知工具,整合到學科教學的過程中[4]。因此,培訓內容的選擇應與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不同層次相結合,不同應用層次的培訓可選擇不同的培訓內容,不應一刀切。在培訓的內容的設計上,要考慮到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信息技術能力的教師之間的差異,使培訓內容真正貼近教師的需求,通過培訓解決教師教學中的問題。
3.在培訓中應真正體現(xiàn)“學員為本”
培訓機構和培訓教師要尊重學員的主體地位,在培訓內容、培訓時間地點等方面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應加強培訓者與被培訓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大力提倡“參與式”培訓,鼓勵培訓者與被培訓者之間積極互動。要改變培訓者“一言堂”的作風,培訓者應更多地把自己要講的主題呈現(xiàn)出來,鼓勵聽課學員就這一主題談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互相討論,活躍課堂氣氛。
4.集中培訓與長期指導相結合的模式
針對學員參加培訓機會不均等的問題,可選擇一批在信息技術教學方面有一定基礎的教師,首先通過培訓,提高他們解決教學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他們逐漸成為有獨到專長的教學專家,以此來帶動其他教師也學會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使信息技術教育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還有就是教師在掌握并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后,肯定會遇到許多問題,這個時候更需要專家的支持和輔導,只有讓教師持續(xù)不斷的得到幫助,才會使學科教師能盡快地將信息技術與其自身的學科教學整合起來,在教學實踐中增長教學智慧。
參考文獻
[1]李同召,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研究[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05)
[2]鐘紹春,關于教育信息化一些關鍵問題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5,(10)
[3]王彥才,關于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思考[J].教育導刊,2005,(08)
[4]方成,中小學教師培訓的問題分析與對策(上)—三陽新縣中小學教師培訓的調查思考[J].黃石教育學院學報,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