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圣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貞浟?963年葉圣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并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jīng)歷。表現(xiàn)了葉圣陶先生對文學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但凡從事過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的人對這篇文章都不陌生,我也是反反復復地教了很多遍,但對于我從教20多年的語文教師來說,今年再次執(zhí)教它時卻有了別樣的收獲:
還有幾分鐘就要結(jié)束這節(jié)課了,同學們在親眼目睹了葉圣陶先生給肖復興同學修改的作文后,都從內(nèi)心深處對葉圣陶先生發(fā)出由衷的贊嘆。我自以為該到曲盡人散的時候了,可沒曾想坐在前排的小山同學站起來問我:“老師,這篇文章主要歌頌了葉圣陶先生對文學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的美德,文章題目為什么不用《我的啟蒙老師》或《難忘恩師》卻用了《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一問是我事先無法料到的,我的大腦在瞬間閃過了好幾種解釋,突然我想到了前一段時間學過一篇《爬山虎的腳》的文章。葉圣陶先生在這篇文章里描寫的爬山虎正是肖復興在葉圣陶先生家院里看到的那一墻爬山虎。文中對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是這樣描寫的:“這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巴住墻,一腳一腳往上爬;那沒觸著墻的腳,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鑒于葉圣陶先生對爬山虎的腳是怎樣攀爬的描寫,我大膽問學生:“假如作者就是院墻下的一棵爬山虎,那葉圣陶先生就應(yīng)該是什么?”學生頓悟:“葉圣陶先生就應(yīng)是那堵高高的院墻?!薄笆堑模斈曜髡咧挥?7歲,他在文章中兩次描寫葉圣陶先生家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又以它為題,實則暗示了他希望自己能在葉圣陶這位著名作家的指導下,一步步攀登上文學創(chuàng)作的頂峰。愛好寫作的人不只作者一人,他能在這樣小的年齡就遇見這么一位有影響力的作家,而且還能得到他的熱心幫助,這能不說是一種幸運嗎?”
通過這個小插曲,使我對教育有了一些更深層次的感悟。對于我的學生來說,我何嘗不是他們向上攀爬所依托的院墻啊!從教20多年,這樣的小事幾乎每天都會發(fā)生,有些注意到了,有些被忽視了。其實,每一件小事都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處理好它們,讓學生進步的每一腳都踩得踏實,是教師們?nèi)菀缀雎?,也是最?yīng)該做好的事啊。
(作者單位:東寧縣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