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若想實現“長期執(zhí)政”的目標,不僅要推行一條“可持續(xù)”的外交路線,還必須修正其內政方針,多做一些百姓更能受益的事情。
經歷了短暫輝煌之后,自去年11月下旬起,安倍內閣的支持率就開始不斷下滑。日本發(fā)行量最大的兩家報紙《讀賣新聞》和《朝日新聞》分別于1月23日公布了各自對安倍內閣支持率的最新調查結果?!蹲x賣新聞》調查結果顯示,安倍內閣支持率從去年10月的70.0%跌至目前的48.4%,連續(xù)三個月下跌,第一次跌破50%。不支持率則上升為38.9%?!冻招侣劇氛{查結果也顯示,安倍內閣支持率已跌至39%,接近不支持率的37%。參議院通常選舉近在眼前,面對這一局面,自民黨人難免惴惴不安。甚至有干部指出:“上臺四個月即跌破40%,已進入政權危險期。”
想想安倍2006年9月26日上臺時曾是何等風光,自民黨各派爭相支持,民眾寄予很高期待,支持率曾達70%以上。短短四個月,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收拾外交殘局,贏得支持
與鄰國中韓交惡,是小泉留給安倍的一大“負面”遺產。去年安倍上臺之初、政權交替之際,從各界精英到普通民眾,都普遍期盼新首相能夠改善與中韓的關系。安倍順應潮流,響應主流民意呼聲,上任伊始即實現對中韓的訪問,打破了日中、日韓政治關系僵局。此舉得到日本各界主流和大多數國民的積極評價。安倍訪華歸來參加國會答辯時,連最大在野黨民主黨的議員也由衷地說:“對您的這次成功訪問,我表示非常贊成?!边@表明,與中國重修舊好的愿望已成為日本各黨、各派主流的共識。
成功訪問中韓,使安倍穩(wěn)住了政權陣腳。與小泉“國內做秀優(yōu)先”的做法不同,安倍走的是一條“以外交為內政鋪路”的路線。外交初試鋒芒,得到較高分數,這是其保持很高支持率的秘訣,也是去年10月下旬自民黨在神奈川16區(qū)和大阪九區(qū)眾議員補缺選舉中取得“雙豐收”的原因??梢哉f,安倍上任初期的高支持率是以外交贏得民心的結果。
政治手法挨批,先失一分
然而,外交成功造就的光環(huán)并沒有持久。內政上捉襟見肘,成了“支持率殺手”。
造成安倍支持率持續(xù)下跌的原因有很多。如接連曝光的多起中小學生自殺事件、日本政府稅制調查會會長本間正明因為緋聞引咎辭職事件、主管公務員制度與經濟制度改革的行政改革擔當大臣佐田玄一郎因為財務丑聞引咎辭職事件,等等。但這一系列現象只是表象,更深的原因,則是安倍施政原則違背民意以及他的領導能力受到質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安倍在外交上順乎潮流、呼應主流民意,內政上卻與民意背道而馳。
安倍作為自民黨總裁兼首相,急功近利地同意11名“造反派議員”恢復黨籍,這一舉動違背了民意。所謂“造反派議員”,就是2005年反對小泉郵政民營化改革的原自民黨議員。2005年8月8日,郵政民營化改革法案在參議院審議時未獲通過。小泉當即宣布解散眾議院,提前舉行大選。隨后,自民黨不僅開除“造反派議員”黨籍,還在這些議員所在的選區(qū)推舉新候選人(被稱為“刺客”)與“造反派議員”展開激烈競爭。結果,在此次大選中,自民黨大獲全勝。大量“刺客”成功當選自民黨議員,一批“造反派議員”落馬。
安倍上臺后,“造反派議員”要求重返自民黨的呼聲很高。2006年11月27日,12名“造反派議員”向自民黨中央遞交了復黨申請書,其中11人還改變初衷、遞交了支持郵政民營化改革的保證書。在當天舉行的自民黨干部會議上,安倍決定同意這11人重返自民黨,只把平沼赳夫(日本前經濟產業(yè)大臣)排除在外。有評論指出,這是安倍出于黨內權力斗爭的需要而做出的安排。
安倍接受“造反派議員”復黨有雙重考慮。首先是出于即將面臨的2007年7月參議院選舉的考慮。此番參議院選舉是安倍上臺后面臨的最大考驗,民主黨聲稱要在此次選舉中打敗自民黨,取得參議院多數席位,為奪取政權奠定基礎。安倍為了領導自民黨贏得這場選舉,采取了以妥協方式換取前黨內“抵抗勢力”支持的手法。其次,不少“造反派議員”是安倍的鐵桿盟友,有的甚至是其從政道路上的恩人。從個人感情出發(fā),安倍也傾向于接受他們重返自民黨。
國民反感和輿論反應如此之強烈,是安倍始料不及的。各大媒體紛紛批評其做法,指出此舉是“人情”大于“改革”、過于功利主義。有的媒體指出,小泉領導的自民黨在2005年高舉改革旗號,不惜開除黨內抵抗、阻撓改革的反對派,而國民支持的就是自民黨這種勇于改革的精神。如今,自民黨為下一場選舉以及“人情”上的考慮,同意2005年大選中被開除黨籍者復黨,這讓民眾實在難以接受。安倍做出如此決策,不應僅僅歸結為考慮不周等技術性失誤,其本質涉及其是否尊重民意、履行承諾、遵守約定等誠信問題。事實上,安倍的做法不僅直接損害了安倍的改革形象,更造成了自民黨輕視民意、視民意為兒戲的嚴重后果。
施政方針走偏,再丟一城
隨著安倍的關注點從外交回到內政,人們看到其執(zhí)政重點在于推動“普通國家化”、“政治大國化”的進程。特別是安倍把修改現行“和平憲法”作為走向“普通國家化”、“政治大國化”的必經之路。小泉執(zhí)政時,自民黨于2005年出臺了“新憲法草案”。安倍執(zhí)政的首要目標,則是用五年時間實現修憲。安倍在2007年1月1日發(fā)表新年講話時,聲稱憲法已經實行60年了,現在是該修改的時候了。在1月4日的記者會上,他又表示要將修憲作為2007年參議院選舉的一個爭論焦點。
然而,安倍的執(zhí)政目標與國民的期待相去甚遠?!蹲x賣新聞》在最新的一次民意調查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你希望安倍內閣應該優(yōu)先解決的課題是什么?”選擇“養(yǎng)老金以及醫(y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居第一位(63.0%),選擇“經濟景氣以及就業(yè)對策”的居第二位(53.7%),選擇“稅制改革和消費稅問題”的居第三位(32.0%),排在最后的才是“修改憲法”(7.0%)和“靖國神社問題”(6.1%)。修憲在日本國民心目中所占的分量由此可見一斑。安倍置百姓關心的國計民生于不顧而要搞修憲,導致了百姓與他漸行漸遠。面對內閣支持率持續(xù)走低的狀況,安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后將大力推行各項新政,以實際成績來挽回國民的評價。
強勢小泉與弱勢安倍
與前首相小泉相比,安倍在處理日中、日韓關系上得了高分,這使其在國民中贏得了較高的支持率。然而,這一良好聲譽,被“造反派議員”復黨事件破壞殆盡,近來媒體報道和評論家們的分析幾乎都不利于安倍的形象,“看不見臉的首相(即聽不到真心話)”、“溫室培養(yǎng)出來的首相”等尖刻揶揄的話成天見諸報端。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實施了諸多改革,包括選舉制度改革、國會制度改革、行政改革等。伴隨著各項改革的進展,首相的權力不斷增大,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有利于出現強勢領導人的制度設計。對于這種制度設計,長于講演、唯我獨尊、揚言“摧毀自民黨”的前首相小泉純一郎適應得如魚得水,并且將其“為改革舍我其誰”的強者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反觀安倍,卻給人以講演平淡、謙虛有余、自信不足、缺乏幽默感與個性的印象,顯然缺乏駕馭這種制度的能力,難以充分運用“劇場政治”效應。與小泉的強勢形象形成強烈反差,安倍展示給國民的是“守舊”、“虛弱”的政治家形象。日本政治評論家、前眾議員長野祐也指出:“前首相小泉不管是好的一面還是壞的一面,都給人一種政治強人、能夠發(fā)揮超強統帥能力的感覺,但安倍沒有傳達出這種特質。已經習慣了小泉劇場政治的日本國民,可能對謹小慎微、含糊其辭的安倍產生了失望情緒?!泵绹摹叭毡就ā笨ǖ偎菇淌趧t結合安倍身體健康欠佳的狀況而得出了“安倍是頭腦、心靈和身體都很虛弱的政治家”的結論。
看來,安倍若想實現“長期執(zhí)政”的目標,不僅要推行一條“可持續(xù)”的外交路線,還必須修正其內政方針,多做一些百姓更能受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