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文學教育離不開詩歌,詩歌是最純粹的藝術,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來說,在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興趣上詩歌都比其他文學樣式更優(yōu)越、更適合。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詩興趣,在常規(guī)的讀詩、解詩的基礎上,我努力在“變”上做文章,變角色、變方法、變角度,讓學生千變萬化學詩歌。
一、自主探究,變“傳授者”為“服務者”
在詩歌教學中,要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教師的講,主要是引導,引導的方法主要是點撥。在詩歌的關鍵之處、難點之處、意象繁復之處以及表達的精彩之處,教師要善于“畫龍點睛”“指點迷津”,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詩歌中的“流水”,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點,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類雖具體可感卻難以把握的事物。比如“天階夜色涼如水”(杜牧《秋夕》),詩人借水的清冷,從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又因水的剪切不斷、永不停歇與愁緒的無止無休正好吻合,故詩人又常以水喻愁。如“抽刀斷水水更流”(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抒發(fā)詩人因強烈的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不可調和而產(chǎn)生的巨大煩憂和愁苦;“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詞人經(jīng)歷亡國之痛后,嘗盡了人生的愁苦滋味,遂用東去的“一江春水”抒寫愁恨,讓讀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憤盡瀉如注。(古詩中的意象還有“柳”“月”等)。這種授之以漁的點撥遠勝于支離破碎的分析,能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教師變“傳授者”為“服務者”,讓學生合作討論、相互補充,自己去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變討論式學習為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詩無達詁”,詩歌的語言在所有文學體裁中是最凝練、最含蓄的,需要借助于想象和聯(lián)想,不能整齊劃一,搞標準答案,相反,應鼓勵學生在查找、探究的基礎上提倡結論的多樣化。允許暫不作結論,把問題延伸到課外,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查問詢等方式去尋求最言之有據(jù)的解答。
二、拓展延伸,比較鑒別,變線狀為網(wǎng)狀
在閱讀和鑒賞中,有意識地將相關的詩歌進行比較,不僅可以加強詩歌教學的趣味性,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詩歌內涵及藝術美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我們可以就同一個詩人的詩歌進行補充和比較:如學了李清照的《武陵春》,再補充一首她早期創(chuàng)作的《點絳唇》和晚年的《夏日絕句》,學生就可以了解一個完整的李清照:青年的率性俏皮,中年的落寞憂傷和晚年的滄桑倔強。
還可以就同一題材的詩歌進行比較:在教學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我引入柳永的《雨霖鈴》,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來比較三首詩不同的格調:一個豁達,一個悲切,一個平靜,三位詩人同是面對離別,卻是不同的處境,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態(tài)度,不同的性格。
就構思和章法而言,也可以進行引申比較。如把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與陸游的《游山西村》放在一起學。兩首詩無論思想感情還是基本思路都非常相似:接到邀請,途中風景,淳樸民風,預約后會的寫作思路,都是對田園鄉(xiāng)村生活的歌詠,都是樸素平實的語言風格。
同一題材,古詩與現(xiàn)代詩也可以進行比較。比如《鵲橋仙(迢迢牽牛星)》與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進行比較鑒賞。
如此變線狀為網(wǎng)狀,可以起到牽一動百的作用。
三、將詩歌美譯,保持原有的韻律美
古詩詞學習,首先要克服文字障礙。傳統(tǒng)的疏通文意,搞一一對應式直譯,會導致有其意而失其神,信而不達,達而不雅。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我還嘗試著讓學生找規(guī)律,想辦法,把古詩翻譯成優(yōu)美、文雅的現(xiàn)代詩,保持詩歌原有的韻律美,即變文協(xié)韻,提高譯詩的品位。如:李白《行路難》第一節(jié)翻譯示例:
金鑄的酒杯醇香的美酒一斗價值十千,
玉制的餐盤珍貴的美味每盤就要上萬!
而我放下酒杯,扔下筷子,佳肴不想下咽,
拔出佩劍,擊在殿柱上,思緒萬千。
這樣連綴成篇,就是一首文雅的白話詩,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
我還嘗試把外國詩歌譯成白話現(xiàn)代詩。外國詩歌也講求韻律,尤其是濟慈的十四行詩,非常典型,有嚴格的押韻和節(jié)律要求。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其內容,接近我國的田園詩;形式和意境又與我國現(xiàn)代詩最接近。我是這樣教學濟慈的《蟈蟈與蟋蟀》:先用英語范讀,接著領讀,引導學生弄清詩意后,試譯成中文現(xiàn)代詩。這樣,一首詩,通過翻譯,既能比較與體會各自的語言風格和用語習慣,又能比較和體會同一內容不同體例的特點,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興味盎然、求知若渴時,我又不失時機地推薦了相關的文章資料,比如葉嘉新的《三個老人和一首詩》,談的就是楊絳、李霽野、綠原三位詩人不約而同地翻譯了英國詩人蘭德的《生與死》這首詩,三人的譯詩各得其妙,有的自然平實,有的灑脫明快,有的儒雅含蓄,翻譯的技法與他們的文風有直接聯(lián)系。
四、移花接木,變單一為多元
在教學詩歌時,我還嘗試把詩歌與散文、小說、劇本創(chuàng)作結合起來,從而收到遷移拓展、融會貫通的效果。比如,有的詩歌具有畫面感,似一幅幅精美絕倫、色彩紛呈的畫作。對這樣的詩歌,在對原詩所選意象、所設情境和所表情感準確把握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取舍,加以聯(lián)想想象,補充細節(jié),渲染鋪陳,即可形成一篇篇飽滿細致的精美散文。
我引導學生對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進行了改寫。如“枯藤老樹昏鴉”一句,有學生改寫為:
耳畔傳來幾聲鴉啼,我才在無邊的回憶中回過神來,用失神的雙眼,看失色的世界。路邊,一棵殘年老樹,光禿禿的枝干上,緊緊纏繞著盤曲的藤蔓,就像我滄桑的面容,干澀憔悴。不,至少它們可以相依,用彼此的溫暖支撐到來年的春天。
“小橋流水人家”一句,學生改寫為:
我嘆了一口氣,把目光投向遠方,那里有一條小河,河上架起一座小巧的木橋,河畔幾座稀疏矮小的茅屋,在縷縷炊煙中,顯得格外寧靜溫馨。那里,一定有一位溫柔的女子,在爐火旁,含著笑為家人燒晚飯。是呀,他們有溫暖的家,而我卻在這滾滾黃塵中獨行……
改文在原詩基礎上加入更多的聯(lián)想和想象,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突破了原詩意象,豐富了原詩意境。同樣,我們還可以把某些有波瀾、有情節(jié)的敘事詩(如杜甫的《石壕吏》)改編成小說或劇本。這樣改寫詩歌,可變“單一”為“多元”,既能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魅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又能在改寫、擴寫中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語言的組織運用能力,既能樂在其中,更能得在其中。
五、歌詞溯源,古今結合
詩歌對當代歌詞創(chuàng)作具有很大的影響,基于此,教師可以把學生喜歡的某些流行歌曲引入課堂教學。如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是化用《詩經(jīng)》中的詩句。毛寧演唱的《濤聲依舊》則化用了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
通過追根溯源,讓學生懂得:學習鑒賞古詩詞,除了豐富知識,陶冶情操,還能通過領略古典詩詞所蘊涵的魅力激發(fā)現(xiàn)代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給詩詞重新注入活力,從而薪火相傳,發(fā)展創(chuàng)新。事實上很多詩人就是活用化用前人詩句,從而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的。古有蘇軾化用謝莊“隔千里兮共明月”而成“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名句,今有毛澤東化用李賀的詩句“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而成“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豐富資源,激發(fā)調動學生汲取詩歌營養(yǎng),涵養(yǎng)熏陶性情,變古通今,推陳出新,引領學生愛詩歌,學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
打鐵須得自身硬。要讓學生愛學詩、學好詩,教師自己首先要愛讀詩、能背詩、會寫詩。這樣,學生才會產(chǎn)生強烈的“向師力”,去模仿老師,去接近詩歌,熱愛詩歌。所以,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詩歌修養(yǎng),才可能千變萬化引導學生學好詩歌。河北滄州市第十三中學 0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