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應源
一堂閱讀課怎么上,應取決于這堂課具體的目的任務,說抽象點兒即取決于教學思想。我在本專題開篇引言中所說的三種模式所反映的教學目的、教學思想是大不一樣的。數(shù)千年來語文教育沒有獨立成科,沒有科學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一直是習慣性地知道要識字、寫字,但都內(nèi)含或附屬在書面文獻(選文)的學習中。百年來語文課似乎獨立了,知道要培養(yǎng)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了,但運用漢語文的能力是怎么回事、該怎樣培養(yǎng)并沒有弄清楚。只是時代變了,光讀四書五經(jīng)不行了,也知道現(xiàn)代語言與文言不全相同,這樣儒家文章?lián)Q成了現(xiàn)代選文,除了多少教點識字、寫字外,母語的教育依然附屬于一篇篇獨立的高度綜合的選文的學習。而現(xiàn)代學校老師總要教學生,這樣慢慢形成了課堂上主要由語文老師教授選文的模式,由領讀略加詮釋,逐步發(fā)展到對選文的內(nèi)容與形式進行分析評論,少量相關語文知識的傳授、學生的少量課堂讀寫活動都附屬于教師對范文(選文)的分析講解活動,這便形成了第一種模式。這種模式語文課選文的內(nèi)容形式一把抓,語文課自身的教學目的是模糊不清的,常受社會主流思潮的制約,所以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強調(diào)語文課的政治思想教育功能,近年來又糊涂地強調(diào)人文、精神、文化教育功能,強調(diào)感悟選文的人文蘊涵,其實這是強調(diào)政治思想教育的延伸。而這次課改以來抨擊、否定接受教育,宣揚學生自主建構(gòu),提倡什么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平等參與,讓學生一味去感悟選文的精神(選文內(nèi)容),語文知識不講了,系統(tǒng)的語文基本訓練也被否定了,語文教學自身的教學任務更糊涂了!這便是第二種閱讀課教學模式的典型代表。
但是即使在古代,除了要進行嚴格的寫字訓練外,一些先生也逐步意識到不但要進行屬對、作文訓練,還有必要進行一些閱讀訓練。到了上世紀60年代,以周學敏、潘鳳湘為代表的語文教學已開辟出一條新路:他們顛覆了選文與訓練的關系,課堂以讀寫訓練為主體,選文的學習服務于語文技能訓練,逐步形成了以閱讀技能訓練為主體的語文閱讀課教學的嶄新模式。對此我已經(jīng)作過介紹。
應該說就一堂具體的語文課來說,這三種模式都是可選的,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全都有一定的語文能力養(yǎng)成功能。一堂閱讀課怎么上取決于這堂課具體的教學目的任務。讓學生快速深入全面地理解一篇具體的選文,第一種模式是不錯的選擇,只要教師能正確地理解分析講解選文的內(nèi)容與形式,教師活動所依托的閱讀的方式方法(技能)自然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不同悟性水平的學生會漸漸習得不同水平的閱讀技能。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閱讀能力,就必須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課外本如此,課內(nèi)適當安排也應該;你就是教了學生某種閱讀、感悟的方法技能,也只有讓學生自己去用才能掌握。所以,第二、第三兩種模式都各有各的用處。問題是,閱讀課的主要的教學模式應該是哪一種?哪一種方式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全面的語文能力?這一問題不可回避,必須深究,我們每個人必須真正認清它。
閱讀課的主要目的任務應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而且閱讀能力是發(fā)展提高寫作與口語表達能力的基礎,是學習規(guī)范的祖國語言文字的基本手段,這應該沒有疑義。那么就該認定與確立培養(yǎng)閱讀能力科學高效的途徑了。我在過去的文章中反復講過,語文能力是一種支配語文活動的心理因素,是個人頭腦中內(nèi)隱的,是無法直接教授的;但語文活動是外顯的,與能力相對應的外顯的是活動的方式方法與策略,它們的規(guī)范樣式便是技能,而技能是可以傳授、訓練的。因此,閱讀課的主體應是閱讀技能訓練課,我們語文教師就是應該學習與發(fā)展潘鳳湘式的語文教學,這才是我國語文教學發(fā)展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