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亮”這個文學意象在中西方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了許多或抑或貶的相似象征內(nèi)涵。其豐富的色彩、多變的形狀引起古今中外文人騷客對“美”與“丑”的無限審美追求。月亮陰晴圓缺的演變過程與女性生命三個階段的特征有著驚人的相似。這種擬人化的運用使人不禁把月亮與“貞潔”、“輝煌”、“晦暗無光”、“人世的不完美”、“疾病”, 甚至“死亡”聯(lián)系在一起,而月蝕則更是不祥之兆。這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對月亮意象卻賦予了如此多相似而又對立的內(nèi)涵,不得不說是一個值得人探究的問題。
[關鍵詞]月亮意象審美類似
作為文學意象,月亮在中西方文學作品中屢屢出現(xiàn)。作家們或被其恬淡、純潔之美所吸引,或借其殘缺無光進行諷刺,或?qū)⑵鋽M人化。但在中西方這兩種窘異的文化中,我們卻發(fā)現(xiàn)月亮的許多象征涵義是相似而對立的:月亮是美麗的化身,但有時也代表著丑陋。誠然,憑借她銀白的色彩和圓滿的曲線,月亮成為了年輕、漂亮女子的代名詞。但當她虧缺時,卻又與年老色衰的老婦人聯(lián)系在了一起。而她的光輝與晦暗卻使人聯(lián)想到了人世的不完美和皇朝之盛衰。
一、美與丑
月亮是一個美的意象,她的美存在于其“形與色”的結(jié)合,更在于她寄情于景的特征,她的美能觸動人的靈魂,激發(fā)人的想象。從色彩本身來講,每種顏色都有它所具有的獨特意義:紅色代表熱情、喜悅;黃色代表溫暖、活躍;白色則意味著純潔、清新。初升的月亮是黃中泛紅,漸漸變?yōu)辄S色,隨后灑下銀白的光輝,但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詩人們卻更著重描寫月的銀白色。月亮本身的意象是安寧的、平和的、光亮的和銀色的。我們將其稱為“銀輪”或“玉盤”,強調(diào)的是她的白色、銀色,以突出她的純潔與高尚。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痹谖鞣降臒捊鹦g中“月亮代表銀,也代表皇后?!狈▏娙缩U爾·魏爾倫一首題為《白月亮》的詩更讓我們領會到月亮銀白色的魅力。
白月光/灑在樹叢上/每一根枝/每一片葉/都發(fā)出一個聲音/噢,親愛的
池塘/深澈的明鏡/在黑暗中映出/風中舞動著的/柳枝的身影
夢,正是時候/宛如蒼穹中那星球投射的/巨大而溫柔的/撫慰
這場月亮與池塘岸楊柳的邂逅是多么的溫柔而甜美??!月亮就是那著一襲白裙的翩翩少女,純潔而清新,如同出水芙蓉,從天而降只為親吻她池塘旁可憐的情人因相思而日漸消瘦的楊柳。
月亮的形體特征側(cè)主要表現(xiàn)在曲線和圓形。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美在于各部分之間的比例對稱”,他們認為對稱與和諧構(gòu)成了美。就月亮而言,圓形無疑是她最對稱的形狀,最理想也最完美。中國人最鐘情的莫過于中秋時節(jié)那輪象征著團圓與美滿的圓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有圓亦會虧。新月、缺月卻能用她富有吸引力的線條讓人聯(lián)想到妙齡少女曼妙的身姿。月亮常被喻作美女,中西方皆如此。甚至從月亮誕生的故事中,我們便能領會到她那份無法抗拒的美。
古老的神話告訴我們/有一天,夢之女神喜極而泣/從她甜美的眼中滑落下一滴淚珠/造物天使將它拿走為了給它做個核,這些宇宙的締造者們/雕刻了這枚珍珠,月亮便誕生了/每夜向臨近的大地灑下清輝?!?/p>
《曾經(jīng)有一次》蒂埃里·洛里奧,“夢之女神”、“造物天使”和“恩澤之美的神圣光輝”將這個關于月亮誕生的故事引入了宗教層面中。這些詞的使用立刻讓我們的情感與一些神圣的事物結(jié)合在了一起,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了一場宗教的洗禮。
法國詩人波德萊爾也贊美道:“今夜月亮懶洋洋地進入夢鄉(xiāng),就像一個美女躺在坐墊上?!狈▏娙酥囐悇?chuàng)作于1829年的《月中漫步》描寫了光芒四溢,美麗的月亮女神阿耳特彌斯(Artémis)。在希臘神話里阿耳特彌斯又名“福貝”(Ph?bé)她是狩獵神,她代表青年女子和純潔。由于她掌管新月這段時間,所以她也被稱為“新月女神”。新月的玲瓏“身段”總讓人想到少女的青春、柔弱、貞節(jié)和美貌。阿耳特彌斯在詩中就象征著童貞和純潔。
……
噢!夜,在微風中/福貝,阿波羅的妹妹/在光影中被驚嚇到/一只纖腳還留在水中
月光在我們的記憶中/你美麗的愛情故事/總讓你變得更美/更年輕/你是被祈福的過客/無論是圓是缺
……
黃昏時/我在發(fā)黃的巖石上/看月亮/她就像“i”上那一點
在中國,月亮與“美麗”之間的聯(lián)系在很早以前就已經(jīng)建立了。在中國四大小說之一的《紅樓夢》第三回中,有一段對主人公黛玉和寶玉初次見面的描寫。林黛玉看見賈寶玉“面若中秋之月”。我們在描述漂亮女孩的時候也常用到“花容月貌”一類的詞。更早在周朝的詩歌里,月亮就已經(jīng)成為了年輕漂亮女子的代名詞了?!对娊?jīng)·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更有《詩經(jīng)》,《東方之日》:“東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闥兮。在我闥兮,屢我發(fā)兮?!?/p>
正如硬幣也有正反兩面,除了對月亮之美的描寫,有時她也被賦予了丑的特征。新月代表了年輕女子的美麗,而缺月卻和容顏消逝的老婦人有幾分相似。曹勛的《望太行》:“落月如老婦,蒼蒼無顏色?!?有時,作家們還用各種丑陋的動物形象來刻畫月亮的變形。在中國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中,嫦娥偷吃了不死藥后,皇母娘娘為了懲罰她,把她變成了一只奇丑無比的癩蛤蟆。又《淮南子》卷17《說林訓》:“月照天下,蝕于詹諸?!狈▏娙税柛ダ椎隆ぶ囐愒诹硪皇住对轮新健分袑⒃铝恋某髴B(tài)描繪得淋漓盡致。
在這首詩歌中詩人引入了“夜晚”、“月亮的神秘”、“地獄的囚徒”、“生動的挑釁”等概念,這與詩文節(jié)奏上變化莫測交相呼應,勾勒出了月亮異樣及令人生畏的一面。詩人借助大膽而獨特的想象,為月亮營造了一系列的比喻:獨眼的天空、斷腕的肥蛛、虛偽的天使、被蟲吞食或者撞樹而瞎者。這些比喻并不比中國人眼中的蟾蜍來得優(yōu)美。
在西方看來,太陽不僅是美麗的象征,更是愛情的象征。對太陽的贊美是直截了當?shù)?。我們可以用“我的太陽”來表示對年輕姑娘的欽慕。而跟太陽相比,月亮卻成為了丑陋和嫉妒的化身。羅密歐為了贊揚像太陽般光芒四射的朱麗葉而貶低月亮:“那就是東方,朱麗葉就是太陽!起來吧,美麗的太陽!趕走那嫉妒的月亮,她因為她的女弟子比她美的多已經(jīng)氣得面色慘白了?!?/p>
在《麥克白》第四場第一幕中,三個面目猙獰的巫師在赫卡特(Hécate)殘月女神的率領下行動。在西方,這個叫做赫卡特的月亮女神在希臘神話中是一個跟陰影聯(lián)系在一起的惡神,她是巫師的首腦。她會讓人作惡夢或看見死去的幽靈。她被認為是掌管魔法和魔力?!八蚴鞘殖只鹁?,或是化身不同的動物出現(xiàn)在魔術師和巫師面前,比如:馬、狗、狼等。據(jù)說巫術的發(fā)明就要追述到她,神話中總是把她介紹成為魔術師家族中頂呱呱的人物?!?/p>
二、光輝與暗淡
古人們在黑夜只有借助月亮的光線才看得見。這黑夜的星球能激起人最迷信的恐懼,她被認為有能力保護或者懲罰人類。人們贊揚月亮的光芒。當月亮用她銀白色的光驅(qū)趕走黑夜的陰影時,人們不禁贊嘆我們的“月亮母親”。
月亮耀眼的光芒使周圍發(fā)光的物體都黯然無光。在《威尼斯商人》中,尼莉莎發(fā)現(xiàn)“月光明亮的時候,我們就瞧不見燈光?!滨U西婭解釋道:“小小的榮耀也正是這樣給更大的光榮所掩?!痹谥袊墓旁娭型瑯佑蓄愃频恼f法,《淮南子》卷17:“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而曹操在《短歌行》中也寫到:“月明星稀”。在以上提到地詩句中,星星的光芒、燃燒地火炬跟月光一比,都相形見拙了。
在法國散文家夏多布里昂的筆下,月亮就像個光明大使。他在美洲的旅行賦予了他無限的靈感:“在藍色天鵝絨的天空中,月光從樹枝的縫隙間透了下來,發(fā)出一束光,穿透了最深的深淵。” (Génie du Christianisme, I)或著“月亮把她蒼白的火炬借給這夜晚的葬禮(Atala)”在中國古詩中,頌揚月亮的光芒更不在少數(shù)。李煜在《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中寫到:“晚涼天凈月華開?!庇钟蟹吨傺偷摹队中小罚骸澳昴杲褚梗氯A如練?!彼羞@些對月亮的光輝進行的描寫都使我們感受到月亮柔和而強大的力量,她趕走黑暗,帶來光明。
在西方,我們將月亮分為三個階段,并把她跟女性特征和女性生理上的周期變化和更新聯(lián)系了起來。月亮的原始意象產(chǎn)生于其神話淵源和人們的集體無意識。西方神話中的月亮女神是狄安娜(Diane),但其實狄安娜是羅馬女神,在希臘神話中與之相對應的是阿耳特彌斯(Artemis)。阿耳特彌斯是狩獵女神,她是青年女子和純潔的代表。然后是塞勒涅(Séléné),她掌管滿月時期,是滿月女神。作為生兒育女、照顧撫養(yǎng)的女神,其傳達著母性、生育、富裕和光明。這是月亮成熟的時期,她開花結(jié)果蘊育種子。最后一個古希臘的月亮女神是赫卡特( Hécate )。她是主管司夜和冥界的女神。她主管疾病、災難和死亡的女神,有著治愈、保護、和疾病或災難的征兆意象。古希臘神話賦予了西方文化的月亮女神多重角色和身份,體現(xiàn)了古希臘神話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這三位月亮女神分別代表著青年女子,母親和老婦人。月亮的“三位一體”讓我們聯(lián)想到金蘋果的故事里,赫拉,黛安娜和阿佛羅伊德,無論是從性格上的妒忌,聰明,溫柔,好斗,還是從女性生命的周期上來看:年輕女子(處女),成熟女性和老婦人。她們都把女性的“三位一體”詮釋得恰到好處,她們互為補充共同構(gòu)成了完整的女性。
正因為月亮女神象征著生育和肥沃,所以她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密不可分。人們在月亮節(jié)用各種祭祀儀式向月亮神頂禮膜拜,企求她保佑來年有個好收成。每個月亮女神都有自己特定的節(jié)日,黛安娜的節(jié)日在五月的滿月時節(jié)。赫卡特,她的節(jié)日是在8月13日。而在我國,中秋節(jié)更被譽為是居家團聚的日子。它正好處在八月十五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水果熟了,家人們圍坐在花園里石桌旁,一邊欣賞那輪皓月,一邊閑話家常,品嘗著月餅。
順著月亮的周期,滿月之后,月亮便開始虧缺,她的光芒也隨之減弱。在一個月中,月亮在三個晚上會消失,如同死去一般,繼而再出現(xiàn),漸漸變圓。人們認為死去的人也能像月亮一樣獲得一個新的形態(tài)。人們認為月亮正好象征了這個由生到死再由死及生的過程。
在西方文學中,殘月總是和老婦人或者寡婦聯(lián)系在一起。在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中,忒修斯(Thésée)把他的新婚之夜定在了新月之夜。他希望這個日子早點到來,他抱怨著這個舊的月亮消失得不夠快“這個舊的月亮消逝得多么慢,她耽延了我的希望,像一個老而不死的后母或寡婦,盡是消耗著年輕人的財產(chǎn)?!?而在中國古詩中,缺月往往象征了人世的不完美或者親人的別離。正如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中所唱到的一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p>
發(fā)展到極端,殘月就變成了月食,整個消失在夜空中。月食時,我們看不見一絲月光,所有的一切都陷入了黑暗。在古中國和古歐洲,月食都被認為是一種不祥的預兆。它被認為跟政變或者王朝的衰亡有關。我們注意到,在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也出現(xiàn)了月亮的意象。比如在《哈姆雷特》中,當霍拉旭(Horatio)談論到愷撒被刺殺前的預兆時,他說:“支配潮汐的月亮被吞蝕得像一個沒有起色的病人?!?而中國詩人也用這樣的比喻來影射自己所處朝代的時政。在李白的《古朗月行》中,我們就可以讀到這樣的詩句:“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痹谶@首詩中,李白借助神話傳說,運用他大膽的想像,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秘的意象。
三、結(jié)束語
對于月亮意象的產(chǎn)生主要是來自于我們的已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過去的記憶。這些有關月亮女神的知識和記憶就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內(nèi)部世代相傳的傳說和故事?!疤焐姆N族記憶,被認為是原型的最初來源或是在傳說、詩歌和夢境里可見的‘普遍的象征”。根據(jù)瑞士心理學家榮格之“集體無意識”理論,集體無意識是千百年來人類心理的積累和沉淀,是先天獲得的,它得自遺傳。集體心理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創(chuàng)造著歷史。因此,集體無意識中的意象是通過心理審美過程和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的相融和的產(chǎn)物。長期、反復運用的意象,必然會產(chǎn)生象征意義。它以象征的形式貯存著我們的祖先向文明邁進的歷歷往事中,是千百年來我們無數(shù)祖先心靈顫動印跡,是在每一個人的無意識深處沉淀著的人類世代經(jīng)驗的記憶,是集體無意識形成的原始印象。
“月亮”意象的形成與其內(nèi)涵的延異,有著極其深刻的文化歷史原因,在長期的文化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形成,同時融入了各民族的文化思維模式,最終形成了神話原型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灌注了我們民族悠遠的心靈空間,凝聚了中華民族這個古老民族的生命意識和審美理想,它是靜思玄想式的中國智慧的神秘啟示物,更是恬靜淡泊的中國文學的藝術象征,它把人的意念引入無限的時空和深沉的歷史人生思考中,貫穿于整部中國文學史。
而在西方文化下“月亮”的意象則揭示出西方文化的本質(zhì)特征及其文化根基。西方文化環(huán)境下“月亮”意象的形成、發(fā)展與演變,是西方文化史的一個縮影。西方文化環(huán)境下的每一個月亮的原始意象的碎片都是人類精神和命運一部分。它包含了古往今來人們生活中重復上演的喜怒哀樂。
參考文獻
[1]胡澤剛 :《中西方文學中月亮意象的相似性》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5年2月,第25卷第2期。
[2]王心潔,王瓊:《西方文化語境下的月亮意象》,《求索》,2006年6月。
[3]漢斯·比德蔓:《世界文化象征詞典》,劉玉紅等譯,2000年。
[4]Paul Verlaine, Poèmes, bibliothèque lattès, 1987。
[5]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 :《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1980年,北京:商務印書館。
作者簡介:穆智勤,出生于1981年6月22日,重慶人,四川外語學院法語系助教,研究方向:法國文學,法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