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衣也叫相爺,是梅山神像的統(tǒng)稱,是師公、道公做法事時所用的神像。它是紙馬匠運用雕版印制或繪、剪、刻出來的。其樣式分為全身和頭像兩種。梅山諸神體系龐大而蕪雜,有本土神、道教神、佛教神。
在宗教活動中,相衣是師公、道公用于安神、打醮、慶娘娘、慶菩薩、打符、還愿、沖儺、做道場等活動的用具。我們通過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紙馬匠在制作神像時,雖然工藝簡單,程式化,但材料工具卻準備充分,如土紙、顏料、墨汁、彩色紙、漿糊、毛筆等一應俱全。其制作過程,是先把頭像的模型印在不同顏色的土紙上,然后配以不同顏色和形狀的帽飾、服飾、胡須,再在臉部涂上各種不同的顏色,或繪上不同的圖案。
梅山神祇有幾百個,但造型各一,而常用的臉譜模版卻只有幾十塊,也就是說并不是每一尊神像都有不同的模版,而是一版多用。要區(qū)別諸神的各自特征,全憑紙馬匠的手上功夫,主要表現(xiàn)在帽飾、服飾、臉部顏色以及胡須上。
梅山相衣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沒有刻版的神像制作,這些神像除基本特征依傳承習慣而定,其他藝術(shù)加工全憑匠人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和各自的審美習慣來制作,以至梅山各地的相衣千姿百態(tài)。也正因為如此,它的藝術(shù)魅力更強,更富有感染力??傮w說來,大致有以下特點:
1.夸張性與寫實性
夸張與寫實是造型藝術(shù)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一。在民間美術(shù)造型中,夸張更是必不可少的造型方法。在梅山相衣的制作上,紙馬匠采用不同的造型手法,將夸張與寫實的造型手段交替使用在各種神像的制作中。如吞口神像的主體特征是:闊口,露獠牙,伸長舌,粗豎眉,鼓凸大眼,給人一種望而生畏的霸氣。這種夸張的造型,有意識地通過超越自然的物質(zhì)形態(tài)的奇特造型來賦予它以神性與靈氣。而土地神的造型卻具有很強的寫實性,白眉白須,慈眉善目,滿臉皺紋,面帶微笑,活生生的一個鄉(xiāng)村中常見的老翁形象。
2.神秘性與直觀性
梅山相衣的起源大多與神話傳說有關(guān),如吞口神像的主體特征的形成就是受民間傳說的影響。傳說蚩尤曾經(jīng)與黃帝作戰(zhàn),兵敗被擒。蚩尤的腦袋被砍下來之后,軀干仍然威力不倒,他的手下便立即砍下一牛頭來代之,安裝時卻由于時間倉促而把牛頭裝反了,所以后來吞口神像頭上的兩支角是向前伸的。而他的眉須也大多是采用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的紅色,因而極具神秘感。梅山相衣的直觀性則主要表現(xiàn)在臉部圖案的造型上,為了表現(xiàn)神像的威嚴和震懾力,大多在額上標有“王”字,并且伸出長長的舌頭,而在顏色的運用上,也都是直接用本色,不講究色彩的調(diào)和與搭配。
3.稚拙性與成熟性
梅山相衣的稚拙與成熟,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材料和制作方法上的稚拙性。由于古梅山地域偏遠,交通不便,民間百姓為求得四季平安,五谷豐登,人畜興旺,便用粗劣的毛邊紙制作成各種紙馬,上印各類神祇,在祭祀時焚化,由于它不需要長期保存,因此紙馬藝人在繪制手法上都極其簡練。二是在形象造型上非常簡潔,沒有復雜的線條,具有明顯的兒童畫情趣。三是用色十分單一。梅山相衣的色彩規(guī)律受著中國民間五行五色觀念的主宰,傳統(tǒng)的五原色——紅、黃、藍、白、黑的對比與協(xié)調(diào),很充分地在相衣制作中體現(xiàn)出來,大部分相衣的色彩用的都是三原色,即便有的用到紫色或黑色,也是用固有色彩,不再調(diào)和搭配,因而色彩對比強烈。
總之,梅山相衣是一種原生態(tài)的民間藝術(shù)形式,帶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特點。它最大限度地貼近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體現(xiàn)了人類在物質(zhì)與精神上的需求與滿足。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 課題編號:XJK06CTM028)
(作者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美術(shù)系)責任編輯 陳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