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詩緯》是形成于我國漢代的緯書的一種,其中有關(guān)《詩經(jīng)》的評論,主要來自《齊詩》翼奉一派,因而《詩緯》與《齊詩》在理論上有淵源關(guān)系?!对娋暋返膬?nèi)容豐富而龐雜,不論是對《詩經(jīng)》的闡說,還是對災異禍患的記載,都宣揚了“天人感應”的理論。《詩緯》中的一些重要詩論觀點,如“詩者天地之心”說、“詩者持也”說等,影響了漢魏六朝的文論,《文心雕龍》的詩論就明顯受到《詩緯》的影響。劉勰提出的“酌乎緯”,也可以啟發(fā)我們正確認識讖緯以及《詩緯》的影響和意義。
關(guān)鍵詞 詩緯 漢魏六朝文論 文心雕龍 酌乎緯
《詩緯》是與《詩經(jīng)》相配的緯書,《詩緯》除了闡說《詩經(jīng)》的篇章字句以外,還有其他一些與《詩經(jīng)》無關(guān)的內(nèi)容?!对娋暋芬蛞躁庩柭蓺v附會解釋詩,因而歷來被視為虛假詭異、荒誕不經(jīng)而否定之。其實,《詩緯》也是漢代詩說除四家詩之外的一家之言,其詩論對漢魏六朝時期的文論具有一定的影響。較為明顯的是《文心雕龍》對詩的定義,就是采用了《詩緯·含神霧》的說法。
一、《詩緯》的形成及其內(nèi)容
《詩緯》的形成與漢代的《齊詩》有著淵源的關(guān)系,《詩緯》除了闡說《詩經(jīng)》的篇章字句以外,還有相當?shù)膬?nèi)容與《詩經(jīng)》無關(guān),而是宣揚了“天人感應”說。
緯書形成于我國西漢的哀帝、平帝時期,到東漢則基本完備。緯書是相對于經(jīng)書而言的,儒家的“六經(jīng)”,加上《孝經(jīng)》都有緯書,總稱“七緯”。緯書除了與經(jīng)書相關(guān)以外,它還與讖,或稱圖讖、符讖相聯(lián)系。讖是一種詭秘的隱語,用以預決吉兇,我國自古有之,先秦典籍中就有記載,民間也流傳一種謠讖。秦漢以來,出現(xiàn)了一批方士化的儒生,把先秦的陰陽數(shù)術(shù)帶進儒學,這種情況到了董仲舒時則有了更大的發(fā)展。董仲舒以儒學為中心,又雜糅了道、法、陰陽家的思想,由此形成了一個以“天人感應”為神學目的論的思想體系。緯書以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為主導思想,書中大量地宣揚了陰陽五行、祥瑞災異等,將讖與“六經(jīng)”的經(jīng)義穿鑿附會起來,從而又形成了讖緯之說。緯書同經(jīng)書、圖讖等這種關(guān)系,使緯書的內(nèi)容豐富復雜,既有解釋、闡說和發(fā)揮經(jīng)書經(jīng)義的,也有只是以經(jīng)義作為一個話頭,以闡說著述者自己對天象人事的看法。因此,緯書中大量的內(nèi)容是與經(jīng)書經(jīng)義毫無關(guān)系的,作者記述的祥瑞災異等,是為了宣揚神學思想,企圖以此作用于當時的社會政治。
《詩緯》是漢代魯、韓、齊、毛四家詩之外的一種對《詩經(jīng)》的研究,《詩緯》與四家詩的詩說不同,但是四家詩中的《齊詩》,主要是《齊詩》翼奉一派,與《詩緯》卻有著淵源的關(guān)系,《詩緯》中的詩論觀點主要來自于《齊詩》??肌洱R詩》的傳授源流,《齊詩》為轅固所傳。轅固為齊人,故其傳之詩稱曰《齊詩》。轅固于漢景帝時立為博士,其弟子魯人夏侯始昌發(fā)揮其詩說,其后夏侯始昌以《詩》授郯人后蒼,后蒼授諫大夫翼奉、前將軍蕭望之、丞相匡衡等?!洱R詩》傳至翼奉、匡衡時極為昌盛,其中翼奉一派的《齊詩》,以陰陽律歷附會詩,而名噪一時?!洱R詩》產(chǎn)生地齊國,是陰陽家鄒衍創(chuàng)立“陰陽五行”學說的發(fā)源地。因而《齊詩》在傳授過程中,受“陰陽五行”之說的影響尤為深刻?!洱R詩》由夏侯始昌倡言以“陰陽五行”①說詩,到翼奉時則明確提出論詩以“五際”、“六情”等。如《漢書·翼奉傳》:“《易》有陰陽,《詩》有五際,《春秋》有災異,皆列終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悸劯`學《齊詩》,聞五際之要,《十月之交》篇,知日蝕、地震之效昭然可明,猶巢居知風,穴處知雨,亦不足多,適所習耳?!雹谟衷疲骸肮试娭疄閷W,情性而已。五性不相害,六情更興廢。觀性以歷,觀情以律,明主所宜獨用,難于二人共也。故曰:‘顯諸仁,臧諸用。’露之則不神,獨行則自然矣。惟奉能用之,學者莫能行?!雹塾纱丝芍?,所謂“五際”、“六情”等說是翼奉詩說的核心觀點,而這些觀點都為《詩緯》所承襲。因此,清陳喬樅在《齊詩遺說考》中以為:“翼氏《齊詩》,言五性、六情,合亥午相錯、敗亂緒業(yè)之辭,與《詩·汜歷樞》言午亥之際為革命,合已哉?!雹堋洱R詩》在西漢后期開始流行,到東漢前期則盛極一時。然而,由于《齊詩》在流傳的過程中,讖緯迷信的色彩越來越濃,章句字義也愈加煩瑣,因而在漢代魯、韓、齊三家詩中,《齊詩》最早亡佚,約在漢末、魏初,大多已失傳。雖然如此,但是《齊詩》所提出的一些詩說觀點還是被保留在《詩緯》中。如陳喬樅在《詩緯集證》“自敘”中指出了《齊詩》同《詩緯》的這種關(guān)系,內(nèi)有云:“魏、晉改代,齊學就湮隋火之余,《詩緯》漸佚。間有存者,或與雜讖比例齊觀,學者棄置勿道,書遂盡亡。夫齊學湮而《詩緯》存,則《齊詩》雖亡,而猶未盡泯也。《詩緯》亡,而《齊詩》遂為絕學矣。曩者先大夫嘗輯三家詩佚義,以《詩緯》多齊說,其于詩文無所附者,亦補綴之,以次于齊,所以廣異義,扶微學也?!雹菘梢姡对娋暋放c《齊詩》有淵源關(guān)系。
漢代流傳下來的《詩緯》有《推度災》、《汜歷樞》和《含神霧》三種⑥,其內(nèi)容可概括為兩大方面:
(一)與《詩經(jīng)》有關(guān),涉及有關(guān)詩論的問題。這一部分的內(nèi)容有:1.對詩的本體特性的概括,如“詩者天地之心”說、“詩者持也”說等,提出了詩的性質(zhì)和功用的問題。2.對《詩經(jīng)》具體篇章字句的解說,如:“《關(guān)雎》知原,冀得賢妃,正八嬪?!雹摺啊鹅`臺》候天意也。經(jīng)營靈臺,天下附也。”⑧3.對儒家詩論的發(fā)揮,如:“治世之音,溫以裕,其政平;亂世之音,怨之怒,其政乖。詩道然?!雹帷绊炚撸醯捞?,成功立而作也。”⑩4.以《詩經(jīng)》為話頭,闡述作者自己的看法,如《含神霧》:“秦地處仲秋之位,男懦弱,女高膫,白色秀身,音中商,其言舌舉而仰,聲清而揚?!薄疤频靥幟隙?,得常山太岳之風,音中羽,其地磽確而收,故其民儉而好畜,此唐堯之所起。”這說明十五國風中的各地,所處方位不同,所配音律不同,因而詩樂風格就有差異,而且表現(xiàn)的風土人情也各不相同。
(二)與《詩經(jīng)》無關(guān),宣揚“天人感應”、“陰陽五行”之說。內(nèi)容主要有:1.關(guān)于“圣人感生”說,如《含神霧》:“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而生黃帝。”“后稷母為姜嫄,出見大人跡耳履踐之,知于身,則生后稷?!?.關(guān)于“君權(quán)神授”說,如《含神霧》:“圣人受命,必順斗,張握名圖,授漢寶?!薄躲釟v樞》:“王者受命,必先祭天,乃行王事。詩曰:濟濟辟王,左右奉璋,此文王之郊也?!?.關(guān)于災異禍患,如《推度災》:“奔星之所墜,其下有兵。列宿之所墜,滅家邦。眾星之所墜,萬民亡。”“日蝕,君傷”;“月蝕,大臣刑。”4.關(guān)于“四始五際”說,如《含神霧》:“集微揆著,上統(tǒng)元皇,下序四始,羅列五際?!薄锻贫葹摹罚骸敖ㄋ氖嘉咫H而八節(jié)通。卯酉之際為革政,午亥之際為革命,神在天門,出入候聽?!?《汜歷樞》對“四始”釋為:“《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魚》在巳,火始也;《鴻雁》在申,金始也?!薄对娋暋穼Α拔咫H”的解釋是:“五際謂卯、酉、午、戌、亥。”
從《詩緯》的形成及其內(nèi)容來看,它既與《詩經(jīng)》相配,又往往不限于說“經(jīng)”而與讖結(jié)合了起來,因而有“讖緯”之說?!对娋暋吠渌晻粯樱鼈兂幸u、糅和了秦漢以來的陰陽五行、數(shù)術(shù)占卜、符驗瑞應等陰陽家、道家等思想學說,是集中體現(xiàn)漢代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天人感應”理論的一種表現(xiàn)形態(tài)?!对娋暋分胁徽撌菍Α对娊?jīng)》的闡發(fā),還是對天文歷法的解說,都與“天人感應”說聯(lián)系起來,從而構(gòu)成一個包羅萬象的神學體系。
二、《詩緯》中的詩論及其影響
《詩緯》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詩學思想,不僅成為漢代詩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它還影響了魏晉南北朝的文論。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詩論觀點上:
(一)“詩者,天地之心”說。《含神霧》:“詩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萬物之戶也?!薄翱鬃釉唬涸娬撸斓刂?,刻之玉版,藏之金府。”作者認為,詩在天地之間居于核心的地位,因而詩能夠成為君德、百福、萬物的始祖和本源,詩似乎成了宇宙萬物的主宰。正因為詩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因而要將詩“刻之玉版,藏之金府”?!对娋暋穼υ姷男再|(zhì)的這一認識,與先秦、兩漢正統(tǒng)儒家詩論是有所不同的。從孔子提出“興觀群怨”,注重詩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作用,到《毛詩序》提出“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突出的是詩的政治教化功能。正統(tǒng)的儒家詩論還只是就詩作為文學藝術(shù)的一種形式來認識的,強調(diào)了它對于社會政治的作用。相比較,《詩緯》提出的“詩者,天地之心”說,將詩與作為自然宇宙的天地聯(lián)系起來,從詩在天地中所處的地位上,認識到它所能發(fā)揮的作用,這種認識可以說開我國古代從哲學本體的高度認識詩歌的先河。而《詩緯》的作者之所以能提出“詩者,天地之心”說,正是與緯學的自然宇宙論和“天人感應”說相聯(lián)系的。緯學以我國古代天道思想為基礎,在“自然天”與“意志天”兩方面,衍伸發(fā)展出自然宇宙論和“天人感應”說。在緯學的思想體系中,文學藝術(shù)可以使天、地、人溝通聯(lián)系起來。如《樂·動聲儀》認為:音樂是“承天心,理禮樂,通上下四時之氣,和合人之情,以慎天地者也?!薄霸娬?,天文之精,星辰之度,人心之操也。在事為詩,未發(fā)為謀,恬澹為心,思慮為志,故詩之為言志也?!边@樣,緯學中的詩論、樂論等也成為其“天人感應”說的一個組成部分。
《詩緯》提出的“詩者,天地之心”說,對于開啟后來文論對文學本原問題的探討有一定的意義。如王充《論衡·書解篇》在談到人文時曾經(jīng)提出:“龍鱗有文,于蛇為神;鳳羽五色,于鳥為君;虎猛,毛蚡蜦;龜知,背負文:四者體(不)[文]質(zhì),于物為圣賢。且夫山無林則為土山,地無毛則為瀉土,人無文則為仆人。土山無麋鹿,瀉土無五谷,人無文德,不為圣賢。上天多文而后土多理。二氣協(xié)和,圣賢稟受,法象本類,故多文彩?!蓖醭湔J為,天地鳥獸山川等萬物皆有文采,而天地之中的人同樣也有人文。王充的《論衡》雖是針對讖緯的虛假荒誕而作,但他也吸取了緯學的“人文法天象”之說。而劉勰的《文心雕龍·原道》篇,真正從哲學本體的意義上探討了文的起源問題。劉勰從“天之象”、“地之形”、“傍及萬品,動植皆文”上,推論出天地之中的人,“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因此,“無識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劉勰從天地萬物皆有“文”上,指出有思想、情感和意識的人,必然有其語言文字的人文,從而提出了“文原于道”的觀點,這一理論成為構(gòu)筑起《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的基石。劉勰這一理論的提出,既與當時的玄學對宇宙本原問題探討的哲學背景有關(guān),也同《詩緯》的理論有一定的淵源關(guān)系。
(二)“詩者持也”說?!逗耢F》:“詩者,持也,以手維持,則承負之義,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詩緯》訓“詩”為“持”,將“詩”與“持”聯(lián)系起來,是因為這兩個字在聲訓上都從“寺”聲,而且“持”可以作為“詩”的假借義?!墩f文通訓定聲》釋:“詩,志也,從言寺聲,古文從言之聲……又為侍或持。”《詩緯》的作者將“詩”與“持”兩者聯(lián)系起來,以此表達他們對詩的認識和看法?!逗耢F》中的“詩者持也,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以手承下”基本上是“持”即“握”或“執(zhí)”之意,而“抱負”一詞則由“以手承下”的“持”之意而發(fā)展為手抱肩負,進一步引申為“扶持”。至于詩所“持”的內(nèi)容,《含神霧》中亦有指出,即“在于敦厚之教,自持其心,諷刺之道,可以扶持邦家者也”。“自持其心”、“扶持邦家”,就明確地說明了詩所“持”的是個體的思想情感和家國的安定穩(wěn)固,這樣詩就具有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nèi)涵和作用。《詩緯》將“詩”訓釋為“持”,是把“持”物的本義引申為“持”心,對物體的“把握”發(fā)展為對精神的“扶持”。這樣所謂“詩者持也”的“持”,意為扶持、持守、維持、把握等含義,可解釋為端正、培養(yǎng)、陶冶和感化等。并且,由“敦厚之教”的道德教化到“諷刺之道”的社會作用,由“自持其心”的個體到“扶持邦家”的家國,“詩者持也”說較全面地概括了詩的性質(zhì)和作用,也體現(xiàn)了《詩緯》的作者對詩的認識和看法。
從《含神霧》對“詩者持也”的解釋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基本思想還是來自于先秦儒家的文學思想。儒家的“興觀群怨”、“溫柔敦厚”和“諷諭美刺”等說是《詩緯》提出“詩者持也”的思想資源。然而“詩者持也”說卻也是漢代不同于毛詩等其他四家說詩的一種有代表性的詩論觀點。如孔穎達《詩譜序正義》曰:“名為詩者,《內(nèi)則》說負子之禮云‘詩負之’,注云:‘詩之言承也。’《春秋說題辭》云:‘在事為詩,未發(fā)為謀,恬淡為心,思慮為志。詩之為言,志也?!对娋暋ず耢F》云:‘詩者,持也?!粍t詩由三訓,承也、志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惡,述己志而作詩,為詩所以持人之性,使不失隊(墜),故一名而三訓也?!?這一段話總結(jié)概括了漢代不同的詩論說,其中“詩者持也”說成為詩的“三訓”之一。這一觀點也深刻地影響了我國古代批評家對詩歌的認識,如劉勰的《文心雕龍·明詩》篇就采用了這一說法。
(三)“詩含五際六情”說?!对娋暋诽岢鲞^“五際”說,而“六情”說則出自《春秋·演孔圖》。《詩緯》的“五際”源自于翼奉說,《漢書·翼奉傳》中有“《詩》有五際”,孟康注:“《詩內(nèi)傳》曰:‘五際,卯、酉、午、戌、亥也。陰陽終始際會之歲,于此則有變改之政也。’”所謂“五際”,是指陰陽終始往復的五個關(guān)節(jié)點,即卯、酉、午、戌、亥,這五個關(guān)節(jié)點正是“變改之政”的時機,即一個朝代興盛衰亡、轉(zhuǎn)折更替的時候?!对娋暋穼ⅰ拔咫H”配以《詩經(jīng)》的詩篇,加以具體說明。如《汜歷樞》:“卯,《天?!芬?;酉,《祈父》也;午,《采芑》也;亥,《大明》也?!币虼耍^的“五際”,是《詩緯》的作者以陰陽際會、五行運行的規(guī)律,配以《詩經(jīng)》的詩篇,來探究人事的發(fā)展變化。值得我們重視的是“六情”說。《春秋·演孔圖》中有“詩含五際六情”一條,宋均注:“六情,即六義也,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逼鋵崱对娋暋返摹傲椤闭f并非是《詩經(jīng)》的“六義”,而是出自《齊詩》翼奉的“六情”說,它具體指的是:喜、怒、哀、樂、好、惡。而且,翼奉在提出“六情”時,特別說到“詩之為學,情性而已”。這對于《詩經(jīng)》研究是一個全新的視角,它揭示出《詩經(jīng)》中的詩篇具有豐富的抒發(fā)情感、性情的特點,具有文學批評的意義。
詩應該抒發(fā)人的情感、情性,詩具有抒情性,《詩緯》對詩的這一認識同先秦時期的“言志”說相比,顯然是要深入一步。《尚書·堯典》記載的“詩言志”說,集中體現(xiàn)了我國上古時期人們對詩歌性質(zhì)的認識,說明了詩歌是表達人們的志向和理想的。雖然“言志”說并不完全排除人的情感因素,但“言志”主要是抒發(fā)人的政治抱負和對社會政治問題的態(tài)度和看法?!睹娦颉吩诳偨Y(jié)《詩經(jīng)》的詩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藝術(shù)特點時,認識到詩既是“言志”的,它又是抒情的,因而《毛詩序》在指出“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的同時,又強調(diào)“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吟詠情性”,“發(fā)乎情,民之性也”等等,從而形成了我國古代最早的“情志統(tǒng)一”說。而“詩含五際六情”說,實際上也是在“言志”說的基礎上又融合了情感因素,將“言志”說的政治方面的作用同人的情感因素結(jié)合了起來。
盡管如此,“六情”說畢竟認識到詩除了“言志”以外,還應抒發(fā)人的情感,這是詩的基本性質(zhì)。這一點對于開啟漢魏六朝詩論的“緣情”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如陸機《文賦》認為詩的基本特征是:“詩緣情而綺靡?!痹姷膬?nèi)容是抒發(fā)人的情感,其形式是精妙華麗的?!熬壡椤闭f擺脫了“言志”說對情感的束縛,而認為詩應該自由、充分地表達人的情感,“緣情”說反映了魏晉時期文論家對以詩為代表的文學的基本認識。因此,陸機的《文賦》探討有關(guān)創(chuàng)作過程的問題時,特別注重人的情感因素。《文賦》曰:“及其六情底滯,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闭窃谧ⅰ傲椤币辉~時,李善引用了《春秋·演孔圖》中的“詩含五際六情”,由此可以說明《詩緯》對陸機提出“緣情”說有著一定的影響。此后,“緣情”說成為我國古代文論一個重要觀點,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也突出地強調(diào)了情感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本源,《情采》篇曰:“故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經(jīng)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而蕭繹在《金樓子·立言》篇中分辨文與筆時指出:“至如文者,惟須綺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逎會,情靈搖蕩。”文采繁富,音韻和諧,語言精煉,情感激蕩,被認為是如詩、賦等一類的文學作品的基本特征。我國古代詩論由先秦的“言志”說到魏晉的“緣情”說,在這一發(fā)展變化中,《詩緯》的“六情”說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三、《詩緯》與《文心雕龍》詩論
《詩緯》對漢魏六朝文論的影響,最為典型的是《文心雕龍》對詩的定義。《文心雕龍·明詩》篇在闡述詩的文體性質(zhì)和特征時,就采用了《含神霧》中的“詩者持也”說。《明詩》篇曰:“大舜云:‘詩言志,歌永言?!ブ兯觯x已明矣。是以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舒文載實,其在茲乎?詩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睂τ凇睹髟姟菲械摹霸娬叱忠病闭f,很多研究者都指出了其語出《詩緯·含神霧》。如黃侃《文心雕龍札記》注:“《古微書》引《詩緯·含神霧》文?!狈段臑懸嗾J為:“彥和訓詩為持,用《含神霧》說?!薄睹髟姟菲_頭的這一段文字,是劉勰對詩的“釋名以章義”,即解釋文體名稱,并說明其含義?!睹髟姟菲獙υ姷摹搬屆哉铝x”可分為兩個層次:從“大舜云”到“其在茲乎”,這是對“詩言志”說的闡述,以《尚書·堯典》和《毛詩序》的觀點,說明詩的“言志”性質(zhì)。而從“詩者,持也”到“有符焉爾”,則是以《詩緯》和孔子論詩的“無邪”,指出詩的“持人情性”的作用。在這里,劉勰在引用了《詩緯》的“詩者持也”之后,緊接著說明詩的“持”,是持人情性,即詩能扶持、持守或把握人的情性而不使有失,也就是“持之使正”之意。正如孔穎達對“持”的理解發(fā)揮,“為詩所以持人之性,使不失隊(墜)”。并且,劉勰以孔子評論《詩經(jīng)》的“思無邪”之說,來概括《詩經(jīng)》三百篇的要義在于“無邪”。所謂“無邪”,邢昺《論語注疏》曰:“詩之為體,論功頌德,止僻防邪,大抵皆歸于正,故此一句可以當之也?!币虼耍对娊?jīng)》三百篇的“無邪”,就是說《詩經(jīng)》中都是“持人情性”,而無“淫邪”之失、歸于正道的詩歌。劉勰將孔子評《詩經(jīng)》的“無邪”,作為他把“詩”訓為“持”的最有力的依據(jù)。
《明詩》篇引用和吸收了《詩緯》的“詩者持也”說,這不僅是對詩這一文體的“釋名以章義”,而且還成為《文心雕龍》詩論的一個核心觀點。從劉勰的“明詩”中,我們還可進一步看出詩的“持”的具體內(nèi)涵及其意義。《明詩》篇在引用了“詩者持也”之后,又發(fā)揮詩的“持”在于“持人情性”。而詩能夠具有“持人情性”的功能和作用,首先要求詩歌表現(xiàn)“順美匡惡”的思想內(nèi)容。在劉勰看來,“順美匡惡”這是詩歌創(chuàng)作必須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睹髟姟菲诘谝欢蔚摹搬屆哉铝x”之后,便是“原始以表末”,闡述說明詩歌的源流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劉勰突出了詩的“順美匡惡”。如劉勰認為大禹治水成功,太康荒淫無道,這個時期便產(chǎn)生了“九序惟歌”和“五子咸怨”的詩作,因而“順美匡惡,其來久矣”,歌頌美德,匡正過失,是詩歌所應該表現(xiàn)的思想內(nèi)容,也是我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因此,《詩經(jīng)》“四始彪炳,六義環(huán)深”;屈原的楚辭則有“諷怨”、“為刺”的內(nèi)容;漢代韋孟的《諷諫詩》“匡諫之義,繼軌周人”;張衡《怨詩》“清典可味”;魏晉應璩《百一詩》“獨立不懼,辭譎義貞”等等,劉勰的這些評論強調(diào)了詩的諷諭美刺的作用。同樣,在《樂府》篇,在談到樂府詩的性質(zhì)時,劉勰指出:“夫樂本心術(shù),故響浹肌髓;先王慎焉,務塞淫濫。敷訓胄子,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動八風?!币魳肥潜磉_人的心情的,它可以滲入到人的靈魂深處,因而先代帝王對此十分重視,一定要防止邪亂、失當之樂,以使樂能感天動地,教化民眾。劉勰對樂府詩性質(zhì)的論述與“詩者持也,持人情性”的理論是相一致的。在劉勰看來,詩的“持人情性”的作用,是通過詩的“順美匡惡”的思想內(nèi)容來實現(xiàn)的,因而他強調(diào)詩的“順美匡惡”,并予以了高度的評價。反之,則予以了否定。如對玄言詩,《明詩》篇曰:“江左篇制,溺乎玄風;嗤笑徇務之志,崇盛亡機之談?!庇捎谛栽娡耆撾x了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而沉湎于空談玄理之中,喪失了我國詩歌的“順美匡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劉勰因此而否定了玄言詩。又如,對于山水詩的創(chuàng)作,劉勰肯定它是“體有因革”的產(chǎn)物,而且山水詩“圖狀山川,影寫云物,莫不纖綜比義,以敷其華,驚聽回視,資此效績”。山水詩運用比的手法,作品形象鮮明生動,但它缺少的卻是《詩經(jīng)》、楚辭那樣的“諷兼比興”的傳統(tǒng)。從劉勰的這些詩論中,明顯地可以看出他對詩的“順美匡惡”的重視和強調(diào),而這一點是與“詩者持也”說密切相關(guān)的。
其次,劉勰在論述詩的“比興”手法和詩的“典雅”風格時,也同“詩者持也”說聯(lián)系了起來?!氨扰d”是我國古代批評家從《詩經(jīng)》的創(chuàng)作中總結(jié)歸納出來的兩種基本的表現(xiàn)手法,劉勰雖然也把“比興”作為詩的表現(xiàn)手法來研究,但是他把“比興”的手法同諷諭美刺的內(nèi)容結(jié)合起來,更強調(diào)詩的“持人情性”的教化作用?!侗扰d》篇曰:“比則畜憤以斥言,興則環(huán)譬以記諷。”“觀夫興之托喻,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比興》篇還以《關(guān)雎》和《鵲巢》兩詩為例,具體說明了“興”的手法的特點。劉勰重視“比興”,實際上就是重視運用“比興”手法,而使詩具有諷喻美刺的內(nèi)容,從而發(fā)揮“持人情性”的作用。此外,在劉勰看來,詩歌能具有“詩者持也,持人情性”的作用,在藝術(shù)風格上必須具備典雅正宗的特點。《體性》篇劉勰概括“八體”,即八種風格類型。其中“一曰典雅”,所謂“典雅者,熔式經(jīng)誥,方軌儒門者也”,即典雅的風格來自于取法儒家經(jīng)典的風范,遵循儒家思想的軌跡。劉勰將“典雅”置于“八體”的第一體,說明其對“典雅”風格的推崇和提倡。與“典雅”風格相反,則是“新奇”和“輕靡”。所謂“新奇”和“輕靡”,就是漠視傳統(tǒng),追求新奇,文辭浮華,內(nèi)容淺薄?!靶缕妗焙汀拜p靡”的風格不僅與劉勰所提倡的“典雅”風格不相吻合,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劉勰認為這種詩歌風格不宜于發(fā)揮詩的“持人情性”的作用。因此,《詮賦》篇在總結(jié)賦的“敷理以舉統(tǒng)”時,在提出“文雖新而有質(zhì),色雖糅而有本,此立賦之大體也”的同時,劉勰又特別強調(diào):“然逐末之儔,蔑棄其本,雖讀千賦,愈惑體要;遂使繁華損枝,膏腴害骨,無貴風軌,莫益勸戒?!庇纱丝磥?,劉勰提倡典雅,反對奇詭、浮靡,實質(zhì)上還是要發(fā)揮詩的“詩者持也,持人情性”的作用。
最后,對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所抒發(fā)的情感,劉勰除了提出“情志統(tǒng)一”說以外,還作了特別的要求和規(guī)定。如強調(diào)詩歌創(chuàng)作本源于人的情感抒發(fā),提出“為情而造文”,反對“為文而造情”。為情而作的詩歌,應該具有諷諭美刺的傳統(tǒng),而不能是沽名釣譽之作。并且,詩人的情感表達要真誠,“情信而辭巧”、“情深而不詭”,情感要真摯深厚,而不能是虛情假意,為情之作要簡約真實,做到“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等等,這些理論都與“詩者持
也”說是相聯(lián)系的。
四、對《詩緯》的“酌乎緯”
讖緯的荒誕不經(jīng)同儒家的“不語怪力亂神”是相違背的,因而自其形成之后就不斷遭到否定和批判。然而,讖緯也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劉勰提出的“酌乎緯”,是指讖緯的“有助文章”,同時它還包含《詩緯》的有益詩論。
自緯書在西漢末年形成、到東漢盛行以后,一直遭到有識之士的抨擊,所謂“桓譚疾其虛偽,尹敏戲其深瑕,張衡發(fā)其僻謬,荀悅明其詭誕”。而東漢末王充的《論衡》,就是針對讖緯虛偽荒誕而著述的,因而其宗旨為“疾虛妄”。從劉宋開始,讖緯受到禁止,“至宋大明中,始禁圖讖,梁天監(jiān)已后,又重其制”。然而實際是禁而未止,仍然相當流行。如沈約撰《宋書》,專門列有《符瑞志》;蕭子顯撰《南齊書》,也有《祥瑞志》等。在這種情況之下,劉勰的《正緯》篇專門指出了以“緯”亂“經(jīng)”的現(xiàn)象,批判了讖緯的“乖道謬典”、“無益經(jīng)典”。讖緯遭到嚴加禁毀,是在隋煬帝即位之后,自此讖緯之說銷聲匿跡,緯書也大多散失。
雖然讖緯虛假詭異、荒誕不經(jīng),不斷受到人們的指責和批判,然而讖緯對這一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學術(shù)研究,包括文學藝術(shù)都具有很大的影響。正如劉勰在《正緯》篇中所指出的,讖緯“無益經(jīng)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來辭人,采摭英華”。關(guān)于讖緯對漢魏六朝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在李善的《文選》注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李善在《文選》注中,對這一時期文學作品征引緯書的情況,一一加以注明。通過李善的這些注,我們可以看到,讖緯對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十分普遍的,這些文學作品所征引的緯書有七十多種,征引緯書達數(shù)百條之多,涉及詩、賦、文等多種文體,其中尤以賦受讖緯的影響最為明顯。從作家來看,這一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如揚雄、班固、張衡、王粲、曹丕、曹植、嵇康、潘岳、左思、張華、陸機、謝靈運、沈約、任昉、劉孝標等等,在他們的作品中,都有引用緯書的現(xiàn)象。因此,劉勰的“正緯”,既指出了讖緯的“無益經(jīng)典”,又認為其“有助文章”。因為讖緯的“事豐奇?zhèn)?,辭富膏腴”,緯書中記載的事物奇異豐富,語言又形象生動,因而影響了當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不僅如此,緯書中尤其是《詩緯》對這一時期的文論思想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劉勰的“酌乎緯”,即“芟夷譎詭,糅其雕蔚”,剔除讖緯的虛假詭異,而吸取其精華文采。
對讖緯的“酌乎緯”,從而使劉勰在《明詩》篇中采用了《詩緯》的“詩者持也”說?!霸娬叱忠病闭f與傳統(tǒng)的“詩言志”說提法不同,但是實際上它是對“詩言志”說的補充和發(fā)展。如劉勰在《明詩》篇一開頭就提出了傳統(tǒng)的“詩言志”說:“大舜云:詩言志,歌永言?!倍霸娬叱忠?,持人情性”之說,則是在“詩言志”說的基礎上進一步的發(fā)揮。比較兩者,“詩言志”說是就創(chuàng)作主體的詩人而言的,強調(diào)的是詩所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而“詩者持也”說,則提出了詩對接受者的情性的影響,突出了詩的社會功能和作用。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抒發(fā)詩人志向、理想的詩歌能夠具有扶持、端正人的情感、性情的作用,這就是劉勰對詩體名稱的解釋和對詩體意義的認識。顯然,在劉勰看來,傳統(tǒng)的“詩言志”說還不能全面地概括詩的特性,因此,他要采用《詩緯》的“詩者持也”說,作為“詩言志”說的補充。這樣,在《文心雕龍》的詩論中,劉勰將“詩言志”、“詩緣情”與“詩者持也”說綜合起來,從而形成其詩歌理論。
《詩緯》作為緯書中的一種,它對于漢魏六朝的文論思想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當我們在批判緯書的虛偽詭異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其中所蘊含的對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理論發(fā)展的有利因素?!白煤蹙暋斌w現(xiàn)了劉勰對讖緯的科學而辯證的態(tài)度,也表明了他作為一個文學理論家的卓識慧眼。從“酌乎緯”中,可以啟發(fā)我們對讖緯、《詩緯》,及其對漢魏六朝文論影響的正確認識。
*資金項目:國家“985工程”“漢語言文學與民族認同”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基地。
①班固《漢書·夏侯始昌傳》:“夏侯始昌,魯人也。通《五經(jīng)》,以《齊詩》、《尚書》教授。自董仲舒、韓嬰死后,武帝得始昌,甚重之。始昌明于陰陽,先言柏梁臺災日,至期日果災。時昌邑王以少子愛,上為選師,始昌為太傅?!保ㄖ腥A書局1962年版,第3154頁)
②③(33)(37)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172頁,第3170頁,第3173頁,第3170頁。
④陳喬樅:《三家詩遺說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25頁。
⑤陳喬樅:《詩緯集證》,《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61頁。
⑥范曄《后漢書·樊英傳》李賢注曰:“七緯者,《易》緯《稽覽圖》、《乾鑿度》……《詩》緯《推度災》、《汜歷樞》、《含神霧》也?!保ㄖ腥A書局1965年版,第2721頁)《詩緯》有三種,從李賢注說,但這與《隋書·經(jīng)籍志》的記載卻不相符合?!端鍟そ?jīng)籍志一》載:“又有《七經(jīng)緯》三十六篇,并云孔子所作,并前合為八十一篇。而又有《尚書中侯》、《洛罪級》、《五行傳》、《詩推度災》、《汜歷樞》、《含神霧》、《孝經(jīng)勾命決》、《援神契》、《雜讖》等書?!保ㄖ腥A書局1973年版,第941頁。)據(jù)此記載,《詩緯》應有《詩緯》、《推度災》、《汜歷樞》和《含神霧》共四種。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日本學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所輯《緯書集成》,《詩緯》就有《含神霧》、《推度災》、《汜歷樞》和《詩緯》四種。
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⒄⒅⒆⒇(21)(22)(24)(28)(30)(32)(34)(35)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1頁,第479頁,第466頁,第465頁,第460頁,第460頁,第461頁,第463頁,第463頁,第479頁,第472頁,第464頁,第469頁,第480—481頁,第486頁,第464頁,第537頁,第464頁,第464頁,第583頁,第480頁,第583頁。
(23)(38)(39)(40)(43)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3頁,第63頁,第171頁,第174頁,第340頁。
(25)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6頁。引文中“人心之操也”句,據(jù)《太平御覽》卷六〇九補。
(26)王充:《論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32頁。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頁,第347頁,第48頁,第48—49頁,第64頁,第49(27)(42)(44)(49)(50)(51)(52)(53)(54)(55)(56)(57)(59)(60)(62)(64)(65)(66)(67)頁,第395頁,第394頁,第308頁,第81頁,第347頁,第493頁,第29頁,第29頁,第29頁,第29頁,第29頁,第29頁,第48頁。
(29)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影印版,第642頁。
(31)(47)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頁,第5頁。
(36)班固《漢書·翼奉傳》:“臣聞之于師……知下之術(shù),在于六情十二律而已。北方之情,好也;好行貪狼,申子主之。東方之情,怒也;怒行陰賊,亥卯主之。貪狼必待陰賊而后動,陰賊必待貪狼而后用,二陰并行,是以王者忌子卯也?!抖Y經(jīng)》避之,《春秋》諱焉。南方之情,惡也;惡行廉貞,寅午主之。西方之情,喜也;喜行寬大,巳酉主之。二陽并行,是以王者吉午酉也?!对姟吩唬骸崭??!戏街椋瑯芬?;樂行奸邪,辰未主之。下方之情,哀也;哀行公正,戌丑主之。辰未屬陰,戌丑屬陽,萬物各以其類應?!保ㄖ腥A書局1962年版,第3168頁)
(41)蕭統(tǒng):《文選》卷一七,《四部精要》16集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39頁。
(45)黃侃:《文心雕龍札記》,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3頁。
(46)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69頁。
(48)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卷二,《四部精要》2經(jīng)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61頁。
(58)劉勰《文心雕龍·序志》:“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師乎圣,體乎經(jīng),酌乎緯,變乎騷,文之樞紐,亦云極矣?!保ㄖ苷窀Α段男牡颀堊⑨尅罚嗣裎膶W出版社1981年版,第535頁)
(61)魏徵:《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941頁。
(63)魏徵《隋書·經(jīng)籍志一》載:“煬帝即位,乃發(fā)使四出,搜天下書籍與讖緯相涉者,皆焚之,為吏所糾者至死。自是無復其學,秘府之內(nèi),亦多散亡?!保ㄖ腥A書局1973版,第941頁)元明時有人開始輯佚,現(xiàn)有明孫瑴《古微書》、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等有輯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有日本學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所輯的《緯書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也出版有《緯書集成》。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 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