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文言短篇小說《江城》與俚曲《禳妒咒》對比,分析在同一題材的基礎上二者的創(chuàng)作變化,其中包括敘述文本內(nèi)容的變化、敘述視角的變化、語言風格的變化。
關鍵詞:江城;禳妒咒;敘述;視角
中圖分類號:I207.37文獻標識碼:A
蒲松齡作為一位知識分子,對于家庭倫理關系有自己深刻的體驗。在蒲氏兄弟分家之前,家庭關系非常復雜。在《述劉氏行實》里蒲松齡在頌揚其妻賢惠的同時,不時地對其他蒲家媳婦頗有微詞:“劉氏入門最溫謹,樸訥寡言,不及諸宛若慧黠,亦不似他者與姑悖傒也。太孺人謂其有赤子之心,頗加憐愛,到處逢人稱道之。冢婦益恚,率娣姒若為黨,疑姑有偏私,頻偵察之,而太孺人素坦白,即庶子亦撫愛如一,無暇可蹈也。然時心虛舟之觸為姑罪,呶呶者竟長舌無已時?!睂懴麓硕挝淖謺r的蒲松齡已74歲,依然對于當年的情境耿耿于懷,可以想像當時蒲家兒媳之間關系之復雜,以致使蒲松齡受到嚴重刺激,在事過多年以后依然難以釋懷。
另外,在蒲松齡生活的周圍,家庭關系惡劣的不在少數(shù),以致有如此說法:“每見天下賢婦十之一,悍婦十之九。”甚至有些就是蒲松齡的朋友。比如他有一個朋友叫王鹿瞻,其父被他的妻子趕出家門,客死旅邸。天性耿直的蒲松齡當然看不過去,便累幅直陳進行質(zhì)問:“兄不能禁獅吼之逐翁,又不如孤犢之從母,以致云水茫茫,莫可問訊,此千人共指!”蒲松齡對于悍婦的痛恨與憤怒通過耳聞目睹這樣一些類似的真實情況而與日俱增,形成一種難以壓抑的沖動,促使他不斷地思考這個問題,并把這種思考表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這便催生了諸如《聊齋志異》里的《馬介甫》、《江城》、《珊瑚》等以及俚曲里的《禳妒咒》、《姑婦曲》。本文擬以《江城》、《禳妒咒》為對象,來分析二者創(chuàng)作上的變化。
一、敘述文本內(nèi)容的變化
《禳妒咒》在《江城》的基礎上,對其內(nèi)容作了部分增改。據(jù)統(tǒng)計,在《江城》中沒有而在《禳妒咒》里加進的內(nèi)容有如下幾回:第一回《開場》、第二十二回《奪門》、第二十三回《秋捷》、第二十四回《撻廚》、第二十五回《喜聚》、第二十八回《納婢》、第三十一回《錦歸》、第三十二回《賀子》、第三十三回《祝壽》。
我覺得《開場》、《奪門》、《秋捷》、《撻廚》四回的增加,表明蒲松齡對于江城的態(tài)度有些微妙的變化。如《江城》表現(xiàn)的是在因果報應的總體框架之下的對于悍婦的憤慨,其篇末異史氏云:“人生業(yè)果,飲啄必報,而唯果報之在房中者,如附骨之疽,其毒尤慘?!倍搅恕鹅手洹防?,蒲松齡的思考則更深了一層。在第一回的《開場》里,作為敘述人代言人的丑角以戲謔的口吻分析了怕老婆的原因:“想當初把我嫁,一朵鮮花才摘下。口里一口糯米牙,頭上一頭好頭發(fā);臉兒好象芙蓉子苗,金蓮不夠半揸大。白綾裙綠褂,傳的影上的畫,出的門支的架,扎裹起來愛煞人,好象一尊活菩薩。你說該怕不該怕?!逼拮觿偧捱^時青春年少且又貌若天仙,怕她是很自然的,另外又分析怕老婆的原因還有:“再加上生男育女,又著她受苦遭難”、“況且是丈人丈母用心用意,其情難報?!薄皩W著賭博指著贏”,被老婆教訓上一百小鞋底子。這些都使人在笑聲里認識到怕老婆對于男人來說并不全是一種恥辱,而是有一定的合理性。蒲松齡隨著人情世故閱歷的不斷豐富,在年事日高之后逐漸認識到一些婦女教夫甚嚴,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大概他也曾經(jīng)見過有些婦女太軟弱,無力管教自己的丈夫,以致有些男人在外吃喝嫖賭,這可能是蒲松齡對悍婦進行部分肯定的原因。
在高蕃赴王子雅賞梅之約被江城發(fā)現(xiàn)之后,便被江城鎖在房里,日日念書,這也得到公婆的認可。但由于宗師提前下道,才有《奪門》這回戲,我覺得這回戲添得并不怎么高明,是說江城虐夫?只是把高蕃鎖起來讀書而已??赏瑫r又要造成江城與眾人對立的局面。這回戲充其量起的作用是增強文本演出時的熱鬧性,引起觀眾欣賞的興趣,而對于劇情發(fā)展的作用可以說是微乎其微。而《秋捷》、《喜聚》可以說部分是由于江城管教而使高蕃終于有所成就的結(jié)果。
而《撻廚》一回的添加,我覺得使《禳妒咒》比之《江城》增色不少。高家的廚子是一個慣會見風使舵、揩油占便宜的小人,他總結(jié)自己做廚子的五項原則是讒、懶、尖、奸、貪。因為江城不得公婆歡心,廚子就把江城列入不必用心為其做飯的行列:“這可就生硬腥臟,取俺的尊便去做。”平時給江城做飯是一天兩頓,少油沒鹽,上下頓沒什么變化。等到高蕃中了舉人,江城成了奶奶以后,“一日三頓,一頓就換一樣?!苯沁@才明白過來以前廚子根本沒把她當回事,不免勃然大怒,讓人把廚子打了個半死。雖然江城的這個行為受到公婆痛心疾首的否定,但由于有了前面廚子自己的那段自白,使我們不能不感到江城打這個廚子雖然不怎么體面,不過這也是廚子自找的。
在受點化之前,江城是一個悍婦加妒婦的形象出現(xiàn)的,這在《江城》和《禳妒咒》里是一致的,但二者對江城行為譴責的程度又是不一樣的,小說好像對江城的譴責程度更為強烈,比如江城父母被氣死之后,江城“亦不臨吊,唯日隔壁噪罵,故使翁姑聞。”實在是良心全無,而到了《禳妒咒》里,卻做了改動,江城父母只是怕女兒被再次休回娘家,所以找了個地方躲了起來。江城雖然依然是一個悍婦、妒婦,但其悍妒是有限度的,而高蕃自身召妓,與陶家小媳婦幽會,與蘭芬調(diào)情,未必就見得高尚到哪里去。綜觀江城的種種劣跡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撾公、裝妓、毆姊、毒友、男裝、觀劇、撻廚、虐妒。撾公是在追打高蕃時,誤打了公公,而高蕃挨打則是前世的因果報應;毆姊,是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丈夫;裝妓和男裝,按當時的標準來說為妒的表現(xiàn),為七出之首,但卻依然讓人在江城的妒中看到她的聰明機智和可愛之處來;于眾目睽睽之下站在小凳子上看人耍猴,在當時人是有傷風化的,所以把公婆氣得直哭;撻廚,是事出有因;而“虐妒”才是江城悍妒的極致,并且毫無值得原諒之處。而這時,高公、高母受菩薩夢示,日頌佛號一千聲,已經(jīng)快把前世的冤孽消解盡了。在江城表面的悍妒之下含有許多戲劇性的成分,這在《裝妓》、《毆姊》、《毒友》、《男裝》、《觀劇》、《撻廚》里,有不同程度的表現(xiàn)。這些與第一回丑角的《開場》結(jié)合起來,可以明顯讓人感到蒲松齡在對江城進行總體否定的同時卻又部分流露出對這個人物壓抑不住的偏愛。
《納婢》、《錦歸》、《賀子》、《祝壽》四回的增加,是為了迎合俚曲的特定演出對象而加的。在《江城》里,受過老僧點化之后的江城,成了一個符合當時社會標準的賢婦:孝敬、不妒,又因前世鼠子的稟性而“勤儉,又善居積”。敘事在高蕃中舉、一妻一妾的美滿結(jié)局中很快就結(jié)束了,閱讀起來讓人覺得干凈利索,這樣符合小說的閱讀要求。而俚曲的主要演出對象是家庭婦女,所以在《禳妒咒》里,江城被點化之后,有更多的敷衍情節(jié)。江城轉(zhuǎn)眼變成賢婦,連續(xù)為高蕃納婢買妓,構(gòu)成當時社會成功男性理想的一妻二妾家庭模式,而高蕃又選了翰林錦歸。蘭芳管家有方,春香喜得貴子,并被高公夢示為以后會做尚書,而高公高母被神仙張三瘋預言會長壽。雖然這些情節(jié)在現(xiàn)代的讀者看來顯得很庸俗,但一方面這是蒲松齡個人理想中的生活狀態(tài),另一方面也是當時社會一般老百姓可以想像的最美好的結(jié)局,這樣可以使俚曲的觀眾在心理上獲得一種潛在愿望得到滿足的欣賞愉悅。
二、敘述視角的變化
《江城》作為文言短篇小說,作品的主體部分采用流動的視角來敘述故事,即從作品全局看,其敘述的視角是全知的,而從作品局部看,其敘述視角又是限知的,以角色視角的限知在流動中共構(gòu)成敘述視角的全知。如高蕃成年后與江城第一次相見時,是這樣描寫的:“一日,生于隘巷中,見一女郎,艷美絕俗,從小鬟,僅六七歲。不敢傾顧,但斜睨之。女停睇,若欲有言。細視之,江城也。頓大驚喜。”江城的美是高蕃眼中的美,江城欲言又止的情志也是高蕃眼中所見。通過限知視角的運用,充分真實地表達了對于江城美麗的感受,從而才引發(fā)后來所有一切故事的發(fā)生。另如江城得知高蕃想與陶家婦幽會后,便在高蕃滅燭后自己進入了房間,這一切都是在高蕃不知道的情況下發(fā)生的,而是從江城的視角來描寫。怒火中燒的江城在黑暗中一言不發(fā),靜看自己丈夫的表演。在高蕃說出“夙昔之愿,今始得遂,何可睹面而不識也”之后忍耐不住“促火一照”,才發(fā)現(xiàn)是江城。這樣就產(chǎn)生了強烈的喜劇效果,讓讀者不滿于江城的同時也不能不感到她的可愛。在高蕃的另外一次艷遇中,即高蕃接受了王子雅的邀請,去其酤肆中賞梅,也采用的是限知視角敘述。先是高蕃“托文社,稟白而往”。然后是與蘭芳色援神與,“欲去不忍,欲留不敢,心如亂絲,不可言喻”。讓讀者直窺其內(nèi)心,了解到他湎于美色而又有所畏懼江城而不敢的矛盾心理。之后“傾頭耳語,醉態(tài)益狂,榻上胭脂虎,亦并忘之”。借助酒力,高蕃拋除了畏懼,而醉心于美色之中。這便使后面的情節(jié)更具戲劇變化性。夜色已瀾,酒客愈稀,“惟遙作座一美少年,對燭獨酌”, 高蕃此時并未留意這位美少年是誰,因為此時已沉醉于蘭芳的美色之中而無暇去關心周圍的一切。直到小鬟的出現(xiàn)才使他從溫柔鄉(xiāng)中猛醒,意識到那個美少年就是江城所妝。限知視角的穿插使用使行文搖曳多姿,既貼近人物心理,又產(chǎn)生讓人意料不到的敘述效果。在故事的結(jié)尾,作為講述故事的敘述人隱退,而代之以作者以異史氏的面目直接出面說話,對悍婦這種社會現(xiàn)象發(fā)表自己的判斷性評論。其結(jié)果未必見高明到哪兒去,但這卻是作者有意識的一個行為,向讀者面對面地表達他的態(tài)度,表達他對于悍婦存在的感慨。
而在《禳妒咒》里,由于寫作的體裁發(fā)生了變化,由原來的文言小說變?yōu)橘登F阉升g的俚曲分為兩類:一類是由一個說唱人一直講唱下去,文本的各個人物的活動、對話、以及心理活動全部通過說唱人的說唱表達出來。而另一類是分角色演出,每個人物都有演員扮演。《禳妒咒》很明顯屬于后者,所以敘述視角便受到很多限制,因為有人物的自然表演,敘述者的存在便成了多余,《禳妒咒》里面只有一些簡單的人物上下場、動作的提示,其余的便是角色自己的語言。但是,敘述人雖然消失了,同時卻又隱而不退,借其中的人物代言,代替不能露面的敘述人作一些相關的交代。如第一回《開場》的“丑”與故事本身的發(fā)展沒有任何關系,他只是作為敘述人的化身而出現(xiàn)的,通過他的口頭敘述表達了敘述人對于男人怕老婆的的矛盾心理,即一方面承認其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加以無可奈何之后的自嘲與嘲他。在戲文正式開始后,由于敘述人的化身丑角無法再挺身而出,所以只好借角色自身把敘述人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如人物的自報家門,自己敘述事情的原由等,像高公、高母上場的自我介紹:“年歲周花甲,鬢邊白發(fā)生;有子萬事足,無妾一身輕。咱家姓高名猷,字是仲鴻,本貫臨江府峽江縣。俺本宦官后人也,家有萬金產(chǎn)業(yè)。我合夫人周氏,都是六十余歲。五十上生了一子,叫小長命。自從讀書,起個名字叫高蕃。可喜他聰明俊秀,今年方才十歲,已是成了文章,也是一件好事?!备吖吣缸约翰粫@樣說話的,而是他們的視角和敘述人的視角疊在一起的結(jié)果。類似的情況在文本中還有很多。但是在《禳妒咒》里,我覺得其中的一段話極為讓人費解,這便是高蕃和蘭芳在一起喝酒時的一段:“這一個暗蹴金蓮,那一個笑上眉間,兩家都把心緒亂。啞謎兒暗會心間,眉眼把情傳,做手勢背不的旁人看。合座人吃酒猜拳,他兩個意惹情牽,看情勢也顧不的王法犯。”前后并無提示這是誰在說話,那只能解釋為作者在寫作時暫時忘了敘述人的隱匿身份,而忽然間現(xiàn)身亮相,直接進行解說。
三、語言風格的變化
《江城》作為文言短篇小說,主要是供人案頭閱讀,語言精粹洗練、明快利落,卻又敘述委曲,使行文搖曳生姿。如用巴豆毒王子雅一段,現(xiàn)在讀來依然覺得栩栩如生,“同窗王子雅過之,宛轉(zhuǎn)留飯。飲間,以閨閣相謔,頗涉狎褻。女適窺客,伏聽盡悉,暗以巴豆投湯中而進之。未幾,吐利不可堪,奄有氣息。女使婢問之曰:‘再敢無禮否?’始悟病之所自來,呻吟而哀之。則綠豆湯已儲待矣,飲之乃止。從此同人相戒,不敢飲于其家?!蓖踝友乓蚤|閣相謔,沒料到屏后有耳,遂受到巴豆湯的“款待”。江城雖是過分,但王子雅不能不說是咎由自取。在受盡巴豆的折磨之后,還要讓他明白禍因從何而來。明白到是禍從口出之后,只能“呻吟而哀之”,而此時“則綠豆湯已儲待矣”?!皟Υ倍质惯@段敘述神采倍出,讓人明白江城只是想教訓一下高蕃這位愛胡說八道的朋友。說不定在投巴豆的同時,已命令婢子熬綠豆湯,讓他嘗嘗厲害之后再給他解除痛苦,否則哪能那么快就來的綠豆湯呢?
而《禳妒咒》由于其創(chuàng)作觀對象不同,語言充滿了民間氣息。賓白自然是非常口語化,而唱詞也是盡量通俗化,甚至直接借鑒民間小調(diào)。如高蕃到王子雅處喝酒時,吳麗華唱的十二月曲:“正月一年新,正月一年新,火樹銀燈處處春。寂寞錦屏人,憔悴煞誰相問?半掩繡房門,半掩繡房門,別君愁緒亂紛紛。紅袖掩朱唇,漫漫將牙兒印”,就屬于歌唱男女艷情的俗曲。高蕃兩次唱的《五更天》,蘭芳的小丫頭唱的《十和解》,雖演唱內(nèi)容不一樣,但都屬于此類民間小調(diào)。
如果僅僅是通俗化、口語化,那還算不上什么佳作。能在通俗化、口語化的基礎上不時點染上一些精彩詞句,使全文生色,那才算是成功的通俗文學作品。這在俚曲里也有充分的表現(xiàn)?!鹅手洹返拿钫Z雋句,全文不少。這里僅分析兩例。像高蕃秋捷后,高母要江城以后給高蕃些體面,江城這樣回答:“他大了,俺就不大么?[玉娥郎]像爹娘把他嬌,任逍遙,荒疏難把考官嘮,爹若不害臊,早玩晚又嫖,這時娘也要把氣啕。他又輕犯把俺誚。怎不焦,又不是相交,光把瞎話叨,惹閑氣都是他自己招。弄鬼就吃敲,閣老也難逃,常言道水兒長船兒高?!被钌粋€伶牙利齒的小媳婦。又如高蕃錦歸之后,江城為了撮合他和蘭芳,便把門鎖了,門外的高蕃雖然以前也被鎖在外面過,但那是因為和蘭芳調(diào)情而受到的懲罰。兩次雖都關在門外,但含義卻天地迥別。所以第二次被關在外面的高蕃心里充滿了幸福感。他是這樣表達他的幸福的:“這不閃了我露地里了么?[黃鶯兒]整歲隔山河,好夫妻恩愛多,全然不想第二個。這天還暖和,這檐前是舊窩,不開門只在檐邊坐。蒙撮合,奈俺心里不愛卻如何!娘子不開門,檐下也是下官的熟徑,就此坐下便了?!彪m然是“舊窩”,但事過境遷,含義完全不一樣了,可以讓人真切體會到高蕃心情的愉悅輕快。尤其是“娘子不開門,檐下也是下官的熟徑”這一句,寓諧于莊,幽默詼諧,讓人忍俊不禁,不能不讓人佩服蒲松齡對于語言杰出的駕御能力。
四、結(jié)束語
文言短篇小說與通俗俚曲有著不同的創(chuàng)作體制與創(chuàng)作對象,這就首先決定了二者的創(chuàng)作存在著天然的差異。蒲松齡對于文言短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主要集中于中青年時期,而對于俚曲的創(chuàng)作則集中于晚年時期,時間的流逝使蒲松齡對于問題的思考趨于深化,從而使二者之間的差異更加擴大,使這兩種不同體裁的作品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督恰放c《禳妒咒》雖然表現(xiàn)的是同一內(nèi)容的作品,但由于有這些差異的存在,就形成了兩篇遙相對應、而又有所變化的藝術精品。
(責任編輯 李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