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不愿攀爬“文壇”、只愿俯身“文攤”的作家,趙樹理一直把“老百姓喜歡看”作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追求。而他在與農(nóng)民群眾長期深入的接觸中發(fā)現(xiàn),“五四以來的新小說和新詩一樣,在農(nóng)村中根本沒有培活了”,①廣大農(nóng)民群眾所欣賞的還是評書、鼓詞、秧歌劇等藝術形式。這使他意識到,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在農(nóng)民群眾中有著深厚的基礎,要想使廣大農(nóng)民讀者樂于讀自己的作品,就必須借鑒這些藝術形式。經(jīng)過長期的創(chuàng)作實踐,趙樹理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古典白話小說的“擬書場格局”,并將其改造為更適合廣大農(nóng)民群眾需要、也更有藝術價值的“現(xiàn)代評書體”。
“擬書場格局”是中國古典白話小說的基本敘事格局。中國古典白話小說起源于話本,而話本作為“說話”人的底本,必須適應“書場說話”的需要,由此形成敘事上的一些特點,如敘述者顯身不介入的全知視角、故事情節(jié)完整并按單線連環(huán)的方式展開、“入話”、“煞尾”、“詩贊”(或“文贊”)等固定套路等等。話本的這些特點直接影響了明代的擬話本和明清章回小說,并由此形成了中國古典白話小說不同于西方小說的獨特敘事格局。
趙樹理小說對“擬書場格局”的繼承是十分明顯的,例如第三人稱的全知敘述視角、完整而線索清楚的故事情節(jié)、注重人物形象塑造和性格刻畫、使用口語化的語言等等。然而,趙樹理對“擬書場格局”的繼承不是照抄照搬,而是一種揚棄和超越,是在繼承的同時進行了新的創(chuàng)造。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第一,在敘述視角上,吸收了“五四”新小說的敘述方式,將“擬書場格局”中敘述者顯身不介入的全知視角,改造為敘述者不顯身不介入的全知視角。
縱觀趙樹理的小說創(chuàng)作,雖然也有中國傳統(tǒng)白話小說的那種敘述者顯身不介入的全知敘述方式(主要有4篇:《孟祥英翻身》、《登記》、《表明態(tài)度》、《賣煙葉》),但絕大多數(shù)(包括《小二黑結婚》在內的90%以上的作品)則采取了敘述者不顯身的敘述方式。君臨于故事之上的“說書人”的消失,使得敘述者不再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價值判斷直接說出來,而是盡量把它融入人物的塑造和情節(jié)的敘述中。但趙樹理在消滅顯在的“說書人”的同時,仍然保留了“說書”的口吻,娓娓道來,親切自然。這種獨特的敘述格局,一方面擺脫了傳統(tǒng)白話小說陳腐的敘述套路和僵化的模式,另一方面仍能適應廣大農(nóng)民群眾的欣賞習慣。趙樹理正是在整合中國傳統(tǒng)白話小說和“五四”新小說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了全新的敘述格局。
第二,徹底拋棄“入話”、“煞尾”、“詩贊”中的詩詞。話本、擬話本以及章回小說中,說話人常常會在這些部分加上一些詩詞或駢文進行點綴。
趙樹理將自己的服務對象明確界定為農(nóng)民群眾,就必須省去俗套,將開篇和行文大大簡化。需要指出的是,趙樹理這樣做的結果,并非像某些研究者所估計的那樣,因為遷就農(nóng)民群眾的欣賞水平而降低了作品的藝術價值。這是因為在中國古典白話小說中,“入話”、“煞尾”、“詩贊”中的詩詞多是一些陳腐舊套,內容多陳詞而不避雷同,大多游離于故事情節(jié)之外,其主要目的是拖延時間和賣弄才學,事實上完全是作品的累贅。趙樹理適應農(nóng)民群眾的需要省去了這些俗套,恰恰是提高了作品的藝術價值。郭沫若曾盛贊,在趙樹理的小說中“章回體小說的舊形式是被揚棄了。好些寫通俗故事的朋友,愛襲用章回體的舊形式,這是值得考慮的?!畢s說’一起和‘且聽下回分解’一收,那種平話式的口調已經(jīng)完全失去意義固不用說,章回的節(jié)目要用兩句對仗的文句,更完全是舊式文人的搔首弄姿,那和老百姓的嗜好是不相干的……作者破除了這種習氣,創(chuàng)出了新的通俗文體,是值得頌揚的事?!?sup>②
第三,將單線結構變?yōu)閺途€結構,使故事情節(jié)更為豐富復雜,主題更加鮮明突出。
中國古典話本、擬話本、章回小說故事情節(jié)大多是單線發(fā)展的,而趙樹理的小說則常常在表面的單線形式下,巧妙地采取了復線結構?!缎《诮Y婚》中小二黑與小芹的愛情故事作為主線,與劉家蛟群眾反惡霸、破除迷信兩條線索相交織;《登記》中艾艾和小晚的故事作為主線,與小飛蛾、燕燕的故事相映襯。趙樹理小說復線結構的成功之處在于,這種結構并沒有干擾和破壞主線故事的完整性,而是使主線故事更加豐富和充實,很好地烘托了主題。
作為趙樹理的朋友和研究者,汪曾祺曾指出:“很多人一提起趙樹理,印象中總以為這是一個‘土’作家。其實不然。……《登記》是為了宣傳婚姻法寫的,但是僅僅是為了‘寫政策’么?這是中國兩代女性的羅曼史,是一首優(yōu)美的浪漫主義的抒情詩。……《登記》不是‘土’小說。它的結構是很‘洋’的。小說開頭寫一大篇羅漢錢的由來,然后才從容不迫地進入故事。這種寫法像梅里美?!?sup>③的確,趙樹理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既注重借鑒中國民間傳統(tǒng),也同樣注重對“五四”新文學傳統(tǒng)和西方文學的借鑒。正是這種兼容并包的態(tài)度,使趙樹理在繼承的同時又有所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了對中國傳統(tǒng)的“擬書場格局”的超越。
①趙樹理《藝術與農(nóng)村》,載《人民日報》1947年8月15日。
②郭沫若《讀了(李家莊的變遷)》,載《北方》1946年第1期。
③汪曾祺《趙樹理同志二三事》,載《北京青年報》1993年12月4日。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