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70年代,由于大興水利工程和旅游業(yè)的興起,在世界范圍內因此而毀掉的古跡要遠多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對古跡的破壞。埃及在尼羅河上游修建了阿斯旺水壩,致使兩座千年神廟毀于一旦,就是其中一個突出的例子。為了保護人類文化與自然遺產,使之免于毀滅,1972年11月16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該公約規(guī)定保護的對象是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公約中提到的“文化遺產”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遺址”三類,顯然它并不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tài)流變的文化遺產。由于這種無形的、活態(tài)流變的文化遺產深藏于民族民間,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tài)的文化基因,因此它體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人類這一偉大的精神創(chuàng)造,其內容和內涵要比物質遺產更為多姿多彩,更加博大深厚。2003年10月1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該公約詳細地界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以及它所包括的范圍。在世界范圍內開展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人類為保護自己的精神家園而開展的一項極其偉大的文化傳承工程。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所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實是絢麗多姿、異彩紛呈。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淵源于中華五千年文明,深深植根于民族民間,是中華民族身份的象征,是培育中華民族認同感的寶貴資源,是促進民族團結、保持國家統(tǒng)一的堅實基礎,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保護好、利用好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延續(xù),對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中國自古就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tǒng),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對民間歌謠進行記錄整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這些土風歌謠與其中的正聲雅樂及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匯集為一,漢代以后競逐漸成為士子無不研讀之“經”。它在收集、整理和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方面所形成的傳統(tǒng),對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以十套“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等為代表性成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績。但真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還是最近四五年來的事情。以2003年文化部、財政部、國家民委和中國文聯(lián)聯(lián)合啟動實施的為期17年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為標志,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始走上全面的、整體性的保護階段。
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同年12月,國務院頒發(fā)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這兩個文件的頒發(fā),對于喚起全民族對祖先留下的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6年元宵節(jié),由文化部等國家九個部委聯(lián)合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承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成功舉辦,社會反響熱烈。緊接著,在2006年6月10日,我國迎來了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響應。在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已日益深入人心。
在全社會普遍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取得重要成績的情況下,我們應清醒地看到,現(xiàn)代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現(xiàn)代交通的拓展和延伸、計算機網絡的密集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向、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遷徙和結集、旅游業(yè)發(fā)展的持續(xù)高漲等,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出現(xiàn)了更多的困難,保護工作形勢十分嚴峻。人們在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的同時,也在消解著珍貴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為了進一步增強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覺性,提高人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意義的認識,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真正走上科學化、規(guī)范化、法制化、合理化的軌道,我們很有必要重視和加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加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出現(xiàn)的各種理論與實踐的問題的思考和總結。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到底有什么樣的價值?今天我們下這么大的力氣來保護它究竟有什么意義?怎樣區(qū)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自然遺產、文化景觀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等多種遺產類型的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如何進行科學的分類?中國和國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與現(xiàn)狀如何?應該怎樣對我國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科學、合理的保護,而不是盲目地、非科學地甚至是破壞性地保護,等等。這些問題是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迫切需要從理論上進行回答的問題。
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十分浩大的、極其復雜的文化傳承工程,其難度確實是非常之大。實施保護工作,首先要對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普查,其次是在普查和科學認定的基礎上,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保護方針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guī)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究實效”的原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為核心,最終建立起科學而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機制。像這樣一個長期而復雜的文化系統(tǒng)工程的實施,離不開切實的科學的理論指導。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建設,也應是整個保護工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編撰完成并即將出版,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理論研究領域,無疑具有開拓性的意義。參加本書編撰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學者,參加過近年來舉辦的一系列國際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討會,并參與了保護工作的實踐和專題性的調查研究,有比較深入的理論思考。同時,在本書編撰的過程中,也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許多著名專家學者熱忱的支持及提供許多很好的意見??梢哉f,這本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本書站在歷史與文化的總體高度,從國際國內兩個視角,全方位地、系統(tǒng)而深入地回答了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關心的問題,而且還切實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工程提供了宏觀的解決問題的思路。這對于啟發(fā)人們更深入地思考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的理論問題,對于科學地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在我看來,這樣系統(tǒng)的概論性著作的問世,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乃至文化遺產學這樣一些應時而興、急切需要、很有前途的新興學科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嘗試和有益的探索。盡管這種嘗試和探索沒有止境,但邁出第一步,總是重要的。
是為序。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