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開頭的短短幾年時間里,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之中。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自進入新世紀以來,逐步走上了全面的整體性保護階段。昆曲藝術、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蒙古國聯(lián)合申報)先后人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5年12月,國務院又頒發(fā)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2006年元宵節(jié),“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在國家博物館隆重舉辦。2006年6月10日,我國迎來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在此之前,國務院正式批準并公布了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已日益深入人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正在朝著更廣闊的領域、更深入的層面拓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發(fā)展,迫切呼喚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化。中國藝術研究院于2001年召開“搶救和保護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座談會”,此后又在2002年、2003年和2004年,連續(xù)三年相繼成功舉辦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和從事保護實踐的人士匯聚北京,深入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問題。我們參與了近年來一系列保護工作的實踐及學術研討活動,更深切地感到保護工作的廣泛開展,迫切需要理論的指導。而我們有責任對保護工作的實踐努力做出理論的總結。正是在這樣的背景和氛圍中,中國藝術研究院王文章院長于2004年9月提議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課題,著手醞釀本課題的研究與寫作,并成立了課題組。經過兩個月的準備,于同年11月,課題組提出了一個初步的寫作提綱,并邀請資華筠、劉魁立、張慶善、華覺明、靳之林、王寧、吳文科、劉文峰、張振濤、馬盛德、王路、方李莉、高新生等20多位院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論證。在充分吸收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我們對提綱做了進一步的修改,并開始分工寫作。到2005年7月,各章作者分別完成了初稿。之后,課題組成員在近幾年來參加一系列保護工作實踐的基礎上,又到廣西、貴州、云南等地進行了實地考察。在考察過程中,得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化廳、貴州省文化廳、云南省文化廳的幫助和支持。課題組成員結合考察中的收獲,對初稿做了修改。課題組成員之間也進行了充分交流、討論和互相修改,一些章節(jié)已修改至第四稿、第五稿。全書基本定稿后,我們特別邀請著名學者烏丙安、劉魁立兩位先生審讀書稿,提出修改意見。他們仔細審閱后,提出了寶貴的建設性意見。課題組成員根據他們的意見,對某些章節(jié)作了修改,最后由王文章、陳飛龍、李心峰對全書又做了一次修改加工,終于完成了本書的寫作。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們閱讀參考了盡可能找到的國內外學者撰寫的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著作和論文。我們對于所引用的材料,均加注或在正文中予以說明。對此,我們對所閱讀和參考的文獻的作者表示感謝。
承擔本書寫作的有:
王文章(第一章)
李世濤(第二章)
程惠哲(第三章)
劉永明(第四章)
宋建林(第五章)
陳飛龍(第六章)
李心峰(第七章)
李榮啟(第八章)
全書由王文章同志統(tǒng)稿并定稿。陳飛龍、李心峰同志參加了統(tǒng)稿,并負責課題組的具體組織工作。本課題的一些編務工作由白荔同志承擔。中國社會科學院李連榮同志曾參加本書第八章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和保護主體”一節(jié)的前期寫作,后因去國外訪問,他留下的寫作任務由李榮啟完成。
值此本書出版之際,謹對給予本書的寫作和出版以幫助和支持的專家學者和所有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部書是從基礎理論方面系統(tǒng)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拓荒之作。同時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這一新興學科的建立所做的基礎性的研究工作和初步的嘗試。課題組成員對這一新的重大課題的探討,力求深入系統(tǒng),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說明問題。但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正在不斷深化,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剛剛起步,加上我們水平的限制,本書肯定存在不完善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將來補充修正。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