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著重闡述了蘇聯(lián)模式和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之間的關系,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深刻認識前者對后者的影響及其后果。由于種種原因,毛澤東曾丟棄“新民主主義論”這一理論創(chuàng)造,他雖曾致力于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但生前基本上沒有擺脫斯大林體制和蘇聯(lián)模式的樊籬。鄧小平在新時期實質性地突破了蘇聯(lián)模式的影響,真正開創(chuàng)了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社會主義開辟了新天地。
[關鍵詞]蘇聯(lián)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
[中圖分類號] D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6470(2007)01-0005-06
要堅持鄧小平理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深刻認識蘇聯(lián)模式同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關系,必須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從蘇聯(lián)模式中掙脫出來,并從體制模式的層次上實質性地突破蘇聯(lián)式社會主義而取得的偉大成就。不深刻認識這個問題,就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左顧右盼,搖搖擺擺,甚至走回頭路。正確地認識蘇聯(lián)模式與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之間的關系問題,無論是對于科學地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還是對于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都是極其重要的。
我們首先必須看到,中國共產黨人和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上曾經有過光輝的思想和獨特的創(chuàng)造,這不僅表現(xiàn)在建立根據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上,而且反映在對于建國后由新民主主義階段發(fā)展到社會主義階段的理論創(chuàng)新上。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毛澤東曾一度丟棄了這一理論創(chuàng)新,而基本“照抄”了斯大林體制,采納了蘇聯(lián)模式,因而走過了一條艱難曲折的探索道路。
一、對新民主主義論和新民主主義階段的放棄
在民主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根據中國領土廣大、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特點,提出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同時,也對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論斷: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義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會主義的革命,這是性質不同的兩個革命過程。而所謂民主主義,現(xiàn)在已不是舊范疇的民主主義,已不是舊民主主義,而是新范疇的民主主義,而是新民主主義”。[1]依據這一理論,毛澤東進一步指出,“中國革命的第一階段”,“其社會性質是新式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要建立以中國無產階級為首領的中國各個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社會,以完結其第一階段”,“然后,將使之發(fā)展到第二階段,以建立中國社會主義的社會”。[2]
在寫成于1940年1月的《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深刻地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國綱領。毛澤東以此教育全黨,中國革命就是將要建設并通過這一新民主主義社會,然后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因此,在建國前和建國初期,這一新民主主義的思想和理論深入人心,建國后就是要建設一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新社會。當時的青年團,其名稱就是“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就是要讓青年一代為實現(xiàn)新民主主義而奮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確定的五星國旗圖案,就是象征中國共產黨領導以及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lián)盟。
然而,到1952—1953年前后,人們被突然告知,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起我們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要進行“三大改造”了。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化是怎么發(fā)生的,幾十年來,這一直是關心我國發(fā)展道路的人們所縈懷于心的。
現(xiàn)在,這一問題已基本清楚,并且也可以公開談論了。這一巨大轉變,就其外因來說,是受斯大林的壓力和蘇聯(lián)模式的影響,就其內因來說,是由于我們革命者常有的革命急性病。我們自身的急性病問題,人們是比較清楚的,而對于1948—1950年間的國際環(huán)境,對于中共和毛澤東當時所遭受的來自斯大林和蘇聯(lián)模式的強大壓力,人們至今往往還不甚了了。
這種強大壓力是同在斯大林指使下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對南斯拉夫和鐵托的批判、攻擊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我們知道,蘇聯(lián)為適應與美國對抗的需要,彌補共產國際解散后所空缺的活動,同時也為加強約束、控制東歐各國黨,于1947年9月在波蘭成立了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由于南斯拉夫共產黨堅持探索本國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沒有照搬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模式,而是根據本國的國情,制訂適合其具體國情的政策,也由于在蘇聯(lián)和南斯拉夫關系中,南斯拉夫堅持維護國家主權,堅持獨立自主,不甘心做蘇聯(lián)的經濟附庸等原因,蘇南關系迅速惡化。蘇聯(lián)領導人為迫使南斯拉夫屈服,對南共采取了強硬蠻橫的高壓政策。鐵托不肯屈服,進行了頑強抵制。這樣,斯大林便于1948年3月從南斯拉夫撤走了所有的蘇聯(lián)軍事顧問和教官。接著,聯(lián)共(布)中央又致函鐵托,全面指責南共領導人及其內外政策,進一步惡化了蘇南關系。1948年6月,蘇聯(lián)通過情報局在羅馬尼亞召開第三次會議,進一步對南斯拉夫施壓。在南共拒絕出席的情況下,會議在聯(lián)共(布)代表的操縱下批判南共及其領導人鐵托“反蘇反共”,指責其走上脫離社會主義的道路。會議甚至把鐵托打成帝國主義的“間諜”,并將南共開除出情報局,造成了國際社會主義的分裂。在此情況下,從1948年六、七月起的一年間,蘇聯(lián)和東歐其他國家撕毀了同南斯拉夫簽訂的一切貿易和經濟協(xié)議,對南斯拉夫實行經濟封鎖。斯大林和共產黨情報局對南斯拉夫和鐵托采取的這一系列行動,都源于鐵托的獨立自主和堅持走自己道路、抵制蘇聯(lián)模式的行動。斯大林這樣做,其用意也在于殺雞給猴看,震懾一切敢于違迕蘇聯(lián)道路和模式、企圖獨立自主的東歐國家和其他黨。
此時,剛剛取得全國革命勝利、正面臨著建國后一系列建設問題的中國共產黨,也從批判鐵托事件中承受著巨大壓力,因為解放戰(zhàn)爭及其以后時期的毛澤東,也曾為斯大林所不信任,被斯大林懷疑為“鐵托第二”。毛澤東在事過七八年之后,在1956年《論十大關系》中講到此事時還說:“仗打起來,對我們半信半疑。仗打勝了,又懷疑我們是鐵托式的勝利,1949、1950兩年對我們的壓力很大。”[3]很顯然,這“壓力”就是指1948—1949年斯大林指使共產黨情報局大反鐵托和制裁南斯拉夫,而給毛澤東和中共所帶來的巨大壓力。
斯大林在二戰(zhàn)剛剛結束、試圖維持同美國的同盟關系時,曾要求東歐各國根據大國協(xié)議,建立本國的多黨聯(lián)合政府,維持人民民主政權,而一當發(fā)生蘇美對抗、出現(xiàn)冷戰(zhàn)局面時,又要求東歐各國建立共產黨一黨政權,結束人民民主階段。而這時,斯大林無疑也向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同樣的要求。1949年6月發(fā)表的《論人民民主專政》把“人民民主專政”解釋為“無產階級專政”,并且宣布:“這個專政必須和國際革命力量團結一致。這就是我們的公式,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經驗,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綱領?!蓖瑫r,還表明,“蘇聯(lián)共產黨就是我們的最好的先生,我們必須向他們學習”。[4]實際上,這就是毛澤東和中共對斯大林和蘇聯(lián)模式的最初回應。
后來,由于我們自己也急于進入社會主義,所以,如果說最初是由于斯大林施加壓力而使我們采納蘇聯(lián)模式的話,那么后來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了。正像鄧小平所說的:“我們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們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點進入共產主義。這往往使我們不能冷靜地分析主客觀方面的情況,從而違反客觀世界發(fā)展的規(guī)律。中國過去就是犯了性急的錯誤?!盵5]于是,毛澤東放棄了他自己提出的光輝思想和理論——新民主主義論和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理論,中國開始邁入一個向“蘇聯(lián)老大哥學習”的時期。正如毛澤東所說的:“由于我們沒有管理全國經濟的經驗,所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不能不基本上照抄蘇聯(lián)的辦法?!盵6]這樣,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就成了一個全面移植蘇聯(lián)模式的時期。
二、開展“大躍進”運動,實行趕超發(fā)展戰(zhàn)略
我們都知道,1958年中國展開過著名的“大躍進”運動,倡導“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卻很少有人知曉,“大躍進”并非中國人的創(chuàng)造,“大躍進”一詞本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俄語詞匯:“большой скачок”,在上世紀30年代的蘇聯(lián)報刊上是頻繁出現(xiàn)的,因為當時蘇聯(lián)就是在進行實實在在的“大躍進”,蘇聯(lián)黨和政府的宣傳機構也是在大力提倡“大躍進”。1958年中國的“大躍進”,無論就詞源而言,還是就實際發(fā)生的事件來說,實際上都源于蘇聯(lián)。但“大躍進”一詞是怎樣從蘇聯(lián)引進中國的,又是由何人最先在中國使用的,這還是一個有待考證的十分有趣的問題。
但毫無疑問,蘇聯(lián)確確實實是在30年代進行過“大躍進”。斯大林對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訂,隨后在各條戰(zhàn)線上展開的各種各樣的勞動競賽,特別是斯達漢諾夫運動,實施的就是不折不扣的“大躍進”。斯大林采取“大躍進”方針,是他趕超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斯大林在論證超速工業(yè)化時強調:“延緩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但是我們不愿意挨打。……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50年至100年。我們應當在10年內跑完這一段距離?!盵7]這種由于落后而急于快速發(fā)展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這一說法也頗有號召力,因此,在民眾中贏得了較為廣泛的響應。
先看蘇聯(lián)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訂。按照蘇聯(lián)計委的建議,對五年計劃提出了最低和最高兩個方案。最高方案的任務指標高出最低方案約20%。1929年5月,全蘇第五次蘇維埃代表大會作為法律文件通過了這個最高方案。按照該計劃方案規(guī)定的指標,在5年間工業(yè)品產量擴大180%,生產資料生產增加230%,農產品增加55%,國民產值增加103%。這個速度在世界歷史上是空前的。但是,在清除“右傾”反對派以后,1929年12月,斯大林號召“五年計劃要四年完成”!計劃指標又向上作了大幅度調整,提出:每年度基本建設擴大1倍,生產量增加30%,黑色和有色金屬、汽車、農業(yè)機械和生鐵等品類的生產,必須比原計劃多生產1倍。至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巨大項目──庫茲涅茨克和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則要比其原設計能力提高3倍。這在當時就被稱之為是一個工業(yè)化的“大躍進”(“большой скачок”)方針。[8]
至于30年代的各種勞動競賽,最有代表性的是斯達漢諾夫運動,都是在“大躍進”的方針下進行的。由于無視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和機器設備的實際承受能力,往往違反科學蠻干,這種生產“大躍進”不僅造成產品次品率很高,而且造成機器設備的嚴重損壞。實際上,蘇聯(lián)當年的“大躍進”雖取得了快速發(fā)展,但遠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工業(yè)“大躍進”就失誤更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任務遠遠沒有完成,非但沒能達到斯大林調整、提高了的控制數字,就連最初的“最高方案”也沒達到。工業(yè)發(fā)展速度反而從1928-1929年度的23.7%,降低到1933年的5%?!坝賱t不達”,這是蘇聯(lián)當年“大躍進”就曾得出的教訓。
在開展“大躍進”運動,實行趕超發(fā)展戰(zhàn)略上,我們是學習了蘇聯(lián)模式的。在1957年莫斯科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上,毛澤東根據蘇聯(lián)15年“趕美”,也提出了中國要15年“超英”,這樣在1958年便發(fā)動了“大躍進”運動。這種趕超發(fā)展模式上的相似、相同,是十分明顯的。只是中國的“大躍進”比之蘇聯(lián),速度更快,提出進入共產主義的時間更短,也更具全民性,規(guī)模更加空前,同時其破壞性也達到了更加驚人的程度。
三、“以階級斗爭為綱”,從連續(xù)不斷的思想政治運動發(fā)展到“文化大革命”
蘇聯(lián)從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逐漸形成了斯大林的“階級斗爭尖銳化”理論,即隨著社會主義的愈接近勝利,階級斗爭就愈加尖銳。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從1928年“沙赫特事件”批判“暗害分子”(特指資產階級專家)起,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時止,蘇聯(lián)大大小小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運動,除蘇德戰(zhàn)爭打得最激烈的1941-1943年外,幾乎不曾間斷過。實際上,在這20多年間,蘇聯(lián)經歷了三個意識形態(tài)批判和斗爭的高潮期。一個是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意識形態(tài)的“大轉變”時期。這期間,主要展開了政治上對布哈林經濟理論的大清算,在經濟學中展開了對魯賓政治經濟學派的批判,在哲學界展開了對德波林及其學派的批判,在史學界開展了對斯盧茨基和《無產階級革命》雜志的批判,在文藝界展開了對“拉普”的批判。另一個高潮期是30年代中后期,這是意識形態(tài)的“大清洗”時期。這個時期主要在史學界批判了波克洛夫斯基學派,在文藝界批判了形式主義,而這期間主要是集中對“大轉變”時期被批判過的各學派、團體、藝術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骨干分子,進行了總清算、大清洗和刑事、行政處分。第三個批判的高潮期,是從1946年到1952年的戰(zhàn)后初期。這期間,聯(lián)共(布)中央分別就《星》和《列寧格勒》雜志、電影、戲劇和音樂作出了一連串決議,分別在文化藝術界的這些部門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批判,特別揪出了一個所謂“反愛國主義的戲劇家集團”。還在哲學界批評了亞歷山德洛夫的《西歐哲學史》,在生物學界批判了摩爾根生物遺傳學,此外,還進行了語言學批判、法學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等等。
在中國,對這一思想政治批判運動模式的借鑒和學習,是不言而喻的。在我們這里,提法是“念念不忘階級斗爭”、“以階級斗爭為綱”;從建國之初批判“武訓傳”,發(fā)展到十年“文化大革命”,其間,思想政治運動的不間斷性和連續(xù)性,完全不遜于蘇聯(lián)。這是目前我國中年以上的人們都親身經歷過的,無須贅述。
四、斯大林《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所提供的經濟思想、經濟模式對中國的影響
斯大林晚年的著作《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是給1951年舉行的全蘇經濟學討論會所作的總結,這也是對蘇聯(lián)國內外戰(zhàn)略和發(fā)展模式的全面闡述,是斯大林經濟思想和蘇聯(lián)經濟模式理論的集大成者。
蘇聯(lián)政治經濟學教程從戰(zhàn)前就開始編寫,并四易其稿,但均未被斯大林和聯(lián)共(布)中央所接受。戰(zhàn)后,學者們又繼續(xù)工作,數次對書稿進行加工、改寫,最后于1951年4月完稿。1951年11月由聯(lián)共(布)中央邀集,在馬林科夫主持下就該書稿舉行了全蘇討論會。這次討論會,是聯(lián)共(布)中央第一次試圖借助于廣泛的學術輿論,分析蘇聯(lián)經濟制度的規(guī)律問題。討論會初期,在馬林科夫的倡導下,會上出現(xiàn)了罕見的爽直而大膽的言論,不少學者就社會主義的經濟規(guī)律問題、價值規(guī)律在蘇聯(lián)起作用的性質,以及存在商品貨幣關系的原因和社會主義生產的動力問題等等,打破教條主義和僵化理論,發(fā)表了創(chuàng)見??雌饋矸路鹜赋隽艘痪€理論突破的希望,然而奇跡沒有出現(xiàn),斯大林很快對討論會作出了結論?!蛾P于1951年11月討論會涉及的經濟問題的意見》,變成了他對蘇聯(lián)政治經濟學一言定鼎的“權威”意見。該《意見》和此后斯大林的三個文件加在一起就匯集成了《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
公允地講,斯大林在這部最新著作中,對社會主義經濟問題還是有一些新觀點、新提法的。他改變過去關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完全適應的觀點,承認兩者之間存在著不相適應的一面,但斯大林只承認價值規(guī)律在社會主義社會有限范圍內發(fā)揮作用,只承認物質利益和價值關系對勞動者積極性的有限影響,他嚴格限制它們在經濟政策中的作用。正因為如此,他不同意討論會上一些經濟學家的創(chuàng)新見解,不支持他們主張積極利用商品貨幣杠桿的革新要求。
斯大林也過高估計了資本主義內部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而對社會主義在全世界的最后勝利盲目樂觀,對戰(zhàn)爭的不可避免性過分自信,因此他的一切戰(zhàn)略出發(fā)點都放在同帝國主義不可調和的斗爭上。由此產生了必須保證蘇聯(lián)經濟和軍事實力的要求,由此也產生了繼續(xù)保持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思想。而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就不可能以經濟的方法管理經濟,因此他壓制了在討論會上主張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積極利用價值規(guī)律的學者的意見,堅持認為價值規(guī)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不具有調節(jié)作用,尤其不能擴大到生產資料范圍。
斯大林上述關于經濟問題的意見,被一些理論家推崇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發(fā)展的更高階段”,“共產主義的綱領性文獻”,斯大林這部經濟著作的全部論點被當作經典,再次成了用來衡量全部社會科學著作的最高標準。與此相應,持有創(chuàng)見的經濟學家卻被指責犯了唯心主義和唯意志論的錯誤。有人被指斥復活“托洛茨基、布哈林、波格丹諾夫的觀點”,有的甚至被打成“敵對的”、“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分子”。
對斯大林的這部著作,毛澤東直到晚年都“相當贊成其中的許多觀點”[9],并多次向全黨推薦,“試圖搬斯大林,繼續(xù)對一些同志作說服工作”[10]。這可以說明毛澤東對斯大林經濟思想和蘇聯(lián)體制模式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態(tài)度。由此可見,一直到1978年,我們全黨上下都是基本接受斯大林在這部著作中所闡述的內外發(fā)展戰(zhàn)略、經濟思想和經濟模式理論的。
我國有學者認為,從毛澤東《論十大關系》起,我國就開始突破蘇聯(lián)模式。這種看法似乎對毛澤東對蘇聯(lián)模式弊端的認識估計過高了一些。1956年4月發(fā)表的《論十大關系》,是在這年2月召開蘇共二十大以后在赫魯曉夫“揭開蓋子”暴露出蘇聯(lián)問題的情況下,對我們自己問題的一個反思。這個講話只是要求“必須處理好”重工業(yè)、輕工業(yè)和農業(yè)的關系,不要像蘇聯(lián)那樣“片面地注重重工業(yè),忽視農業(yè)和輕工業(yè)”,但強調“還是以重工業(yè)為主”,還是嚴格計劃,這就是說,國民經濟有計劃,按重、輕、農的次序發(fā)展并沒有變。另外,在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以及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工業(yè)和農業(yè)的關系等問題上,只是根據蘇聯(lián)的經驗教訓,糾正了我們自己的某些傾向,但還是在計劃經濟的圈子中轉,并沒有進行什么體制上的變動。因此,所有這一切,都不過是做了一些微調,還沒有同蘇聯(lián)那套模式拉開大的距離。
固然,從《論十大關系》以后,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注意探索適合中國具體條件的社會主義道路,因此,這就有了1958年的“大躍進”、大煉鋼鐵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按毛澤東的說法是,提出了我們黨的“總路線”。不過,這看似中國特點的道路,其實質是蘇聯(lián)模式的演化和變體。如前面所述,“大躍進”,趕超戰(zhàn)略,這本就是源自30年代的蘇聯(lián);大煉鋼鐵,是全民傾其家底大搞重工業(yè),實際上是從《論十大關系》的后退;人民公社比蘇聯(lián)的集體農莊更“大”、更“公”,是源自斯大林崇尚“大”、“公”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后來,只是“大躍進”受挫,遇到三年嚴重饑荒,才不得不較大幅度調整了國民經濟發(fā)展的次序,實行以農業(yè)為基礎,也更加重視了輕工業(yè)的發(fā)展。
但是,1962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全會上又提出了“念念不忘階級斗爭”,階級斗爭“要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這實際上沒有擺脫斯大林“階級斗爭尖銳化”理論的窠臼。這又為發(fā)動“文化大革命” 直接作了理論準備。
因此,我們說毛澤東直到其晚年并沒能擺脫蘇聯(lián)模式和斯大林思想的束縛。真正突破蘇聯(lián)模式的禁錮并與之發(fā)生實質性決裂,從而創(chuàng)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是鄧小平。
五、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
鄧小平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就參與中共中央最高層決策,對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上的種種曲折內幕十分了解。在三年困難時期又同劉少奇、周恩來并肩,為迅速克服困難、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殫精竭慮。由于勇于探索,敢于打破教條主義,在“文化大革命”中曾被作為“第二號走資派”被打倒。在多年的煎熬中,在長期的實踐和深刻的思索中,他切實地感受并認識到了蘇聯(lián)模式的種種弊端及其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種種消極影響,因此在打倒“四人幫”、再度復出后他便從體制模式上考慮問題,提出了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早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幾個月,他在一次講話中就曾指出:“從總的狀況來說,我們國家的機構體制基本上是從蘇聯(lián)來的,是一種落后的東西……有好多體制問題要重新考慮?!盵11]在1985年8月接見姆加貝時又說:“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lián)搞了很多年,也沒有完全搞清楚??赡芰袑幍乃悸繁容^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lián)的模式僵化了。”[12]第二年9月他在接見波蘭領導人時又繼續(xù)這個話題:“我們兩國原來的政治體制都是從蘇聯(lián)模式來的,看來這個模式在蘇聯(lián)也不是很成功的?!盵13]他還講過這樣的意思:制度最重要,制度好,可以約束不好的人;制度不好,也可以讓好人走向反面。他進行改革思考時,從一開始就是從我們與蘇聯(lián)的體制、模式、制度層面上著眼的。他強調說,我們國家“從蘇聯(lián)來的”“機構體制”,“是一種落后的東西”,“蘇聯(lián)模式僵化了”。這“僵化了”的、“落后的東西”,顯然都是指斯大林的蘇聯(lián)體制模式。所以,鄧小平對斯大林體制和蘇聯(lián)模式可以說基本上是加以否定的,難道鄧小平講的這些,有“三七開”的含義嗎?毛澤東對斯大林及其體制模式講“三七開”,是上世紀50—60年代那樣的歷史條件下,當時毛澤東還沒有可能充分認識斯大林體制和蘇聯(lián)模式的弊端,更不可能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的那套做法,而鄧小平經過“文化大革命”的經歷、體驗和認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充分認識到了斯大林和蘇聯(lián)體制模式的弊端,否則就不可能有中國的改革。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從根本上突破并基本否定了斯大林體制和蘇聯(lián)模式,在這個時候,難道還能把“三七開”的評價繼續(xù)強加于鄧小平嗎?如果說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今天,在我們黨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多年后的今天,還繼續(xù)停留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甚至50—60年代的認識水平,那不是顯得太落后了嗎?
而且,繼鄧小平之后,我們的第三代、第四代領導人進一步發(fā)展了鄧小平理論,分別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主張,這進一步使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擺脫了蘇聯(lián)模式和斯大林體制,真正走上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正是沿著這條道路,我們一天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然而,改革的道路不是平坦的。當我國的改革進入目前關鍵時期,出現(xiàn)第三次大爭論的時候,卻有人在斯大林問題上大做文章,認為斯大林僅僅是“不夠民主”,蘇共僅僅存在“作風”問題,全然不提作為斯大林和蘇聯(lián)問題要害的體制模式問題,這是令人大惑不解的。如此回避鄧小平明確指為“落后”、“僵化了”的蘇聯(lián)體制模式,也無視我國的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斯大林體制和蘇聯(lián)模式的實質性突破這一事實,而一味為其評功擺好,不知其中到底用意何在。
一切了解鄧小平理論產生過程,了解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歷程,了解鄧小平理論和中國改革開放路線是對斯大林體制和蘇聯(lián)模式實質性突破的有責任感的中國人,都不應該不加分析地肆意頌揚斯大林體制和蘇聯(lián)模式。
參考文獻:
[1][2][4]毛澤東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1):626,632-633,1369-1370.
[3][9][10]毛澤東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42,435,436.
[5]鄧小平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39-140.
[6]毛澤東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117.
[7]斯大林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3):37-38.
[8]陳之驊、吳恩遠、馬龍閃.蘇聯(lián)興亡史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91.
[11]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思想年譜[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77.
[12][13]鄧小平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39,178.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