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美容
1 聚維酮沖洗法在假體隆乳時的應用
2000年春,美國FDA發(fā)出禁令,禁止在應用鹽水充注式乳房假體隆乳時用聚維酮進行沖洗,因為它可以引發(fā)較高的假體塌陷率。聚維酮在臨床已應用多年,研究表明在假體隆乳術中,如果事先用聚維酮進行沖洗受區(qū)的空腔,可以明顯降低術后包膜攣縮的發(fā)生率。本文收集了1998年1月~2005年9月的假體隆乳資料,包括分析聚維酮在隆乳過程中的應用方法、植入假體后假體的塌陷率及術后包膜攣縮的發(fā)生率。結果與美國FDA收集的資料不同,術后假體的塌陷發(fā)生率為0.25%(FDA為7%~10%),術后包膜攣縮發(fā)生率為0.5%~2.2%(FDA為10%~11%),兩者都明顯低于FDA收集的資料。結論:用鹽水充注式乳房假體進行隆乳時,并不會因為使用聚維酮沖洗而致假體塌陷率增高,而且應用聚維酮后包膜攣縮的發(fā)生率會明顯降低。
[Plast Reconstr Surg,2007,119:12 15]
2 定量分析較早地查明基底細胞癌患者的第二個原發(fā)性基底細胞癌病變
基底細胞癌(BCO是人類皮膚常見的病變,至今還沒有關于原發(fā)BCC與第二個原發(fā)性BCC容積大小的比較資料,借以表明能較早地確診第二個原發(fā)性BCC(譯者注:當?shù)诙€原發(fā)BCC在其容積較小時即確診,表明較早發(fā)現(xiàn)第二個BCC的水平較高)。本文資料包括應用Mohs微圖手術法確診的、兩個互相孤立的原發(fā)BCC的4年間回顧性資料。發(fā)現(xiàn)確診第二個原發(fā)性BCC時,其病灶容積明顯小于第一個原發(fā)病灶。兩組平均差異為116.6mm2,其中數(shù)差異為28.3mm2。結論:本資料提示,用定量檢測法可以及早地發(fā)現(xiàn)第二個原發(fā)性BCC病變。較早地發(fā)現(xiàn)第二個BCC可以減少病損及死亡率,也可以使手術后的瘢痕減小,對患者的生命與美容都有積極意義。
[Dermato]Surg,2007,33:69—72]]
3 病損區(qū)內注射博來霉素治療血管瘤
血管胎記性病變實際上包括血管瘤(hemangiomas)和脈管畸形(malformations)兩種。典型的血管瘤病變,通常在嬰幼兒出生后3個月左右才顯示清楚,然后進入一個迅速的發(fā)展期,此后有慢慢消退的趨勢。在增殖期病變到底能發(fā)展到多大,這很難預測。血管瘤是嬰兒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在嬰兒期其發(fā)生率約12%。雖然多數(shù)血管瘤有自然消退的可能,但何時消退,消退到何種程度則很難確定(譯者注:根據(jù)文獻資料,一般到5歲左右約有50%的血管瘤可能自行消退,但到七八歲時若未消退,則發(fā)生自行消退的可能性不大)。而血管瘤發(fā)生在面頸部的頻率很高,這些病變很難隱蔽,因此,對兒童心理上的壓力很大。許多家長對兒童的血管瘤仍采取積極治療的態(tài)度。本文報道30例血管瘤患者采用局部注射博來霉素的方法進行治療的研究資料。
本研究包括了2002年10月~2004年4月接受治療的12歲以下的30例兒童血管瘤患者。對接受治療的患兒年齡、性別、血管瘤大小(用平方厘米計算)、病變部位加以記錄,對治療的反應進行記錄并照相存檔。所選對象均為未接受過激素治療者,所有患者都接受博來霉素局部注射治療。方法:每次注射博來霉素的劑量為0.3~0.6mg/kg體重,每3周注射1次。在全麻下進行注射,注射針從血管瘤邊緣的正常皮膚處進入,然后呈扇形將博來霉素注入血管瘤中,拔出針頭后局部壓迫1min以上,治療效果由5名醫(yī)師共同來評定。療效判定標準按以下分度進行:1度:完全消退,血管瘤縮小超過90%;2度:病區(qū)縮小75%~90%;3度:病區(qū)縮小50%~75%:4度:病區(qū)縮小25%~50%;5度:病區(qū)縮小程度小于25%。為了解血管瘤的大小對治療效果是否有差異,作者將患者分為病損大于20cm2和小于20cm2兩組分別記錄。
結果:本組對象共30例血管瘤患兒,男5例、女25例,平均年齡20個月(3個月~8歲)。其中26例血管瘤發(fā)生在頭頸區(qū),4例在其他部位。在18個月的療程期間,年齡超過1歲者有19例,超過2歲者有26例,提示正是血管瘤處于增殖期間接受治療。平均接受5次注射(3~8次),平均用藥量為13.6mg(1.4~24.6mg)/人。效果:其中22例(73%)病變縮小超過75%,其中10例為完全有效(縮小超過90%);7例(23%)縮小率為50%~75%;1例(30%)縮小率為25%~5%:無反應率。在19例大于1歲的患兒中,有13例病變縮小率達75%~100%;6例為50%~75%。要獲得效果平均需接受4次注射性治療。并發(fā)癥:色素沉著是最常發(fā)生的并發(fā)癥,本組發(fā)生者有13例。有5例發(fā)生局部色素脫失,4例出現(xiàn)瘢痕,平均隨診期為14個月(3~35個月)。
討論:對血管瘤治療的看法是不斷變化的。曾經有采取“等待”的態(tài)度,這是基于血管瘤有自行消退的事實,認為治療是不必需的,只是對那些麻煩的血管進行主動治療??墒?,一旦讓病變進入增殖期,往往會帶來并發(fā)癥,如出血、潰破等,此時采取任何療法都比較困難,而且效果有限。常采用的藥物治療,如大劑量的激素服用,其效果有限,而其副反應也不少,激光治療也難以獲得滿意結果。現(xiàn)不少學者主張早期手術切除,其理由如下:①很難預測在增殖期病變會發(fā)展到何等程度,出生時的小病變,此后可能變得很大;②大多數(shù)血管瘤發(fā)生在頭頸區(qū),白行消退要經歷數(shù)年,何況消退也并不是完全的,往往以后還得手術切除;③多數(shù)血管瘤開始都比較小,手術切除容易被接受。還有,有報道表明某些部位的血管瘤很少發(fā)生自行消退,而等待心理上要承受很大的壓力。
博來霉素病損內注射療法可以用于任何年齡段的患者及任何發(fā)展階段的血管瘤。接受治療的兒童年3/4可以獲得使病損區(qū)縮小大于75%的療效。事實上,在大于1歲的19例患兒中(占總例數(shù)的63%)有13例(69%)可獲得病變縮小75%或更高的效果。提示:血管瘤處于增生旺盛期可得到良好的療效。
[Plast Reconstr Surg,2006.117:221]
[第四軍醫(yī)大學西京醫(yī)院全軍整形外科研究所李薈元摘譯]
皮膚美容
1 高水平TNF-a條件下P13K/Akt激活作用障礙介導的NF-kB失活使白癜風皮損的角質形成細胞更易于凋亡
細胞因子IL-6,IL-1a和TNF~β的水平在白癜風皮損區(qū)中明顯高于非皮損區(qū),然而這些細胞因子是如何影響色素沉著的目前尚不清楚。為了闡明這些細胞因子的作用機制,研究者從10名患者的正常皮膚和皮損區(qū)分別起皰,對TNF-a、FasL及下游的信號分子如I-K B、NF K B及TNF-R1相關因子2、Akt、PTEN進行了Western blot分析。在色素脫失的表皮,TNF-a、FasL的水平明顯升高,有趣的是,I-x B、NF x B、Akt的磷酸化水平在脫色區(qū)中卻是下降的,而能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13K/Akt)信號轉導通路的PTEN在脫色區(qū)的表皮中也是明顯升高的。這提示,在Akt和NF-k B激活障礙的情況下白癜風皮損區(qū)的角質形成細胞對TNF-a介導的凋亡更為敏感。將培養(yǎng)的正常的人角質形成細胞在以一種P13K抑制劑抑制Akt激活再以TNF-a進行處理,Akt激活障礙的角質形成細胞凋亡增加,同時NF-k B活性下降也進一步驗證了以上的推論。
[J Invest Dermatol,2007:24]
2 亞洲人采用點陣激光嫩膚炎癥后色素沉著的危險因素和發(fā)生率
剝脫性激光嫩膚被認為是治療皺紋和痤瘡瘢痕的主要選擇。然而,對于亞洲人種,炎癥后色素沉著是激光嫩膚后比較常見的一種副作用。采用1540nm激光在皮膚中形成微孔柱狀熱損傷的點陣技術是嫩膚領域的新概念,但在黑皮膚人群中采用這種技術后色素沉著的風險及發(fā)生率目前尚缺乏可靠的研究。為此,研究者對采用點陣激光嫩膚治療痤瘡瘢痕、換膚的37名中國患者進行了回顧性研究。所有的患者都在治療前、后采用Canfield CR系統(tǒng)進行攝像,包括標準照和交叉極化的視圖。同時也對18名志愿者采用9種不同的密度和能量治療前臂后反應進行了前瞻性的研究。在回顧性研究中,總共進行了119次治療,68次是高能量低密度的,51次是低能量高密度的。采用高能量低密度(能量7~20mJ,平均16.3mJ,1 000MTZ)的患者泛發(fā)性色素沉著的發(fā)生率比較低,為7.1%,而低能量高密度(能量6~12mJ,平均8.2mJ,2000MTZ)的患者的發(fā)生率為12.4%,但兩者沒有統(tǒng)計學上的差異。在沒有接受空氣冷卻作為輔助治療的患者中出現(xiàn)了口周的局部色素沉著。結果表明,治療的能量和密度決定了黑皮膚患者治療后出現(xiàn)色素沉著的風險,其中密度可能更加重要,但仍需進一步的研究證實。冷卻防止大塊組織的發(fā)熱也很重要,尤其是小的解剖區(qū)域,而采用合適的參數(shù)可顯著降低黑皮膚患者出現(xiàn)色素沉著的風險。
[Lasers Surg Med,2007:22]
[廣州軍區(qū)廣州總醫(yī)院皮膚科 劉仲榮 摘譯]
齒科美容
1 髁突切除術后自體肋軟骨移植修復下頜髁突:Oerrahpasa技術
目的:由于肋軟骨生物學和解剖學特性與髁突相似,且具有很強的生長潛能,采用游離肋軟骨移植修復下頜髁突已成為最普遍的方法。關于其優(yōu)缺點在文獻中已有很多報道,本文旨在提出應用肋軟骨移植修復下頜支的一種新的調節(jié)方法。材料和方法:該技術包括將4例患者的肋軟骨移植物插入原髁突解剖位置的下頜支髓腔來重建顳下頜關節(jié),這樣不用任何固定方法也可以使移植物牢固而不移動。該技術操作簡單,設計一個耳前額外的切口,剝離面神經并充分暴露,而不需要任何固定因素。結果:臨床和放射學評估表明4例患者隨訪14個月后顯示了正常的解剖學構型并具有良好的功能。所有患者下頜骨的功能恢復都很好,最大張口度至少都在30mm。x線片顯示移植物的解剖位置和骨愈合情況均較好,術后也無需頜間固定。結論:通過該技術可以將肋軟骨移植物盡可能移植到原有髁突位置來重建顳下頜關節(jié)。
[J Oral Maxi l lofac Surg,2007,65(4):61 5—62 0]
2 牙槽骨骨內與骨外牽引成骨術的效果比較
目的:評價和比較骨內與骨外牙槽骨牽引成骨術。患者和方法:21例(男9例,女12例,年齡12~55歲,平均為37.9歲)牙槽骨殘嵴不足患者,行牙槽骨牽引成骨術23處(其中13處骨內,10處骨外)。由于牙齒拔除所致的牙周疾病導致的牙槽骨吸收是手術的主要原因(n=14)。15例缺損長度小于2cm,2例在2~4cm間,6例大于4cm。牽引成骨結束后有25例種植體種植于骨內牽引組,17例種植于骨外組。結果:23處牽引術的平均牽引距離為11.6mm(范圍:5~10mm),而骨內組和骨外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61.5%和50%。兩組總的并發(fā)癥較少,其中只有骨內組的1例(4.2%)發(fā)生了片段骨折,被看作是主要并發(fā)癥。骨內組的并發(fā)癥主要表現(xiàn)在牽引骨片段的傾斜(占38.3%),對頜弓干擾是骨外組常見的小并發(fā)癥(骨內組和骨外組牽引物的存活率分別為88%和94%)。盡管骨內組的并發(fā)癥較高而移植成功率較低,但兩組相比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5)。結論:牙槽骨牽引成骨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移植成功率在骨內組和骨外組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臨床中應根據(jù)缺損的大小、形狀,患者的耐受性及與對頜弓的距離來選擇理想的牽引器大小和形狀。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7,65(4):671—674]
3 顱頜畸形手術中采用計算機輔助模擬手術(CASS)的臨床可行性研究
目的:研究在復雜的顱頜手術中使用三維立體的計算機輔助技術的臨床可行性。材料和方法:涉及5個復雜顱頜畸形的患者,包括半臉較小、腫瘤切除后的缺陷、顳下頜關節(jié)重建后的畸形。這些患者均采用計算機輔助顱頜手術(CASS)進行外科治療。首先獲取患者顱頜部位cT片。第一步是建立患者的顱部模型,該模型精確地再現(xiàn)了患者的骨結構和牙列;第二步畸形定量化;第三步是在計算機上模擬手術。通常首先完成上頜切骨術,再完成下頜骨和頦部的手術。如果需要的話,也可以模擬所需移植骨的量和形狀。如果患者不滿意模型的話,可以修改手術計劃并重新進行模擬,最后形成設計外科骨塊。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技術,外科的骨塊和模型均可以通過計算機設計并且通過一個立體的器械進行焊接。為了減少患者的潛在危險,外科手術是按照預先設計的計劃進行的,使用丙烯酸制作的骨塊只是備用方案。結果:5例患者使用計算機輔助模擬技術進行的手術均很成功。手術過程中,計算機設計的外科骨塊很好地被用于患者。預備的丙烯酸制成的骨塊及其手術計劃未實施。術后6周CT片顯示外科手術精確地重建了術區(qū),并且畸形完全是按計劃進行修復的。結論: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使用計算機輔助技術(CASS)進行外科手術在臨床上的可行性。使用CASS方法能夠較好地一次性治療患者嚴重的不對稱畸形,而這樣的手術效果以往至少需兩次手術才能達到。該技術能夠模擬不同的手術過程,利于醫(yī)生選擇合適的手術計劃。因此在手術室中使用計算機產生的外科骨塊,使得計算機化的手術在患者身上能夠得以實施。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7,65(4):728—7343[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yī)院口腔頜面整形外科 王正輝 李麗霞 王麗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