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應學院社科部,廣東梅州514015)
[摘要]分層不明、層次不清、定位不準是造成我國高等院校數量快速上升而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相應地,人才培養(yǎng)勢必出現(xiàn)知識結構雷同的情況。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進行分層。明確區(qū)分各高校所處的不同層次,使各高校在不同層次合理定位,展現(xiàn)自身的特色和個性,避免同質化。
[關鍵詞]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分層;特色化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7)01-0098-03
A Research on the Strat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HU Jiewa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Jiaying College, Meizhou ,Guangdong514015,China)
Abstract:The indecisive stratification , indistinct administrative levels and inaccurate orientation are the main causes that make the numb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rease quickly but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decline. The talent training accordingly appears identical knowledge structure .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we must differentiate definitely various administrative levels of each college, orientate them reasonably , exhibit their features and individuality, and avoid homogeneity.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 talent training; stra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
一
作為高等教育來說,隨著其發(fā)展速度不斷加快,水平越來越高,高等教育的分工必然越來越細,分層越來越明確,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都以追求和發(fā)展自身的特色為榮。特別是在美國,有名聞全球的哈佛、耶魯這樣的常春藤名校或是一些名聲稍遜的州立大學,或是一些社區(qū)學院。由于它們各自明確了自身在整個高等教育分層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能夠根據自身的情況盡可能地展示自身的特色。各高校對自身特色的不懈追求,恰恰體現(xiàn)了全美高等教育的特色,那就是趨異性越來越強。反過來,這種分層又進一步促進了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著名高等教育學家克爾十分中肯地指出:各高校都應該根據自身條件來發(fā)展,“模仿將是毀滅性的”[1]??梢哉f,隨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分層將越來越細,不同高校有必要根據自身特點定位于某個層次并盡顯自身特色,形成百花齊放的高等教育格局,這也許是美國高等教育對我們的重要啟示。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主席雅克#8226;德洛爾明確指出:在許多國家,除大學外,還有一些高等院校,其中有些院校參加挑選優(yōu)等生的過程,另外一些院校建立的目的是提供為期2至4年的針對性強、質量高的職業(yè)培訓。這種多樣化的做法無疑是符合社會的需要以及國家和地區(qū)一級經濟的需要的[2]。
在如何發(fā)揮我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特色方面,中國當代高等教育學的奠基人潘懋元先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基本觀點便是明確各高校的定位,充分發(fā)揮各高校的不同作用和功能。他特別指出:如何引導全國高校分類發(fā)展 ,解決多樣化的社會需求與單一化的發(fā)展目標的矛盾 ,是當前中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也是一項復雜而困難的工作。類型劃分是高校定位及確定發(fā)展方向的前提[3]。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時任華中工學院院長的朱九思先生就已經認識到不同層次高校應該發(fā)揮不同的作用。他說:它們都各有長處和短處[4]。而從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看,特色正是任何高校不斷發(fā)展和繁榮的基本要求。著名高等教育學者盧曉中博士甚至將其稱為“特色化”。他認為,特色化有利于構成各高校獨特的人才市場體系;特色化是指高校在辦學過程中對那些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需要,符合教育規(guī)律,有利于自身生存與發(fā)展的“特色”的自覺追求[5](P199)。而特色化的前提必然是高等教育的分層和各高校在分層基礎上的合理定位。
二
新中國成立伊始,由于專業(yè)技術人才嚴重短缺,我國高等教育仿照前蘇聯(lián)高等教育模式,細化專業(yè),大力加強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適應了當時國民經濟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進入90年代后,我國則以西方(主要是美國)高等教育模式為藍本來設計中國的高等教育。學習先進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自身水平的大趨勢。學習是深入領會其內涵和實質,并結合我們的具體國情來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前提。然而,我們現(xiàn)在卻常常不顧國情、校情去竭力追趕世界一流高校。由于政府主導了高校自身的定位,導致資源配置嚴重不平衡,政府在資金投入上出現(xiàn)了多者越多、少者越少的“馬太效應”。相應地,社會公共資源的配置也出現(xiàn)嚴重傾斜,各高校只有“力爭上游”,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配置。
這種“趕超”現(xiàn)象也是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趕超情結”和“趕超思維定勢”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反映。在國內一流高校追趕世界一流高校的浪潮中,國內許多二流、三流高校也忽視了自身的基礎條件和辦學水平,同樣地追趕國內一流高校,形成了一股蔚為大觀的追趕潮,因而出現(xiàn)了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路徑依賴”偏差,概括起來便是追求“高、大、全”。
所謂“高”,就是不論什么類型的高校,都仰頭望高,以北大、清華為追趕目標。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其實已經存在事實上的分層:首先是處于頂尖水平的,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985工程”大學;其次是“211工程”大學;第三是各省、市、自治區(qū)重點建設的大學;第四是省市共建、以地級市為主的地方性院校。這種分層是辦學水平、投資方向、學校特色和發(fā)展趨勢的集中體現(xiàn)。不同類型的高校都有其自身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和特色體現(xiàn),都能夠在符合自身發(fā)展的基礎上,辦成名校,成為一流,相互不可替代。
然而,在求“高”的影響下,許多高校放棄了自身之長。例如,一些剛剛升本的學校明確提出要抓住重點,加大投入,在若干年內爭取拿下碩士學位點,并在此基礎上經過若干年建設拿下博士點,導致最重要的本、??平逃|量急劇下滑。當這些目標短時期內無法實現(xiàn)時,許多高校便期望通過開展大規(guī)模的考研活動來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辦學層次,成為名副其實的“考研基地”。
所謂“大”,也是近年來許多高校片面追求的目標。這種“大”,一是體現(xiàn)在校園面積大。許多高校想方設法多征地,多蓋樓,建造具有標致性意義的國際會議中心和超大型廣場,建設豪華型校園等。為此,他們不惜大規(guī)模舉債,美其名“超常規(guī)發(fā)展”。二是不切實際地擴大招生規(guī)模。由于學生人數迅速增加,師資力量匱乏,許多公共基礎課和專業(yè)基礎課都是若干個班級合在一起上課,甚至連專業(yè)課也是如此。這種“外延式”而非“內涵式”發(fā)展思路以外在數量的增加掩蓋了內在質量的下降,數量越多,質量下降越快。
所謂“全”,就是不論哪個層次的高校,都以學科門類齊全為榮為樂。第一、二層次的高校以其特有的影響力和國家的行政干預,形成“名校+名?!钡摹皬姀娐?lián)合”,迅速地將學科門類整合齊全,而第三、四層次的高校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采取了這一方式,短期內變成了綜合性高校,反正學科門類越多越好,越全越顯得氣派。一些過去頗具專業(yè)和學科特色的高校因追求學科門類齊全,即綜合性,變得面目全非。
有的理工農醫(yī)院校以為開辦一些人文社科專業(yè)就成了綜合性大學,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會相應提高,這是一種誤解。由于專業(yè)和學科之間的疏離與隔閡,并不能真正實現(xiàn)科學主義教育目的觀與人文主義教育目的觀的相互融合。一些以農學、林學、工學、理學或醫(yī)學見長的高校,新增了法律、新聞、藝術、經濟等熱門專業(yè),而這些專業(yè)的師資卻并不充足,水平也不高,培養(yǎng)的人才自然缺乏競爭力。不但如此,這些文科專業(yè)也很難對傳統(tǒng)專業(yè)產生實質性影響,因而對理工農醫(yī)專業(yè)學生的人文素質并無切實提高。所以,“全”的結果是面面俱到,但樣樣不精。
正是因為處在不同層次的高校都往“一流高校”這條“單行道”上行駛,并未各歸其道、各安其位,從而造成嚴重“阻塞”,造成了我國高等教育內部的混亂,出現(xiàn)了同質化趨向,導致高等教育的投入產出失調,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下降。
三
如果我國的高等教育依然處于一種整體雷同的格局中,各高校不能迅速轉變自身角色,不能夠準確定位的話,各個投資主體都會轉移投資目標,這對高等教育來說無異于“釜底抽薪”。
目前,這種層次不明、同質化趨向嚴重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了越來越多“雷同”的“產品”。自從1999年我國高校開始擴招以來,高等教育逐步從過去的“精英化”向“大眾化”過渡并逐漸形成“大眾化”的高等教育格局。針對當前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問題,一些學者和大學生將其歸咎于擴招,即“多收了三五斗米”。數據顯示,截止2004年,我國毛入學率為19%,處于世界上第60多位,大體相當于中低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6]。大學生在校人數和畢業(yè)人數與整個社會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就更低了。之所以出現(xiàn)大學生就業(yè)難的現(xiàn)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不同層次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模式趨同、趨高,特色不明顯。
以我國現(xiàn)有的較低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水平,中低端技術實用型人才的市場需要量很大。而趨高、趨同教育所培養(yǎng)的“產品”,面對市場多樣化需求時無法找到匹配的工作崗位,只得被迫擠占更低職位的崗位,使求職者的滿意度降低,進而出現(xiàn)廣泛的不正常流動,頻繁“跳槽”,導致用人單位不滿,進而導致整個市場“供給過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越來越明顯。同時,他們的薪金期望也引發(fā)了整個社會工資水平上漲,使我國的低勞動力成本優(yōu)勢逐步喪失,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fā)展。在這一點上,上個世紀60年代許多發(fā)展中國家高等教育出現(xiàn)的挫折和失敗就是明證。
社會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人才。研制“神五”、“神六”的是人才,生產鍋碗瓢盆的也是人才;設計汽車的是人才,在汽車工廠第一線進行操作的同樣是人才,兩者不可相互取代,也都不可或缺。只有前者而缺乏后者,人才的“鏈條”就會斷裂。當高校培養(yǎng)的人才不能適合社會發(fā)展的多樣化、多層次需求時,社會便會“持幣觀望”,高校的作用和影響就會逐步下降,無法彰顯其足夠的張力。
那么高校與社會如何銜接?著名高等教育學家納伊曼把它稱為高校的“第三個危機”。他警告說:“人們往往很滿足于通過大學生和年輕教師或多或少地參加高等學校的管理來解決這個困難。實際上問題不僅僅在于是否參加管理,而是涉及到高等教育所遵循的目標,涉及到高等教育要適應一個不斷變化的社會,要適應一個就業(yè)市場。這個就業(yè)市場開始對大學,甚至對最著名大學里出來的‘產品’表現(xiàn)出不滿?!保?]進而言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導致數量的增長無助于發(fā)展。當大量畢業(yè)生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時,他們極易聚集起來,形成一股“亞文化群體”和反社會的力量。韓國曾經出現(xiàn)過類似的情況,這是前車之鑒。
所以,在社會需求多樣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同樣要走向多樣化的道路。著名高等教育學家馬丁#8226;特羅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結果就是高等教育的多樣化。作為不同層次的高校,必須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所處的層次上盡可能地發(fā)揮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一味地以他校的標準為標準。特別是各地方高校應該努力與當地社會經濟發(fā)展進行“對接”,人才培養(yǎng)要充分考慮當地的需要,成為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的“發(fā)動機”[5](P200)。
當不同層次的高校特色得以充分體現(xiàn)時,其辦學效益才能真正體現(xiàn),自身發(fā)展才能具有可持續(xù)性。也只有當高校自身準確定位時,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才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即具有“人無我有”的專業(yè)特長;各高校的畢業(yè)生才能根據自身情況和社會發(fā)展需要進行準確定位,形成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和多元化、多層次的就業(yè)取向,進行錯位就業(yè),最終,人盡其才的局面才可能真正成為一種現(xiàn)實。
[參考文獻]
[1][美]克拉克#8226;克爾.高等教育不能回避歷史:21世紀的問題[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205.
[2]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M].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6.13.
[3]潘懋元,吳玫.高等學校分類與定位問題[J].復旦教育論壇,2003,(3):11.
[4]朱九思.高等教育芻議[C].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4.74.
[5]盧曉中.當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對中國的影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原春琳.我國高教毛入學率世界第一?教育部:純屬誤談[N].中國青年報,2005-01-15.
[7]藍勁松.高等教育與人才市場:理論探討與實證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0.
(責任編輯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