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矯形手術治療嚴重拇外翻畸形的遠期療效結果,分析拇外翻手術的特殊性及相應治療措施。方法:對矯形手術治療嚴重拇外翻畸形206例病例,隨訪2~4年以上,測外形,拍X線片,觀察術后治療效果及趾跖骨間角度變化。結果:206例中,優(yōu)136例,良58例,有效12例;外形美觀,拇指外翻角正常,術后保持在8°~12°。結論:根據(jù)拇指外翻角、第一跖骨間角,趾拇關節(jié)退行性程度及病人年齡,選擇最佳手術方式矯正拇外翻畸形,是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個體不同,外翻畸形角度不同選擇不同手術,并關注第一跖骨內翻角度,籽骨移位,骨贅等因素是保持良好遠期療效的基礎。
[關鍵詞]矯形;拇外翻;療效
[中圖分類號]R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07)05-0627-02
拇指滑囊炎是成人常見的足部疾患,其基本變化是足跖骨頭內翻,拇外翻的畸形,反復刺激引起第一跖趾關節(jié)疼痛,腫脹和拇囊炎及足底部胼胝形成。臨床治療較為復雜,美觀和緩解疼痛是患者求醫(yī)的根本要求,但往往臨床難以達到理想狀態(tài)。本文就我院自1990年至2006年共收治拇外翻畸形206例,拇指外翻角均大于20°,做臨床療效的遠期隨訪,觀察2~4年以上,結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206例拇外翻患者,31例為男性,175例為女性。年齡33~75歲,平均年齡58.5歲。病程8個月~12年。臨床表現(xiàn)有拇囊炎166例,第2.3跖骨頭跖面胼胝形成29例,132例主訴有第一跖趾關節(jié)疼痛。206例中113例有穿高跟鞋習慣,160例有騎自行車經(jīng)歷。根據(jù)劉忠歧等的分度,輕中度采用Masride法術式17例,重度采用Kellet術式131例,合并有籽骨脫位的采用Keller加籽骨切除術58例。我們對206例患者均進行了隨訪,觀察2~4年以上,各種術式的術后效果及各趾跖骨問的角度變化。隨訪時間超過4年者85例,2~4年者121例,隨訪時間均為4年6個月。
2 結果
我們根據(jù)以下幾點作為評價療效的標準:①足的外觀改善,走路時步態(tài)平穩(wěn);②拇指外翻角及第一、第二跖骨間角(M1M2)恢復正常范圍;③走路時第一一跖骨頭內側無疼痛,足底部胼胝消失或減輕;④趾屈曲自如,拇趾抓地有力。療效評價達到上述4點為優(yōu),達到2~3點為良,達到1點為有效。隨訪206例療效評價如下:優(yōu)136例,良58例,有效12例。均達到外形美觀,拇指外翻角正常,保持在術后平均是8°~12°。
根據(jù)X線片測量,手術前后拇指外翻角及第一、第二跖骨間角(M1M2)的比較見表1。
3 討論
3.1 拇外翻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形成因素尚無定論,為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足部畸形,美觀和緩解疼痛是患者求醫(yī)的根本要求,但往往臨床難以達到理想狀態(tài)。由于拇收肌強力牽拉拇指向外偏移,第一跖骨向內側傾斜,產(chǎn)生第一跖骨關節(jié)向外側脫位或半脫位,第一跖骨內側骨贅形成。跖趾關節(jié)內側產(chǎn)生滑囊,久之,跖趾關節(jié)處可有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的改變。
3.2 本病多見于成年婦女,可單側或雙側發(fā)病,但以后者屆多,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但主要與穿鞋習慣、關節(jié)囊及足部肌肉松弛以及下肢骨的經(jīng)線有關。另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拇外翻患者多數(shù)伴有橫弓塌陷,尤其女性穿尖頭鞋及高跟鞋最為有害。據(jù)山本晴康研究,扁平足與拇外翻有一定關系,而且與足橫弓關系相當密切,他們也發(fā)現(xiàn)很多拇外翻患者足橫弓塌陷。而足縱弓有內外之分,內側縱弓主要功能為運動,外側縱弓主要功能是負重。在縱橫弓中,以縱弓為重要,如縱弓遭破壞,橫弓必然受到影響,因此橫弓的維持有賴于縱弓的完整。兩者之間互相作用是1個復合結構,當構成足弓的1個或多個部分受累都會造成足部的疾病。如拇外翻、跖痛癥、胼胝形成等。
3.3 拇外翻文獻上大多強調的是拇指的外翻,實際上與第一跖骨向內翻及第一跖趾關節(jié)的改變有著密切的關系。第一跖骨是構成足弓的重要部分,第一跖骨的改變直接關系到足弓,尤其是足內側縱弓的生理功能。x線片可見到拇外翻患者大多數(shù)伴有第一跖骨內翻,有的其它跖骨同時內翻,因此,我們認為與其稱為拇外翻,不如稱為第一跖骨內翻更為合適。
3.4 拇外翻與第一跖骨頭下方的粒骨移位有著一定的關系。第一跖骨頭下的2枚籽骨,內側稱脛側籽骨,被拇短屈肌內側頭的肌腱包繞,拇展肌纖維亦附著其上,外側稱腓側籽骨,在拇短屈肌外側頭肌腱中,拇收肌腱亦附著其上。籽骨的功能是調節(jié)壓力,減少摩擦,改變肌肉的牽拉方向,拇外翻時由于籽骨隨屈指肌腱脫位移至第一、第二跖骨之間,改變了屈指肌腱生理的牽拉方向,行走時通過絞車作用,使拇外翻進一步加重,并且這種病理作用可能是引起跖趾關節(jié)脫位的一個原因,切除籽骨,使這一導致拇外翻加重的原因得以解除。故籽骨完傘脫位的我們將籽骨完全切除。而籽骨半脫位的,我們予以保留。因為籽骨半脫位,足橫弓末遭破壞,拇收肌的起點附著在外側籽骨上,外側籽骨仍在第一跖骨頭下,并參與跖趾關節(jié)的組成,對第一跖骨頭仍有保護作用,維持足橫弓的完整及足底三角形負重的穩(wěn)定性。只要是籽骨脫位的原因得以解除,拇外翻矯正,籽骨不再繼續(xù)脫位,籽骨仍保留其功能,故不予切除。通過隨訪攝籽骨軸位片觀察,切除籽骨后半脫位籽骨無明顯外側移位,術后足底部疼痛消失或緩解,外形較美觀。而對籽骨半脫位的患者行籽骨切除后隨訪發(fā)現(xiàn),足橫弓遭到破壞,走路有酸脹感,負重點外移至2、3跖骨頭下,術后患足疼痛緩解不明顯。據(jù)星野達等報道,只要術前籽骨周圍的肌肉保持定平衡,如果不破壞這種平衡,術后再變性是不易復發(fā)的。
3.5 第一跖骨內側骨贅的處理:有關骨贅形成據(jù)文獻記載是成人骨骼中軟骨內新骨形成之一。關節(jié)周圍骨贅的形成是關節(jié)受到異常剪力作用所致,是為了穩(wěn)定關節(jié)的1種代償作用,相反導致相應的臨床癥狀。術前切除的骨贅部分要根據(jù)X線的測量而定,不可切除過多。原則是切除骨贅后殘留的邊緣一定要與拇趾近節(jié)基底部的內側緣相一致,即平行平面關系。另1個原則是切除范圍不能超過第一跖骨頭的矢狀溝,切除過多致使關節(jié)不穩(wěn),容易復發(fā)。本文1例術后x線檢查見骨贅切除過多,術后效果欠佳,再次行關節(jié)融合術。
3.6 重度拇外翻,有時伴有其他趾骨的外翻,本組60例中有10例12是伴有其他趾骨的外翻,術后隨訪攝片觀察,隨著拇外翻的矯正其他趾骨也有不同程度的恢復,其中有3例其他趾骨外翻完全恢復正常。我們認為其他趾骨外翻與拇指外翻有著直接關系,是由于拇指外翻積壓其他跖骨,迫使其他趾骨向內外側的脫位,一旦出現(xiàn)脫位,第一跖趾關節(jié)囊遭受坡緩,對拇外翻矯正是極其不利的因素。對有跖趾關節(jié)脫位的拇外翻我們都行Keller氏術式,伴籽骨脫位的另行籽骨切除,術后隨訪效果良好。最近,宮永等報道40例拇外翻,輕、中度采用mtchell法治療15例17足,重度采用Mann法治療25例38足,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根據(jù)拇指外翻角、第一跖骨間角,趾拇關節(jié)退行性程度及病人年齡,選擇最佳手術方式矯正拇外翻畸形,是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個體不同,外翻畸形角度不同選擇不同手術,并關注第一跖骨內翻角度,籽骨移位,骨贅等因素是保持良好遠期療效的基礎。
編輯 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