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海子;海子熱;《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摘 要:從上世紀末至今,海子一直是一位備受爭議的詩人。他以其偏執(zhí)的個性走完了短暫的人生,并因此給詩壇和詩歌評論界帶來巨大的震撼。研讀海子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可知大眾對海子及其詩歌盲目崇拜的綜合原因,并可還原其詩歌真實的內(nèi)涵。同時學界應正視海子自殺和“海子熱”背后的隱患。
中圖分類號: 1206.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9—4474(2007/05—0072—04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每一個熱愛海子的人格外喜歡的一首現(xiàn)代詩。它寫于1989年1月13日,兩個多月后,即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河北省山海關(guān)附近臥軌自殺。特別要提的是,這首詩人選了教育部現(xiàn)行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2002年修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對此,筆者持不同看法。
一、解構(gòu)海子的詩歌,還原其真實內(nèi)涵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詩多數(shù)情況下被解讀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對生命的熱愛和歌頌,表現(xiàn)了作者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然而真是這樣嗎?該詩的第一節(jié)和第二節(jié)三次出現(xiàn)“從明天起”,由此可見詩人在“昨天”和“今天”的不如意。詩人雖然自命不凡,但現(xiàn)實中的他卻非常落魄,戀愛屢屢受挫,詩歌創(chuàng)作常遭非議。這些都迫使他只有通過詩歌,以這種方式來麻醉精神,逃避現(xiàn)世。他在詩中說到要“做一個幸福的人”,這似乎使我們看到一點亮色,但他又用自殺的實際行動拒斥了對生活的真實的介入。一個連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怎能教高中生們做一個幸福的人?很顯然,詩歌表面上的歡快和明朗下潛藏的是消極和厭世。詩的第三節(jié)雖然表達了他的三個祝愿,可最終落腳的、也是一直被人們認為是點睛之筆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分析該句,“只愿”表明在潛意識里,詩人認為那些幸福只是塵世所有,與自己無關(guān),大可不必與“陌生人”等為伍。一邊是祝福,一邊卻是孤傲自恃,兩者之間構(gòu)成了反諷式的分裂,呈現(xiàn)出詩人生存與思考中無法逾越的困惑。海子的孤獨并不是因為社會疏遠了他,而是在受挫后,他有意識地將自己封閉在個人的狹小空間里,自封為王,整天沉浸在神話與史詩的夢幻中與現(xiàn)實脫節(jié)。這樣的“個性”對高中生們的性格形成有益嗎?
綜觀整首詩,表面看似生機盎然,但實際上深層的情緒卻是從骨子里滲出來的濃得化不開的悲凄,它展現(xiàn)的并非是春暖花開的美麗景致,而是一份臨終前憂傷的遺囑。
二、盲目崇拜海子及其詩歌的綜合原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早在人教版(2000~2003年)高中《語文》第三冊(試驗修訂本)中被收入。筆者認為造成這種連續(xù)性的局面,是多方面的原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
首先是因為詩歌界和詩歌評論界對自殺或死亡的狂熱謳歌。海德格爾在其哲學著作《存在與時間》中談到:“死亡是值得人注意的唯一的現(xiàn)實東西”。這樣,死亡就得以超越人作為工具性的存在而獲得了終極價值的意義。于是,自殺誘惑著那些心靈晦暗的思想家和藝術(shù)家們,并成為他們描述、探索,甚至謳歌的主題。受此影響,20世紀以來,詩人為了所謂的“形而上”的原因,自殺已成為中外歷史中一個恒常的主題。例如,在日本文學作品中,各種各樣的自殺都被描寫成一種“高尚的舉動”,很多作家也不約而同地走上了自絕棄世的道路,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等便是很好的證明。
在詩歌界和詩歌評論界看來,詩人的死亡象征著某種絕對精神和生存意義的死亡,它是詩人的宿命,也是詩人的至尊,這就是詩人之死格外引人注目的原因所在.海子在他達到巔峰狀態(tài)的詩作《太陽》中表明,他正是在這種生存的危機意識中開始他的人的覺醒的。他終于無法忍受腐朽而黑暗的存在.而讓自己的個體生命毀滅了。海子“為詩而死”的壯舉和“向死而生”的意義成為20世紀末中國詩壇為精神而獻身的象征,以及后來者永遠銘記的“特殊功業(yè)”。很多人,特別是青年一代,對海子的自殺發(fā)出了如歌的贊頌和準神學的禮拜,海子也因此被神化為圣徒般的詩人。
其次是因為1986年“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群體展”以后,很多熱愛詩歌的人感到詩歌命運的衰微,他們對詩歌的未來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焦慮和擔憂。在這之后的一段較長的時間里,詩歌創(chuàng)作幾乎陷入了平靜蕭索之中。緊接著,回歸知識分子理想化傾向的呼聲越來越高,使整個時代的文化語境漸趨務實和世俗化,但最終又引起了1993年的“人文精神大討論”。為了能夠給近乎寂靜的詩壇注入一股新的活力,大多數(shù)學院派人士懷抱精英意識,開始尋找一種新的詩歌范式,試圖以此承載新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人文哲思來緩解詩歌理想與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語境之間的矛盾。恰巧海子的自殺和“海子熱”,使這些學院派人士開始關(guān)注海子及其詩歌,大力推崇并希望能夠借助海子及其詩歌的共同力量來實現(xiàn)他們振興詩壇的夙愿。后來,這些學院派人士當中很多人進入教材編輯出版領域,掌握著教材選文及編審的大權(quán)。因此在歷次的教材修訂中,他們的文化視角和文學經(jīng)驗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中學語文課文的選用,甚至影響中學語文教學的走向。
最后要說的就是,現(xiàn)在中學語文教材版本眾多,為了確保人教版教材能夠擁有較好的社會評價,編審們可能會在歷次修訂中選擇一些不一定完全反映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發(fā)展面貌的作品,以此調(diào)節(jié)學生的閱讀口味,從而保證中學語文教學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三、正視海子自殺和“海子熱”背后的隱患
筆者不愿跟某些人一樣過多地再談海子的自殺,更覺得沒有必要去討論和推測海子自殺的原因。我只想說的是,海子在孤獨寂寞中度過了一生,死后為眾人如此敬仰,甚至崇拜,這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恐怕是少有的事,更是耐人尋味的事。
在今天中國的一些詩歌評論中,我們也沒有感到因為海子的自殺而產(chǎn)生切膚之疼痛。相反,詩人的死亡方式——自殺,卻點燃了一些詩評家的興奮點,引起他們一種莫名的狂熱。海子的自殺不僅被說得與眾不同,而且被謳歌、贊美,直至神化。這些對海子的生平一無所知或者所知甚少的詩評家,僅僅從評論界某一極具個人化的觀點,甚至是荒謬的無稽之談出發(fā),便虛構(gòu)了海子自殺的“神圣性”和“形而上”的意義。很難說在對海子的緬懷中沒有臆想和曲解,很難說這里面沒有一點圍觀的味道。應當說,這種現(xiàn)象暴露了中國詩歌和詩歌評論界,甚至文化界的一些深刻問題。正如詩人韓東一針見血地說:“正像有人指出的那樣:中國當代先鋒詩人還沒有自殺的呢!海子是第一人。言下之意,海子死得其所,恰到好處,正是時候。……詩至此可以是身體的藝術(shù)、行動的藝術(shù)。為了和日常生活區(qū)別開來,行動主義者一直在尋求超凡脫俗的行動。……以此來證明自己是一個詩人。最終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非但不能免俗,而且境況越發(fā)糟糕。現(xiàn)在,只有死亡沒有一試了?!庇纱丝磥?,死,特別是自殺,在一些人眼中已經(jīng)成為詩人的詩歌活動的巔峰或“極限沖刺”,成為“詩歌烈士”的祭壇,成為詩歌神化的魔界。我想,這股風如果再持續(xù)吹下去,那真是當代中國詩歌界的滅頂之災。因為,這不僅在肉體上消滅了一些詩人,更重要的是,讓活下來的詩人感到尷尬、痛苦、不知所措。他們在對自己靈魂的拷問中,可能會重提哈姆雷特遇到的問題:活下去,還是不活?
另外,詩人有為詩歌藝術(shù)獻身的精神,與詩人用自殺的方式來實現(xiàn)某種詩歌意義,應該是具有質(zhì)的不同的兩個問題。一個真正的思想家、藝術(shù)家以及一切對人類社會和歷史進程有遠大理想的人物,對于自己的事業(yè)都會具有一種獻身的精神,這是人類的一種最崇高的追求,古今中外,不勝枚舉。然而自殺,除極少數(shù)人具有殺身成仁的殉道意義外,一般說來都具有逃避現(xiàn)實的消極因素,它不僅與獻身精神有著根本的不同,而且也很難達到這種精神的崇高境界。因此,任何人走上自殺這條路都是懦弱與心理素質(zhì)嚴重不健康的體現(xiàn)。詩神繆斯肯定反對詩人用生命來祭奠她,否則她就不是神而是魔了。
四、筑起海子詩歌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防火墻”
如前所述的選編中學語文課文的方式,的確既可以顯示出一部分編審的個人審美眼光,又可以獲得較好的市場經(jīng)濟效益。但像《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樣的現(xiàn)代詩選入現(xiàn)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其負面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第一,中學語文教師在備課時大多使用的是與人教版教材配套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師參考用書》。此書的編審人員大多與教材的編審人員相同或者相近,這樣就造成參考用書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對所選課文的解讀思路不超出現(xiàn)有的教育體制話語的限制。那么,中學語文教師在講課時,或者按照參考用書的指導大談特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表面上的積極意義和對虛幻的幸福的追求,完全遮蔽了該詩潛藏的灰暗和本身的矛盾性,從而造成文本的片面化闡釋;或者有的中學語文教師憑借自己的鑒賞思維,蜻蜓點水式的兼顧兩端,卻又不明確指出一個人正確的價值取向,從而造成文本的泛化闡釋。不論是上述的哪一種課堂講解方式,最終都將造成文本正解含義的缺失,這既是對作者及作品的不尊重,又是對語文所具備的教育功能的褻瀆。
第二,處在高中階段,特別是高中低年級的學生,大多數(shù)沒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系,他們對各種社會現(xiàn)象還沒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辨別力。倘若中學語文教師告訴學生們,海子用自殺的方式肯定塵世的幸福并叩問生存的本質(zhì),那么這樣的講解究竟能給高中生們什么樣的啟示?處在今天的多元化社會,越來越多的誘惑吸引著青春期發(fā)育中的中學生們,俘獲著他們躁動的心靈,動搖著科學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學習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所屬的主導地位。沉溺網(wǎng)絡、早戀、厭學、自殘、自殺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中學生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差,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倫理觀念越來越淡薄,“無所謂”的時尚個性和青春期特有的叛逆交織在一起,使更多的中學生找不到自己前進發(fā)展的方向。在這樣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我們更多地應該讀出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里的隱患,而不是飄浮的美麗。
第三,在眾多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中,人教版教材仍占有重要的指導地位。不論是它的編審實力,還是它的教學價值都是不容置疑的。就連很多使用其它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的地區(qū),往往也會對照人教版教材進行教學和教研。全國和各省的高考命題專家、高考備考專家、高考研究專家以及高考備考的師生,都將人教版的高中語文教材視為圭臬,絲毫不敢馬虎。然而像《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樣的詩歌,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高考怎么考?社會怎么看?成為擺在每一個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五、結(jié)束語
由此看來,中學語文真的不需要海子和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不是貶低海子和他的詩歌,而是對他最好的告慰。所有活著的人都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都應該用自己的心靈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相信海子的在天之靈一定能夠理解與筆者有共識的人的苦衷,因為他永遠希望人間處處都是陽光燦爛,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