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抬工號子;民問文化;音樂性;原生態(tài);民間創(chuàng)作;張揚性
摘 要:抬工號子是廣泛存在于我國山區(qū)丘陵地帶具有重要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僅有其獨特的源流,而且還有別具一格的民間音樂性、民間原生態(tài)性、民間創(chuàng)作性和張揚性等文化特質。
中圖分類號:1207.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474(2007)05—0075一04
抬工號子是一種由體力勞動直接激發(fā)而產生的最古老的勞動歌謠,它不僅是較強的體力勞動與民間歌謠的有機結合,而且是音樂美與勞動美的和諧統(tǒng)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仁壽抬工號子是四川省政府公布的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下面以其為例,分析它獨特的源流,并且對其民間文化特質加以闡釋。
一、抬工號子源流探析
仁壽抬工號子的發(fā)源地仁壽縣位于四川省中部,全縣轄區(qū)以丘陵地貌為主,龍泉山脈橫亙于全縣,出縣必須翻越高聳的二峨山,交通非常不便。由于自然條件的惡劣,仁壽經濟十分落后,當地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是沉重的石頭和木材,加之當地沒有養(yǎng)牲畜替代人力的習慣,所有物資都是靠肩挑背馱,人工搬運,這是抬工號子產生的自然及社會環(huán)境。
抬工號子的源流在現存的史料里很難覓到,即使它是底層勞動話語的代表,現存的文物文獻也沒有直接有關抬工號子產生于何時的記載。但從考古學來看,早在遠古時期甚至更早,人類便開始了勞動,倘若有勞動就有號子的邏輯成立,那么那時便有了勞動號子,其代表就是單純的呼喊號令,這其實就是抬工號子的雛形。由于抬工號子屬于民間文藝,在古人看來內容粗俗,格調低下,所以史書、文獻一般不作系統(tǒng)記載,大都是只言片語,而且這些文獻對抬工號子的記載,內容上都大同小異。如呂不韋的《呂氏春秋-淫辭》中日:“舉大木者,前呼輿樗,后亦應之?!庇秩纭痘茨献印さ缿枴芬灿涊d:“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從古人記載的“輿樗”和“邪許”中,我們只能推知抬工號子很早就形成了,文獻中的“大”和一“前”一“后”也告訴我們抬工號子與早期人類抬重物時的集體勞動有著直接聯(lián)系,而其產生的具體時間卻不得而知。俄國的民間文藝理論家普列漢諾夫在《沒有地址的信》里鮮明地提出“勞動先于藝術”、“詩歌是生活的產物”的觀點。法國的伊克維茲在《唯物史觀的文學論》中將普列漢諾夫的觀點表達得更加清楚:“人當集體地而且韻律地勞動之時,……在起初忽發(fā)喊聲,是極不清楚地聲音,但其后漸漸具有調子而變化為歌聲?!睆膰鴥韧獾奈墨I資料及論著中可以看出抬工號子是伴隨人類集體勞動形成并在集體勞動中不斷完善的,有一個“自然流露”到“有意刻畫”的漫長過程。如果真要按照考古訓詁學的科學性原則來看,那么有關抬工號子“生辰八字”的實證就一直是缺位的。在中國的文明史里,沒有留下有關抬工號子源流方面現存而準確的結論。既然人類的勞動有個人到集體合作這樣一個過程,那么抬工號子只能是在人類抬重物的集體合作勞動時才開始出現的,而非勞動出現抬工號子就出現了,但它比傳統(tǒng)意義的勞動號子(如裝卸號子、川江號子和打夯號子等)出現得要早。這是抬工勞動的原始性決定的。集體勞動雖不是抬工號子起源的唯一原因卻是重要或主要原因,抬工號子同時也是坎坷不平的山區(qū)地理自然條件和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產物。生活在山區(qū)的勞動者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充分利用力學原理,融合各種技能,將所抬物體的重量均勻地分解到每個人肩上,隨著抬工的人數從兩人發(fā)展到多人而形成抬工隊伍,并喊號子來統(tǒng)一行動,從而產生抬工號子。抬工號子的回腸蕩氣與震撼人心,雄渾粗獷與悠揚綿長,正是山區(qū)的崇山峻嶺羊腸小道所具有的特性的反映,也正是崇山峻嶺羊腸小道的山區(qū)孕育了抬工號子這一曠世絕倫的民間音樂事象,是勤勞質樸的勞動者,喊出了高亢嘹亮的抬工號子。以抬工號子為代表的勞動歌謠,淋漓盡致地彰顯了山區(qū)丘陵的地理特性和山里人與大自然對話的膽識與勇氣。勤勞的仁壽抬工編成的抬工號子廣為流傳,全縣60多個鄉(xiāng)鎮(zhèn),共有抬工號子3萬余首,具有鮮明的民俗特色,極具文化藝術價值。
二、抬工號子的民間文化特質
抬工號子不僅是在勞動中傳承的口頭文學,同時也是語言和音樂相互交融而成的民間藝術。它樸素而熱烈,遠沒有那些來自達官顯貴墓地文物的陰冷,其質樸簡單到了最不可刪節(jié)的地步;它只有簡樸的民歌調,沒有任何聲音上故意地裝扮與修飾,完全把一種無形大美深藏于簡單的唱詞和原始的腔調之中。其民間文化性質獨特,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抬工號子的民間音樂性
抬工號子的民間音樂性首先表現在語調音韻的和諧上。抬工號子主要以五七言為主,以七言居多,偶爾為了意思的表達完整而用雜言,一般分上句和下句;音韻較為講究,上句末尾一字如果是仄韻,下句末尾的字大都是平韻,平仄相對,唱起來朗朗上口。通常一首號子一個韻,如果號子較長,也有中途換韻的,但較為自然流暢。抬工號子整體上還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而且糅合川中地方次方言,其聲調的四聲,分別是陰平為[35],屬高升調;陽平為[31],屬低降調;上聲為[32],屬中降調;去聲為[24],屬中升調。其次是高亢優(yōu)美的唱腔。號子唱腔分為上腔和下腔,以七字句為例,頭四字為上腔,后三字為下腔,前排隊伍唱上腔,后排就唱下腔,上腔的尾音未落,唱下腔的就接上腔口,稱作“接腔”,這和一般勞動號子的“一領眾和”式唱腔大不相同,其唱腔高亢熱烈,婉轉悠長。最后是抬工號子的節(jié)奏之美,民間文藝學家吳超在《歌謠緣起的動因與中介》中說:“原始人的生產活動,逐漸培養(yǎng)了人對于節(jié)奏和音調的特殊感覺?!边@說明了抬工號子的節(jié)奏是勞動節(jié)奏的詩化,它的節(jié)奏取決于勞動的節(jié)奏和律動性。如同《禮記·鄭注》所說:“古人勞役必謳歌,舉大木者呼邪許?!碧Чぬ栕邮前殡S著集體勞動經常重復出現的有強烈節(jié)奏和簡單聲音的呼喊,其節(jié)奏的高低快慢隨路途中的上坡下坎、轉彎倒拐、路窄受阻等勞動場面的變化而變化,以此來協(xié)調行動,統(tǒng)一步伐,振奮精神,解除疲勞。
(二)抬工號子的民間原生態(tài)性
抬工號子,無論是其外部,還是內部,無論是形式要件,還是在內容界限上,均與以文人、宮廷、士官等為主的所謂主流精英文化保持著很遠的距離和有著很深的隔膜,即使是富有人文精神的文人話語和大學話語,也依然與抬工號子保持著一種本質上的絕緣。它以輕快鮮明的勞動節(jié)奏,取代了文人創(chuàng)作所特有的含蓄委婉、幽美和隱喻等藝術節(jié)奏,讓那種無拘無束、粗糲尖銳的特質,直接轉化成審美磁場。抬工號子永遠是無裝飾性,永遠是本真天然的民間口頭文學,其感情真切自然,如明代李開先所說:“如十五國風,出諸里巷婦女之口者,情詞婉曲,自非后世詩人墨客操觚染翰,刻骨流血所能及者,以其真也”。一個“真”字讓多少文人作品望塵莫及。抬工號子的原生態(tài)之美還表現在語言上靈活運用當地的方言土語,凸現地方民俗色彩。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抬工號子里有的字詞無法用漢字來表現,只能以拼音代替,如這首《嘆口氣》(節(jié)選):
人家丈夫很爭氣,苦巴苦做不落離。
我的丈夫犟脾氣,正事不做把煙qi。
眉頭吃來高丘起,臉上吃來一張皮。
“qi”在四川話中即“吃”的意思,雖無法用字表示出來,但拼音的使用使前后的音韻協(xié)調。其次是有些抬工號子中有的字別具風味,其意只在四川方言中才能得到完美表現,如《pa耳朵不靠我一個》:
千錯萬錯自己錯,不該娶個閻王婆。
心想接來伺候我,那知當了pa耳朵。
燒鍋做飯全靠我,喂豬洗碗跑不脫。
說做活路她就躲,家務事兒她不做。
無事就把胭脂抹,哪管兒女死與活。
她燒煙要我點火,拿根紙捻搓一搓。
一搓二槎她冒火,我就挨到幾磕磕。
叫聲妻子莫打我,天晴了我給你洗裹腳。
過路人啊莫笑我,婆娘歪了莫奈何。
pa耳朵不靠我一個,溝下壩子有很多。
這首抬工號子里有幾個別具一格的四川方言,“pa耳朵”在當地是怕老婆的意思,此詞表現出了怕老婆的人的耳朵軟,既詼諧又形象;“磕磕”的意思是踹幾腳,從字面來說,描述踹得之重,像碰到石頭一樣;“歪”字本義為不正,在四川方言中形容人兇,不講道理,貼切生動。抬工號子的原生態(tài)之美是它在今天不斷創(chuàng)新的藝術殿堂里最能體現其魅力的一點。
(三)抬工號子的民間創(chuàng)作性
作為歷史悠久的勞動歌謠,抬工號子的作者就是千千萬萬胸無點墨的抬工,其創(chuàng)作凸現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作特色。除借用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之外,多用對偶和反復,是抬工號子修辭手法的顯著特點。有時為了突出某個環(huán)境、事件或細節(jié),強調某種屬性時,抬工號子會特意重復某個句子的主要詞語,甚至大量地反復用助詞。在這些反復的詞語中,同時會出現大量單字相疊或詞語復疊的現象,以此來表達事物的狀態(tài)和喊唱者的情緒。同時有很多抬工號子反復用同一字作為韻尾,這卻是傳統(tǒng)文人詩忌諱的,這些都說明抬工號子創(chuàng)作于民間,具有強烈的野性美、原始的活性美。抬工號子和傳統(tǒng)民歌民謠相比,其突出特點是普遍地都比較長,通常一首號子吼下來短的也有五分鐘,長的可達數小時,這主要是由勞動時間的持久性決定的?,F今搜集到最長的一首抬工號子為《八仙圖》,有672行,4700多字,全部唱完要數小時。
(四)抬工號子的民間張揚性
抬工號子不僅有一般勞動號子所具有的描述歷史故事、宣揚倫理道德和表達愛情婚姻的內容,而且還有一部分別具特色、以描述“性”為主的花花號子。過去姑娘出嫁一般都是坐4人轎,抬工們在娶親過程中把花花號子吼得隨心所欲,既表達對新郎新娘的吉祥祝福,又把含羞的新娘調侃個夠,還為婚慶倍添光彩。和傳統(tǒng)民歌中的風流歌的敢“欲”而不敢言及文人作品中的遮遮掩掩大不一樣,大多數花花號子的性描寫都大膽張揚,自然本真,大有馮夢龍在《敘山歌》中所述“借男女之真情,發(fā)名教之偽藥”的特點,極具反封建禮教的色彩。請看這首《二更靜》(節(jié)選):
紅羅帳兒關得緊,情哥爬上奴的身。
嘴對嘴來親又吻,紅頭將軍入陰門。
情哥越送越有勁,越送越快癢死人。
奴把鄧腰抱得緊,鋼刀割頸也難分。
忽然只覺地皮震,水水兒鏢進子宮城。
只聽情哥出粗氣,軟兮軟兮下了身。
綜上所述,抬工號子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它的內容是當地的民間文學,它的唱法是當地的民間音樂,它體現的是鮮明的民風民俗。抬工號子唱出了人們的生活理想,傳達出世世代代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既是巴蜀文化中的藝術瑰寶,也是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