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明代;進士登科錄;玉音;恩榮次第;進士家狀;制策;進士對策
摘 要:明代進士登科錄是研究明代科舉制度及明史的重要資料。其版式、結構及體例皆有固定的格式,通常包括五部分:“玉音”即禮部關于本科殿試的奏疏、皇帝圣旨及殿試諸執(zhí)事官的職名,“恩榮次第”是殿試、傳臚、張榜、上袁謝恩、詣孔廟行釋菜禮及國子監(jiān)立石題名等一系列活動日程,“進士家狀”按名次先后羅列進士本人及其家庭狀況,“御制策問”即殿試策題,“進士對策”即第一甲三人進士殿試對策。
中圖分類號: K24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9—4474(2007)05—0107一D4
作為科舉考試的實物例證,明代進士登科錄是研究明代科舉制度及明史的重要原始文獻。早在1969年,臺北學生書局就把臺灣中央圖書館及原北平圖書館所藏共六十余種明代各類登科錄影印成《明代登科錄匯編》一書。2006年,國家“十一五”重點出版項目《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由寧波出版社正式出版發(fā)行,這必將給明代科舉制度史和明史的研究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版式
明代進士登科錄的版式相對較為固定。從上海圖書館、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及其續(xù)編等所標識的幾種進士登科錄來看,明代進士登科錄有如表一所示的一些版本特征。
由表1可知,明代進士登科錄的版式固定之中略有變化,但通常是每半頁10行,每行20字,框高在21.9~26.Icm之間,寬在14.1~15.6cm之間。多為粗黑口,單魚尾,四周雙邊,一冊一函。其實,表1所言每行20字也不甚確切。明代進士登科錄包括“玉音”、“恩榮次第”、“進士家狀”、“制策”和“進士對策”五部分,其格式雖然嚴整,但各部分的字體大小及字數(shù)多少各不相同。需要說明的是,占進士登科錄相當篇幅的“進士對策”部分通常是每行20字。
二、結構
明人張朝瑞《皇明貢舉考》載:“進士登科錄,首玉音,次恩榮次第,次進士家狀,次制策,終進士對策”。明代進士登科錄的結構較為固定,通常按順序分為五部分:(1)“玉音”,即禮部尚書關于本科殿試的奏疏、皇帝圣旨及讀卷官、受卷官等各類執(zhí)事官的官職姓名、表字、籍貫、功名。(2)“恩榮次第”,是殿試、傳臚、張榜、上表謝恩、詣孔廟行釋菜禮及國子監(jiān)立石題名等一系列活動日程。(3)“進士家狀”,是進士登科錄的主體部分。按名次先后排列進士姓名,列出其籍貫、成分、治何經(jīng)典、字、行、年齡、生辰,曾祖、祖、父名及其官職,母某氏,封贈情況,祖父母、父母健在情況,兄弟名及其官職,娶某氏,某省鄉(xiāng)試第幾名,會試第幾名。(4)“御制策問”,即殿試策題。(5)“進士對策”,即第一甲三人進士殿試對策。但也有特殊情況,如《皇明貢舉考》卷一所言:“進士對策,洪武二十一年登科錄初刻進士對策(《登科考》)。按:對策刊刻一甲進士三篇,只有永樂二年、四年,嘉靖十四年兼刻二甲進士對策。若正德三年(1508)取二甲三甲各第一名對策刻之,則逆瑾之行私電”。由此,我們知道:明初洪武四年、十八年前兩科進士登科錄根本就沒有錄載進士對策,永樂二年、四年兩科兼錄第二甲進士對策。正德三年,大學士焦芳為其子焦黃中能見錄,串通權閹劉瑾,所以當年《進士登科錄》除刻一甲三人對策外,又刊第二甲第一名焦黃中、第三甲第一名胡纘宗二人對策?!都尉甘哪?1535)進士登科錄》錄載第一甲三名、第二甲前九名共十二份進士對策。
三、體例
明代進士登科錄的題名是固定的,通常為:(某皇帝年號)某年進士登科錄。如《洪武四年進士登科錄》、《永樂十年進士登科錄》、《隆慶二年進士登科錄》等。它包括以下內容:
(一)玉音
宋代進士登科錄在“進士家狀”之前,多載當年皇帝科詔及試院官職名,這就是明代進士登科錄中“玉音”部分的雛形。張朝瑞《皇明貢舉考》載:“玉音,欽命進士出身等第及讀卷官執(zhí)事等官,各官上書官書名,下雙行書出身”。
明代進士登科錄“玉音”部分通常這樣記載:(某年號)某年某月某日禮部尚書臣某等于奉天門(萬歷八年皇極門)奏為科舉事,會試天下舉人取中若干名,本年三月初一日(成化八年后多為十五日)殿試,合請(擬)讀卷及執(zhí)事等官(官銜)某等若干員。其進士出身等第恭依太祖高皇帝欽定資格:第一甲例取三名,第一名從六品,第二、第三名正七品,賜進士及第;第二甲從七品,賜進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賜同進士出身(建文二年較為特殊,“欽定資格一甲從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奉圣旨“是,欽此”。讀卷官(提調官、監(jiān)試、受卷、彌封、掌卷、尋綽、印卷、供給官)上書官、書名,下雙行書出身。
(二)恩榮次第
明代進士登科錄“恩榮次第”部分通常這樣記載:(某年號)某年三月某日(洪武四年二月十九日,建文二年(1400)三月二日。此外多在三月一日,后在三月十五日)早,諸貢士赴內府殿試。上御奉天殿親賜策問。三月某日(洪武四年二月二十日,建文二年三月四日,以后多隔二三日,或四日)早,文武百官,朝服侍班。是日,錦衣衛(wèi)設鹵簿于丹陛丹墀內,上御奉天殿鴻臚寺官傳制唱名,禮部官捧黃榜鼓樂導引出長安左門外,張掛畢,順天府官(永樂十三年前為應天府官)用傘蓋儀從送狀元歸第。三月某日(洪武四年二月二十二日,建文二年三月五日,多為放榜次日)賜宴于禮部,宴畢,赴鴻臚寺習儀。三月某日(建文二年為三月五日,天順元年(1457)以后多在次日),賜狀元朝服冠帶及進士寶鈔。三月某日(復次日),狀元率諸進士上表謝恩。三月某日(洪武四年二月二十三日,多在再次日),狀元率諸進士詣先師孔子廟行釋菜禮。禮部奏請,命工部于國子監(jiān)立石題名。
(三)進士家狀
明代進士登科錄“進士家狀”部分通常這樣記載:(姓名)貫某藩省、某府、某州縣(軍、民、官、儒、鹽、灶、匠等)籍,或某處人。某藩省、府、州、縣學生或附學生、增廣生、監(jiān)生、儒士、官吏等。治(易、書、詩、春秋、禮記)經(jīng),字某,行幾,年多少,某月某日生。曾祖(或某官,封贈某官),祖某(同上),父某(同上),(嫡、生、繼)母某氏,或封贈夫人、淑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共六種。以曾祖、祖、父母存亡情況,分重慶下、具慶下、嚴侍下、慈侍下、永感下五種,兄、弟某(或某官封贈某官或學生監(jiān)生),娶、繼、聘某氏,某處鄉(xiāng)試第幾名,會試第幾名。
例如:張居正是明代著名改革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第二甲第九名進士,《嘉靖二十六年進士登科錄》這樣記載了他的“家狀”:“貫湖廣荊州衛(wèi),軍籍。荊州府學生,治《禮記》。字叔大,行二,年二十三,五月初五日生。曾祖誠,祖鎮(zhèn),父文明,母趙氏。重慶下。兄居仁,弟居敬、居安、居易、居寬、居業(yè)、居學、居中。娶顧氏。湖廣鄉(xiāng)試第三十名,會試第一百六十名”。
(四)制策
明代各科進士登科錄均載皇帝御制策問,即制策,也就是皇帝(或以皇帝的名義)所出的殿試考題——經(jīng)史時務策一道。明代制策也有一個不斷完善、程序化的過程。明代制策多以“皇帝制日:聯(lián)惟(或朕聞)……”發(fā)端,先說唐、虞、三代怎樣好,漢、唐、宋怎樣不如三代。接下來說太祖高皇帝、太宗(成祖)文皇帝怎樣文治武功,冠絕百王,“列圣相承,益隆繼述”,是說后之“列圣”又繼承太祖、太宗之功業(yè)。再進一步說“朕自即位以來,宵旰圖治,然而治效未臻其極”,并列舉出當時社會所存在的一些弊端。繼而表示要遠效三代、近法祖宗以達雍熙泰和之治。最后以諄諄告誡諸生“悉心以對,朕將親覽”或“朕將擇而行焉”等語作結。通常還在文末落款,注明年月。
一般殿試策問說唐、虞、三代的情況實際上是考應試者的經(jīng)學,說后世漢、唐、宋的情況實際上是考史學,說到“朕自即位以來”的情況是考察應試者對當今時務的見解。所以明代的殿試策問通常情況下都是先談經(jīng)論史,后及當今時務,融經(jīng)史、時務于一體,渾然天成,故稱“經(jīng)史時務策”。當然,在明代二百余年考試實踐中,也有只論經(jīng)史而不及時務或只談時務而不論經(jīng)史的,但這類殿試策問相對較少。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明代經(jīng)史時務策把知識方面的測試與能力方面的考察結合在一起,是一種較為完善的考試文體。
(五)進士對策
進士對策的起收有一定格式,通常用“臣對臣聞”發(fā)起,多用“臣草茅賤士,不識忌諱,干冒宸嚴,不勝戰(zhàn)栗之至。臣謹對”一句作結?!俺肌弊峙詫?,不寫題目,不許點句鉤股,禁止添注涂改。低二字書寫,空上二字留為抬頭之用。策冒(策首幾句總綱,謂之策冒)數(shù)行,提出全文主旨,提綱挈領,一目了然。接著以“恭(或“欽”)惟皇帝陛下”轉折,用“秉神圣之資,扶盈成之運”之類語句對當時在位的皇帝大加頌揚一番,并說皇上“于萬機之暇,特進臣等于廷,俯賜清問”。而后答策者再自謙一番,“臣雖愚陋,敢不披瀝愚忠以對揚于萬一耶?”接下來對策冒稍微展開闡述,繼之以“伏讀制策有日”發(fā)起(第二、三問等則用“制策又日”發(fā)起),針對策問一一作答。在回答具體問題時開始聯(lián)系時務,提出解決對策。這一部分是殿試對策的核心部分。一個士子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多從這一部分體現(xiàn)出來。最后是數(shù)行策尾,應試者提醒皇上若照此對策實心求治,自可“比隆三代,超絕百王”。此外,文內頌圣,凡遇到“皇帝”、“陛下”、“宸嚴”、“祖宗”等詞皆須另行雙抬,而“經(jīng)筵”、“大廷”等詞則只需單抬即可。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此外,在體例方面,極個別科年的進士登科錄也會有些細微差異。如《永樂九年進士登科錄》有個別進士把祖母的姓氏也列入,如第二甲第十名周宗保,列其祖母林氏。《永樂十年進士登科錄》皆載鄉(xiāng)里,如馬鐸,“貫福建福州府常永縣大宏里民籍”?!缎掳四赀M士登科錄》有個別進士也書伯父、叔父。如第三甲進士金輔伯,伯父幼孜,贈榮祿大夫少保,謚文靖。成化以前,只列籍,不列鄉(xiāng)貫。成化二年、五年、八年、十一年等科進士登科錄,鄉(xiāng)貫在前,役籍在后。而弘治以后則役籍在前,鄉(xiāng)貫在后。如此等等,不可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