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歷史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普遍重視斗爭哲學,到改革開放以來我黨對和諧哲學的重視,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發(fā)展,顯示了作為以實踐為特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不同時代主題的拓展和變化。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哲學;斗爭哲學;和諧哲學
中圖分類號:B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4-1605(2007)05-0004-04
作者簡介:楊豹(1968- ),男,湖北武漢人,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倫理思想。
一﹑斗爭哲學與和諧哲學
美國社會學家艾爾#8226;巴比在其所著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基礎》中把馬克思的理論歸結于一種沖突的范式。在國內,由于種種原因,人們也常常把馬克思的理論稱之為“斗爭哲學”,以至于現(xiàn)在人們對“斗爭哲學”還耳熟能詳。
1945年,在《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代表大會的口頭政治報告》中,毛澤東闡述道:“有人說我們黨的哲學叫‘斗爭哲學’……我說‘你講對了’。自從有了奴隸主﹑封建主﹑資本家,他們就向被壓迫的人民進行斗爭,‘斗爭哲學’是他們先發(fā)明的。被壓迫人民的‘斗爭哲學’出來得比較晚,那是斗爭了幾千年,才有了馬克思主義?!?959年8月,毛澤東在《機關槍和迫擊炮的來歷及其他》中又指出:“舊的社會斗爭止息了,新的社會斗爭又起來。總之,按照唯物辯證法,矛盾和斗爭是永遠的,否則不成其為世界。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家說,共產(chǎn)黨的哲學就是斗爭哲學,一點也不錯,不過,斗爭的形式,依時代有所不同罷了?!豹?/p>
的確,“斗爭哲學”高度地概括了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本質特征。他早年就曾說過,“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泵珴蓶|講“斗爭哲學”,其意思十分清楚,都是與改造社會以及革命斗爭緊密相聯(lián)系的?!岸窢幷軐W”就是質變的哲學,就是革命的哲學。
作為斗爭哲學的對立方而提出的和諧哲學,是指事物量變的哲學,是社會和平發(fā)展的哲學。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術語來說,就是中庸之道。盡管中庸之道有將量變絕對化的明顯局限,但用它來說明在一定質中的量變,還是有其合理性的,恰如艾思奇在1934年寫的《中庸觀念的分析》中所說:“若把中庸當作事物存在的原理看,那就用今日的哲學標準來衡量,它仍然可保持其一面的真理性?!豹?/p>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質量互變規(guī)律和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量變和質變之分,從量變到質變,又從質變到量變,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螺旋上升過程。從社會歷史的角度分析,它揭示了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就是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由適應到不適應,再到適應,由量變到質變,再到量變的螺旋上升過程。
由此可見,和諧哲學和斗爭哲學的共同基礎都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們各有其合理性。就其內容看,它們之間不能互相替代,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各有不同的作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研究斗爭哲學是取得革命政權的重要保證;和平建設時期,鉆研和諧哲學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條件。無論斗爭哲學,還是和諧哲學都是服務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人民生活的安和樂利。它們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從斗爭哲學到和諧哲學的歷史沉思
從斗爭哲學轉向和諧哲學,是社會歷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然而,這一轉變過程歷盡艱辛,正如李瑞環(huán)所說:“否定和諧思想的斗爭觀念和習慣,很難被摒棄。”[1]
從歷史上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致力于無產(chǎn)階級解放事業(yè),致力于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這一事實造成了人們普遍強調斗爭哲學,因為斗爭哲學是革命的哲學,是質變的哲學。正是在斗爭哲學的指引下,俄國革命和中國革命取得了徹底的勝利。同時,也在無形之中,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的和諧因素被“長期遮蔽”,人們錯誤地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斗爭哲學之間劃上了等號。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后,布哈林提出了社會發(fā)展平衡規(guī)律的理論。他認為,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平衡?!皼]有平衡,社會是不能長期存在的,是要滅亡的?!?sup>[2]211一方面,他強調經(jīng)濟關系的平衡——各種經(jīng)濟成分之間保持適當比例,因為“無產(chǎn)階級不可能組織一切,無產(chǎn)階級不可能強制地用自己的計劃去代替有自己個體經(jīng)濟的小生產(chǎn)者﹑小農”[2]211。另一方面,他強調工農業(yè)之間保持平衡,因為“只有工業(yè)在農業(yè)迅速增長的基礎上達到高峰,工業(yè)才能持續(xù)保持最大的速度”[2]211。同時,他重視城鄉(xiāng)之間的平衡,認為“這是決定人類命運的問題”。然而,布哈林的這些遠見卓識因不合時宜而遭到了徹底的批判。批判的理論依據(jù)就是斗爭哲學。因為他的思想是“否認事物的內部矛盾,否認內部矛盾的斗爭是發(fā)展的源泉”,是“階級斗爭熄滅論”。
同樣的歷史發(fā)生在中國。長期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使初期的執(zhí)政者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習慣于從對立和斗爭的視角思考問題,擅長于斗爭哲學,忽視從對立的同一面化解矛盾,輕視和諧哲學,以至于在社會已經(jīng)發(fā)生質變,對抗性矛盾基本消失時仍奉行斗爭哲學。1957年,毛澤東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還存在誰戰(zhàn)勝誰的問題,作為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在我國還要長期存在。1962年,毛澤東發(fā)出了“階級斗爭”的號召。在毛澤東看來,“對立的統(tǒng)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而對立的﹑互相排除的斗爭則是絕對的”[3]。毛澤東又將斗爭哲學簡稱為“一分為二”。1963年,中央黨校校長楊獻珍提出了“合二為一”的思想,認為“合二為一”也可從“一分為二”的另一方面來表達對立統(tǒng)一。1964年,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點名批評說:“一分為二”是辯證法,“合二為一”是修正主義﹑階級調和論。毛澤東的理論依據(jù)就是斗爭哲學。他認為“一個吃掉一個,大魚吃小魚,就是綜合。楊獻珍提出合二為一,說綜合就是兩種東西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世界上有什么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有聯(lián)系,總要分割的。沒有不可分割的事物。”他還進一步闡述道,“有階級斗爭才有哲學,……不搞階級斗爭,搞什么哲學?”由此,楊獻珍的“合二為一”思想遭到政治批判。正是在斗爭哲學被奉為當時馬克思主義哲學正宗思想的背景下,人人相斗,人人自危,社會動蕩,社會主義事業(yè)遭受嚴重挫折。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提出把全黨的工作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階級和階級斗爭逐漸從社會生活中退隱。同時,鄧小平總結道:“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fā)明?!粻幷摼蛷碗s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么也干不成?!?sup>[4]他反對進行意識形態(tài)的抽象爭論。這可以稱之為“和諧哲學”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雛形。“一國兩制”在香港和澳門的實施,就是這種哲學的成功運用。2004年9月,十六屆四中全會召開,黨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2005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專題研討班上,又將和諧社會進一步概括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顯然,黨中央在新時期所提出的和諧社會理念,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性質,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一種深邃的哲學思想——“和諧哲學”?!昂椭C哲學”是一種量變的哲學,就是在保證一定質的基礎上展開量的變化的哲學。換言之,它要求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在堅持社會主義的前提下,加快發(fā)展,統(tǒng)籌兼顧,高效管理,實現(xiàn)社會的長治久安,開創(chuàng)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新局面。
三﹑和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理論特色
過去,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為斗爭哲學,忽視了和諧的方面。這一方面在于俄國革命和中國革命成功實踐經(jīng)驗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在于馬克思恩格斯對自己十分豐富的哲學思想沒有進行專門的整理。因此,有必要洞察馬克思主義內在的和諧特色。
馬克思主義產(chǎn)生于資本主義無處不在的矛盾沖突之中。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人的嚴重的異化狀態(tài),表現(xiàn)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和諧和無處不在的矛盾沖突。一方面,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沖突。恩格斯指出:“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里,每個人都單槍匹馬地冒著風險工作,每一個人都在竭力使自己發(fā)財致富,根本不理會別人在干些什么。這樣就談不上合理的組織,談不上分工。相反,每一個人都想超過別人,都想尋找一個好的機會來謀取私利,他既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致去想一想,他自己的利益和其他一切人的利益實質上是完全一致的。各個資本家同其他一切資本家進行斗爭,各個工人同其他一切工人進行斗爭;所有的資本家反對所有的工人,而工人群眾也必然要反對資本家集團。這種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這種到處都很混亂、到處都在剝削的現(xiàn)象就是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實質?!?sup>[5]人與人之間揭去了溫情脈脈的面紗,公開的利益沖突彌漫于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兩次世界大戰(zhàn)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激烈沖突與對抗的產(chǎn)物。另一方面,還存在著人與自然之間的嚴重沖突。為了個人的利益最大化,人們毫無節(jié)制地掠奪自然,展開了人對自然的全面戰(zhàn)爭。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的名言,深刻地揭示了工業(yè)文明與農業(yè)文明的區(qū)別,農業(yè)文明是人對自然的順應,而工業(yè)文明則是人對自然的征服。但這種征服,“絕不像征服者統(tǒng)治異族人那樣,絕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sup>[6]383-384最終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
馬克思認為,人與人、人與自然界之間的激烈沖突和對抗,是人的本質異化的表現(xiàn)。勞動是人的第一需要,它是人的生存方式,而這種生存方式只能通過人們之間的分工協(xié)作才能完成。但由于資本主義社會把人的勞動當作追逐私利的手段,工人成了資本家剝削和壓迫的對象,勞動成了工人為謀生而不得已從事的痛苦活動。因此,人與人的沖突,實質就是人的本質異化。所以,馬克思說:“通過異化的外化的勞動,工人生產(chǎn)出一個跟勞動格格不入的、站在勞動之外的認同這個勞動的關系?!?sup>[7]277同時,馬克思還認為,人與自然的沖突,也是人的本質異化的表現(xiàn)之一。人是自然的產(chǎn)物,是自然的組成部分,人與自然之間是和諧的關系。然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為了獲取財富,人們無情地掠奪自然,造成了人與自然的對立,自然對人類實施報復。因而,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被異化了。
馬克思恩格斯從資本主義的不和諧和無處不在的矛盾中,洞穿了人的本質的異化。因此,要獲得人的自由與解放,就要把人類從人與人、人與自然異化等沖突和矛盾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建立和諧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
共產(chǎn)主義社會是充滿和諧的社會,是馬克思恩格斯畢生追求的最高目標。馬克思曾這樣描述共產(chǎn)主義社會:“共產(chǎn)主義是私有財產(chǎn)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這種共產(chǎn)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sup>[7]297也就是說,共產(chǎn)主義社會是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社會,是人的本質徹底復歸的社會。一句話,共產(chǎn)主義社會就是充滿和諧的社會。
對于共產(chǎn)主義的實現(xiàn)方式,馬克思恩格斯雖然不排除使用階級斗爭的可能,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變化,他們在晚年更傾向于合法、和平的方式實現(xiàn)。到了1871年以后,資本主義逐漸進入高速發(fā)展時期,政治民主不斷擴大,工人的各種權利得到法律的保護,無產(chǎn)階級與資產(chǎn)階級之間的矛盾與對抗逐漸緩和,所以,馬克思恩格斯主張以合法、和平的方式實現(xiàn)社會變革。1872年,馬克思就說過,“我們知道,必須考慮到各國的制度、風俗和傳統(tǒng);我們也不否認,有些國家,像美國、英國,——如果我對你們的制度有更好的了解,也許還可以加上荷蘭,——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sup>[8]恩格斯比馬克思看到了資本主義更多的變化,資本家已經(jīng)不再使用坑蒙拐騙的方法贏利,工人的生活條件也發(fā)生了很大改善,階級的對立日漸減少。他曾更為明確地說:“1848年的斗爭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經(jīng)過時了”[6]510,“我們用合法手段卻比不合法手段和用顛覆的辦法獲得的成就要多得多?!?sup>[6]524由此可見,革命的手段并不是馬克思主義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的唯一方式,和平的手段也是馬克思恩格斯實現(xiàn)社會改造的重要方式。社會和諧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在量變中可以逐漸達到質變。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于資本主義無處不在的矛盾和斗爭,其目標就是要實現(xiàn)和諧的共產(chǎn)主義,實現(xiàn)人的本質力量的復歸。斗爭僅僅只是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的一種方式,那種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片面地理解為斗爭哲學的方法是不全面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具有豐富和諧思想的學說,和諧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特色。
四﹑和諧哲學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已經(jīng)跨過半個世紀之久,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早已不復存在。社會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絕對不相容的對抗性矛盾,而是不同階層、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非對抗性矛盾。尤其是邁進21世紀,世界進入全球化、多極化、一體化的時代,不同思想、不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競爭,和平和發(fā)展仍是主流,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可以長期和平共處。以“和諧哲學”取代“斗爭哲學”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這不僅是對中國國情和世界局勢的正確判斷,也表明我黨在執(zhí)政治國方面已經(jīng)有了相對成熟的哲學理念。盡管我國在現(xiàn)實社會中還有許多矛盾和斗爭,但矛盾和斗爭是第二位的,斗爭的目的是為了和諧。因此,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應當是當今中國社會關系的主流,和諧哲學就是充分體現(xiàn)了當代中國時代精神的哲學,它在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
一方面,和諧哲學有助于國家的安定團結和長遠發(fā)展。面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和諧哲學能夠提供方法論,整合一切積極因素,化解一切消極因素,保證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環(huán)境等各個方面及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協(xié)調發(fā)展,妥善處理不同階層、不同主體的利益關系,構建起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另一方面,和諧哲學有助于認清國際形勢的大方向。盡管當今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各國之間競爭激烈,西方敵對勢力不愿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的崛起,從未放棄“分化”、“西化”的圖謀,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國際恐怖勢力也蠢蠢欲動,但和平的因素遠遠大于戰(zhàn)爭的因素,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的主題。把握和諧哲學有利于積極營造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國際環(huán)境,保持民族團結、社會安定的政治局面。
時代呼喚和諧哲學。盡管和諧哲學還不是十分完整的現(xiàn)成理論,但它是富有前景的研究領域。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是以和諧為核心,它符合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李瑞環(huán).學哲學,用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578.
[2]布哈林.布哈林文選:中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11.
[3]毛澤東.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118.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02.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79.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