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素芹 陳子服
自由思想是胡適雜文的重要特征,自由的精神是現代雜文的靈魂。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這對于今天的每個人仍有意義,對于一個國家的發(fā)展意義重大,對于人類的和平與發(fā)展進程更是不容忽視!
現代雜文是挾帶著自由的颶風從《新青年》刮起,迅速席卷20世紀初的中國文壇,一時成為現代雜文的主流思想。胡適的雜文始終貫穿著鮮明的自由精神。一方面,他在雜文創(chuàng)作中宣揚自由精神,呼吁雜文創(chuàng)作的自由;另一方面,他以自由的精神創(chuàng)作雜文,不隨波逐流,獨立地表達個人的意志、思想,具有精神上的自由。
20世紀初胡適認為社會要發(fā)展,必須提倡個性解放。沒有自由,沒有人格,便和做奴隸一樣。胡適堅決反對把個人的自由與國家的自由、人格與國格截然對立起來的論調。他在《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這樣寫道:“現在有人對你們說:‘犧牲你們個人的自由,去求國家的自由!我對你們說:‘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胡適深知,沒有自由,就沒有獨立的人格。他對此深信不疑,并從歷史的深度進一層論述。他認為,自文藝復興以來,世界的文化發(fā)展有兩大趨勢:一是科學工業(yè)化;二是自由民主化。由此可知,胡適“真的個人主義”極力標榜的是特立獨行的精神,即使在強大的輿論壓力面前也絕不退縮的獨立人格和卓爾不群的自由風范。這就是胡適倡導的個性解放的理想新人。這種新人既有自由的思想意志,又敢于承擔責任,具有特立獨行的品格。個人具有自由的思想意志,就可以自由的選擇一切,充分發(fā)展其個性,同時全面負責由其選擇帶來的一切后果。這種個人自由和責任的緊密結合,意味著個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胡適雜文中倡導個性解放,也特別注重個人的社會責任。《不朽——我的宗教》這篇頗有影響的雜文就系統全面的、地闡述了他的這種自由思想。其次,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實際上是一種因果關系。這種因果關系的無限發(fā)展過程構成了社會(大我),個人(小我)只是這種因果鏈上的一個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遞,綿延不絕——即未來無量的我——永不能消除,永不能懺悔。胡適的這種自由思想,突出了個人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強調了個人對社會所具有的不可逃避的責任。這實際上是鼓勵個人在積極參與社會革新中發(fā)現自己的個性,去惡揚善,實現自我價值。當時的中國狀況正是需要這種個性的活力來激發(fā)群體的活力,從而使國家強盛,民族富強。所以這種張揚個性的自由思想是積極向上、充滿著創(chuàng)造力和戰(zhàn)斗精神的。這也就是胡適自由思想的內核。自由主義最淺顯的意思是強調尊重自由,現在有些人否認自由的價值,同時又自稱是自由主義者。據我的拙見,自由主義就是人類歷史上那個提倡自由,崇拜自由,爭取自由,充實并推廣自由的大運動??偨Y起來,自由主義的第一意義是自由,第二個意義是民主,第三個意義是容忍——容忍反對黨,第四個意義是和平的漸進的改革。獨立是保障自由的主觀條件。個人獨立和思想自由是胡適一生的追求,為此,他拒絕涉足政治、進入官場,而是在身份獨立、精神獨立的掙扎中追求自由。
容忍是保障精神自由的客觀條件,社會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存在,容忍有不同的聲音,才能使人人都有思想的自由。一個社會如果缺乏容忍的雅量,自由就得不到切實的保障。胡適所說的容忍,乃是要求社會國家應當尊重人民對自己的生活自由嘗試的權利,對真理懷疑的探討的權利。胡適把“自由的世界”和“容忍的世界”等同了起來,凸出了容忍的重要地位。
胡適的自由思想中,容忍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他認為,容忍既是一種自由的精神,同時又是一種民主的精神。所以他強調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把容忍作為自由的根源,在爭取自由中容忍,切不可過激,而要在一定的秩序內和平漸進。這種自由的思想始終貫穿在胡適的雜文中。胡適認為,自由是人類文明的標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沒有容忍“異己”的雅量,就不會承認“異己”的宗教信仰。但因為不容忍的態(tài)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會錯”的心理習慣,所以容忍“異己”是最難得、最不容易養(yǎng)成的雅量。容忍的實質就是容忍不同的政見、思想、信仰容忍各種不同的思想、政見、信仰,有存在和發(fā)展的自由。自由的前提是容忍。容忍的態(tài)度比自由更重要,比自由更根本。我們也可說,容忍是自由的根本。社會上沒有容忍,就不會有自由,更不會有進步。
在思想文化領域,容忍的具體表現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不同的信念之間,通過平等善意的溝通、交流、討論,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社會經濟領域,封建統治者曾經閉關自守,造成國家的愚昧落后,封建主義的最終失敗就已經證明“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21世紀的今天,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愈來愈明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中國也只有接受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先進的管理方式等等,中國才能躋身于世界強國之林。世界各國都應有一個容忍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有利于人類的和平與發(fā)展。
(田素芹 陳子服,秦皇島外國語職業(yè)學院)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