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心理學》是師范??圃盒榱藢崿F培養(yǎng)合格中小學教師的目標而開設的一門重要的教育類專業(yè)必修課,是體現師范??圃盒煼缎蕴厣囊婚T重要的課程。它是師范生學習《教育學》《學科教學法》等教育系列課程的基礎,直接關系到師范生教育基礎理論和教學技能的掌握,關系到師范生將來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性,它還關系到師范生自身心理素質的形成與提高以及個性、行為的發(fā)展與完善。是師范院校師范生的專業(yè)必修課。作這樣的定義將有助于提高《心理學》課程在學校課程中的地位,有助于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擺正《心理學》課程的位置,有助于改變任課教師和學生對該課程的教與學的態(tài)度,調動雙方的教學積極性,從而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二、關于教學目的定位問題
《心理學》的教學主要是使大學生掌握心理學基礎知識,為將來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打下理論基礎。這種教學目的的定位符合師范院校開設《心理學》課程的初衷,目前在師?!缎睦韺W》課程教學中,大多數的教師也正是在努力實現這一目的。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學》課程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因為學生們對《心理學》學習的目的有自己獨特的認識,他們主要從自身需要的角度來認識《心理學》學習目的。筆者從2000年起,每年都對所任課的班級的學生進行《心理學》學習目的的調查,調查發(fā)現,學生對《心理學》的學習目的主要有為兩方面:第一,學生希望通過對《心理學》的學習,能夠了解別人和自己的心理特點和心理活動規(guī)律,更好地解決諸如學習、交往、情感、個性發(fā)展等問題;第二,學生希望通過對《心理學》的學習,了解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把握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心理規(guī)律,為將來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打下基礎。調查數據顯示,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學生將第一個學習目的放在首位。
很顯然,《大綱》中規(guī)定的教學目的和學生學習《心理學》的目的存在很大的差異。如何看待這種差異?學生的學習需要應該滿足嗎?筆者認為,教師必須承認這種差異的存在,要理解并想辦法滿足學生這種合理的學習需要。如果我們不正視這種差異,忽視學生的學習需要,必然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本來對《心理學》的學習是抱有很大期望的,但是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如果無法學到自己想學的知識,或者學到的知識對自己當前的發(fā)展和素質的提高并沒有多大用處,那么他們就會產生失落感,甚至產生不滿情緒。如果學生帶著情緒去學習,那么無論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多高,教得有多好,最終的教學效果都不可能很理想。所以,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對《大綱》中的教學目的進行調整和修訂,在教學目的中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懂得運用這些理論指導中小學的教育、教學實踐以外,還要充分考慮并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要適當增加學生想學的,能有效指導他們解決當前的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所遇到的心理困惑和矛盾的教學內容,達到促進學生當前的發(fā)展,提升智慧與潛能,完善個性與行為的教學目的。
三、關于教學課時安排問題
足夠的教學課時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缎睦韺W》課程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如果沒有足夠的教學課時就很難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質量就難以得到保證。目前師專的《心理學》課程教學存在課時量明顯偏少的突出問題,應該大幅度增加。由于教學時數少,而教學的內容多、任務重,教師只能進行面面俱到、蜻蜓點水式的教學。教師泛泛的教,學生肯定也就學不深入,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多年前就有人對師范生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的效果進行了調查,調查發(fā)現,師范畢業(yè)的優(yōu)秀教師與非師范畢業(yè)的優(yōu)秀教師相比,并未表現出在師范特色課程(《心理學》《教育學》)方面所受教育的明顯優(yōu)越性。這種狀況至今仍沒有明顯的改變,這種情況的出現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師范院校的《心理學》《教育學》課程的課時量不足,導致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無法深入,學生沒能學到真正有用的,對教育、教學工作有深刻指導意義的知識和技能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四、關于教材的問題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所使用的基本材料,教材中教學內容體系及其編排直接影響到教學活動中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從而進一步影響教學目的的實現。目前師?!缎睦韺W》課程所使用的教材存在著內容體系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應該作必要的調整。它的根本缺陷就在于缺乏針對性,實用性,沒有和高師學生將來所從事的教學工作,教師職業(yè)活動密切聯(lián)系起來,對于中學的教學實踐缺乏實用價值。改變《心理學》教材的內容體系結構,加強理論的針對性、實用性和通俗性,是《心理學》教材的內容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五、關于教學的組織形式、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問題
1.關于教學的組織形式
教學的組織形式是保證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開展的條件之一,恰當的教學的組織形式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目前,在師專的《心理學》課程的教學中,由于從事該門課程教學的教師不足,或者即使教師充足卻為了節(jié)約辦學成本等原因,《心理學》課程的教學往往采取合班上大課的方式來進行,甚至不同的系或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合在一起上課也是司空見慣的。合班上大課學生的人數多,不利于教師有效控制課堂,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的機會相對較少,教師也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影響了教學的效果。而且這種教學的組織形式很容易使教師以及學生產生《心理學》并不重要的感覺。除此之外,合班上大課還增加了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難度,如要帶領學生到中小學進行教學觀摩、見習等活動就比較困難。因此,筆者認為,只要條件允許,《心理學》的教學還是應該堅持單班上課為好,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質量。
2.關于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的一種途徑與手段,有效教學方法的運用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與質量,促進教學目的實現。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多數《心理學》課程的任課教師主要采取單一的講授法進行教學,綜合運用其他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運用新的教學方法的不多。課堂上教師往往是從頭講到尾,滿堂灌,忽視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而教學效率較低,質量也無法保證。其實《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教師應該根據實際需要把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靈活地選擇運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除了運用常用的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外,特別注意采用以下幾種方法,取得較好教學效果。
第一,案例分析法。通過讓學生運用所學過的理論去分析實際案例來促進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講到“注意”時“走出去”,帶領學生到中學去聽課,組織學生對教師的授課過程進行分析評議,看看教師的教學過程是否符合“注意”的規(guī)律,有哪些問題需要改進,有哪些長處值得學習等等。這種方法能夠使理論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學生感興趣,積極性很高。但是由于《心理學》課程的教學課時有限,加上組織工作比較麻煩等,因此不可能經常使用。實際教學中,利用微格教室讓學生做小老師進行微格教學,然后進行分析評議,或者就讓學生分析評議心理學教師或其他課程教師某一節(jié)課的教學的情況,然后進行交流,也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課外閱讀指導法。通過向學生提供與《心理學》課程的學習有關的信息和材料,有效地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心理學知識,開闊眼界,培養(yǎng)學生對心理科學的興趣,促進學生更積極努力地學習心理學。如給學生列舉一些經典的心理學著作;推薦一些優(yōu)秀的心理網站、報刊雜志、電影電視作品;印發(fā)一些心理學有趣案例、實驗和心理學益智故事等。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所掌握的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越多,就越有利于理解課堂教學的內容,就越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第三,心理實驗法。通過讓學生做心理實驗來增加學生對心理現象的感性認識,更好地理解有關地心理學的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如學到“注意品質”時,讓學生操作“注意分配測量儀”來測試自己的注意分配值;如學到“感知覺規(guī)律”時,讓學生操作“數字亮點閃爍儀”來測試自己的閃光融合頻率;再如學到“氣質”“性格”的內容時,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測試量表,讓學生測試自己的氣質類型和性格特點等等。師專一類的學校由于經費不足等原因,心理學方面的實驗儀器一般不會很多,即使有,儀器的臺套數也是不多的。教學中,有的教師覺得讓學生做實驗太麻煩,占用的時間又多,對教學的促進作用也不明顯,不如教師口頭描述一下算了,因此并不很樂意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其實,實驗法是一種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對于促進學生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十分必要,應該盡量多用。如果教師擔心做實驗耗費太多的課堂教學時間,則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做。筆者的做法是,先對兩三個責任心強的學生進行培訓,然后讓他們充當“小老師”,在課后指導其他學生做實驗。這樣,既不過多占用上課時間,也滿足了學生的需要,同時也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效果很好。
第四,心理訓練法。進行心理訓練是改善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心理潛能的發(fā)揮,完善個性與行為的有效方法,也是滿足學生對《心理學》課程的學習需要的重要方面。我?!缎睦韺W》課程由原來的54個課時調整為72個課時,其本意主要就是為了在教學中開展心理訓練提供時間上的保證。我們利用增加的課時主要對學生進行了幾個方面的訓練:自我認知訓練、人際交往訓練、記憶能力訓練、意志訓練、情感挫折訓練、潛能開發(fā)訓練等。教師采取講介、小組討論、角色扮演、配對交流、指導想象等一些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訓練,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絕大多數學生反映,通過心理訓練后心理面貌大為改觀,能更有效的去應對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
第五,心理咨詢法。心理咨詢是心理學的重要實踐領域之一,通過心理咨詢能夠幫助大學生解決完善自身和適應環(huán)境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及時發(fā)現有心理疾病學生并進行心理干預,盡可能地避免學生惡性事故的發(fā)生。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深切地感到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迫切需要。大學時期是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期,學生面臨著學習任務重、生活節(jié)奏快、人際關系復雜、社會競爭激烈等方面的壓力,心理和行為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這樣那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不是僅憑心理學的課堂教學所能解決的,課余解決這些問題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須專門開展心理咨詢活動,作為《心理學》教學的補充。1998年,我校成立了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學教研室的教師一直堅持為學生開展心理咨詢服務,為許多學生解決了心理問題,促進了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也為維護學校穩(wěn)定作出了貢獻。
3.關于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對教學質量有影響,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運用于教學會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師專的辦學,由于層次不高等原因,辦學的經費相對一些本科院校來說比較緊張,資金的不足限制了教學手段的更新。目前師?!缎睦韺W》課程的教學手段還比較落后、陳舊,大多數教師仍然是用傳統(tǒng)的“一張嘴巴、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的來進行教學。用這種落后、陳舊的教學手段很難將內隱而復雜的心理現象生動直觀的表現出來,既限制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也阻礙了學生對解教材內容的正確理解。在許多課程紛紛引進和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特別是采用計算機和多媒體設備來輔助教學的背景下,《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手段得不到及時的更新還會產生許多問題,如教師們會因此而感到自己所上的課程不被重視,因而教學上馬虎了事,隨便應付;而部分工作責任心較強的教師想通過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加強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的愿望卻無法實現。學生們會橫向比較各門課程的教學手段的運用情況,有趣實用的《心理學》必然會因為沒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支撐而大大減弱其對學生們的吸引力。如果長此以往,《心理學》將可能會淪為一門沒有現代化氣息的沒有吸引力的課程。因此,對《心理學》課程教學手段的更新必須要有緊迫感,必須加大經費投入,購置現代化教學儀器設備,將投影、錄像、計算機軟件、多媒體技術等運用于教學,為改變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為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創(chuàng)造條件。
六、關于教學評價問題
這里的教學評價特指對學生學習的成效的評價。教學評價對教學工作具有規(guī)范、導向、激勵、診斷、反饋等多種作用,從而影響教學的質量,進一步影響到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目前師?!缎睦韺W》課程的教學評價制度存在著過于簡單、片面和靜態(tài)的缺點,受傳統(tǒng)教育注重知識教學的思想的影響,在評價內容上過于偏重知識掌握的評價而忽視對學生能力、創(chuàng)造性、個性的評價;在評價方式、方法上往往是教師單方面評價學生,缺乏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而且往往是僅憑幾次書面作業(yè)和期中、期末兩次考試的結果就下結論,特別是過分強調期末考試的結果在整個評價結果中的作用,過于注重終結性評價,忽視形成性評價。
因此必須對教學評價制度進行改革,借鑒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中關于課程評價的一些做法,建立多樣化的、全面的和動態(tài)的教學評價制度。在評價內容方面,除了關注對學生的知識的評價以外,還要注意對學生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以及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進行評價。在評價方式、方法方面,要加強形成性評價,要特別注重平時考查,把期末考試的終結性評價與平時考查的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增加平時考查的比重,把平時考查的成績所占整門課程成績的比重提高到40%甚至50%,促使學生重視《心理學》的學習的過程,調動他們平時學習的積極性。筆者在教學中就特別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態(tài)度以及參與學習過程的評價。在第一次上課時就向學生說明,要把平時學習的各種表現作為平時考查的成績,然后在每次教學活動中,十分留意觀察并記錄學生的學習表現,如出勤的情況、注意力集中的情況、筆記記錄的情況、發(fā)言的主動性情況、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情況、活動中的合作性情況等等,最后把記錄到的情況進行量化作為平時考查的成績。這樣做,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教學的效率提高了,教學質量最終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