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復讀過,我有過兩次高考經歷,3年前我也經歷了考前、考時、考后的緊張和壓力。經歷難忘,高考難忘。但高考真的像一些人高呼的那樣恐怖、一無是處嗎?高考是“罪惡”嗎?我不以為然。
考生失利:心理承受力的缺失
高考是一種國家選拔人才的制度。這句話有兩個關鍵詞:選拔和人才。既然是選拔,就一定存在競爭,有競爭必然有壓力。這就意味著每一個接受國家選拔的考生必須要承受住壓力。再說人才,什么是人才或者人才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我個人以為,人才除了有較強的身體、文化素質外,還應該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所以說,高考是文化知識和心理素質的綜合考查。
下面,讓我們看一些實際中的例子。
首先我說一件發(fā)生在我身邊的事。在高中時,我們班有一個女同學,學習刻苦,成績非常好,所有人都認為她能考上一所好大學。但在2001年高考中,她只考了400多分,剛好上一所二批本科院校。而平時成績稍比她差一點的幾個同學,卻考上了重點大學。為什么呢?據她本人回憶說,剛在考場上坐下,突然感覺頭變大了,耳朵嗡嗡直響,眼前一片漆黑。監(jiān)考說什么,她一句都沒有聽進去。這個過程足足持續(xù)了20分鐘,她才開始漸漸平靜下來。結果考分低也就不足為怪了。
再讓我們看一下已見諸媒體的考生們的日記吧:
一位考生寫道:“考場如刑場,我怕……”
濟南一位即將參加高考的中學生在作文中寫道:“隨著時光一天天的消逝,我的恐懼感也在一天天強烈……”
一位考生還寫道:“明天就要高考,如果失敗,我就XX”
這樣一個缺乏自信的考生;這樣一個在大考來臨之際說“我怕”的考生;這樣一個不敢面對挑戰(zhàn)和失敗的考生,如果他們能成功,那高考(制度)就真的失敗了。在漫長的人生歷程中,人生大的考驗會很多,高考只能算一個較大的考驗,如果這樣的考驗都經受不住,那么他的人生必定是脆弱的,社會的負擔也是肩負不起來的。
況且在目前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資源被這樣的人占據,雖然不能說教育資源被浪費,也應該說資源未達到優(yōu)化配置。
結論一:選拔同時意味著淘汰,這是高考的作用,也是社會的法則。心理承受力的缺失,讓一部分考生在選拔中遭遇淘汰,是必然的。
高考的壓力被家長們擴大
我一直慶幸我的家在農村,我的父母在農村,不在我身邊。因為如果他們給我定下他們的目標,我怕我達不到;如果他們天天給我大補,我怕我吸收不了;如果考試時,他們站在門外焦急地等我,我怕自己考不好辜負了他們。因為我的父母不在身邊,這些顧慮完全不存在,所以我可以輕松、沒有壓力地去學習、考試和生活。
我的兩次高考都是在同一座縣城參加的。對于考前的盛況,我清楚地記得。在開考前,我要提前一個小時來到學校(因為學校住房緊張,我們高三年級的一部分學生在外面租房子住)。遠遠地看見,那些考生家長們早已將校門圍得水泄不通。進入考場的時間到了,我只好在他們中間費力地擠過,就不斷地聽見那些家長們叮囑自己的孩子“別緊張”。其實話說到這也就可以了,可是他們還是忍不住再加上一句“好好考”,“一定要考好”??忌诶锩鏌峄鸪斓乜荚?,家長們就在外面等著,他們也跟著著急呀。今年夏天北京地區(qū)的一位考生家長不是因為緊張而猝死了嗎?考生在考試,家長們就在大街上靜坐。請問:這種怪異的現象是高考本身先天的毛病,還是廣大家長后天的毛病呢?究竟是高考在扭曲人,還是人們正在扭曲高考本身?平常,家長們不接不送,這些高中生不也是一樣安全、準時地上學回家嗎?難道因為今天是高考的日子,讓這些家長們都開始擔心或是懷疑:這些高中生能不能安全地過馬路或者會不會在路上貪玩,不能準時到達考場?除此之外,他們的在場毫無意義和作用。
結論二:外部壓力經由家長施加給考生,高考的壓力被家長們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