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家長回答下面一個問題。
語文課本中對《愚公移山》的提問:讓愚公搬家是否比搬山更好?
如果某位家長回答“是”,那么,這位家長的這次考試不及格。
高考和所有中國人一樣,需要空氣,光靠氧氣瓶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高考是為了“社會大學”,不光是為了考上北大、清華等名校。
高考一直在不斷地改進。單從這一方面來看,高考具備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美好愿望。
要進一步改善高考,學生們尚屬弱勢群體,家長是主力,家長的改善是一個重要方面。
請家長回答下面一個問題。
語文課本中對《愚公移山》的提問:讓愚公搬家是否比搬山更好?
如果某位家長回答“是”,那么,這位家長的這次考試不及格。
我們假設(shè)讓愚公搬家,但搬到什么地方去?古今中外,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是天生的完美之地,搬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會使愚公感到某種不方便。
因為“不方便”才搬家,但光靠搬家并不能徹底解決“不方便”的問題。
再有,燕子也知道“搬家”(天冷時就搬到暖和的南方),那么,人和動物的區(qū)別何在?
只有人類,不僅能適應(yīng),還會有所改變———縱使愚公只能搬走一塊石頭,這也足以給人們某種啟迪。
改變,不光對身外之物,同時也應(yīng)包括對自身內(nèi)部的改變。
如果家長自己如何對待高考的問題沒去解決,又制造出了新的問題:自己的孩子將如何對待高考的問題———這倒應(yīng)了小品中“創(chuàng)造困難”的笑談。這時不再屬于不及格,而是考出了“負數(shù)”分;這時不再是拖累高考的完善,甚至會對高考的完善起負作用。
《愚公移山》是一個神話故事。愚公搬山成功是依靠大力神的幫助,而現(xiàn)實中神仙是根本不存在的。整個神話故事是啟發(fā)人們?nèi)ソ⒁环N信心:立志,然后不斷地行動,最終必定成功。
如果把《愚公移山》的主題當成是執(zhí)著精神,這種理解也是不及格的。
一步一步地、恰當?shù)貙Ω呖歼M行取舍,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況且,家長自己具有充裕的時間:家長有自己的學生時期,再加上,自己的孩子的學生時期。但是,在如此充裕的時間里,有多少家長真正肯下工夫去弄明白呢?
“三十而立”這句話應(yīng)當有個前提:二十不夭。
如果三十歲之前,早已淪落為行尸走肉,生養(yǎng)孩子也是為了將來拖累孩子(養(yǎng)兒防老)。那么,“三十而立”也就用不上了,恐怕只能寄希望于“六十而立”。
高考還向往純潔度高的空氣。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日軍侵略中國。當時,很多中國人選擇當亡國奴,一些中國人選擇逃生,中國的抗日名將楊靖宇用堅持抗擊侵略者作為回答……后來他戰(zhàn)死在北國疆場,日軍為他修了一個墳。他的回答不僅讓中國人佩服,連日軍也不得不折服,他是那個特定時代做得最好的中國人。———中國沒有最終亡國,和中國擁有眾多的能作出正確取舍的人大有關(guān)系。
取舍,需要下死心。
取真正的厚道;
取真正的正派;
取真正的高卓……
舍棄“公仆”,因為奴仆和官老爺都會讓人嘔吐;
舍棄熊貓,集合了熊和貓所有毛病于一身的這種蠢物,其享受的待遇卻遠遠高出人之父母;
舍棄連禽獸都不如的言行和想法……
不一定要通過什么大規(guī)模的運動,每一位家長在平常素日里的所思所為都與高考息息相關(guān)。忠實地提高自己,是每一位家長有關(guān)高考之未來的一項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