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性道德學習以主體人格培養(yǎng)為目的,注重學習的主體性、過程性和全員性。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影響學習課題的選擇、思維和情感反應模式及新學習的進程與質量。培養(yǎng)和提高自我效能感應讓學生在道德學習中感受幸福和進行積極的歸因,理性對待失敗和建立健康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道德,自我效能感,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06)06-0483-04
相對于道德教育而言,道德學習更強調(diào)人是可以自主地學習道德的。研究性學習可以做兩種理解: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或其他成人不把現(xiàn)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1];作為課程形態(tài),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從事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1]。本文所探討的研究性道德學習是針對課程形態(tài)而言的,它與傳統(tǒng)接受式學習相對應,是發(fā)現(xiàn)學習、自我監(jiān)控式學習。周勇、董奇[2]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水平與學生的自我監(jiān)控學習行為各方面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為此大學生道德學習的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
自我效能感是社會認知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最早是由Bandura 于1977年提出的[3],他認為人們對其能力的判斷在其自我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中起主要作用。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efficacy)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xiàn)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1研究性道德學習的特征
道德是人的自然稟性,道德學習作為人的潛能存在于個體的自然機體之中,是人的社會性本能的有機組成部分[4]。處于大學階段的年青人自我意識逐步成熟,智力水平達到高峰階段,情緒、情感日益豐富,意志水平不斷發(fā)展,人生觀基本形成等等,這是道德學習的最好時期。研究性道德學習有以下特征:
1)突出主體性。“研究性學習,其核心是改變學生舊有的學習方式,強調(diào)一種主動探究式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5]。傳統(tǒng)德育教學把教育對象當作客體,以教材為載體,把德行養(yǎng)成視為主體影響、改造客體的獨白性傳諭。在道德教育中,學生的話語權至關重要,因為涉及到個體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選擇和道德體驗等等環(huán)節(jié),剝奪了話語權,個體德性的養(yǎng)成只能在“知性德育”上泛泛而談。道德學習,不僅是道德知識的更新、道德情感的感化,道德習慣和意識的形成,更是道德信念的踐行、道德品格的內(nèi)化。傳統(tǒng)德育教學的道德養(yǎng)成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對學生道德認識的提高上,但這些知識是線形,形而上的。研究性學習是在此基礎上,以“問題”為中心,對知識加以選擇、運用,這時的知識呈交叉狀,形而下的。道德不是由一些無根基、無聯(lián)系的抽象語詞組成的“話語包”、“美德袋”,道德是實踐和關系性范疇,道德的學習就應該以關系的方式展開,以問題為載體。研究性道德學習力圖通過轉變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自己道德成長的主體:道德養(yǎng)成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學生學習研究的內(nèi)容上,而且與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如影相隨。從研究主題的選擇(需要學生仔細觀察、積極思維,更需要一種社會責任感),到研究活動的進行(公正、理性的思考及合作中的群性意識),再到研究結果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在榮辱問題上的態(tài)度,并能正確地處理個人與團體、自我與他人的關系),無不蘊藏著深厚的道德養(yǎng)成價值。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道德養(yǎng)成價值表現(xiàn)為對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的全面、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作用上;
2)重過程,重應用。研究性道德學習重在學習過程、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思維水平的提高,至于就社會某一道德現(xiàn)狀進行了多少深度分析、提出了多少可行性方案并不是十分重要,因為學生不是社會學家,在學習中關鍵是對所學的道德概念和規(guī)則有所選擇、判斷、解釋和運用,即進行了深入的認知加工,從而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體驗,主體有所成長。從根本上說,道德是實踐性的,是關系性的。而研究性道德學習把學生置于動態(tài)、開放、主動、多元的環(huán)境,以求達到新的理解,生成新的意義的互動過程。教師不是把現(xiàn)成的結論或所謂“真理”告訴學生,而是推動學生去關心現(xiàn)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在過程中認識、體驗和養(yǎng)成;
3)強調(diào)全員性。傳統(tǒng)課程形態(tài)通常是在教室中對既定書本知識的學習:教師講——學生聽,看影視材料等接受式學習,會出現(xiàn)“出人不出力”情況。研究性學習則不同,主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分工協(xié)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成為某一個研究課題的提出者、設計者、實施者,他對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負有主要的責任。學生真正被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研究性學習既賦予了學生選擇學習內(nèi)容的權利,也要求學生承擔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義務。當學生感到肩負一種責任時,他的主觀積極性便可得到極大的調(diào)動,自主學習、積極探究就有了內(nèi)在動力。
所以說,在聽課、討論、看影視材料等傳統(tǒng)課程形態(tài)基礎之上,加入研究性學習是實現(xiàn)完整意義的道德學習的必然途徑。參照有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6],筆者認為在研究性道德學習中,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作用在于:
1)自我效能感影響大學生對課題的選擇和學習目標的確定。研究性學習是問題解決的學習,在尋求和選擇課題過程中,能反映出學生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思考,對國家和社會的關心,對人類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的思考,也是學生對自己道德修養(yǎng)目標確定的側影。自我效能感差的學生,由于對自己學習活動能力缺乏自信,更多地想象到的是活動失敗的場面并從中體驗到失敗,這種失敗體驗會導致個體在研究性道德學習中思維等認知過程的僵化,為此會選擇難度不高,爭議性不大、四平八穩(wěn)的內(nèi)容,如“公共汽車尾氣污染現(xiàn)狀”。相反,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學生因成功體驗促進心理資源有效分配,更會選擇諸如“貧困家庭子女在教育上遭到的社會排斥”等難度較大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
2)自我效能感判斷決定學生研究性道德學習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在課題的研究探索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始料不及的問題和困難,學生常常要進行艱苦的實際調(diào)查和大量的文獻、數(shù)據(jù)處理。另外,一些平時沒有考慮的、或是見慣不怪的社會現(xiàn)象要用學過的道德概念、道德規(guī)則,進行反復理性的推敲、思慮,感性的體驗等,這個過程充滿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斗爭,在這期間,望而卻步是完全可能的。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常常是信心百倍、情緒飽滿、心情愉悅,在學習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將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導致高效率。并且能被障礙激發(fā)出更大的努力,堅信只要自己努力,總可以戰(zhàn)勝困難,完成課題任務,實現(xiàn)自己的道德成長。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與環(huán)境作用時,會過多想到個人不足,并將潛在的困難看得比實際上更嚴重,一遇到困難便自暴自棄或怨天尤人。這種思想會產(chǎn)生心理壓力,使其將更多注意力轉向可能的失敗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運用其能力實現(xiàn)目標,他們總認為是自己無能和任務太難導致產(chǎn)生無力感,以致很難完成具體的課題研究任務;
3)自我效能感影響新學習的進程和質量。研究性道德學習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學生通過與外部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實現(xiàn)同化和順應,逐步建構內(nèi)部道德圖式。當新的認知沖突出現(xiàn)后,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學生相信自己掌握的知識、技能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調(diào)動一切積極因素,能很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并能對學習進行有效的自我監(jiān)控,這有助于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而自我效能低的學生總是將注意力糾纏于準備不足、能力不夠等因素上,遲遲不能進入狀態(tài),且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學習效果當然不盡人意。
2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徑
自從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論后,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就一直沒有中斷過。班杜拉的學生Shunk(1982,1983,1984)以不擅長除法和減法的兒童為研究對象分別利用歸因訓練法和強化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這些研究都證明了對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進行培養(yǎng)是有效的。針對研究性道德學習,筆者認為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徑如下:
1)讓學生在道德學習中深切感受到“學習道德是快樂的,做個道德的人是幸福”的。即研究性道德學習要設法讓學生多產(chǎn)生成功、幸福、快樂的愉悅體驗,減少失敗等不愉快的體驗。因為自我效能感是一種來自于各種經(jīng)驗的關于自身能力的自我觀念。成功的體驗會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堅信自己的能力,是促成個體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要讓道德學習是快樂的,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讓學生明確道德學習是人自身發(fā)展完善需求的產(chǎn)物。從本質說,道德是人類肯定自己、發(fā)展自己的本我力量,而不是異己禁錮。道德學習是希望通過一種哲學的理解,探討“好的生活”的條件──社會大環(huán)境下道德的清白,指導個體自身的生活──享受生命、完善自我。道德學習首先是一種智慧,給人的生活提供價值和理智的方向;其次才是一種規(guī)范,用以指導、約束個體的行為符合大社會、大環(huán)境,為此教育者應引導學生明白道德學習不應該從消極的意義上把它理解為限制我們做事的規(guī)條,理解為個體的道德社會化過程就是自我獻祭。道德學習是促進個體和社會共同發(fā)展,實現(xiàn)共生的;第二,輔助學生樹立恰當?shù)牡赖卤ж撍?。道德抱負水平是個體對自己的道德將要達到哪種程度的一種心理需要,它作為個體的一種活動動力支配著個體行為朝向所要達到的目標。個體道德抱負水平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個體行為結果的成功或失敗,從而間接影響自我效能感的發(fā)展。個體道德抱負水平太低,大學生的德行修養(yǎng)缺乏追求,道德智慧就無法正常發(fā)揮;個體道德抱負水平太高,萬事難成,會讓學生望而卻步,喪失了道德學習的信心,最后也影響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恰當?shù)囊髴鶕?jù)學生心理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來確定,即選取那些有一定難度但學生經(jīng)過努力又可以完成的道德學習任務。教師應幫助學生制定具體的、近期的道德學習目標,目標定得太空、太泛、太遠都不利于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只有那些具體的、近期的學習目標才能讓學生能夠比較容易地觀察到自己在道德學習上所取得的進步,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的增強反過來又促使學生為自己設定更富有挑戰(zhàn)性的目標,如此循環(huán),學生的道德水平就會不斷地提高;第三,學習結果的客觀評價。青年大學生隨著其自我意識的逐漸成熟,已能夠對自己能力進行一定的客觀評價,教師應多積極鼓勵學生,讓他們多正面客觀評價自己,強調(diào)學生進行自我比較,使他們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進步,建立信心。
總之,當一個人發(fā)生道德行為時,如能體會到快樂,感到尊嚴,便會有再次嘗試的欲望。為此在道德學習中一定要讓學生多體會成功的經(jīng)驗,讓學生逐步樹立“德行不僅是有用的,而且是美好的”價值理念;
2)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歸因和理性對待失敗。個體都有一種探求自己行為成敗原因的傾向,并力求作出因果分析,這種對自己學習行為及結果產(chǎn)生原因的推論就是歸因,學生可以通過歸因來認識、預測、調(diào)控自己隨后的學習行為。國內(nèi)外的許多研究一致表明,在成功時多進行努力和能力歸因,失敗時多進行努力歸因有利于個體自我效能感的發(fā)展和個體能力的發(fā)揮。因此,作為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對學習做內(nèi)在的可控的歸因,才更有助于學生從自身尋找課題研究成果不理想的因素并根據(jù)表現(xiàn)來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學習活動,不會因一時的失敗而降低對未來成功的期望,從而提高學習自我效能感。同時,教師要幫助學生科學地認識和評價失敗。一方面要使學生對失敗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另一方面要消除對失敗的恐懼,讓學生意識到過程、方式、結果的失敗都不是真正的失敗,真正的失敗是心理的失敗。任何一個人只要能夠理性對待失敗,找出失敗的原因并加以改進,最終會取得成功;
3)努力建立寬松、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心理學家羅杰斯(C.R.Rogers)認為,“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是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兩個基本條件。心理安全是指個體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認、信任、理解,在受到別人的尊重時的一種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則指個體意識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決定自己的行為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這時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獲得了滿足,個體就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現(xiàn)出極高的創(chuàng)造性水平,十分容易獲得成功。反之,很難獲得成功。我國《大學》也提到這種觀點,“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在德行培養(yǎng)中,學校(教師)要從傳統(tǒng)的主角、決策者、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變成一個顧問、一個合作者、一個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個幫助發(fā)現(xiàn)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多個可能方案而不是提供現(xiàn)成真理或唯一答案的人,在堅持必要的價值引導的同時,不直接指涉?zhèn)€體行為的道德控制,即是“在教化者的價值引導與受教者的自主建構過程中實現(xiàn)個體道德人格的提升,因之而成為凸顯完整個體生命之價值與尊嚴的現(xiàn)代性道德教化的基本實踐形態(tài)”[7]。只有在這樣開放、寬松的環(huán)境里,道德學習才會激發(fā)潛能、閃爍智慧,道德主體的成長和素質的全面提升才會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也隨之提高。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周勇,董奇.學習動機、歸因、自我效能感與學生自我監(jiān)控學習行為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4,(3).
3 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3).
4李慶民.為了共生的理想:促進兒童道德文化建設論[J].南通大學學報,2005,(6).
5張人紅.對研究性學習課程評價的思考與時間[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1,(6).
6 張鼎昆,方俐洛,凌文輇.自我效能感的理論及研究現(xiàn)狀[J].心理學動態(tài),1999,(1).
7[日]近藤直子.有狼的風景[M].廖金球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Discussion o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Efficacyin Research-Based Morality Learning
Huang Qinjin
AbstractThe research-based morality learning take the main body personality raise as the goal,attention study independent, procedure and total.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efficacy level influence study topic choice,thought and emotion response pattern and new study advancement and quality.Trains and enhances the self-efficacy to let the student feel in the moral learning happy and carries on positively attribution,rationally treats defeated and establishes the health the teacher and student relations.
Key wordsresearch-based learning,morality,self-efficacy,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